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整部《明史》本纪,你会发现,清官方对明朝的皇帝的总体评价都不算差,最差的应该是明武宗,通篇赞曰没有一句夸赞的,全是贬低的。如果依据《明史》的评价给明朝诸位皇帝做个褒贬程度的排序,那么笔者认为应该如下:

第一梯队:

唯明太祖一人,通篇都是溢美之词,从建制开国,到兴邦安民,关于其功业的评价,就差直接喊666了,而在明朝皇帝里面,正面肯定评价字数是最多的。

第二梯队:

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这一梯队的皇帝们,没有一个有差评的,在成就上次于开国皇帝明太祖,而在用词上也相对客观,做到了「为尊者讳」。

第三梯队:

明英宗、明宪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这五位皇帝,《明史》的评价褒扬和批评五五开,既对其政绩有肯定的一面,同样也有对其批评的一面。中肯之中,带著一点点埋怨,毕竟这五位在士大夫眼中,虽然不至于是昏君,但真的算不上理想的辅弼君主了。

第四梯队

明惠帝(建文帝,惠是清朝给上的谥号)、明景帝、壮烈帝(崇祯),这三位在《明史》的赞曰里面,编撰者是抱著极大的同情的,对他们的肯定主要集中在个人品质的品价上,而非其功业。之所以把他们放在第四梯队,主要是这三位皇帝的结局都很惨。

第五梯队

明武宗、明熹宗、明光宗,这三位中的前两人,评价是最低的,通篇都是批评,没一句好话,而且用词言简意赅,好像多说一句都欠奉的感觉,至于明光宗这位一月天子,属于明史上的小透明,连个本纪都没捞著,所以只能放这里了。

如此看来明宪宗似乎在第三梯队,评价看起来还是蛮高的,但实际上,如果除去第四梯队的那三个结局不美好,但个人评价还不错的皇帝,以及只做了一个月皇帝的明光宗,明宪宗的评价可能就是倒数第三了。

明史对其评价如下: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前半段的好评凝练一下就是「恢恢有人君之度」,这个评价不差,但也不高,就属于皇帝中的普通人,没什么大错,但也没体现出什么有大本事能耐来;而后半段的差评那就不友好了,比如「盗窃魏柄」、「久而后觉」这八个字,就跟说个傻子似的。是明宪宗神经反射弧太长,还是一点做皇帝的起码质素都没有?

结合好评差评来说,《明史》中的明宪宗,评价比较中肯,但实际上就整个成化朝的风气而言,明宪宗的表现,在明代皇帝中肯定是排倒数那种。内阁就出过商辂贤臣,商辂之后的内阁,素有「纸糊三阁老」之称,当时宪宗陛下在宫内广置道士为其炼丹,这丹当然不是用来修仙的,而是某些帮助男人雄姿勃发的辅助性药物。

宪宗的后宫也是一大亮点,他跟万贞儿的姐弟恋,不仅跨越了年龄,而且跨越了阶级,真的是爱到了极致,不仅荒废了朝政,还祸害了自己的后宫,使得多年来皇帝无所出,好不容易生出了一个明孝宗,自己居然是在好几年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个儿子的。由此可见,作为皇帝,宪宗是多么的不合格。

要称明宪宗为昏君,大概也算不上,成化朝虽然开了西厂,后宫比较厉害,但大体上朝政也没有多败坏,也就是内廷比较乌烟瘴气,大抵他只是一个庸君,在做太子时期担惊受怕惯了,又继承了他老子明英宗的一些懦弱性格,所以比较平庸而已。


明宪宗是明朝第8位皇帝,名叫朱见深,昏君这个属性是无论如何都和明宪宗沾不著边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人生画卷。

1449年,刚两岁的朱见深被父亲明英宗确定为太子。人生开局不错,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下一任明帝国掌门人了。

