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和班超屬於前後相承的關係,並不能以簡單的邏輯說兩人水平差距很大。兩人相隔將近二百年時間,漢朝對西域的外交形勢早已發生巨大變化。兩百年相當於現在退回到清朝嘉慶年間,政治的變化何其之大?連漢朝都曾改朝換代過一次,由西漢變成了東漢。彼此條件不一,怎能論出水平差距?

張騫是西漢開通西域之路的鑿路人,當時中國對世界還沒有清晰的認知,出了關外的世界甚至像現在人們出了地球之外一樣淺薄。張騫就這麼一步一步跟西域各國建立外交往來,為西漢統治西域進行鋪墊。

張騫出使西域時,匈奴對西域影響還很大,相當於漢朝和匈奴爭奪西域的主導權。這加大了張騫遊說各國的難度,西漢最初對西域的影響力近乎空白,也沒有駐軍在當地,張騫從什麼都沒有,把西域各國拉向漢朝的艱難可想而知。

西漢正式建立西域都護府是在張騫出使西域五十年後,漢朝勢力最初進入西域,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支配西域政治,亦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統治理念。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是五十年裏不斷在外交、軍事等方面進行摸索,才應運而生的一種形式。

東漢光武帝時期,西域各國請求漢朝恢復西域都護府,光武帝不許。這是一種什麼情況?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漢朝軟硬兼施才西域建立影響力。現在的情況卻是西域各國求著東漢回去統治西域,東漢還不樂意。因為東漢帝國百廢待興,國內還需要整頓,實沒閑暇去管西域之事。

在這一百多年時間裡,西漢痛擊匈奴,遠徵大宛,西域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統治時加強了當地管理,經常調解各國矛盾,出兵為各國平亂,使用商貿往來繁榮發展。

西域各國已經嘗到西域都護府管理的甜頭,隨著西漢帝國的崩潰,漢朝退出對西域統治,西域的政治格局再度陷入混亂,所以他們都很期望新帝國東漢能夠回歸到西域政治裏。

隨著時間推移,北匈奴勢力死灰復燃,再度對西域進行支配,使東漢又感到危機,促成了班超出使西域事件。班超出使西域中沒有帶太多部隊,卻敢在國外斬殺別國的國王,拘捕外國大臣,操縱別國內政,皆因漢朝百年以來的威望仍使各國感到畏懼。

班超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皆擁有很強的外交素質,從教育程度而論是班超高於張騫,但張騫作為前人鋪路,他的困難遠遠大於班超。

硬是要分出二人水平高下意義不大,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條件惡劣,誰讓他早生了一百多年?班超難度低於張騫,就等於水平不如張騫嗎?誰讓他晚生了一百多年?


張騫是被史學家司馬遷記錄為有「鑿空之功」的人,在中國還沒有擁有河西走廊,更不瞭解西域的情況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兩次穿越匈奴人的防線,兩次從匈奴人的眼皮下逃走,被匈奴人扣押九年而不變節,且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第一次逃出後,沒有回長安而是繼續西行,遍訪天山南北諸國。在尋找到大月氏部落後,為了說服大月氏王聯合夾擊匈奴,在大月氏居住一年,在始終得不到大月氏王肯定的回復後,才返回長安。

雖然沒能說服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但是他的西域之行令當時的中原人眼界大開,他帶回了西域諸國的地圖,以及一些中原根本沒有見過的種子,由於張騫熟悉西域的情況,在徵戰河西蕩平漠南的戰爭中,張騫功不可沒,河西大捷後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

張騫發現西域瞭解西域,對打擊匈奴和開闢絲綢之路起到了前無古人的作用。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錯誤的名族政策導致已經歸附多年的西域諸國紛紛倒向了了北匈奴,在東漢王朝休養生息了幾十年後才決定再一次經營西域,這時班超橫空出世,只用三十六人便將匈奴使者全殲並且降服鄯善王重新歸附。竇固將軍派他二次出使西域,想要給他多排人馬,可是他說:「三十六人足以,多了反成累贅」,繼而又降服兩國歸附漢朝。

西域龜茲國受北匈奴脅迫,殺死安西都護陳睦,西域諸國大亂,互相攻伐。朝廷眼看西域要失控,決定放棄西域,撤回班超等西域的人馬,班超在回途中被鄯善國王和百姓抱著馬腿,哭著不願讓他離去。

最終他選擇留在西域並上奏朝廷說明情況,後來朝廷派兵援助,班超得到援兵很快就又一次平定了西域,西域大小五十多個國家紛紛歸附漢朝。

班超一生經營西域三十一年,晚年時被封為定遠侯,實現了萬裏封侯的願望。

張騫開闢了西域,班超經營了西域,兩個人都為中華的民族的融合以及版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張騫和班超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家,他們都通過自己出色的外交工作,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張騫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解決長期威脅國家安全的匈奴問題,漢武帝一方面積極進行軍事進攻的準備,另一方面下詔派遣張騫率團通西域,斬斷匈奴的右臂,削弱匈奴的力量。

