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此人,非常有本事,属于低分高能的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人品低下,但其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首屈一指,玄宗朝历任宰相中,唯有他任期最长,也是玄宗朝执政最长的一位宰相,一共十九年,可见其人的本事,李林甫虽留下一个「口蜜腹剑」一代奸相的历史定位,但不要忽略他的能力。

李林甫的才干

一.超强的制度设计能力(顶层设计)

1.税地改革:开元二十五年颁布新的田令,进行了税制改革。

2.法律改革:从开元二十二年开始,他和牛仙客主持了律令格式的改革,《唐六典》也在其任期内编修完成。

3.兵役改革:继续推行募兵制,(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天宝八年,李林甫奏请唐玄宗,停行上下鱼符,正式宣告府兵制的结束(府兵制名存而实亡)。

4长行旨改革(税收办法的改革):制定《长行旨条》,降低行政成本,给地方一定的自由裁决权。

二.颇具威望

1.在他担任的国子司业(国立大学副校长),据《封氏见闻记》记载国子监「颇振纲纪」把国子监治理的井井有条,治理的非常好。

2.据《旧唐书》记载「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钩二十年,朝野侧目,掸其成权」依法办事,在人事任免的敏感问题上,不徇私舞弊。

3.安禄山最怕他,安禄山每次与李林甫相见,李林甫都能点破他的心事,即使在寒冬腊月,安禄山身上的汗也能把衣服打湿,由此可见李林甫的能力,让安禄山有多忌惮。

李林甫的负面因素,主要是人格低下。

1构陷三皇子,自己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从此官运亨通,也把官场风气带上一个不健康的方向。

2揣摩上意,玄宗后期倦政怠政,张九龄进言往往直切要害,刚烈直率,而李林甫则顺其玄宗的意思来,一方面打压张九龄,一方面,搞好君臣关系。

3文化水平不高,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粗通文墨)

4为人阴险,可以去看看严挺之和李适之的事件。

5钳制言路。

但安史之乱后,玄宗在成都避难时,曾与群臣回顾过往时,对李林甫作了很高的评价「李林甫之材不多得」,近臣给事中裴士淹也答道「诚如圣旨,近实无俦」,也就说明,李林甫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同时也证明了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的政治实力和资本。在他任期内,大唐的国力走上巅峰,达到一个辉煌的高度,同时,也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有机会,我会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详细介绍和解读,那个真实的李林甫。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唐玄宗在位46年,换了3个年号。第一个叫先天,用了不到两年,第二个叫开元,用了29年,第三个叫天宝,用了15年。

从公元742年开始,唐玄宗的统治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了,这个新的时代名字叫做天宝,也就是李林甫任职相位的第二年,正是李林甫在任19年期间,也是大唐由开元盛世划入衰败的开始。

开元盛世起止于公元713年到741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改年号开元,开元年间,李隆基励精图治,使国力达到鼎盛。「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是为开元盛世。而开元功臣有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开元年间的宰相,唐玄宗之所以能开创盛世,正是初期能够选贤任能,君臣上下一心的缘故。

一提到李林甫,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奸诈、祸国、坏人等等这些词,他当了宰相19年,在位期间可谓是做了非常多的坏事,他根本就没有担起丞相的重担来。

他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有很多字都不认识,还写错别字,经常在别人面前闹笑话,当朝的宰相没文化,那可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这是他心里的一根刺,所以他很讨厌那些文人,也就排挤著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官员,他害怕这些人以后强大了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一直压制著,反而重用胡人,提拔那些没文化没抱负的小人,不需要有才能,只要听他的话就可以。他是一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在他上位后,他就想尽办法把这些大臣们和皇帝隔离开来,不让那些人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

