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此人,非常有本事,屬於低分高能的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人品低下,但其行政能力和辦事效率,首屈一指,玄宗朝歷任宰相中,唯有他任期最長,也是玄宗朝執政最長的一位宰相,一共十九年,可見其人的本事,李林甫雖留下一個「口蜜腹劍」一代奸相的歷史定位,但不要忽略他的能力。

李林甫的才幹

一.超強的制度設計能力(頂層設計)

1.稅地改革:開元二十五年頒布新的田令,進行了稅制改革。

2.法律改革:從開元二十二年開始,他和牛仙客主持了律令格式的改革,《唐六典》也在其任期內編修完成。

3.兵役改革:繼續推行募兵制,(這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天寶八年,李林甫奏請唐玄宗,停行上下魚符,正式宣告府兵制的結束(府兵制名存而實亡)。

4長行旨改革(稅收辦法的改革):制定《長行旨條》,降低行政成本,給地方一定的自由裁決權。

二.頗具威望

1.在他擔任的國子司業(國立大學副校長),據《封氏見聞記》記載國子監「頗振綱紀」把國子監治理的井井有條,治理的非常好。

2.據《舊唐書》記載「自處臺衡,動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秉鉤二十年,朝野側目,撣其成權」依法辦事,在人事任免的敏感問題上,不徇私舞弊。

3.安祿山最怕他,安祿山每次與李林甫相見,李林甫都能點破他的心事,即使在寒冬臘月,安祿山身上的汗也能把衣服打濕,由此可見李林甫的能力,讓安祿山有多忌憚。

李林甫的負面因素,主要是人格低下。

1構陷三皇子,自己成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從此官運亨通,也把官場風氣帶上一個不健康的方向。

2揣摩上意,玄宗後期倦政怠政,張九齡進言往往直切要害,剛烈直率,而李林甫則順其玄宗的意思來,一方面打壓張九齡,一方面,搞好君臣關係。

3文化水平不高,可以用四個字形容(粗通文墨)

4為人陰險,可以去看看嚴挺之和李適之的事件。

5鉗制言路。

但安史之亂後,玄宗在成都避難時,曾與羣臣回顧過往時,對李林甫作了很高的評價「李林甫之材不多得」,近臣給事中裴士淹也答道「誠如聖旨,近實無儔」,也就說明,李林甫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才幹的人,同時也證明瞭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的政治實力和資本。在他任期內,大唐的國力走上巔峯,達到一個輝煌的高度,同時,也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了伏筆。

有機會,我會寫一篇關於他的文章,詳細介紹和解讀,那個真實的李林甫。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唐玄宗在位46年,換了3個年號。第一個叫先天,用了不到兩年,第二個叫開元,用了29年,第三個叫天寶,用了15年。

從公元742年開始,唐玄宗的統治要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了,這個新的時代名字叫做天寶,也就是李林甫任職相位的第二年,正是李林甫在任19年期間,也是大唐由開元盛世劃入衰敗的開始。

開元盛世起止於公元713年到741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改年號開元,開元年間,李隆基勵精圖治,使國力達到鼎盛。「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是為開元盛世。而開元功臣有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等人,這些人都是開元年間的宰相,唐玄宗之所以能開創盛世,正是初期能夠選賢任能,君臣上下一心的緣故。

一提到李林甫,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奸詐、禍國、壞人等等這些詞,他當了宰相19年,在位期間可謂是做了非常多的壞事,他根本就沒有擔起丞相的重擔來。

他的文化程度比較低,有很多字都不認識,還寫錯別字,經常在別人面前鬧笑話,當朝的宰相沒文化,那可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這是他心裡的一根刺,所以他很討厭那些文人,也就排擠著那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官員,他害怕這些人以後強大了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就一直壓制著,反而重用胡人,提拔那些沒文化沒抱負的小人,不需要有才能,只要聽他的話就可以。他是一個很有憂患意識的人,在他上位後,他就想盡辦法把這些大臣們和皇帝隔離開來,不讓那些人在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

他是一個對皇帝惟命是從的人,從來不講不好聽的話,也懂得怎麼討皇帝歡心。皇帝對他也很是放心,也習慣了他的順從,覺得把他放在宰相的位置上,沒什麼大問題。在他在位期間,大權在握,整個朝綱的主自己都可以做,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握在自己手裡,皇帝反而麼什麼事情做了,那麼多空餘時間多出來,就全用來和後宮妃子們風花雪月去了,天天的陪著楊貴妃喫喝玩樂,美酒美色的毒害,慢慢的養成了習慣,就更不想上朝了,這一方面在加上他的重用胡人,才讓後面有機會發生一系列的叛亂。但他對其他人就很陰險殘暴,採用酷刑來對付和自己不是一條心的人。

