张骞和班超属于前后相承的关系,并不能以简单的逻辑说两人水平差距很大。两人相隔将近二百年时间,汉朝对西域的外交形势早已发生巨大变化。两百年相当于现在退回到清朝嘉庆年间,政治的变化何其之大?连汉朝都曾改朝换代过一次,由西汉变成了东汉。彼此条件不一,怎能论出水平差距?

张骞是西汉开通西域之路的凿路人,当时中国对世界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出了关外的世界甚至像现在人们出了地球之外一样浅薄。张骞就这么一步一步跟西域各国建立外交往来,为西汉统治西域进行铺垫。

张骞出使西域时,匈奴对西域影响还很大,相当于汉朝和匈奴争夺西域的主导权。这加大了张骞游说各国的难度,西汉最初对西域的影响力近乎空白,也没有驻军在当地,张骞从什么都没有,把西域各国拉向汉朝的艰难可想而知。

西汉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五十年后,汉朝势力最初进入西域,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支配西域政治,亦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统治理念。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是五十年里不断在外交、军事等方面进行摸索,才应运而生的一种形式。

东汉光武帝时期,西域各国请求汉朝恢复西域都护府,光武帝不许。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汉朝软硬兼施才西域建立影响力。现在的情况却是西域各国求著东汉回去统治西域,东汉还不乐意。因为东汉帝国百废待兴,国内还需要整顿,实没闲暇去管西域之事。

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汉痛击匈奴,远征大宛,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统治时加强了当地管理,经常调解各国矛盾,出兵为各国平乱,使用商贸往来繁荣发展。

西域各国已经尝到西域都护府管理的甜头,随著西汉帝国的崩溃,汉朝退出对西域统治,西域的政治格局再度陷入混乱,所以他们都很期望新帝国东汉能够回归到西域政治里。

随著时间推移,北匈奴势力死灰复燃,再度对西域进行支配,使东汉又感到危机,促成了班超出使西域事件。班超出使西域中没有带太多部队,却敢在国外斩杀别国的国王,拘捕外国大臣,操纵别国内政,皆因汉朝百年以来的威望仍使各国感到畏惧。

班超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皆拥有很强的外交素质,从教育程度而论是班超高于张骞,但张骞作为前人铺路,他的困难远远大于班超。

硬是要分出二人水平高下意义不大,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条件恶劣,谁让他早生了一百多年?班超难度低于张骞,就等于水平不如张骞吗?谁让他晚生了一百多年?


张骞是被史学家司马迁记录为有「凿空之功」的人,在中国还没有拥有河西走廊,更不了解西域的情况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险两次穿越匈奴人的防线,两次从匈奴人的眼皮下逃走,被匈奴人扣押九年而不变节,且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第一次逃出后,没有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遍访天山南北诸国。在寻找到大月氏部落后,为了说服大月氏王联合夹击匈奴,在大月氏居住一年,在始终得不到大月氏王肯定的回复后,才返回长安。

虽然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但是他的西域之行令当时的中原人眼界大开,他带回了西域诸国的地图,以及一些中原根本没有见过的种子,由于张骞熟悉西域的情况,在征战河西荡平漠南的战争中,张骞功不可没,河西大捷后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张骞发现西域了解西域,对打击匈奴和开辟丝绸之路起到了前无古人的作用。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错误的名族政策导致已经归附多年的西域诸国纷纷倒向了了北匈奴,在东汉王朝休养生息了几十年后才决定再一次经营西域,这时班超横空出世,只用三十六人便将匈奴使者全歼并且降服鄯善王重新归附。窦固将军派他二次出使西域,想要给他多排人马,可是他说:「三十六人足以,多了反成累赘」,继而又降服两国归附汉朝。

西域龟兹国受北匈奴胁迫,杀死安西都护陈睦,西域诸国大乱,互相攻伐。朝廷眼看西域要失控,决定放弃西域,撤回班超等西域的人马,班超在回途中被鄯善国王和百姓抱著马腿,哭著不愿让他离去。

最终他选择留在西域并上奏朝廷说明情况,后来朝廷派兵援助,班超得到援兵很快就又一次平定了西域,西域大小五十多个国家纷纷归附汉朝。

班超一生经营西域三十一年,晚年时被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万里封侯的愿望。

张骞开辟了西域,班超经营了西域,两个人都为中华的民族的融合以及版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骞和班超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他们都通过自己出色的外交工作,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张骞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长期威胁国家安全的匈奴问题,汉武帝一方面积极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下诏派遣张骞率团通西域,斩断匈奴的右臂,削弱匈奴的力量。