他是一个对皇帝惟命是从的人,从来不讲不好听的话,也懂得怎么讨皇帝欢心。皇帝对他也很是放心,也习惯了他的顺从,觉得把他放在宰相的位置上,没什么大问题。在他在位期间,大权在握,整个朝纲的主自己都可以做,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握在自己手里,皇帝反而么什么事情做了,那么多空余时间多出来,就全用来和后宫妃子们风花雪月去了,天天的陪著杨贵妃吃喝玩乐,美酒美色的毒害,慢慢的养成了习惯,就更不想上朝了,这一方面在加上他的重用胡人,才让后面有机会发生一系列的叛乱。但他对其他人就很阴险残暴,采用酷刑来对付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

大家都是,这样的一个人,凭什么能够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十九年的时间,是皇帝真的没眼睛,还是群臣们没有能力,不是的,他虽然是个奸臣,但是在他当宰相的这些年,唐王朝竟然能够继续的繁荣下去,不是靠那个天天和杨玉环混在一起的皇帝,而是他的功劳,如果他真的什么才能够没有,不要说十九年,就是支撑个一年半年都难吧,国家肯定早就破败了。再说了,皇帝的开支可是大著呢,时不时的要造个宫殿、办个宴会、去个远门什么的额,都要花很多钱,要不是自己经营得当,皇帝哪来那么多钱用。

他从来都不是低调的做派,飞扬跋扈,也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他的做事风格和人品都让人不赞同,但是在他管理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制度,让国家在没有皇帝的管理下,整个形势都还发展得很顺利,唐朝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和诗歌等等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的状态,经常的吸引外国使者过来互相交流。从这也能看出来,虽然他专横专权,但本身是一个很细致很有调理的人,还是有些闪光点的。

在他晚年的时候,他也没能免掉俗套,也是妻妾成群,没有节制,没有章法,唐朝开始从鼎盛转为衰败,最终面对臣子叛乱这一处境。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是个复杂的人物,虽然一直被称为奸臣、奸相,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实际能力出众的人。但若说李林甫凭一人之力给唐玄宗打下盛世,这就不对了。说唐玄宗最后对李林甫恨之入骨就更不对了。

一、真正对李林甫恨之入骨的是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因为唐肃宗的原因,造成安史之乱这个锅,李林甫必须得背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二个太子,第一个太子李瑛被唐玄宗自己杀死了(说是武惠妃的陷害),于是李亨成了战战兢兢的第二个太子。他当太子其间,屡屡被李林甫以阴毒之计陷害(因为李林甫一时看错了玄宗的心思,一意相扶武惠妃的儿子上位,这站错了队,就不得不一条道走到黑),而玄宗呢,屡屡放纵李林甫对李亨的陷害(这就是李隆基的帝王心思、权谋,搞得他的儿子们都活得提心吊胆)。这种玄宗故意让李林甫演出来的戏,好几回差点把李亨搞死,但人家李亨都能绝地逢生,只是被迫丢军保帅,还离了两次婚而已(玄宗根本就没想把李亨拿下来,这才是根本原因)。李林甫在这场斗争中,扮演著可笑的小丑的角色,还吃力不讨好。都说李林甫奸诈,其实玄宗比他更奸,李林甫为相快二十年,都被玄宗玩弄在鼓掌之中。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人家李亨北上灵武,自立为帝,把他老爹玄宗架空了,你说李林甫能有好果子吃?(此时李林甫已死,但这造成的安史之乱的锅,他不背难道叫玄宗来背?)因此,唐朝政府对李林甫的评价一贯是以奸邪来论的。

二、李林甫为相的快二十年中,确实是唐朝最强盛的二十年,直到天宝十年,唐朝渐露败相

因为一个「开元盛世」的名词,大家都对唐朝最强盛的时间产生了误解,其实唐朝最繁盛的时候是开元后期和天宝十年前,这个时期,屡屡可以看到唐朝四面征讨、无敌于万邦的面孔。恰恰这段时期,是李林甫当第一宰相的时候。