然而没过多久,发生了一件事。

他的父皇明英宗,禁不住宦官王振的撺掇,决定亲征瓦剌(蒙古军)。在土木堡,明军全军覆没,当朝50多重臣死难,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为了不被瓦剌当人质要挟,明朝紧急更换了新皇帝,也就是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

明代宗上位后,当然不甘心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侄子,可能也有害怕的成分,毕竟把人家老子的位子给抢了,以后这小子上位,会不会找他算账可不好说。

所以,代宗就把亲儿子立为皇太子,把朱见深给废了,废为沂王。

这个地方我愿意用两分法来分析一下:一,朱见深太子之位被抢,应该是有资格感到愤怒或记恨的。二,代宗完全能罗织个罪名,比如谋反或者怨望,将朱见深剪草除根,然而代宗并没有这么做。

所以这一家子,其实还是可以的,至少没有为了皇权而搞得你死我活。若干年后,成为宪宗的朱见深又为代宗重修了陵寝,可见当年他太子被撸这一段,已经放下了。

正常看,大明帝国后面的剧情,应该就没有沂王的戏份了。但是奇就奇在,没有了政治价值的明英宗,又被蒙古人给送回来了。

看来瓦剌也不白给,这一招挺狠的,送回去看你大明怎么办?一山不容二虎,乱了更好。

代宗没有正当理由杀掉英宗,只能幽禁在南宫,限制自由,每天从门上的一个小口子往里边递饭。这样英宗一直熬到代宗快死的时候,终于抓到机会,上演了「夺门之变」,成功抢回皇位。

这也是史上罕见的,一个人当了两次皇帝的奇事。

带来的效应就是,朱见深又重新当回太子。

这种过山车般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感觉,搁任何人头上都受不了刺激,明宪宗从自身经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无常。

1464年,英宗二次掌权8年后驾崩了,17岁的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共在位23年。我们可以把明宪宗的统治分为上下集。

上集:这就是典型的明君

宪宗一即位,就办了几件大好事。

首先,剪除奸佞。他把密谋陷害忠臣李贤的前朝红人、宦官门达杀了,并把李贤晋升为少保,授予华盖殿大学士,意思就相当于宰相了。

同时,褒奖忠臣。他为死于父亲手下的忠臣于谦平反,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一时间,大臣用命,上下协力,一个中兴的时代呼之欲出了。

宪宗另一项作为,是解决了元代以来的荆襄流民问题。

流民就是难民,遇到灾荒战乱,荆襄一带的三不管地区,难民往往有百万人之多。这些人聚在一起可没心情嗑瓜子,他们被苦难逼得无路可退,只能攒在一起,学习一下陈胜吴广。

所以流民问题,自元代以来,一只是历届皇帝最头疼的一件事,在宫里鉴宝都没的心情。

明宪宗明白,这些难民都是黑户,根本没法管理。就出台措施给他们落户、办身份证,并且在当地建了个市,叫郧阳府。这下大家都有了城市户口,而且明宪宗还派了市长来管理,大家就抓紧生产生活吧,于是持续两代的难民问题,就这样一举解决了。

明宪宗的上半集,确实是励精图治,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大有中兴的趋势。

下集:熟女控+宦官依赖症,折损一半英名

然而明宪宗的人品里却有一个死穴,这个死穴就是:太专一。

专一竟也有错?是的,对皇帝来说,可能还真是这样的。

宪宗专宠的女人叫万贵妃,她比宪宗整整大十七岁。宪宗深爱了这个女人整整一辈子,直到两个人同一年内离世。

这段剧情作为韩剧还是蛮感人的,但偏偏这是一出历史剧。

专一的后果是,万贵妃被宠坏,不再是当年纯情的贞儿了。万贵妃枕边一阵风,可能就决定朝中一个人的仕途、或者生死。

并且,万贵妃差点弄得明宪宗断了后。自打生育了一位皇子夭折后,万贵妃就不育了。要不是有个宫女纪氏怀上宪宗的孩子,并悄悄把他生出来藏到偏僻之所,宪宗就只能把皇位传给藩王们了。

