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锦防线对于明朝财政奔溃肯定是有一部分责任的。

但是我们现在是上帝视角,后来发生的一切资料全部汇总到我们眼前,我们当然能轻而易举地发现问题所在,明朝犯下的种种错误我们看一眼就能避免,但对当时的明朝不一样,是明朝而言,清朝只是偏居一隅的小政权而已,对明帝国来说对收复辽东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国策,即便到了崇祯十五年崇祯帝仍然是命令洪承畴出城作战平定辽东。不管命令正确与否,明朝的目标一直是平定辽东。

就算你穿越回明朝,对天启帝和崇祯帝说你们军队打不过清朝,再打下去会亡国,不用管关外,回防山海关,放弃关外所有土地物资,你们觉得天启崇祯会听你们的话吗?根本不可能的事。

他们照样会按照孙承宗的战略部署那样建设宁锦线,因为他们的战略是对的,只是明朝财政支持不了而已,宁锦线的建设可以骚扰清军,不让关外土地人民被女真人顺利的接收建设和消化吸收,如果不建设宁锦线作为据点,明军一出山海关就要在关外茫茫大地面对清军精锐的骑兵,步兵多的明军根本追不上清军,首先就赢不了,后勤在被骑兵断了,出关多少就得饿死多少。有了宁锦线,不但可以牵制清军对东北的建设发展,还能让自己可进可退,最坏的结果也才是回防山海关而已。这种战略只要不是预知未来的人当皇帝都会去试一试。

所以,明朝是因为一直奔著平定辽东的战略面对清军,宁锦线的设立是根据皇帝的需要去建设的,而不是孙承宗自己一意孤行,只是明朝自天启以后财政一直在崩溃,即使是这样山海关还是挡住清军直至崇祯自尽。


对某些军事白痴在瞎吹实在看不下去了,所谓的纵深关宁防线是怎么样的?宁锦之战中,

巡抚辽东袁崇焕奏:「奴子妄心骄气,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

「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如果锦州失陷,皇军又会以围困锦州的方式一路直下达到山海关。该奏折的后文,是袁大吹提出一个极夸张而不现实的方案,即几个军镇挨个挪坑的调动天下兵马逐次为后盾,然后再决战于宁锦。可是当天下兵马调动完,已是何年马月了?!

在「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之前:

甲申辽东巡抚袁崇焕题:奴围锦州甚严,关外精兵尽在前锋,今为贼拦断两处,夷以累胜之势,而我积弱之余,十年以来站立不定者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战力所未能,且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

「关外精兵尽在前锋,今为贼拦断两处」,锦州早被分割包围死了,而袁大吹也不敢率大兵前往救援。

所谓纵深,不过是一条线上的几个点,而不是几个横向的截断面,可以比喻为一串糖葫芦,一口一口吃掉。袁大吹在宁锦之战,为何不敢直接救援锦州,因为也怕被「围城打援」,所以这就是袁吹子们「坚城利炮」和「纵深」扯淡的地方。

袁吹子们没资格以关宁防线与宋夏战争中的章质夫筑城相提并论,因为章质夫堡垒战术,是「弱兵守城,强兵在外」。所谓「弱兵守城,强兵在外」,靠守城拖延消耗敌军,但机动精锐部队早在外截杀埋伏包抄。所谓的「关宁防线」,是消极而且被动的防御。

这个糖葫芦纵深还是四处漏风,不仅没有积极防御效果反而是后金的粮仓。宁锦之战中,大小凌河成建制投降,锦州守兵见证城外的皇军屠杀,该役皇军俘获不少。

《崇祯实录》二年记载,「乙丑,清兵合束不的入大镇堡,分二道——自杏山高桥铺、自松山直薄锦州。庚午,入双台堡。辛巳,出大小凌河,毁右屯卫城,乃出。」

八月十三日奴酋三千速不的三千由大镇堡寅时入分二股一股上杏山高桥铺一股上松山直薄锦州城下放火烧一带庄屯十四日又薄锦州城四面咸烧复散深入庒掠烧庒屯十八日克双堡台八月廿九由大凌河小凌河屯右卫大路而去将右屯城尽拆毁惟祖大乐淂首级三颗于杏山今内外将材兵马云集于此粮饷器械云输于此天下之物刀无不全副溠聚于此视他镇呼之不应应之悠缓真河汉也而卒归于难者局势之不一人心之涣散也阁抚与镇道不一未也镇道与部关未一犹未也西人与辽人不一登莱与关宁不一将与兵不一兵与民不一将不一忤上兵不一忤将上畏将将畏兵兵将要虏有人于此若能全副力量挑起重担即以全副精神干办挈领斯振耳《无梦园初集-明-陈仁锡》

此外《钦定八旗通志》、《清太宗实录》等皆有记载。不管是否是错误记载(或为崇祯三年),所以才会说关宁军蹲在墙头,喝著小酒、拉著小曲欣赏皇军在射程外的表演大屠杀个劫掠。故「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大清」。作为对比,感觉东江穷鬼才是正面战场,而关宁军连「牵制」敌后战场都不是!!!


明朝在处理财政方面的问题,历来采用的方式是:

大腿破了补大腿,裤裆烂了补裤裆,可是心窝坏了怎么补?