大家都是,這樣的一個人,憑什麼能夠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十九年的時間,是皇帝真的沒眼睛,還是羣臣們沒有能力,不是的,他雖然是個奸臣,但是在他當宰相的這些年,唐王朝竟然能夠繼續的繁榮下去,不是靠那個天天和楊玉環混在一起的皇帝,而是他的功勞,如果他真的什麼纔能夠沒有,不要說十九年,就是支撐個一年半年都難吧,國家肯定早就破敗了。再說了,皇帝的開支可是大著呢,時不時的要造個宮殿、辦個宴會、去個遠門什麼的額,都要花很多錢,要不是自己經營得當,皇帝哪來那麼多錢用。

他從來都不是低調的做派,飛揚跋扈,也不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正,他的做事風格和人品都讓人不贊同,但是在他管理期間,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則制度,讓國家在沒有皇帝的管理下,整個形勢都還發展得很順利,唐朝的經濟和政治、文化和詩歌等等方面都達到了巔峯的狀態,經常的吸引外國使者過來互相交流。從這也能看出來,雖然他專橫專權,但本身是一個很細緻很有調理的人,還是有些閃光點的。

在他晚年的時候,他也沒能免掉俗套,也是妻妾成羣,沒有節制,沒有章法,唐朝開始從鼎盛轉為衰敗,最終面對臣子叛亂這一處境。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是個複雜的人物,雖然一直被稱為奸臣、奸相,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實際能力出眾的人。但若說李林甫憑一人之力給唐玄宗打下盛世,這就不對了。說唐玄宗最後對李林甫恨之入骨就更不對了。

一、真正對李林甫恨之入骨的是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因為唐肅宗的原因,造成安史之亂這個鍋,李林甫必須得背

唐肅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二個太子,第一個太子李瑛被唐玄宗自己殺死了(說是武惠妃的陷害),於是李亨成了戰戰兢兢的第二個太子。他當太子其間,屢屢被李林甫以陰毒之計陷害(因為李林甫一時看錯了玄宗的心思,一意相扶武惠妃的兒子上位,這站錯了隊,就不得不一條道走到黑),而玄宗呢,屢屢放縱李林甫對李亨的陷害(這就是李隆基的帝王心思、權謀,搞得他的兒子們都活得提心弔膽)。這種玄宗故意讓李林甫演出來的戲,好幾回差點把李亨搞死,但人家李亨都能絕地逢生,只是被迫丟軍保帥,還離了兩次婚而已(玄宗根本就沒想把李亨拿下來,這纔是根本原因)。李林甫在這場鬥爭中,扮演著可笑的小丑的角色,還喫力不討好。都說李林甫奸詐,其實玄宗比他更奸,李林甫為相快二十年,都被玄宗玩弄在鼓掌之中。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了,人家李亨北上靈武,自立為帝,把他老爹玄宗架空了,你說李林甫能有好果子喫?(此時李林甫已死,但這造成的安史之亂的鍋,他不背難道叫玄宗來背?)因此,唐朝政府對李林甫的評價一貫是以姦邪來論的。

二、李林甫為相的快二十年中,確實是唐朝最強盛的二十年,直到天寶十年,唐朝漸露敗相

因為一個「開元盛世」的名詞,大家都對唐朝最強盛的時間產生了誤解,其實唐朝最繁盛的時候是開元後期和天寶十年前,這個時期,屢屢可以看到唐朝四面徵討、無敵於萬邦的面孔。恰恰這段時期,是李林甫當第一宰相的時候。

但要說李林甫以一己之力打下開元盛世,這就大大不對了。首先,李林甫當第一宰相時已經到了開元後期,李林甫經營的盛世,或許叫天寶盛世更為恰當。其二,唐玄宗的盛世,上有玄宗自己,下有唐朝黎民百姓,廟堂上是姚崇、宋璟、張九齡等等人前赴後繼的努力,戰場上是唐朝諸多將軍和將士捨生忘死的戰鬥,只說一個李林甫,肯定是不恰當的。其三,李林甫打下一個盛世,這個打字就更不恰當了,沒看到李林甫帶兵打仗過,他的才能更多在於制度的構建,以及對文臣武將的駕馭。對上讓唐玄宗心安,對下讓僚屬、邊將恐懼、膽寒。