顺便提一句,这个被藏起来的孩子就是以后的明孝宗。

专宠万贵妃,是明宪宗治国的一大败笔。

专宠一人,就会产生集权,出现集权,就会有权利变现,奸佞之人会利用这一点,削尖了脑袋往万贵妃这里钻。而廷臣是不可能接触到后宫的。与贵妃接触最频繁的,只能是外戚,或者宦官。

成化一朝,佞幸竞进,皆凭万氏。

此时出现的宦官,叫汪直。汪直这个人特别会来事,也很尽责,给明宪宗打探外面的事情,非常准确及时,大臣想骗宪宗都骗不了。

明宪宗因此对汪直信任有加,专门为汪直建立了西厂。当年,汪直才十五岁,可以说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西厂的权力极大,可以不经皇帝同意抄捕大臣,关进厂狱。并且西厂的能量范围也极大,遍及大明版图内的任何地方。而这是东厂望尘莫及的。

对宦官的依赖和任用,严重伤害到廷臣的工作积极性。不可避免的,还会产生冤假错案。这对大明政体的伤害,还是有的。

所以,《明史》对明宪宗的总体评价很高,但也很中肯,认为宪宗继位后,为忠臣于谦平反,贬抑奸臣、重用能臣,都体现了一位明君的特征。不过,后期任用汪直,西厂横行,也是他治国的一个污点。但是,把明宪宗归位昏君一类,我认为是不客观的。

【欢迎关注哇哦历史,wow!】


不新鲜,《明史》对哪位皇帝评价都不低,总是能找出皇帝的优点,然后褒扬一番。

你千万不要觉得《明史》对皇帝评价好就产生错觉,觉得好像现代人在有意黑某位皇帝,不是的。

清朝修《明史》是有政治考量的,那就是通过夸赞和遮丑明朝皇帝,来顺延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通过保护明陵,祭奠明太祖,修明史等措施,让天下的士民明白,清朝不是明朝的破坏者、革命者,而是明朝的延续者、继承者。基于当时全国的舆论环境,清朝只有不遗余力的褒扬明皇而批判明朝佞臣太监才能得到汉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同,所谓明君奸臣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每朝皇帝的年份大事不会错(明史中对每个皇帝的本纪的记述是按照时间轴进行的,记述的都是军事政治、外交民情、官员任免、水旱灾变等,完全没有细节描述和内幕消息,期间不掺杂任何评论和倾向性的描述,很客观但也比较笼统。列传除外,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一部分间接的了解到一些关于皇帝的细节和因果关系。),但是在最后的提赞部分会对皇帝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如果你看过明史就会发现,对于历代皇帝基本都是赞扬褒扬的部分多,不足或者批评的部分很少。因为它基本没有皇帝、太监、高官的私生活描述,而且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内幕以及事态演变过程都没有记载。

如果对比明朝一些著名的私人笔记私史札记等,你会发现,一些在《明史》上大略记述的事件往往都有很复杂的背后原因,最后的演变结果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里面经常会掺杂很多人为的因素,人际关系、政治私心、朝廷大局、个人情感往往会起主导作用,所以很多事情处理上会给人一种处事不明或者偏袒维护甚至昏聩无为的感觉。但是这些有街头传闻性质的评论和隐情,明史是不采用的。

就拿宪宗来说,明史对他的最后评论就是: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你看看,从始至终基本都是夸赞,剩下的就是为宪宗找借口,说他是因为被蒙蔽才导致万妃为祸后宫、汪直横行天下的。明白人都知道这其实就是为宪宗找台阶的话,所谓为尊者讳,也不过如此。


我是有趣味历史。

明宪宗朱见深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充满了幸运与不幸。有人说,他是昏君,成立西厂,迫害了无数大臣。有人说,他是能力出众的明君,平叛乱,用贤臣,史书上也称赞道「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可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在大臣的拥立之下,郕王朱祁钰当上了皇帝。朱祁钰于是便把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除,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命运仿佛还是眷顾著他,就在五年之后,朱祁镇在石亨、徐有珍的帮助下,重登帝位,而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得到了恢复。但是年幼的朱见深童年却活在动荡之中,每天都在害怕,以至于得了口吃的毛病。