这时候的大汉王朝,只知道西域有个月支国,其它的情况一概不知,通西域的差事可以说充满极大的风险。张骞凭著自己坚强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曾两次被匈奴扣押,被迫在匈奴滞留长达十余年),从公元138年开始,先后三次出使西域(有一次没有到达),使大汉王朝对西域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沟通了大汉王朝和西域各国(共有三十六个国家)的关系。伴随著卫青和霍去病军事进攻的不断成功,西域各国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与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除了通西域的工作,张骞还因协助卫青攻打匈奴有功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死后他派出的副手还不断带回西域国家的使者和礼物,汉武帝也不断地派遣新的使者出使西域,并设置机构和军队保护来往使者,西域各国和汉朝的来往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汉朝从西域得到了葡萄、马、苜蓿等动植物,西域从汉朝学到了炼铁、打井等技术。

班超生活的时代是从汉明帝开始的,这个时候汉朝已经不像武帝时那样强盛。班超和哥哥班固学问深厚,起初从事的都是类似于司马迁那样的文史工作,但是班超的志向与哥哥不一样,哥哥的志向是像司马迁那样编一部史书,而班超的志向是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建立功勋。所以当他听说匈奴又开始联合西域国家到边境上进行抢掠后,依然投笔从戎参了军,被大将军窦固派往西域进行联络,以孤立匈奴。

班固的出使恩威并用,在鄯善和于阗先后斩杀匈奴使者和当地倾向匈奴的巫人,震慑了当地的当权者,迅速打开了局面,恢复了张骞开创的局面。之后被留在当地协助西域各国抵抗匈奴的侵略。

这时候汉朝的统治逐渐衰落,皇帝从明帝传到了章帝,汉朝不愿再在西域保留军队和使者,想让班超回来。但这时西域各国已经对汉朝有了依赖,不愿让班超回去,班超奏明章帝同意了他的留任请求。

汉朝传到和帝时,班超已在西域工作了三十年,期间曾派遣副手甘英出使罗马,因遇地中海阻隔未能到达,但带回了安息(波斯)的使者和狮子。这时,班超也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所以请求和帝容许自己回去。和帝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人接替他的工作,班超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来后时间不长就死了。

张骞的通西域具有开创性,难点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有利的地方是国力的强盛和皇帝的大力支持。班超的通西域是前辈张骞工作的继续和发扬光大,难点是国力下降和皇帝支持度不够,有利的地方是有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对西域各国的情况已相当熟悉,因而处理问题时更易于当机立断。所以,两人都是当世的英雄豪杰,并不存在谁的水平比谁高的问题。


第一,张骞是第一个出使西域的汉朝人,他使得中国人的视野不仅仅是局限于自己的本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域。作为后来者,其现实意义就显得没有先驱者的那样功高了。想想,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记得,可是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还记得吗?

第二,张骞是一个和平的使者,并没有掌握军事力量,利用自己的外交才能去让各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和国家。而班超弃笔从戎,很快自己的军事才能就被发掘出来,依靠武力去宣扬大汉国威。

第三,张骞去西域吃了很多苦,在被汉武帝派去联络西域国家后,他就被匈奴人扣押了十年之久,身边只有一个衷心的仆人照顾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不忘使命,完成任务,让人可敬。而班超和张骞比起来,日子则要好过一点,身边还有一大群的汉军将士。

第四,张骞出使西域,畅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贸往来,并且还带回了外来的物种于汉朝培植,对于民生也是一大举措。而班超指挥著汉军,主要是用军事力量让西域国家臣服,宣扬大汉国威。

两相比较,自然是觉得张骞的现实意义更大,尽管班超的功绩同样令人称颂,可是光芒还是不及张骞。


西汉时匈奴还非常强大,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那时候汉武帝还没有打通河西走廊,还没有控制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想成功自然不那么容易,但张骞也基本完成了他的任务。

到了东汉匈奴在两汉持续打击下已分裂不再有统治力,匈奴基本已经失去了对丝绸之路的威胁,因此相比较而言班超更容易取得成功。对于其他小的国家来说对汉朝的只有依附的份了。

两个人的个人才能都是很突出的,虽然取得的成绩不怎么一样,那是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总之他们是一样的伟大。


张骞是个文臣,而班固是文武双权。而班固时期匈汉形势比张骞时期的l匈汉形式要好一些。


班超会打仗,张骞不会。


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带回来了葡萄、苜蓿、芝麻等作物、打通了丝绸之路。之后数千年,中国从这条路上赚到的钱不计其数,带回的经济作物给内地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班超同志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的贡献,统一了西域诸国,使大汉威德加于四海,让后面各朝对西域的统治变得名正言顺。


都是陕西人,一个外交家一个军事家,偷井盖盗墓者就别来这里评论,你没资格


张骞是文路子,让国人知道西域情况,开创性的,也在汉武时代助攻武力扩张。班超文武皆可,但碍于国策,班超几乎一人之力,组建西域各国、各族联军在战斗。个人觉得班超更胜一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