末代崇祯皇帝历来的主张是「烂船还有三斤钉」的打算,我泱泱天朝怎么会经济拖垮?明王朝经济的崩塌是从官僚士绅们大肆盾兵土地开始的,明王朝后期源源不断的为辽东之地输入大量的军资,在大批军资输入的同时,辽东之地也担任著为明王朝续命的职责。

拖垮明王朝经济的不是宁锦防线,而是朝堂之上的那些所谓的国之柱石。

在古代王朝中,官员们其实是不用纳粮的,当然了也有特殊的情况,例如官绅一体纳粮。但是在明朝的时候更多的官员是无需纳粮的,这种对于读书人的优惠政策也成为了众多官绅士族猎取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些种地的农民为了能够少缴税,会将土地挂靠到士绅官僚的名下,这样一来土地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这些士绅官僚的手中。得到土地的士绅官僚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会采用低于国家税收的标准让那些底层民众来开荒种地。

可是,这种情况一旦时间长了,士绅官僚们便会不断的提高税率,甚至要远远高于国家。如此一来整个土地的经过一番漫长的流转都跑到了士绅官僚的手中,这些士绅官僚又无需缴税,自然可以将这些农民上交的税收收入自己的囊中。

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流转到了这些士绅官僚的手中,他们手中的土地越多,自然一个王朝的财政税收也就越少,如此一来,明王朝的财政收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士绅官僚的个人资产愈来愈多。

王朝后期的财政收入愈来愈少。

所以,土地的流转才是拖垮明王朝财政的核心因素。


-----再说说宁锦防线

宁锦防线的战略规划是孙承宗和袁崇焕所主导的,在构造这条防线之初,是为了给山海关这种纵观构造一条纵深的防御战线,避免一关破,面临的就是王朝至此完的结局。

这也决定了宁锦防线的出发点是为明王朝续命,而非敛财,也费拖垮明王朝的财政。

纵深防线的缺点是致命的,因为防线单一,所以清军是可以绕过这条防线的。但是在皇太极强行绕过宁锦防线之后,宁锦之地的防御思想再一次发生了转变,那就是不能仅仅依靠单方面的纵深防御战略来抵挡清军,而是应该应该采用「纵深+环形」防线来彻底将清军拦截在辽东之地。

在孙承宗第二次经略辽东之后,在东北之地的防御思想已经不再是依靠单方面的纵深防御战线来抵挡清军,而是开始扩展思维更大范围的阻拦强行绕过宁锦防线的清军。

没有宁锦防线,清军势必会把矛头死死的盯在山海关,关城一破,北京城怎么保?谁来保?

很多人会把宁锦防线理解为拖垮明王朝财政的重要因素,但是恰恰相反,失去宁锦防线的大明王朝只能是清军砧板上的鱼肉。边塞之地不设重关,不设战略缓冲区是最为愚蠢的选择。仅仅依靠山海关这一重关,没有完全的把握,谁敢这么做?

王朝问题历来都是追根溯源,明王朝的财政危机远远不在辽东之地的战线上,而是在那些其心可诛的东林党、阉党的身上,这些人才是最为穷凶极恶的元凶。


关宁锦防线是大明都城北京的防御屏障,如果放弃这一防线,退守山海关,清军会全力攻击山海关,山海关一破,北京无险可守,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就得迁都。大明朝不迁都,必须守住关宁锦防线。

孙承宗守卫辽东时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后来换成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他依然贯彻孙承宗这一策略。这个策略的好处是,辽人守辽土,誓死保卫家园决心大,以辽土养辽人,可以解决财政困难。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大清朝国库没钱,慈禧让曾国藩办团练,钱都是从地方筹的,朝廷可是没出一分钱。不过结果就是湘军做大,曾国藩成了地方军阀。明朝要是执行「以辽土养辽人」,朝廷也可以不出钱,或者少出钱,袁崇焕一样可以把关宁锦防线守住。只是袁崇焕一样会变成军阀。

在关宁锦防线的处理上,崇祯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没有很好执行「以辽土养辽人」策略,第二个错误就是听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计划。

出现这两个错误,一是崇祯担心关宁锦防线变成军阀割据,二是崇祯才当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心气高。

大清势头正盛,清兵战斗力极强,袁崇焕「五年复辽」他自己都觉得话说得有点大。当时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五年复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守住防线,大明朝就胜利了。当然你袁崇焕要是能复辽那就更好不过了。不过你袁崇焕强调「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朝廷没钱给你,花钱自己解决。这样大明朝可以一分钱不花守住关宁锦防线。

实际上,崇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崇焕要啥崇祯给啥,国库没钱,他就掏私人腰包,可以说是倾尽全力。说关宁锦防线防线拖垮了大明财政也不为过。

守住关宁锦防线没错,错在崇祯的决策。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没有这些那救不回明朝的财政,明朝底层人民没钱,朝廷没钱,钱都去哪里了,这可真是个天大的问题啊,皇帝不能谈钱谈就是与民争利,这个民到底是谁呢,大航海时代以来明朝一直是白银流入国,但是朝廷就是没钱,这上哪说理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