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是专门针对明朝而言的.为什么唐朝宋朝清朝没有天子守国门之说.出现这种情况要从明朝所面临的周边形势说起.

下图是公元1369年大明版图.徐达北伐战争连克山东.山西.河北.甘陕等地.并拿下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北方新克受战争波及各方面都待恢复.大明此时定都南京.

下图是公元1402年大明版图.北元在大明连续北伐下内部分裂为鞑靼瓦剌两部.东北还有女真族.而大明内部刚刚经历了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推翻了他侄子朱允文的帝位.并于1403年迁都北平建紫禁城.此时期鞑靼部虽遭受重创但实力仍不容小觑.对大明边陲仍保持强大压力.明成祖迁都北平的口号就是天子守国门.

下图是1434年大明版图.东北女真臣服大明.鞑靼部在瓦剌和大明双从夹击下向大明内附称臣.而瓦剌乘势做大吞并了鞑靼的领地.直接对大明首都造成威胁.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失利.土木堡被俘.京师精锐全军覆没一堆名将尽皆阵亡.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在北平城下力挫瓦剌铁骑.搞不好大明就作古了.

下图是1616年大明版图.努尔哈赤统领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明朝派遣10万大军分4路讨伐结果遭遇萨尔浒惨败.辽东70余城失守.明军全面转入战略防御.此后满清步步为营连续攻城略地.到1640年左右大明在东北仅剩锦州至山海关狭长地带.若不是大明最后精锐关宁铁骑死守山海关.后金八旗10日内即可抵达北平城下.

大明除了早期建都南京外.后迁都北平长期都受到游牧民族的强大军事压力.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完全是正确的.不存在国门守天子.北平四周地势开阔.便于骑兵机动.也没有门可守.长城只是烽火台.相当于现代的告警电话.没有实际防御作用.


天子守国门的根本

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北部边疆由于没了朱棣的镇守,蒙古人每天来骚扰,而明朝却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朱棣迁都北平,自己镇守北疆。看下当时明朝周边,只有北部的蒙古是唯一劲敌,只要镇住蒙古,就可以安邦定国。迁都之举,在当时是十分正确的,朱棣迁都之后,经过几次征战,蒙古几乎是被朱棣打服了。朱棣则是确确实实的天子守国门。

仁宣之治之后,即为的皇帝朱祁镇则是彻彻底底的昏君,他是做到了天子守国门,而自己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却惨败蒙古人,自己也做了俘虏,到了朱祁钰,十几年的皇帝,国泰民安,没有什么太大的外患。朱祁钰与朱见深朱祐樘等皇帝都属于碌碌无为的那种平庸的常规皇帝,没有什么太大贡献,也没有什么太大疏漏。

而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几位皇帝年间,基本上不理朝政,国家大事都由内阁说了算,实际上的国家一把手,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杨廷和徐阶等人。这些皇帝不理朝政,国家大事一无所知,朱厚照四处玩,朱厚熜整天炼丹修道,朱翊钧怠工30年,朱由校整天做木匠活。天子守国门这点跟他们根本沾不上边,唯一一个万历皇帝比他们稍微强点,毕竟万历年间还是打了大胜仗。

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可以说是天子守国门了,他治下,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后金虎视眈眈,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朱由检虽说勤政,但是国家气数已尽,说是天子守国门,其实也是实属无奈之举,国门就在你自己眼皮底下。

说来说去,真正做到天子守国门的,也就一个永乐大帝,他迁都就是为了守国门,其他皇帝,不值一提。


当然是天子守国门!因为如果是所谓的"国门守天子",明成祖朱棣完全可以继续定都南京,因为定都南京,即使北方的蛮族攻破了边境防线,也还有长江天险可守,更别提一路上还有勤王军队围攻,鞑子根本无法越江攻破南京城。

那为什么定都南京这么好明成祖还是要迁都北京呢?因为大明帝国建立之初的心腹大患仍旧是蒙古人,天子坐镇北京一来可以鼓舞民心士气,表示朝廷抗击外敌的决心,二来北京成为帝国中心可以调集更多的资源来防御蒙古,三来可以削弱江南士族的影响。