在朱见深十七岁那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朱见深登上了帝位。此时的他,还是一位明君,政治上,他贬黜奸吏,重用贤臣;军事上,平广西瑶族叛乱、平荆襄匪乱、平女真反叛。这一段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他甚至顶住压力,给于谦平反,为朱祁钰恢复帝号,修帝陵。

如果就这样下来,朱见深至少不会被后人诟病为昏君。在成化十二年,有个叫李子龙的江湖术士勾结宫中太监闯进了大内,恰好此时宫中出现「黑箐」——一种有毒气体。李子龙和「黑箐」是否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件事让朱见深有所警醒,他觉得需要人来帮他监管外面的世界。

一个叫汪直的太监,进入了朱见深的视线。汪直为人狡黠,处事圆滑,深得朱见深的信任,他被朱见深多次派出宫外,将宫外的见闻都传给朱见深。不久后,朱见深设立了新的特务机构——西厂,而这只特务团队便是由汪直所统领。也正是西厂,导致了朱见深被人认为是昏君,在西厂设立的十余年,迫害了无数京官和地方大臣。

当然,西厂只是主要原因,还有一系列的原因。他管不好自己的老婆万贵妃,任由她撒泼胡闹;他巨贪无比,作为皇帝与民争利,不断扩充内库;他在位期间,纸糊阁老、泥塑尚书,如何治天下?

朱见深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好人,他软弱的性格是造就这些的根源,童年的不幸,导致他对很多事都充满了畏惧。其实,明朝在朱祁镇手上已经走上了衰败,朱见深也就是一个糊表匠,对于这样的江山也只能维系,而不能壮大。


宪宗也是一代雄主,英宗留给他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不比崇祯好多少,看实录前几年几乎就是不断的平叛,当时两广几乎沦陷,荆襄百万流民,叛军都建国了,四川土匪连下多个州县,南京山东也有骚乱,北方蒙古侵扰,女真也不安分,用韩雍赵辅平定两广,白圭项忠平定荆襄,王越打击蒙古并和汪直一起犁庭,这才保证中原的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因为社会财富增多,后期民间奢华之气渐气。虽然晚年怠政,但是前中期底子打的太好了,年级大了享受享受生活,这个当然不好理解一下老人吧[捂脸],顺便说一下对于叛乱分子宪宗几乎从不招抚,抓到就是杀,绝不手软,这股狠劲崇祯如果能学到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至于万贵妃的事懒得说,直接看宪宗实录里内阁首辅商恪的奏章,里面写的很清楚孝宗是万贵妃养大的万贵妃的问题自己看,宪宗实录内阁首辅大臣商辂奏章 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于天地,光于祖宗,诞生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天下归心。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逾于巳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惬众人之公论,不胜幸甚。


熟悉「二十四史」的朋友都知道,「二十四史」写得最好的在两头。《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写得最出色,接著应该是最后一部《明史》。《明史》可能不是我国历史上最出彩的史书,也不是卷数最多的史书,却是编修时间最长的史学,前后经历了九十多年。《明史》的编修和史学价值观取向,随著清朝的朝局风向而变化。《明史》正式成书的时候,已经到了乾隆年间。清朝的统治早就已经十分稳定,天下老百姓早就已经认同清朝。所以在编写《明史》的时候,也就少了不少忌讳。《明史》基本上对明朝君臣做出了相对比较公正的评价。