這時候的大漢王朝,只知道西域有個月支國,其它的情況一概不知,通西域的差事可以說充滿極大的風險。張騫憑著自己堅強的信念和堅韌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曾兩次被匈奴扣押,被迫在匈奴滯留長達十餘年),從公元138年開始,先後三次出使西域(有一次沒有到達),使大漢王朝對西域的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溝通了大漢王朝和西域各國(共有三十六個國家)的關係。伴隨著衛青和霍去病軍事進攻的不斷成功,西域各國逐漸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與漢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除了通西域的工作,張騫還因協助衛青攻打匈奴有功被封為博望侯。

張騫死後他派出的副手還不斷帶回西域國家的使者和禮物,漢武帝也不斷地派遣新的使者出使西域,並設置機構和軍隊保護來往使者,西域各國和漢朝的來往出現了繁榮的局面。漢朝從西域得到了葡萄、馬、苜蓿等動植物,西域從漢朝學到了煉鐵、打井等技術。

班超生活的時代是從漢明帝開始的,這個時候漢朝已經不像武帝時那樣強盛。班超和哥哥班固學問深厚,起初從事的都是類似於司馬遷那樣的文史工作,但是班超的志向與哥哥不一樣,哥哥的志向是像司馬遷那樣編一部史書,而班超的志向是像張騫那樣到塞外建立功勛。所以當他聽說匈奴又開始聯合西域國家到邊境上進行搶掠後,依然投筆從戎參了軍,被大將軍竇固派往西域進行聯絡,以孤立匈奴。

班固的出使恩威並用,在鄯善和於闐先後斬殺匈奴使者和當地傾向匈奴的巫人,震懾了當地的當權者,迅速打開了局面,恢復了張騫開創的局面。之後被留在當地協助西域各國抵抗匈奴的侵略。

這時候漢朝的統治逐漸衰落,皇帝從明帝傳到了章帝,漢朝不願再在西域保留軍隊和使者,想讓班超回來。但這時西域各國已經對漢朝有了依賴,不願讓班超回去,班超奏明章帝同意了他的留任請求。

漢朝傳到和帝時,班超已在西域工作了三十年,期間曾派遣副手甘英出使羅馬,因遇地中海阻隔未能到達,但帶回了安息(波斯)的使者和獅子。這時,班超也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所以請求和帝容許自己回去。和帝同意了他的請求,派人接替他的工作,班超終於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回來後時間不長就死了。

張騫的通西域具有開創性,難點是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有利的地方是國力的強盛和皇帝的大力支持。班超的通西域是前輩張騫工作的繼續和發揚光大,難點是國力下降和皇帝支持度不夠,有利的地方是有前輩的經驗可以借鑒,對西域各國的情況已相當熟悉,因而處理問題時更易於當機立斷。所以,兩人都是當世的英雄豪傑,並不存在誰的水平比誰高的問題。


第一,張騫是第一個出使西域的漢朝人,他使得中國人的視野不僅僅是侷限於自己的本土,而是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西域。作為後來者,其現實意義就顯得沒有先驅者的那樣功高了。想想,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記得,可是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還記得嗎?

第二,張騫是一個和平的使者,並沒有掌握軍事力量,利用自己的外交才能去讓各國知道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強大的民族和國家。而班超棄筆從戎,很快自己的軍事才能就被發掘出來,依靠武力去宣揚大漢國威。

第三,張騫去西域喫了很多苦,在被漢武帝派去聯絡西域國家後,他就被匈奴人扣押了十年之久,身邊只有一個衷心的僕人照顧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不忘使命,完成任務,讓人可敬。而班超和張騫比起來,日子則要好過一點,身邊還有一大羣的漢軍將士。

第四,張騫出使西域,暢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貿往來,並且還帶回了外來的物種於漢朝培植,對於民生也是一大舉措。而班超指揮著漢軍,主要是用軍事力量讓西域國家臣服,宣揚大漢國威。

兩相比較,自然是覺得張騫的現實意義更大,儘管班超的功績同樣令人稱頌,可是光芒還是不及張騫。


西漢時匈奴還非常強大,張騫出使西域歷經磨難,那時候漢武帝還沒有打通河西走廊,還沒有控制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想成功自然不那麼容易,但張騫也基本完成了他的任務。

到了東漢匈奴在兩漢持續打擊下已分裂不再有統治力,匈奴基本已經失去了對絲綢之路的威脅,因此相比較而言班超更容易取得成功。對於其他小的國家來說對漢朝的只有依附的份了。

兩個人的個人才能都是很突出的,雖然取得的成績不怎麼一樣,那是特定的歷史環境造成的,總之他們是一樣的偉大。


張騫是個文臣,而班固是文武雙權。而班固時期匈漢形勢比張騫時期的l匈漢形式要好一些。


班超會打仗,張騫不會。


張騫出使西域從西域帶回來了葡萄、苜蓿、芝麻等作物、打通了絲綢之路。之後數千年,中國從這條路上賺到的錢不計其數,帶回的經濟作物給內地帶來了很大的發展。班超同志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的貢獻,統一了西域諸國,使大漢威德加於四海,讓後面各朝對西域的統治變得名正言順。


都是陝西人,一個外交家一個軍事家,偷井蓋盜墓者就別來這裡評論,你沒資格


張騫是文路子,讓國人知道西域情況,開創性的,也在漢武時代助攻武力擴張。班超文武皆可,但礙於國策,班超幾乎一人之力,組建西域各國、各族聯軍在戰鬥。個人覺得班超更勝一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