但要说李林甫以一己之力打下开元盛世,这就大大不对了。首先,李林甫当第一宰相时已经到了开元后期,李林甫经营的盛世,或许叫天宝盛世更为恰当。其二,唐玄宗的盛世,上有玄宗自己,下有唐朝黎民百姓,庙堂上是姚崇、宋璟、张九龄等等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战场上是唐朝诸多将军和将士舍生忘死的战斗,只说一个李林甫,肯定是不恰当的。其三,李林甫打下一个盛世,这个打字就更不恰当了,没看到李林甫带兵打仗过,他的才能更多在于制度的构建,以及对文臣武将的驾驭。对上让唐玄宗心安,对下让僚属、边将恐惧、胆寒。

其实到李林甫执政的晚期,唐朝败相已现。天宝十年,南诏大败唐军又投向吐蕃,就是一大表征。到天宝十一年末,李林甫病死前,唐朝的内忧外患其实已经非常明显。

三、公正的说,李林甫是一位讲求实效的合格宰相,但却无力挽回唐朝由盛而衰的趋势

都说安禄山很怕李林甫,这是事实。但并不是说只要李林甫一只活著,安禄山就肯定不敢造反。更何况,即便没有安史之乱,其实唐朝由治而乱的种子已经播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到唐玄宗晚年,唐朝在各个方面的危机、腐败已经非常明显。表现在,民生方面,唐朝各式各样的苛捐杂税越来越繁重。财政方面,唐朝政府的开支越来越大,而玄宗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奢侈,唐玄宗开始任用各种各样会捞钱的人,相尽办法从各种途径捞钱。政治方面,唐朝的官僚体系的选用和晋升已经出现很大问题,在科举、选官中出现了很严重的腐败问题,造成很多看不到出路的士子投入各地节度使的幕府中,以求发展。军事方面,边疆节度使拥有重兵和内地防御空虚松懈相对应,唐朝禁军因为制度以及腐败等各种原因,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不可否认,李林甫当政时期,的确进行了许多成效显著了制度创造,他凭自身能力和权谋对下属和边将的驾驭也是到位的。但李林甫已经不可能扭转唐朝由盛而衰的必然趋势。当然,安史之乱加速了这一过程。

四、唐玄宗与李林甫之间最后的君臣表演,充满著戏剧性,是悲是喜是闹剧,任由评说

李林甫晚年时,玄宗已经明显感觉到李林甫精力不济,不再是当宰相的合适人选,而帝国的危机也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于是,唐玄宗想让年富力强的杨国忠上台取代李林甫,李林甫因此而感伤重病。李林甫这次重病,心情占据很大因素,因为唐玄宗抛弃他这个服务了几十年的人只如同一只死老鼠。李林甫一意要求见玄宗一面,以求死而无憾,玄宗却因为别人的劝说(别人说他:大家年龄大了,不宜见重病的人),不能当面见他。于是玄宗站上城楼,拿著绢子对著李林甫的宅院招手。李林甫抱病出门张望,对著玄宗大哭流涕,叩首叩首。玄宗也很感伤,所谓的泣下沾襟。

这出戏,无语了。李林甫死后不久,据说就因为杨国忠的陷害,李林甫全家被抄家流放,玄宗对李林甫恨之入骨。前面那泪眼相望的表演这才刚结束咧!玄宗真是对李林甫恨之入骨吗?

要知道,玄宗年龄大了,迟早太子李亨是要继位的,玄宗怎么能不给太子一个交代?

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了。李林甫因为爱暗地里整人,本来就没什么好名声,当太子李亨上台后,他的名声只会更差。

总之,李林甫爱整人、口蜜腹剑是真的,有能力、有建树也是真的,不学无术、乃至于有些基本常识都没有也是真的,看著安禄山坐大好像也是真的,但安禄山怕他也是真的,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个有能力的合格宰相,但却不是一个可以拯救唐朝盛世的人。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路,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提到李林甫,就会使人们想到那个「口蜜腹剑」的成语。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虽说结束了武韦之乱,使唐朝得到了复兴,然而毁灭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正是这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重用这样一个奸佞小人呢?李林甫又为什么会被李隆基下令焚尸扬灰呢?我来分析一下,请大家来指正。

