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题主 @M荒墨M 邀

我最喜欢的皇帝是东汉世祖光武帝,他在历代的开国皇帝和雄主明君中,也是非常卓越的一位,不仅能力出色,其德行、气度也极为突出!下面我就具体谈谈:

一、大度:这里的大度,是成大业的气度、胸怀,是树立怎样的目标,一个人有多高的目标,就有多高的成就,诚然,有许多高目标低成就的人,但有高成就者必然有高目标,这个是无疑的,气度有多大、目标有多高,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一句话:目标多高,就能飞多高。①

二、坚韧不拔:人生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经历许多困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来坚持,以度过危难。②

三、勇敢:成功的道路有许多艰险危难,遇到这种情况,作为一个领袖、帝王,乃至于男人,是掉头就跑,退缩不前,还是勇敢面对?这对团队士气、凝聚力是很重要的。③

四、隐忍:人的一生中,有时需要隐忍,比如当外部环境对自己很不利时,隐忍就是一种很好的伪装,能有效保护自己,麻痹对手。④

五、宽仁,宽容与仁慈,是得人心的两大法宝,一个帝王的胸襟有多宽,他就能走多远。⑤

六、知人善任:一个团队中的人能力、性情、人际关系各有不同,如何做到知人善任,是帝王必备的素质。⑥

七、严厉:如果一个帝王待下仅有宽仁和知人善任是不够的,在官员犯错时也要足够严厉,以维护团队秩序,让犯错的人受到足够的惩罚,则无懈怠、散漫之人。⑦

八、军政兼擅、足智多谋:这对于一般帝王不是必须的,但对理想帝王却是必须的,帝王,特别是开国帝王,他在国家政治、军事活动中起的作用越大,其威望就越高,所掌握的权力就越大,臣子的作用越小、威望越低、掌握的权力就越小,就不容易产生「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情况,这样君臣关系就会更和谐、统治也就更稳定,光武帝的军政能力就非常突出,智谋更是历代帝王之冠。由于光武帝智谋记载太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会在附注里推荐两个帖子,大家看看。⑧

可能有人会说:「刘邦没有这么高的军政能力,他不是也成功了?」刘邦是没有这么高的能力,但是他一生也尽量自己处理重大军事活动,比如即位后的平叛、击匈奴;楚汉战争时他最初也想自己搞定霸王,于是有了彭城之战被扁,实在没办法了才启用淮阴侯。

九、自律:由于帝王掌握巨大的权力而又没有有效的刚性监督机制,因此自律就成为重要的素质,帝王如果不自律,放松自己,就容易恣意妄为、骄奢淫逸,给百姓造成灾难,这方面光武帝一直有清醒的认识。⑨

十、谦虚谨慎:帝王谦虚谨慎,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自满,决策就会少犯错。⑩

我喜欢光武帝,是因为他少年时对阴丽华的思慕,初起兵时不舍亲人的执著,是昆阳时当先突围、一战破敌的勇武与才略,是【坐知千里】、【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的神机妙算,是河北流浪与冯大树患难相扶的温馨,是【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谨慎自律,是【安敢远期十岁】的敬畏与清醒,是【单骑降铜马】、【加足帝腹】、【老媪呼字】的气度,是【天地之间人为贵】的仁慈,是【出口成语】的才情文思;这一切,体现了光武帝近乎于完美的个人素质,其中最动人的,是他无论是布衣书生,还是天下至尊,始终不改的温润、柔和、谦逊、善良;在漫长的历史中,特别是帝王史中,看到了太多太多阴暗、邪恶、血腥、残忍,这些负面的东西犹如重重的黑幕,笼罩著历史,而光武帝就像照亮黑幕的灯塔,散发著人性美好温暖的光辉,历经千年,其光芒不少衰!

在看完这些以后,大家是否也会喜欢上这个「另类」的开国皇帝呢?

以上。

PS:

①、

1、【郎数出战不利,乃使其谏议大夫杜威持节请降。威雅称郎实成帝遗体。光武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后汉书?卷十二?王郎传第二》

(这句话霸气!天下舍我其谁?就是汉成帝真活了也争不过我!)