其實到李林甫執政的晚期,唐朝敗相已現。天寶十年,南詔大敗唐軍又投向吐蕃,就是一大表徵。到天寶十一年末,李林甫病死前,唐朝的內憂外患其實已經非常明顯。

三、公正的說,李林甫是一位講求實效的合格宰相,但卻無力挽回唐朝由盛而衰的趨勢

都說安祿山很怕李林甫,這是事實。但並不是說只要李林甫一隻活著,安祿山就肯定不敢造反。更何況,即便沒有安史之亂,其實唐朝由治而亂的種子已經播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到唐玄宗晚年,唐朝在各個方面的危機、腐敗已經非常明顯。表現在,民生方面,唐朝各式各樣的苛捐雜稅越來越繁重。財政方面,唐朝政府的開支越來越大,而玄宗自己的生活也越來越奢侈,唐玄宗開始任用各種各樣會撈錢的人,相盡辦法從各種途徑撈錢。政治方面,唐朝的官僚體系的選用和晉陞已經出現很大問題,在科舉、選官中出現了很嚴重的腐敗問題,造成很多看不到出路的士子投入各地節度使的幕府中,以求發展。軍事方面,邊疆節度使擁有重兵和內地防禦空虛鬆懈相對應,唐朝禁軍因為制度以及腐敗等各種原因,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不可否認,李林甫當政時期,的確進行了許多成效顯著了制度創造,他憑自身能力和權謀對下屬和邊將的駕馭也是到位的。但李林甫已經不可能扭轉唐朝由盛而衰的必然趨勢。當然,安史之亂加速了這一過程。

四、唐玄宗與李林甫之間最後的君臣表演,充滿著戲劇性,是悲是喜是鬧劇,任由評說

李林甫晚年時,玄宗已經明顯感覺到李林甫精力不濟,不再是當宰相的合適人選,而帝國的危機也越來越多的顯現出來。於是,唐玄宗想讓年富力強的楊國忠上臺取代李林甫,李林甫因此而感傷重病。李林甫這次重病,心情佔據很大因素,因為唐玄宗拋棄他這個服務了幾十年的人只如同一隻死老鼠。李林甫一意要求見玄宗一面,以求死而無憾,玄宗卻因為別人的勸說(別人說他:大家年齡大了,不宜見重病的人),不能當面見他。於是玄宗站上城樓,拿著絹子對著李林甫的宅院招手。李林甫抱病出門張望,對著玄宗大哭流涕,叩首叩首。玄宗也很感傷,所謂的泣下沾襟。

這齣戲,無語了。李林甫死後不久,據說就因為楊國忠的陷害,李林甫全家被抄家流放,玄宗對李林甫恨之入骨。前面那淚眼相望的表演這才剛結束咧!玄宗真是對李林甫恨之入骨嗎?

要知道,玄宗年齡大了,遲早太子李亨是要繼位的,玄宗怎麼能不給太子一個交代?

不久後,安史之亂爆發了。李林甫因為愛暗地裡整人,本來就沒什麼好名聲,當太子李亨上臺後,他的名聲只會更差。

總之,李林甫愛整人、口蜜腹劍是真的,有能力、有建樹也是真的,不學無術、乃至於有些基本常識都沒有也是真的,看著安祿山坐大好像也是真的,但安祿山怕他也是真的,他是一個複雜的人,一個有能力的合格宰相,但卻不是一個可以拯救唐朝盛世的人。

(本文為星火辰原創,圖片來自網路,更多內容請關注星火辰頭條號)


提到李林甫,就會使人們想到那個「口蜜腹劍」的成語。唐玄宗李隆基開創的「開元盛世」雖說結束了武韋之亂,使唐朝得到了復興,然而毀滅開元盛世的大好局面,正是這個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那麼李隆基為什麼會重用這樣一個奸佞小人呢?李林甫又為什麼會被李隆基下令焚屍揚灰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來說,李林甫並未參與開元盛世的建設,開元盛世也與李林甫毫無關係。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與宋璟、姚崇、張說、張九齡等一批賢臣共同努力建立的,李林甫此時還沒有進入唐朝的統治機構,更沒有參與任何工作,大多數人對李林甫沒有任何印象,包括李隆基。開元盛世沒有李林甫的任何功勞。開元後期,李林甫才進入唐朝中樞機構,擔任禮部官員,此時,李隆基開始驕傲自滿,把自己的功勞擺到很不恰當的位置,寵幸武惠妃,準備廢長立幼,雖然遭到張九齡的反對,但是李林甫與武惠妃相勾結,共同陷害太子李瑛,這是李林甫做惡的開始。