我们之前说过明朝皇帝多「奇才」,许多人把明宪宗也当成了一个「奇才」,认为明宪宗是一个十足的昏君。《明史》对明宪宗的评价只能说是比较客观公正,不能说对明宪宗评价很高。《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明史》的赞前部分肯定了明宪宗的功绩,甚至把明宪宗拔高到了仁宗和宣宗的高度。《明史》把明宪宗和仁宗、宣宗放在一起比较,绝对是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明史》对明宪宗的不足之处也没有加以隐晦。《明史》没有过度拔高明宪宗,明宪宗也不是一个十足的昏君。明宪宗应该算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明宪宗是明英宗的儿子,年少时的明宪宗命运比较多舛。由于明英宗被俘虏,所以明宪宗的太子之位也曾经不保。明宪宗曾经当过两次太子,而且落下了一个口齿不清的毛病。明宪宗登基之后很快展现了自己英明的一面。明宪宗没有因为明代宗曾经废黜自己的太子之位而心生怨恨。明宪宗登基之后恢复了明代宗的皇帝尊号,同时帮助于谦等人平反冤案。明宪宗的这一行为,让天下人看到了自己的英明和气量。明宪宗通过这一行为,也成功赢得了天下民心。

政治上面,明宪宗重用任用贤明的大臣治国理政,比如重用李贤为少保,让彭时、商辂等人进入内阁。明宪宗前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朝政比较清明。经济上面,明宪宗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负担,给予老百姓休息时间。明宪宗还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解决流民问题。明宪宗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开始再一次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明宪宗在军事上也非常有作为。明宪宗在位期间曾经派遣军队征伐女真族,并打得女真族人差点灭族。

明宪宗前期确是有一番作为,但是到了中后期,明宪宗的进取心明显下降。明宪宗之前那种知人善任的表现也没有逐渐消失。明宪宗后期连续出现了三位不合格的阁臣,历史上称之为纸糊三阁老。明宪宗强化特务机构,建立比东厂更加残暴的西厂,重用大太监汪直。西厂最猖狂的时候,甚至直接查抄三品京官的家产,搞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商辂等人参奏西厂,反而遭到了贬官。明宪宗还设立皇庄,开启了明代土地兼并的先河。有了明宪宗的先例,明朝的皇族、藩王、大臣、宦官纷纷圈占土地。明宪宗的皇庄制度导致大量土地兼并,与老百姓争夺财富,严重破坏了明朝的经济基础。明宪宗还创立所谓「传奉官」制度,凭著自己的喜好任意任用官员。导致大量不合格的官员的被任命、提拔,破坏了明朝的官员任免制度。明宪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他和万贵妃的姐弟恋。万贵妃在明宪宗的恩宠下在后宫为非作歹,甚至导致皇后被废,多名皇子遇害。

如果从前期明宪宗来看,他确是有一点仁宣的感觉,算是一位明君。如果从后期来看,明宪宗则更像一位昏君。综合起来,明宪宗应该算是一个平庸的君主。由于现在有许多人经常抹黑明宪宗,让人觉得明宪宗是一个十足的昏君。其实明宪宗没有那么不堪。


首先《明史》是清朝统治者编纂和粉饰的,有几分出自真心或者说有多少正确的评价,本身就要打个折扣。其次,现代人对「明宪宗」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并没有一致认为是「昏君」啊!!

《明史》对明宪宗的评价到底如何呢?

《明史中》是如此评价的:

《明史》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1. 《明史》是乾隆年间编纂和修改的,是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所以,清朝人修明史,一是本著客观公正的态度,二是要为清朝正统的统治所服务,所以对皇帝们的评价一般都没有恶语相向,都是比较客气的。
  2. 从上面那段《明史》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没有过分夸赞明宪宗朱见深,所说的事都是他实实在在干过的事,干的不好的后面也有相应的批评。
  3. 总体来说,《明史》对明宪宗朱见深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没有评价过高,也没有过分赞誉!!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会认为《明史》对朱见深的评价过高,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厢情愿认为明宪宗朱见深是最大的昏君呢?

