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建立者,其灭唐建晋的过程极不光彩,为了扳倒李从珂,他向契丹称臣称子,并割「燕云十六州」,成为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有人说,他不就是那个大汉奸,卖国贼,可怜我国古代的燕云十六州啊!

个人觉得这一点也是后世儒家站在汉人的角度上看觉得石敬瑭不要脸,可别忘了,这件事的主角一个是沙陀人,一个是契丹人,在游牧民族眼中这种认干爹的行为其实并不十分丢脸,铁木真当年还认王汗当干爹呢。

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模糊性,表现为平常蔑视蛮夷,当蛮夷强大起来或发展出新潮流,就认为他们是偷师中原,华夏古已有之,甚至把他们定性为炎黄后代的旁支承认其地位。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史书把不利己的非中原汉人定性为汉奸,如石敬瑭;把扩张者称为本国英雄,如成吉思汗。

在皇帝轮流做的五代,石敬瑭算是个不错的皇帝,他不好色,不奢侈,知民苦,轻赋税,选贤任能等等。

然而割燕云十六州又实在是为中原惹来了大祸。这祸患,即便是石敬瑭的百倍功绩也抵消不了。


首先感谢悟空问答邀请。

石敬瑭获得这样的光荣称号,与他做的一件贻害中原地区三百多年的事有关。

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在李嗣源军中与李从珂一起为后唐灭后梁立下汗马功劳,并在明宗即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力劝李嗣源坚定反判李存勖,攻取汴京谋取帝业。

李嗣源死后,李从厚即位,对功臣李从珂、石敬瑭很是猜忌,逼得李从珂拉起反旗。李从厚想让石敬瑭去平反,但石敬瑭肯定不想和李从珂两败俱伤,就把投奔而来的李从厚拘禁起来,向李从珂邀功。

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也很不放心,不放石敬瑭回到经营多年的河东根据地。石敬瑭的妻子永宁公主向皇太后求情,石敬瑭终于回到河东,积极准备军粮物资,以备不测。

后石敬瑭试探性要求去别处任职,李从珂顺水推舟,而石敬瑭不干了,开始攻击李从珂得位不正,暗中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进贡大量财帛、称儿皇帝以获取契丹军事援助,并在事后兑现诺言。

这件事让中原地区失去地域草原民族的屏障,从此北方政权的铁蹄随时可以南下,威胁黄河流域,造成有宋一代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石敬瑭被人称为「儿皇帝」,是古今第一卖国贼是有原因的。

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中国人讲究「兄弟阋与墙,外御其辱」,唐末的藩镇割据,互相争斗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该关起门来内部解决,而他却为了个人的野心引狼入室,勾结契丹人卖国,而且最终还打输了,这种没眼力见,还弱智的SB战五渣不骂他骂谁?

而且他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屏障,直接面对契丹的兵峰威胁,使得后来的宋朝不得不在北方囤积重兵,牵扯住了大部分的力量,而没有力量收拾西夏和大理,导致宋朝的军事力量一直都积弱。是的宋朝三百年来百姓都得收到兵灾之苦,说他是古今第一卖国贼肯定不会有错的。


其实这也不能算怪石敬瑭,他当初让出燕云十六州给辽国以为没有多大点事,大不了他死了自有后来者去收回来了可是他忽略一点那就是燕云十六洲的地理位置,燕云十六州就好比是中原地区的大门在往后是无险可守险草原多骑兵过之如平地,从辽国的(契丹人)到金国的(女真人)燕云十六州一直没有收回来,最后到宋朝两宋一共三百二十年可是吃尽了苦头就是因为前无天险可守每当有骑兵来袭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中原政权失去了最后一道抵挡游牧民族南下中原腹地的屏障,契丹的精锐骑兵可以轻易的进攻整个黄河流域。


没看清题目这「后唐」

是说历史上「后唐」?

还是现在「后唐」?


割了幽云十六州给了契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