其次,李林甫排除異己,大肆陷害有才華的大臣,致使唐朝吏治腐敗、人才凋零。從太子李瑛被李林甫和武惠妃害死之後,唐朝的開元盛世已經不復存在了,國家由盛轉衰,李隆基開始重用李林甫為相,李林甫對比自己有本事的同事開始大肆陷害,而且手段隱蔽,使受害人在短時間內不易覺察。從李林甫為相到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開元盛世蕩然無存,一片腐敗糜爛之象,有識之士全部被排除在唐朝統治機構之外或流放各地。一時間,各類不學無術、阿諛奉承之徒充斥各個要害部門。

第三,李林甫對唐玄宗採取閉塞手段,報喜不報憂,使李隆基無法掌握社會腐敗的真實情況。李林甫任相十九年間,不但在百官當中結黨,還收買李隆基身邊的宮女、太監,致使李隆基聽到的全是李林甫的好話,國家的政治危機被掩藏下來,為楊玉環、楊國忠兄妹禍亂一時製造了便利條件。天寶年間,李林甫與楊國忠爭權奪利,楊氏兄妹對李隆基施加影響,李隆基下詔把剛死的李林甫抄家、焚屍揚灰。應該說,這是李林甫與武惠妃陷害太子、與楊氏兄妹一起媚主殃國的應有下場。遇到楊氏兄妹,是李林甫的報應。

第四,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接任宰相,已經被李林甫禍害多年的唐朝已經是奄奄一息,軍備廢弛,國力虛弱,一場大的動亂正在醞釀之中,而李隆基完全沉浸在歌舞昇平之中,楊氏兄妹肇亂十一年之久,正是李林甫遺害政局的政治惡果。

第五,李林甫沒幹過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情,卻幹盡了禍國殃民的壞事,實屬唐朝第一奸臣。


李林甫

開元後期,公元736年,唐玄宗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之位,任命了能夠討他歡心的李林甫為宰相,而在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欺上瞞下、閉塞言路、排斥賢能、敗壞綱常。而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安祿山等胡人將領,正是由於他的大力推薦,纔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李林甫雖然是皇室宗親,確實一個實實在在的小人,漢語成語口蜜腹劍就是因他而發明的,其在位宰相期間,用盡花樣討好唐玄宗,李隆基後期怠政,李林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林甫死後,初時唐玄宗感念他的貼心,對他加以追封,還未下葬就被楊國忠和安祿山誣陷謀反,被李隆基命人劈開棺木,剝下朝服,以平民之禮安葬。在李林甫身死兩年後,安祿山造反,唐玄宗怎可能不對勸他重用胡人將領的李林甫恨之入骨了。而李林甫選擇重用胡人的原因是胡人將領文化水平不高,威脅不到他的地位,可悲、可嘆。

綜上所述,李林甫不僅於開元盛世無功,甚至還是結束盛世的主要推手之一,導致唐玄宗倉皇西逃,一世英名喪盡,自然對其恨之入骨,也虧的李林甫死的早,不然結局只會更慘,只是可惜了開元盛世,以及那些死於安史之亂的百姓與將士。而直此時,竟然還有李林甫是開元盛世的功臣的說法,我們的教育,還是任重而道遠了。


此問題,說的有點不妥。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不是李林甫一人之力,是由唐玄宗主導,張九齡、李林甫等一干能臣共同努力的結果,李林甫在開元盛世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其死後身敗名裂。

好了,言歸正傳。說起李林甫,首先映入腦海的是那個著名的成語典故「口蜜腹劍」,除此之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李林甫僅僅是一位奸佞小人。真的如此嗎?看一個人的歷史定位,除了要看他的功績,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看他的歷史風評。那麼,重點來了,李林甫的歷史風評,僅僅一個「口蜜腹劍」、「杖杜弄獐」足以讓他在中華史上「流芳百世」了,那麼,不可避免的,他的功績也被抹殺在「嫉賢妒能、才疏識淺」的大眾認知裏了。

一、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世上最殘酷的鬥爭,不是打仗,而是政治鬥爭!政治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林甫具備一名合格政治家的所有品質。優秀品質姑且不談,為世人所鄙視的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排除異己、嫉賢妒能。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報復心強、翻臉無情等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是他成為一代奸相、一名合格政治家的資本。這個其實不足為怪,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職場中,這樣的人海了去了。你可以說,嫉賢妒能,是因為怕別人優秀到取代你,所以我要排斥異己,把威脅消滅在萌芽中,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嘛。

二、才幹能力確實強。

李林甫為相19載,獨受恩寵、屹立不倒,這充分說明瞭問題。如果說他僅僅是因為阿諛奉承、善於投機,啥事都聽老大的,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執政思路那是不可能的,唐玄宗再昏庸也不會讓一個能力差的人當宰相,並且一干就是19年!所以,真相是唐玄宗統治時期許多重大而有價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和張九齡當宰相時進行的。