我认为现代人对明宪宗朱见深的误读主要原因是:

一是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说过:宪宗不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

二是著名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对明宪宗朱见深很不友好,或者说只说了朱见深不足之处,并没有讲明宪宗的积极贡献。

三是现在电视剧的荧幕形象让观众误以为那就是真实的历史。

真实的明宪宗朱见深做过什么事呢?

  1.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朱见深的「功」:一是平定了当年自己老爹造成的荆襄百万流民大动乱;二是几次对外战争(征讨建州女真、犁庭扫穴、打击蒙古)都取得了胜利,保证了大明天下的长治久安;三是追封自己的叔叔朱祁钰为明代宗和为于谦等「保卫京师」有功的大臣们平反。
  2. 我们再来看一看朱见深的「过」:一是设立了「西厂」,增加了特务力量;二是宠信宦官汪直,导致朝政混乱;三是宠爱「万贵妃」一人,导致出现外戚专权现象。

所以,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明史》对明宪宗朱见深的评价是客观的,反倒是我们因为一些误读,许多人认为明宪宗是一代昏君?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明宪宗朱见深帝王之位真可谓一波三折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祈镇之子,因英宗荒诞不经,导致被瓦刺人俘虏。后由朱祈玉做了皇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被废了太子,由朱祈玉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景太八年(公元1457年),朱祈镇发动奇门之变重新当了皇帝,废了朱见济,又让朱见深当了太子。

经过一波三折当上皇位后,朱见深可谓宽厚仁慈,不仅恢复朱祈玉的帝号,还为于谦平了反。在用人方面也选择李贤、朱永、刘定之、杨信、商辂等贤明之臣辅政国事,显示了贤德之君的风度。在位期间,宽免赋税,减省刑法,社会政治,经治都得到很大程度发展。朱见深虽然在后期设立西厂,任用大太临汪直等人监视官员,造成一些冤案,但最终还是废了西厂,总体来说,是个有德之君,后人对其品价极高。尤其是解决荆襄流民问题,采用户籍制度,设立郧阳府,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不可谓不高明。

清朝人所写的巜明史》对明宪宗朱见深的品价极为公正客观。曰其为:」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仁,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软,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丶宣丶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根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散或,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至于说现在人都认为明宪宗是昏君,闻之甚少,不敢苟同,敬请见谅余薄学寡闻矣!

本文图片来自网路,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本人删除。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明史》。要就明朝的官方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明朝朝廷自己编写的《明实录》,一部是清朝主持编写的《明史》。

先说《明实录》。

这部书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参加革命到明熹宗朱由校去世270多年的大事,每个皇帝一部实录,上一任皇帝去世后,继任皇帝主持编修前任皇帝的在位期间的工作实际,建文帝的事迹被并入《太祖实录》,全书1600多万字,迄今没有完整标点过,据说中国社科院正在组织校对和标点没布置何时能完工。据说,目前完整阅读过《明实录》的人在全国范围内不会超过100人。我到目前为止看了一半多,总的感觉就是这部书就是工作日记,发生了哪些事,皇帝这么批,一一记载,在每位皇帝实录的结尾做个简短评论。

明朝14位皇帝的实录,有两部有点问题,一部是《太祖实录》,因为后来朱棣反抗朝廷,夺取了皇位,于是对《太祖实录》进行了几次修改,删繁就简,把不利于朱棣的言论统统删除,把建文帝年间的事情并入;第二个就是《武宗实录》,武宗朱厚照本身就是离经叛道,死后没有儿子和亲弟弟继位,是堂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在《武宗实录》里把武宗的荒诞不经算是演绎的淋漓尽致,我看过《武宗实录》全部内容。总的来说,《明实录》是比较客观的,因为他只是工作笔记性质的,哪个皇帝好、哪个皇帝差,读者自己去判断。

我们来看看《宪宗实录》。明宪宗朱见深在位23年,年号成化。我看了《明宪宗实录》的大部分内容,总计200多万字。感觉他总体是一个比较勤劳、比较勤政、比较好说话的人,但是情商不是很高,智商也一般。这一点和他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很像、很像。

