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來是不可能的!

根據史料記載宋神宗與司馬光之間有名的對話就有三次,他們身為同一時期的君臣更不可能會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發生!

政治主張不同是他們產生恩怨的根源!

宋神宗是「王安石變法」的最大支持者,但這個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因此受到很大的阻力,司馬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最終在各個力量的阻撓下,改革失敗,宋神宗也沒有因為虎頭蛇尾的改革而改變什麼!

摧毀了宋神宗成為一代明君的機會與信心!

宋神宗曾經問王安石:「我想做像唐太宗這樣的皇帝,怎麼樣啊?」,沒想到王安石說:「要做就做堯舜這樣的,做什麼唐太宗!但最終的改革失敗成為宋神宗理想沒有成功的主因,這就直接摧毀了宋神宗成為一代明君的機會,也使宋神宗的信心倍受打擊!而司馬光作為改革的反對派是有一定責任的!

所以司馬光和宋神宗之間雖然有恩怨,但依然是有來往的!

【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如若不知,那就悟空!我是觀史談兵,歡迎點贊留言加關注】

司馬光不應該說是老死不相往來,而是宋神宗不想見到司馬光,雖然是司馬光主動辭官跑去洛陽的。

司馬光和神宗的恩怨要從王安石變法說起,神宗在宋朝18任皇帝裡面,說到求新圖變、銳意進取,無出其右者。

王安石變法,讓世人認識了王安石,但整個北宋在神宗時期變法的真正主導者從始至終都是神宗皇帝。司馬光在洛陽的十五年正是神宗變法的十五年,包括熙寧變法和元豐改制,而司馬光是變法反對派的領導人物。這就是司馬光和神宗最大的恩怨。

那麼司馬光為什麼反對變法呢?

王安石變法是商鞅變法之後第二次整個社會的大變革,主要涵蓋三大類,「富國、強兵、取士」,富國和強兵其中的利弊暫且不提,我認為司馬光為代表的士大夫階級反對的主因是取士。

熙寧四年,王安石頒布改革科舉制度,廢除以詩詞歌賦為標準的考試製度,改為考律法和時政。司馬光也是這一年跑去洛陽的。

以司馬光為首的士大夫階層是崇尚以德治國的一羣人,他們是從仁宗時代過來的老臣,儒家經典《大學》裡面有句話:為人君,止於仁。而宋仁宗是歷史上唯一謚號為仁的皇帝,可想而知仁宗對士大夫的「仁」到了什麼程度,而且仁宗時期也是整個宋朝經濟最鼎盛和平的時期。神宗的科舉取士標準明顯是要恢復法治,這就觸犯了這批士大夫的核心價值觀。

正因為司馬光等守舊派的阻撓,使得神宗焦頭爛額,所以神宗是不太願意召司馬光回朝的。

個人認為,如果說有一個人可以避免靖康之恥,那麼肯定是宋神宗,因為他的一生都在進行變革,也是唯一一位始終想著主動進攻的宋朝皇帝,只是可惜英年早逝,至於他的變法利弊,試問哪次社會變革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