2、【《东观记》曰:「光武与述书曰:『承赤者,黄也;姓当涂,其名高也。』」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王莽诈以铁契、石龟、文圭、玄印等为符瑞,言不足仿效也。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数,责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老子》云:「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后汉书李注本?卷十三?公孙述列传第三》

3、【先是,帝闻河西完富,地接陇、蜀,常欲招之以逼嚣、述,亦发使遗融书,遇钧于道,即与俱还。帝见钧欢甚,礼飨毕,乃遣令还,赐融玺书曰:「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犹蒯通曰「与楚即楚胜,与汉即汉捷」。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诸事具长史所见,将军所知。王者迭兴,千载一会。言时难得而易失也。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周室微弱,齐桓、晋文辅之以霸天下。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蒯通说韩信曰:「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今之议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计。秦胡亥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可为国,故召公即令行南海尉事。」《地理志》曰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南海、日南,皆越之分也,此为七郡也。效,致也,流俗本作「教」者误也。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今以黄金二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因授融为凉州牧。】——《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第十三》

(话点得透,怎么选择看你自己,就算你想割据我也不担心。)

②、

1、【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说文》曰:「募,广求之也。」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周礼》曰:「析羽为旌,熊虎为旗。」辎,车名。《释名》曰:「辎,厕也。谓军粮什物杂厕载之。以其累重,故称辎重。」重音直用反。时有长人巨无霸,王莽连率韩博上言:「有奇士,长一丈,大十围,自谓巨无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滨,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卧则枕鼓,以铁箸食。」见《前书》。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郑玄注周礼云:「军壁曰垒。」崔瑗《中垒校尉箴》曰:「堂堂黄帝,设为垒壁。」尉者主垒壁之事。又驱诸猛兽「猛」或作「犷」。犷,猛蝄也,音古猛反。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聚名也。郦元《水经注》曰:「颍水东南经阳关聚,聚夹颍水相对。」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孥,子也。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埶无俱全。且宛城未拔,谓伯升围之未拔也。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闲,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

(当强敌压境,绿林诸将皆不知所措,只有光武帝依旧坚韧不拔,从容布置战守策略,最终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

2、【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呼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澌音斯。无船,不可济。官属大惧。光武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度。」官属皆喜。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护度,监护度也。未毕数骑而冰解。光武谓霸曰:「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霸谢曰:「此明公至德,神灵之佑,虽武王白鱼之应,无以加此。」】——《后汉书?卷二十?王霸传第十》

(后有追兵,前有大河,一般人恐怕不吓尿就不错了,而光武帝从容自若,镇定众心,当然,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光武帝此事堪比刘邦的彭城大风。)

③、

1、【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骠骑大将军,武帝置,自霍去病始。佻音太尧反。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王莽置五威将军,其衣服依五方之色,以威天下。李轶初起,犹假以为号。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

2、【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秦法,斩首一,赐爵一级,故因谓斩首为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3、【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追至右北平,连破之。北平,县,属中山国,今易州永乐县也。臣贤案:东观记、续汉书并无「右」字,此加「右」,误也。营州西南别有右北平郡故城,非此地。又战于顺水北,郦元《水经注》云:「徐水经北平县故城北,光武追铜马、五幡,破之于顺水,即徐水之别名也。」在今易州。本或作「慎」者,误也。乘胜轻进,反为所败。贼追急,短兵接,短兵谓刀剑也。《楚辞》曰:「车错毂兮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光武,光武抚其肩而上,顾笑谓耿弇曰:「几为虏嗤。」】-《后汉书李注本?卷一?光武纪第一上》

(光武帝不仅身为将领时能身先士卒,奋勇作战,贵为萧王后仍然遇敌不退,与之短兵相接,没有搞「弟兄们,给我冲」那一套,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即使身为主公,遇到危难,我依然愿意与大家一起挺起胸膛,并肩战斗!这样的主公怎能不被信赖呢?)