另一方面呢,朱棣可能是想要整个帝国有危机意识,温柔乡,英雄冢,江南太安逸了,安逸的会让整个帝国高层腐朽。而在北京,会让人觉得,鞑子随时可能打进来,要努力!美国成天喊中国威胁论论不也是这样吗?给自己制造一个强大的敌人来鞭策自己。

综上,明朝当然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不是大清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以文言文的格式简解这个话题!才疏学浅,能力有限,烦请海涵,权当一乐!

成祖募佣朵颜之骁勇,敌建文帝之平卒。许于功成后戍卫之地尽赠之。

事成,成祖于金陵登大宝之位,然,悔之。

迫于游牧兵勇善战之因,赠大宁蛮地以安其心。自此大明国门悬裸于虎齿之位。成祖朝,五征漠北,长驱鞑于千里,然敌且打且逃,王师纵,敌逃之。王师归,复扰之。实为大患。

英宗朝,英宗期祖先之功绩,为炫其自身伟业,不听劝阻,复起暮朽军户,招募民间骁勇。谬计荒策,纸上谈兵。于土木堡大败于敌手。大明英宗帝被鞑人生擒,实为奇耻大辱,并靖康之耻过之而不可及。此役明精锐亡之八九。自此一蹶不振。且京师岌岌危已,天下稍有不慎又复胡人乱华之灾殃。幸天佑大明,于谦肩挑天下苍生之重担,手握乾坤皓月之洪力,匡大厦之将顷,造大明于重炉。耐俘帝归,夺门变,再九州。重阉人,诛忠良。大明自此根骨具断矣!

成祖诏于天下,大明天子守国门,实则后世之君无一勉力而为。巧工匠,炼丹房,不临朝,修豹房,亲宦官,诛忠良。心比天,疑重将。祸天下,实为荒。

结:终其大明十六帝,自成祖诏书以来,天子守国门也就成祖自己做到了。其他完全是依靠大明的综合国力和长城这条高速公路上的缓冲带苟且于庙堂。天子守国门,实在是对明朝莫大的讽刺。清者自清,各位看官自己品论!

本文原创内容,感谢您的浏览!

如有疏漏误笔,烦请指明斧正!


长城的关隘是国门,是士兵守护国门,保卫天子,所谓天子守国门是弥天大谎,本身把朝廷设在国门边上,是重大失策!居庸关到京师二百里地,胡虏破关一昼夜可兵临城下,朱棣不知怎么想的,难怪明仁宗要迁都回去,把顺天府设在那里,不去开疆拓土,把胡虏赶得远远的,反而重兵把守,把自己累垮。明朝是一个穷逼朝代,还有皇室宗亲吸血,是不能维持常备不懈的。到了戚继光时代,在有热兵器(红夷大炮)了,还大肆修缮长城。归根结底,是明廷根本无力消灭鞑靼、瓦刺部势力。天子哪是在守国门呵,正如小编所说,国门守天子,明粉的六大瞎说,可以逐一驳斥,小编有功。


所谓天子守国门不是说天子北京来防御外敌,而是说都城设在北京可以调集更多的力量放在北边,强迫帝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北边。

如果都城不在北京,那北方领土可能要不了几年就得丢了,因为北京有危险只要不是都城就不足以倾举国之力保卫。土木堡之后北方那块地估计就没了,如果有土木堡这种事情的话。

当然如果朱棣不造反的话都城是不会放北京的,朱棣那个时期北京确实是比较好的选择。事实上北京虽然被围过几次,但也确实没有在外敌手里被攻陷。


现实是你守了家,还是家守了你?


貌似按儒家传统观点,天子守国门那是等而下之的暴虐之国才干的事。奈何明粉不读书啊……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国都,可是唯独是明朝的国门,需要守,呵呵。


其实是长城守国门,现在的长城多半是明朝重修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