首先来说,李林甫并未参与开元盛世的建设,开元盛世也与李林甫毫无关系。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与宋璟、姚崇、张说、张九龄等一批贤臣共同努力建立的,李林甫此时还没有进入唐朝的统治机构,更没有参与任何工作,大多数人对李林甫没有任何印象,包括李隆基。开元盛世没有李林甫的任何功劳。开元后期,李林甫才进入唐朝中枢机构,担任礼部官员,此时,李隆基开始骄傲自满,把自己的功劳摆到很不恰当的位置,宠幸武惠妃,准备废长立幼,虽然遭到张九龄的反对,但是李林甫与武惠妃相勾结,共同陷害太子李瑛,这是李林甫做恶的开始。

其次,李林甫排除异己,大肆陷害有才华的大臣,致使唐朝吏治腐败、人才凋零。从太子李瑛被李林甫和武惠妃害死之后,唐朝的开元盛世已经不复存在了,国家由盛转衰,李隆基开始重用李林甫为相,李林甫对比自己有本事的同事开始大肆陷害,而且手段隐蔽,使受害人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从李林甫为相到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开元盛世荡然无存,一片腐败糜烂之象,有识之士全部被排除在唐朝统治机构之外或流放各地。一时间,各类不学无术、阿谀奉承之徒充斥各个要害部门。

第三,李林甫对唐玄宗采取闭塞手段,报喜不报忧,使李隆基无法掌握社会腐败的真实情况。李林甫任相十九年间,不但在百官当中结党,还收买李隆基身边的宫女、太监,致使李隆基听到的全是李林甫的好话,国家的政治危机被掩藏下来,为杨玉环、杨国忠兄妹祸乱一时制造了便利条件。天宝年间,李林甫与杨国忠争权夺利,杨氏兄妹对李隆基施加影响,李隆基下诏把刚死的李林甫抄家、焚尸扬灰。应该说,这是李林甫与武惠妃陷害太子、与杨氏兄妹一起媚主殃国的应有下场。遇到杨氏兄妹,是李林甫的报应。

第四,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任宰相,已经被李林甫祸害多年的唐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军备废弛,国力虚弱,一场大的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而李隆基完全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杨氏兄妹肇乱十一年之久,正是李林甫遗害政局的政治恶果。

第五,李林甫没干过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却干尽了祸国殃民的坏事,实属唐朝第一奸臣。


李林甫

开元后期,公元736年,唐玄宗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之位,任命了能够讨他欢心的李林甫为宰相,而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欺上瞒下、闭塞言路、排斥贤能、败坏纲常。而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安禄山等胡人将领,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推荐,才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李林甫虽然是皇室宗亲,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人,汉语成语口蜜腹剑就是因他而发明的,其在位宰相期间,用尽花样讨好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怠政,李林甫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林甫死后,初时唐玄宗感念他的贴心,对他加以追封,还未下葬就被杨国忠和安禄山诬陷谋反,被李隆基命人劈开棺木,剥下朝服,以平民之礼安葬。在李林甫身死两年后,安禄山造反,唐玄宗怎可能不对劝他重用胡人将领的李林甫恨之入骨了。而李林甫选择重用胡人的原因是胡人将领文化水平不高,威胁不到他的地位,可悲、可叹。

综上所述,李林甫不仅于开元盛世无功,甚至还是结束盛世的主要推手之一,导致唐玄宗仓皇西逃,一世英名丧尽,自然对其恨之入骨,也亏的李林甫死的早,不然结局只会更惨,只是可惜了开元盛世,以及那些死于安史之乱的百姓与将士。而直此时,竟然还有李林甫是开元盛世的功臣的说法,我们的教育,还是任重而道远了。


此问题,说的有点不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不是李林甫一人之力,是由唐玄宗主导,张九龄、李林甫等一干能臣共同努力的结果,李林甫在开元盛世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死后身败名裂。