④、【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父城,县,古应国也,属颍川郡,故城在今许州叶县东北。以伯升见害,心不自安,故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后汉书李注本?卷一上?光武纪第一上》

(当时光武帝的亲属都在更始帝手上控制著,如果不及时打消更始帝的歹意,光武帝自己和他的亲属们都会有危险。)

⑤、

1、【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趣令上马。元以手㧑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后汉书?卷十五?邓晨列传第五》

2、【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成语【反侧自安】的出处。)

3、【秋,光武击铜马于鄡,县名,属巨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县东。鄡音苦尧反。《竹书纪年》曰:「卫鞅封于鄡。」臣贤案:下文云「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又「追至馆陶」,并与鄡相近。俗本多误作「邬」,而萧该音一古反,云属太原郡,臧竞音作鄢,一建反,云属襄阳郡,并误也。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县名,属清河郡,今贝州县,故城在州西北。贼数挑战,挺身独战也,古谓之致师,见《左传》。挑音徒了反。光武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辄击取之,卤与虏同。郭璞注《尔雅》曰:「掠,夺取也。」绝其粮道。积月余日,贼食尽,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馆陶,县,属魏郡,今魏州县。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众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前书》音义曰「蒲阳山,蒲水所出」,在今定州北平县西北。本或作「满阳」。渠,大也。《尚书》:「歼厥渠魁。」列侯即彻侯也。称列者,言见序列也。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投死犹言致死。由是皆服。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后汉书李注本?卷一上?光武纪第一上》

(成语【推心置腹】的出处。)

4、【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第七三?严光》

5、【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东观记》曰:「使者宋嵩西上,因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通侯即彻侯,避武帝讳改焉。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谓西方一面专以委之。皆自国家谋虑,愚臣无所能及。臣伏自思惟:以诏来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国家独见之明,久而益远,乃知『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逐,争也。迷惑千数。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溷肴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来,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后汉书李注本?卷十七?冯异列传第七》

6、【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第一下》

7、【十一年春二月己卯,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后汉书?卷一?光武纪第一下》

8、【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敛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帝令县厨赐食,众积困𫗪,十余万人皆得饱饫。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曰:「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笑曰:「儿大黠,宗室无蚩者。」又谓崇等曰;「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决其胜负,不欲强相服也。」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又曰:「诸卿大为无道,所过皆夷灭老弱,溺社稷,污井灶。然犹有三善:攻破城邑,周遍天下,本故妻妇无所改易,是一善也;立君能用宗室,是二善也;余贼立君,迫急皆持其首降,自以为功,诸卿独完全以付朕,是三善也。」】——《后汉书?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9、【鲔曰:「大司徒被害时,鲔与其谋,与音预。又谏更始无遣萧王北伐,诚自知罪深。」彭还,具言于帝。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指河以为信,言其明白也。彭复往告鲔,鲔从城上下索曰:「必信,可乘此上。」彭趣索欲上。趣,向也。鲔见其诚,即许降。后五日,鲔将轻骑诣彭。顾来诸部将曰:「坚守待我。我若不还,诸君径将大兵上轘辕,归郾王。」《更始传》尹尊为郾王。乃面缚,与彭俱诣河阳。《东观记》曰:「诣行在所河津亭。」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拜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鲔,淮阳人,后为少府,《前书》曰:「少府,秦官,秩二千石。」续汉书曰:「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传封累代。】——《后汉书李注本?卷十七?岑彭列传第七》

(光武帝逃难中不忘姐妹、宽恕通敌之臣、对朋友、降卒、杀兄仇人、宗室老太太、奴婢等等各种人都能以宽仁的态度来对待,尤其是「轻骑降铜马」更是格外难得:铜马与汉互相攻杀多次,势穷投降,本非情愿,军中不知多少人与汉军有血仇;光武帝虽有一定武艺,但在数十万大军中,铜马万一发难,万无生理!而光武帝丝毫不以为意,坦然轻骑单人巡视,这份信任才让铜马军特别感动,从而死心塌地为光武帝效力,所谓「王者之风」莫过于此,这,就是宽仁的力量,它能让帝王得到政治声望,也能得到大量的兵力,还能让后世多很多粉丝,笑。)

⑥、

1、【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安,光武难其守,非其人不可,故难之。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光武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肄,习也。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前书》音义曰「淇园,卫之苑,多竹筱」也。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后汉书李注本?卷十六?寇恂列传第六》