从为人来说,他比较宽厚,简单举几个例子:给于谦平反、叔叔明代宗朱祁钰平反;善待建文帝的后人;对从小陪伴自己的宫女万贞儿也非常感恩,万贞儿大明宪宗17岁,明宪宗长大后将万贞儿纳为贵妃,恩爱如一,直到死去;对大臣也不苛刻,宽厚待人。

从为政来说,他对工作很认真,简单举几个例子:明宪宗一上台,国家到处都是叛乱,盗贼蜂起,广西的大藤峡叛乱、贵州的叛乱、荆襄百万流民起义、东北的女真人入侵,等等。前些年,在糊涂的明英宗治理下,国家真的到了崩溃的边缘,上述这些事情,一个个都被他平定。算是很有功劳了!《宪宗实录》对宪宗的评价是很高的,主要是:

聪明、好学、宽厚、慎刑法、孝顺、不奢侈、不铺张浪费、不喜欢声色犬马等等。

《宪宗实录》是他的儿子孝宗朱祐樘主持编修的,当然都是好话,没有一句坏话,反正就是这个套路,半信半疑就好了。

《宪宗实录》最后的评语:

太祖高皇帝创业之艰,日不暇给;太宗文皇帝内难既平,行在甫建,躬事征伐,殆无宁岁;宣宗章皇帝时当丰豫,而亦有牙蘖,以廑六师;又如英宗睿皇帝,始以冲幼临朝,终以殷忧,.。惟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计所历年,洪武之外与永乐同,而兼正统天顺两元之数,然春秋鼎盛、宗社奠安、始终尊荣前后光裕,固神功圣德,有克自致,而天之所以祐庇我国家气运之休,明命脉之长久,可以延圣子神孙于万万年者,又于是乎见见矣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固未易以模拟,而尽谨掇拾万一,以藏诸禁秘,用垂不朽。


再来看看《明史》

明史是清朝主持编修的,历史100来年,直到乾隆年间才修好。全书300多万字,其中《宪宗本纪》分一、二两卷,6000多字。《宪宗本纪》是对《宪宗实录》的高度缩写,先分月简写工作情况,在全文最后也有一句评语。这个评语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宪宗能给叔叔平反,给于谦平反,重用忠臣能臣,有当皇帝的气度;朝中有不少人才,宪宗能一心一意任用他们,而且对上天存有畏惧,能及时赈灾,宽省刑罚,在位期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颇有「仁宣之治」的感觉。

不好的方面:任用太监汪直,西厂特务横行,搞得乌烟瘴气。这样聪明的皇帝尚且会被太监和女人(万贞儿)蒙蔽,还好后来发觉了。由此可见,太监和女人干政的危害有多大。

我觉得《明史》对明宪宗的评价还是比较正确的,有好有坏,好的是为人比较善良;差的是人不够精明,以至于被太监和女人蒙蔽双眼,干了不少坏事。


《宪宗本纪》对明宪宗的评价: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首先,说明一下。明史对朱见深的评价不算很高,属于比较中肯的那种。

看一下清朝修的明史对宪宗的评价:

「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文言文不想看可以不看,大致就两层意思:

前部分说他有人君之度,后半部分批评了几句任用小人,这个评价真的不算高,起码跟别的明朝皇帝比起来。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张廷玉修的明史对明朝皇帝普遍比较宽容,有功吹上天,有过找闪光点。

明太祖,明史说他「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不及」。

这个还情有可原,那来看看明仁宗。

「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一个在位一年的残疾皇帝,清人居然说仁宗朝比得上文景之治(注意还不算上宣宗)。

所以清人对明朝皇帝的吹捧可见一斑,明宪宗的评价真的算低的。

至于现在的人们,肯定没这种心里,宪宗无为,自然批判。但他也不是十恶不赦的昏君,所以对他,清人中肯评价,现代人也就是淡淡然。

(顺道打个小广告,鄙人粗浅地写过一篇宪宗的小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