好了,言归正传。说起李林甫,首先映入脑海的是那个著名的成语典故「口蜜腹剑」,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李林甫仅仅是一位奸佞小人。真的如此吗?看一个人的历史定位,除了要看他的功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看他的历史风评。那么,重点来了,李林甫的历史风评,仅仅一个「口蜜腹剑」、「杖杜弄獐」足以让他在中华史上「流芳百世」了,那么,不可避免的,他的功绩也被抹杀在「嫉贤妒能、才疏识浅」的大众认知里了。

一、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世上最残酷的斗争,不是打仗,而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林甫具备一名合格政治家的所有品质。优秀品质姑且不谈,为世人所鄙视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排除异己、嫉贤妒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报复心强、翻脸无情等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他成为一代奸相、一名合格政治家的资本。这个其实不足为怪,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职场中,这样的人海了去了。你可以说,嫉贤妒能,是因为怕别人优秀到取代你,所以我要排斥异己,把威胁消灭在萌芽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二、才干能力确实强。

李林甫为相19载,独受恩宠、屹立不倒,这充分说明了问题。如果说他仅仅是因为阿谀奉承、善于投机,啥事都听老大的,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执政思路那是不可能的,唐玄宗再昏庸也不会让一个能力差的人当宰相,并且一干就是19年!所以,真相是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和张九龄当宰相时进行的。

1.税制改革,使得财政制度合理实际。

2.修订法典,权威性保持很久。

3.行政改革,朝廷权利行使顺畅高效。

4.对外连续取得了辉煌胜利。

5.不同于以往,宰相是在积极参与政务的唐玄宗手下工作,而在李林甫19年的任期内,唐玄宗已不怎么积极参与政务,而是放手李林甫,此时李林甫已经独挑大梁,其对朝廷的掌控,远比其余宰相更为全面,大局意识一流,威望一时无两。诸如安禄山、杨国忠之流被他死死压制,不敢有分毫的妄动。

三、身死家灭。

李林甫死后,唐玄宗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同年,被他所压制的杨国忠翻身拜相,而翻身农奴比地主还狠,杨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造反。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亲党五十余人被贬,还被开棺,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下场何其凄凉。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能讨皇帝老大欢心,善于揣摩圣意,再加之自身能力,所以能独掌大权,欺上瞒下,排斥贤才,导致朝纪紊乱,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为「安史之乱」埋下隐患,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被唐玄宗恨之入骨也就属正常了。李林甫和唐玄宗,就像秦桧之于宋高宗赵构,但个人认为,更像和珅之于乾隆!


李林甫以一人之力托起了开元盛世?正如李鸿章以一人之力对抗日本一样可笑。真搞不懂,提问者这类人真的以为他们够资格吗?难道非要抬高负面人物就能显示自己观点独特,还原历史吗?

(1)李林甫为相17年的时间,正是唐朝百年成长期结束进入成熟期的时刻。李隆基也进入「老糊涂」状态,此时他的著力点已经不再是励精图治而是享乐和权力制衡:那么,李林甫不需要有「治国之才」,只需要有「识人用人之魄力」,但其在李林甫制衡天下的同时,其实更因为「堵塞」言路,更增加了大唐「盛世下的畸形与威胁」

从618年唐朝建立到627年贞观之治开始,这是唐朝建立打基础的时间,按照生命期间说就是萌芽期。从贞观之治开始,大唐进入百年的生长期。

虽然,中间有武后变唐为周,但从总体架构、政治体制、朝臣和储君等多方面看,仍然是体系内流变,我们说的「隋唐一体」也是这个意思。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右相」描写得比较到位,虽然无才但在权力斗争、人际关系、识小人辩能人方面很有一套。但这些才能其实都是「皇帝」的,丞相用之就是「奸相」。