2、【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也。棘音纪力反。王莽时,守本县长。。。建武二年,使彭击荆州,下犨、叶等十余城。犨,县名,属南阳郡,故城在今汝州鲁山县东南。叶,今许州叶县也。续汉书曰:「彭南击荆州,至成安、昆阳、犨、叶、舞阳、堵阳、平氏、棘阳、胡阳,处处皆破其屯聚。」是时南方尤乱。南郡人秦丰据黎丘,自称楚黎王,略有十二县;《东观记》曰:「丰,邔县人,少学长安,受律令,归为县吏。更始元年起兵,攻得邔、宜城、鄀、编、临沮、中庐、襄阳、邓、新野、穰、湖阳、蔡阳,兵合万人。」邔音求纪反。董欣起堵乡;许邯起杏;南阳复阳县有杏聚。又更始诸将各拥兵据南阳诸城。帝遣吴汉伐之,汉军所过多侵暴。时破虏将军邓奉谒归新野,怒吴汉掠其乡里,遂反,击破汉军,获其辎重,屯据淯阳,与诸贼合从。秋,彭破杏,降许邯,迁征南大将军。复遣佑、贾复及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武威将军郭守,越骑将军刘宏,偏将军刘嘉、耿植等,与彭并力讨邓奉。】——《后汉书李注本?卷十七?岑彭列传第七》

3、【是时方以陇、蜀为忧,独谓歙曰:「今西州未附,西州谓隗嚣也。子阳称帝,道里阻远,诸将方务关东,思西州方略,未知所任,其谋若何?」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杨子《法言》曰「圣人之言,明若丹青」也。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埶,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持节送马援,因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冘豫,不定之意也。《说文》曰「冘冘,行儿」也。音淫。《东观记》曰「狐疑不决」也。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质,正也。「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嚣子恂,字伯春。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后汉书李注本?卷十五?来歙列传第五》

4、【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嚣使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说文》曰:「闬,闾也。」杜预注《左传》:「闬,闾门也。」相善。。。八年,帝自西征嚣,至漆,漆,县,属右扶风。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冘豫未决冘,行貌也,义见《说文》。豫亦未定也。冘音以林反。。会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议质之。《广雅》曰:「质,定也。」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埶,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至第一,嚣众大溃。】——《后汉书李注本?卷二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5、【(祭遵)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光武乃贳之,贳犹赦也。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后汉书李注本?卷二十?祭遵列传第十》

(光武帝听从邓禹的建议,任命有内政才能的寇恂管理河内,征讨荆州则任用南阳人岑彭、曾为南阳太守的王常;征隗嚣则用与之有旧交的来歙,征公孙述则用熟悉蜀中情况的马援;祭遵执法严厉则用之为刺奸将军执行军法,光武帝对各种人才合理任用,使得他的团队将能力最大化发挥,高效运转,从而完成了中兴大业;而做到「知人善任」就要对自己手下臣子的性格、能力、特长了如指掌,在这些事例中,光武帝充分表现出自己用人的才能。)

⑦、

1、【秋九月,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第一下》

2、【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抵,欺也。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来,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后汉书?卷二二?刘隆传第十二》

3、【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后汉书?卷二九?申屠刚列传第十九》

(光武帝法度严明是对的,不过打人是不对的。)

⑧、

1、【整理】简略刘秀亲身指挥的战争【光武帝吧】_百度贴吧

2、 【原创】桃城之战【光武帝吧】_百度贴吧

3、回复:【原创】秀谋神州【修正】【光武帝吧】_百度贴吧

4、【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不中式不得上。既上,诣北军待报,前后相尘,连岁月乃决。上躬亲万机,急于下情,乃令上书启封则用,不得刮玺书,取具文字而已。奏诣阙,平旦上,其有当见冤结者,常以日出时,驺骑驰出召入,其余以俟中使者出报,即罢去,所见如神,远近不偏,幽隐上达,民莫敢不用情。】——《东观汉纪?卷一?纪一?世祖光武皇帝》

5、【(光武帝)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分犹半也。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黄帝、《老子》。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后汉书李注本?卷一下?光武纪第一下》

⑨、【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后汉书?卷七七?酷吏列传第六七?董宣》

⑩、

1、【秋九月,南巡狩。壬申,幸南阳,进幸汝南南顿县舍,置酒会,赐吏人,复南顿田租岁。父老前叩头言:「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蔡邕《独断》曰:「陛,阶陛也。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云陛下。」《风俗通》曰:「寺,司也。诸官府所止皆曰寺。」光武尝从皇考至南顿,故识知官府舍宇。每来辄加厚恩,愿赐复十年。」帝曰:「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后汉书李注本?卷一下?光武纪第一下》

2、【诏书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庄子》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余处。」许慎《说文序》曰:「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有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滋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后汉书李注本?志第七?祭祀上?封禅》

