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来是不可能的!

根据史料记载宋神宗与司马光之间有名的对话就有三次,他们身为同一时期的君臣更不可能会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发生!

政治主张不同是他们产生恩怨的根源!

宋神宗是「王安石变法」的最大支持者,但这个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因此受到很大的阻力,司马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最终在各个力量的阻挠下,改革失败,宋神宗也没有因为虎头蛇尾的改革而改变什么!

摧毁了宋神宗成为一代明君的机会与信心!

宋神宗曾经问王安石:「我想做像唐太宗这样的皇帝,怎么样啊?」,没想到王安石说:「要做就做尧舜这样的,做什么唐太宗!但最终的改革失败成为宋神宗理想没有成功的主因,这就直接摧毁了宋神宗成为一代明君的机会,也使宋神宗的信心倍受打击!而司马光作为改革的反对派是有一定责任的!

所以司马光和宋神宗之间虽然有恩怨,但依然是有来往的!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如若不知,那就悟空!我是观史谈兵,欢迎点赞留言加关注】

司马光不应该说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宋神宗不想见到司马光,虽然是司马光主动辞官跑去洛阳的。

司马光和神宗的恩怨要从王安石变法说起,神宗在宋朝18任皇帝里面,说到求新图变、锐意进取,无出其右者。

王安石变法,让世人认识了王安石,但整个北宋在神宗时期变法的真正主导者从始至终都是神宗皇帝。司马光在洛阳的十五年正是神宗变法的十五年,包括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而司马光是变法反对派的领导人物。这就是司马光和神宗最大的恩怨。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反对变法呢?

王安石变法是商鞅变法之后第二次整个社会的大变革,主要涵盖三大类,「富国、强兵、取士」,富国和强兵其中的利弊暂且不提,我认为司马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级反对的主因是取士。

熙宁四年,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诗词歌赋为标准的考试制度,改为考律法和时政。司马光也是这一年跑去洛阳的。

以司马光为首的士大夫阶层是崇尚以德治国的一群人,他们是从仁宗时代过来的老臣,儒家经典《大学》里面有句话:为人君,止于仁。而宋仁宗是历史上唯一谥号为仁的皇帝,可想而知仁宗对士大夫的「仁」到了什么程度,而且仁宗时期也是整个宋朝经济最鼎盛和平的时期。神宗的科举取士标准明显是要恢复法治,这就触犯了这批士大夫的核心价值观。

正因为司马光等守旧派的阻挠,使得神宗焦头烂额,所以神宗是不太愿意召司马光回朝的。

个人认为,如果说有一个人可以避免靖康之耻,那么肯定是宋神宗,因为他的一生都在进行变革,也是唯一一位始终想著主动进攻的宋朝皇帝,只是可惜英年早逝,至于他的变法利弊,试问哪次社会变革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