再打个比喻,严嵩一党在嘉靖朝如何?但他能任用胡宗宪这种虽是儒家但非腐儒这样的人。

也就是说,李林甫学而无术,却有识人、权斗之才。前者保证自身问题,利用了有用之人。后者则因为「阴暗」造成冤假错案甚多,激发了各种内部不稳定。例如帮助武惠妃害死了李隆基的三个儿子。

(2)没有开元盛世,只有开元之治。没有天宝盛世,只有繁荣的畸形与天宝之乱

李林甫有什么功已经难以说清了,历史上只留下了他的污点。这点看看其他回答者的回答就很明显了。两面三刀、笑里藏刀就是形容他这样的人,你说能当17年的丞相没有才那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狠才、歪才、媚才」。

开元年间(713-741年,即29年)不是天宝年间(742-756年),李隆基开元时期也并非老糊涂,开元元年到二十年的主体阶段都是姚崇、宋璟在李隆基领导下打造的,直到开元二十年宋璟才退休。

开元之治与李林甫基本没关系。

至于有些人说的李林甫的一些关于募兵制、税制、边镇等方面的功绩,其实跟他没多大关系。例如均田制被破坏、军府制基本消亡导致的募兵制崛起、藩镇形成都是从高宗武后开始就已经出现了。

例如武则天时期的698年就有招募府兵的案例出现。

张说在开元十年建议玄宗征兵,开元十二年(725年)建立征兵建立彍骑。自此,唐政府募兵,但由此拉开了募兵与边镇将领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时的李林甫在做什么?再比如节度使权力扩容也是如此。


李林甫是开元后期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元盛世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开元盛世的结束和他倒是有直接的关联,最后被唐玄宗恨之入骨也是正常的。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起止于公元713年到741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改年号开元,开元年间,李隆基励精图治,使国力达到鼎盛。「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是为开元盛世。而开元功臣有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开元年间的宰相,唐玄宗之所以能开创盛世,正是初期能够选贤任能,君臣上下一心的缘故。

李林甫

开元后期,公元736年,唐玄宗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之位,任命了能够讨他欢心的李林甫为宰相,而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欺上瞒下、闭塞言路、排斥贤能、败坏纲常。而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安禄山等胡人将领,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推荐,才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李林甫虽然是皇室宗亲,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人,汉语成语口蜜腹剑就是因他而发明的,其在位宰相期间,用尽花样讨好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怠政,李林甫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林甫死后,初时唐玄宗感念他的贴心,对他加以追封,还未下葬就被杨国忠和安禄山诬陷谋反,被李隆基命人劈开棺木,剥下朝服,以平民之礼安葬。在李林甫身死两年后,安禄山造反,唐玄宗怎可能不对劝他重用胡人将领的李林甫恨之入骨了。而李林甫选择重用胡人的原因是胡人将领文化水平不高,威胁不到他的地位,可悲、可叹。

综上所述,李林甫不仅于开元盛世无功,甚至还是结束盛世的主要推手之一,导致唐玄宗仓皇西逃,一世英名丧尽,自然对其恨之入骨,也亏的李林甫死的早,不然结局只会更惨,只是可惜了开元盛世,以及那些死于安史之乱的百姓与将士。而直此时,竟然还有李林甫是开元盛世的功臣的说法,我们的教育,还是任重而道远了。

「」开元盛世」是李林甫打下的,有点夸大其辞了吧。

历史上大多说的是他嫉贤妒能,打压良才,排除异己。

「口蜜腹剑」这词就是形容李林甫的,是贬义词啊。

这样的宰相,这样的心胸,树敌太多太正常不过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后来,唐玄宗本人也很厌烦他了。

死后还被削官降爵,家人被流放的悲惨下场。


我觉得题目是个伪命题。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并不是他以一人之力打下的。

他不是功臣,跟他没毛关系。此人就是一个口蜜腹剑,嫉贤妒能,人品极差的奸佞小人。虽是唐朝宗亲,但是凭著巧言令色的本事得到玄宗的宠信。

最后不受信任是因为杨国忠的挑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