(历代皇帝大多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长久,所谓「千秋万代」嘛,说「安敢远期十岁」的皇帝,就光武帝一个。)


最喜欢必须是我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

政治上,成祖设立内阁,奠定了明清两代五六百年的政治制度。

武治上,成祖五征漠北,进一步瓦解元朝在北面的残余势力。可以说从中唐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太祖、成祖才能一反汉族被异族欺压的非正常现象。1405年,开始派遣郑和下西洋,朝贡体系达到颠覆,中华进入了万邦来朝的辉煌时期。成祖平叛安南,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扩展了大明的疆域。

文治上,成祖修《永乐大典》,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成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大明成祖之后没有出现过堪比成祖的雄才伟略的皇帝,仁宣孝宗自然是不错的守成之君,却缺少了成祖的雄才伟略,崇祯帝固然有救国志向,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国力。而成祖不但有自身的雄才伟略,更有著父亲明太祖30余年的经济恢复,两者造就了这一段辉煌的时期。


李隆基。

喜欢他是因为他年轻时英明神武,果断多谋,又多才多艺。从小在忧患中生长,长大后又一手拯救李唐江山,最终登上帝位,开创盛世。放现在就是汤姆苏男主设定。不论谁看到早年的他都是男生崇拜女生倾慕吧。

讨厌他是因为这个人天性凉薄,在还是诸王和太子的时候,就多次出卖队友换自己平安,比如姚宋二人劝唐睿宗让太子李隆基的兄弟出外任封疆大吏,迁太平公主到东都洛阳,这是为了清除威胁太子地位的不稳定因素。结果李隆基害怕失去兄弟的支持,引起皇帝怀疑,就自己先向皇帝揭发姚宋二人「离间骨肉」,请求处以极刑。我觉得姚宋这么做用以的确是太明显了点,李隆基卖队友也有一定道理,但处以极刑就太过了吧。人家为你好你要害死人家?还好唐睿宗是个明白的皇帝,说极刑太过了,只把二人贬官当刺史去了。试想唐睿宗如果当时答应了,历史上就少了两个贤相了。也亏这俩人能在开元时期干活那么卖力。

到了登基亲政以后,先是无过废后,王皇后是与他共患难的糟糠之妻,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候,在潞州当二把手,日子过得不好,就经常上老婆娘家蹭饭吃,可老婆娘家也不富裕,有一回李隆基过生日上岳父家,岳父家里穷的什么吃的都没有,但岳父为此还专门上外面给他买了面条下给他吃。这么患难与共的感情,他说废就废,对比汉宣帝的故剑情深简直天壤之别。其实不止王皇后,他年轻时喜欢过的女人到最后都落得被冷落孤独而死的下场。然后又仅凭流言蜚语,一日之内杀死自己三个儿子,对比朱元璋的舐犊之情又是天壤之别。再后来又强娶儿媳妇,已经到了不顾伦理的地步,何况这个儿子还是他最喜欢的武惠妃生的儿子呢?

总而言之,李隆基这个人优点很多很明显,但缺点也是很明显,他一生功业赫赫,但于私德上又辜负了太多人。风烛残年之时被儿子幽禁起来,在孤独和抑郁中死去也未尝不是一个报应。


最讨厌顺治。

当初皇太极死后,两黄旗支持肃亲王豪格,两白旗支持睿亲王多尔衮。宗室子弟不管是多尔衮豪格甚至是豫亲王多铎都比他个乳臭未干的6岁小屁孩有资格即位。好不容易他娘给他争取到了这个皇位,居然天天说什么「我本西方一袈裟,为何生在帝王家」这种不思进取的话。

满蒙联姻,给他吴克善的女儿,不喜欢,挑剔,给他孝惠皇后小博尔济吉特,这下挑不出毛病了,还硬要废。典型的得陇望蜀不知道珍惜。同样是政治婚姻,看看康熙怎么对待自己的发妻和皇后们的?废结发妻子,天理不容,怪不得24就死了。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生在帝王家衣食无忧还不满足,那您就去当您同时代的平民看看呀?全中国历史最讨厌的皇帝,没有之一。


明太祖。无论出发点如何至少是真心为百姓找想的


当然是我大明朝神威大将军朱寿啦!


宋太宗 和宋高宗还真的不好取舍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