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一些游说之土,研究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他们为合纵游说称纵说,为连横游说称横说,历史上把他们称为纵横家,他们往往成了合纵连横的发动者、组织者。

公孙衍和张仪是早期合纵连横的两位著名人物,所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就是说他们两人进行的合纵连横活动。

连横主要以秦国为中心。能够连横的国家不如合纵的多,张仪活动秦国的连横只有魏国或者楚国参加,并且希望争取韩国。

最早发起合纵的是魏国的公孙衍,最早游说连横的是秦国的张仪。后来的苏秦、李兑、信陵君等也是发起和组织合纵的重要人物。

公孙衍(即犀首),在秦国做过大良造,后来回魏国做魏相。魏国不断受到秦国的进攻,韩也深受秦国之害,这时张仪为秦国拉拢齐、楚在进行外交活动。

公元前329年,张仪入秦,和公孙衍不和,秦免公孙衍的大良造,任张仪为大良造。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任张仪为秦相。

公元前324年,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用意是联合抗秦,这是针对张仪的外交活动组成的一次联合阵线,但没有什么成效。

公元前322年,魏王把惠施逐走,惠施是主张联合齐、楚抗秦的。魏王改用张仪为相,张仪是要魏国联合秦、韩伐齐、楚,意图是要魏国屈服于秦国而使别的诸侯国也效法。他实际上是为秦国的利益在魏国活动,魏国发现以后把他驱逐回秦国。这时,齐王「以事属犀首」,燕、赵「以事属犀首」,楚王也「以事因犀首」,韩相公叔「因委之犀首以为功」。齐、燕、楚、赵、韩五国表示对公孙衍的信任。

公元前319年,在五国的赞助下,公孙衍做了魏相。山东各国对公孙衍很支持。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针对张仪为秦国搞连横活动,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五国是:魏、赵、韩、楚、燕,以楚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秦出兵回击,联军退。次年,秦军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战于修鱼,秦军胜斩杀三晋军8万,这次合纵失败了。这是战国第一次五国合纵攻秦,是由公孙衍发动的。

公孙衍曾对义渠君游说:「只要山东国家进攻秦国,秦国就会给义渠送来重礼。」秦国受到五国进攻时,送给义渠君绸缎美女,想拉拢义渠。义渠君对群臣说:「这就是公孙衍所预言的,」意思是说秦国必定有事了。义渠乘机起兵攻秦,「大败秦人李帛之下」。这是义渠君听了公孙衍的游说,当五国合纵攻秦时也发动对秦进攻。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哦。

张仪真正的对手是公孙衍,商鞅去世后,公孙衍被秦惠王任命为大良造,谋划向魏国进攻。

在公孙衍的率领下,秦军节节胜利,魏国被迫求和,割让了河西的土地。这时魏国用重金贿赂了公孙衍,让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在秦魏两国和好的时候,进攻别的国家。恰巧在这时,张仪到了秦国,张仪和秦惠王说,你得趁魏国病要他命,别让他缓过起来。秦惠王一听有道理,就任命张仪为客卿,受到张仪排挤的公孙衍就跑到了魏国,当了大将军。

虽然都是纵横家,但是张仪主张连横,公孙衍则主张合纵。到了魏国的公孙衍就开始用合纵政策破坏张仪的连横,他先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搞了个「五国相王」的事件,就是这五个国家相互承认对方的君主都是国王,用抬高身价的方法,达到合纵的目的。张仪呢,则分别游说齐、楚等国,在大国的反对下,「五国相王」失败了,魏国任命张仪担任宰相,公孙衍只好再次出逃。

公孙衍又逃到了韩国,担任相国,继续推行合纵,联合诸侯国进攻秦国,结果秦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打败,无力回天的公孙衍再次出逃。终期一生公孙衍都在列国中游走,推行合纵政策,但是列国各怀鬼心,以及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从中破坏,公孙衍的合纵政策屡遭失败,不过他作为张仪一生的对手还是值得称赞的。


过去提起连横大家就想到张仪,一提到合纵首先想到的是苏秦,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苏秦出道晚于张仪,实际上在张仪推行连横战略时与之针锋相对提倡合纵战略的是公孙衍。那么公孙衍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公孙衍为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时公孙衍在秦国被任命为大良造,深得秦惠文王的信任和器重,帮助秦国攻魏,并谋划收复河西。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正日益强大。在此之前齐国经过马陵之战,全歼魏国10万大军;秦国通过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魏国屡战屡败,主力尽失。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杀了商鞅,重用公孙衍,但商鞅制订法令仍在继续施行。公孙衍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50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正是在这里以区区5万武卒打败了秦国的50万大军,从而长期占据河西之地。河西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对粮食的控制都很严,经常利用粮食问题来卡对方的脖子。魏国占据河西之地,死死地压制著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只能与魏国作生意。秦国不甘心受到魏国的盘剥,多次进攻河西,但都没有能够打通中原通道。公孙衍当然明白河西之地的战略地位。中原是当时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著各国的粮食命脉。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才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魏国被迫割阴晋与秦国修好,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秦惠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把「阴晋」这个魏国意味的名字,改为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可随著张仪入秦情况发生了变化——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秦国政坛同样容不下两位经天纬地的旷世奇才。之后张仪将公孙衍排挤出了秦国,于是公孙衍返回母国魏国。在魏国公孙衍碰到了正在魏国访问的楚国使者陈轸,后者向其献计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实际上张仪这次到魏国当相国其实是为秦国的连横战略服务的——他身兼秦、魏两国相国其实就是要推动魏秦结盟,使魏国附属于秦。公孙衍则设法取得了韩国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合纵攻秦未能奏效并没使公孙衍心灰意冷,恰恰相反他进一步将自己合纵结盟的对象进行扩张:不只是东方六国,这次他想到了在秦国的背后插上一刀——原来秦国西部生活著众多的西戎部落,经过秦穆公时代的开疆拓土绝大部分西戎部落被秦国兼并,但有一个名叫义渠的西戎部族依然顽强生存了下来。公孙衍向义渠国抛出了橄榄枝:有一次义渠君朝魏。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后来五国攻秦。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于是起兵袭秦,大败秦人。

然而公孙衍虽然组织了多次对秦国的进攻,却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当然这并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错误的,而说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他的合纵策略。纵观战国局势:实力雄厚的向来靠拳头说话;实力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历史也会改写。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当时已经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