1.稅制改革,使得財政制度合理實際。

2.修訂法典,權威性保持很久。

3.行政改革,朝廷權利行使順暢高效。

4.對外連續取得了輝煌勝利。

5.不同於以往,宰相是在積極參與政務的唐玄宗手下工作,而在李林甫19年的任期內,唐玄宗已不怎麼積極參與政務,而是放手李林甫,此時李林甫已經獨挑大樑,其對朝廷的掌控,遠比其餘宰相更為全面,大局意識一流,威望一時無兩。諸如安祿山、楊國忠之流被他死死壓制,不敢有分毫的妄動。

三、身死家滅。

李林甫死後,唐玄宗追贈他為太尉、揚州大都督,並賜班劍武士、西園祕器。同年,被他所壓制的楊國忠翻身拜相,而翻身農奴比地主還狠,楊與安祿山合謀,誣告李林甫造反。當時,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諸子被除名流放,親黨五十餘人被貶,還被開棺,挖出口內含珠,剝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下場何其悽涼。

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能討皇帝老大歡心,善於揣摩聖意,再加之自身能力,所以能獨掌大權,欺上瞞下,排斥賢才,導致朝紀紊亂,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為「安史之亂」埋下隱患,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被唐玄宗恨之入骨也就屬正常了。李林甫和唐玄宗,就像秦檜之於宋高宗趙構,但個人認為,更像和珅之於乾隆!


李林甫以一人之力托起了開元盛世?正如李鴻章以一人之力對抗日本一樣可笑。真搞不懂,提問者這類人真的以為他們夠資格嗎?難道非要抬高負麪人物就能顯示自己觀點獨特,還原歷史嗎?

(1)李林甫為相17年的時間,正是唐朝百年成長期結束進入成熟期的時刻。李隆基也進入「老糊塗」狀態,此時他的著力點已經不再是勵精圖治而是享樂和權力制衡:那麼,李林甫不需要有「治國之才」,只需要有「識人用人之魄力」,但其在李林甫制衡天下的同時,其實更因為「堵塞」言路,更增加了大唐「盛世下的畸形與威脅」

從618年唐朝建立到627年貞觀之治開始,這是唐朝建立打基礎的時間,按照生命期間說就是萌芽期。從貞觀之治開始,大唐進入百年的生長期。

雖然,中間有武后變唐為周,但從總體架構、政治體制、朝臣和儲君等多方面看,仍然是體系內流變,我們說的「隋唐一體」也是這個意思。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相」描寫得比較到位,雖然無才但在權力鬥爭、人際關係、識小人辯能人方面很有一套。但這些才能其實都是「皇帝」的,丞相用之就是「奸相」。

再打個比喻,嚴嵩一黨在嘉靖朝如何?但他能任用胡宗憲這種雖是儒家但非腐儒這樣的人。

也就是說,李林甫學而無術,卻有識人、權鬥之才。前者保證自身問題,利用了有用之人。後者則因為「陰暗」造成冤假錯案甚多,激發了各種內部不穩定。例如幫助武惠妃害死了李隆基的三個兒子。

(2)沒有開元盛世,只有開元之治。沒有天寶盛世,只有繁榮的畸形與天寶之亂

李林甫有什麼功已經難以說清了,歷史上只留下了他的污點。這點看看其他回答者的回答就很明顯了。兩面三刀、笑裡藏刀就是形容他這樣的人,你說能當17年的丞相沒有才那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狠才、歪才、媚才」。

開元年間(713-741年,即29年)不是天寶年間(742-756年),李隆基開元時期也並非老糊塗,開元元年到二十年的主體階段都是姚崇、宋璟在李隆基領導下打造的,直到開元二十年宋璟才退休。

開元之治與李林甫基本沒關係。

至於有些人說的李林甫的一些關於募兵制、稅制、邊鎮等方面的功績,其實跟他沒多大關係。例如均田制被破壞、軍府制基本消亡導致的募兵制崛起、藩鎮形成都是從高宗武后開始就已經出現了。

例如武則天時期的698年就有招募府兵的案例出現。

張說在開元十年建議玄宗徵兵,開元十二年(725年)建立徵兵建立彍騎。自此,唐政府募兵,但由此拉開了募兵與邊鎮將領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

這時的李林甫在做什麼?再比如節度使權力擴容也是如此。


李林甫是開元後期登上政治舞臺的,開元盛世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開元盛世的結束和他倒是有直接的關聯,最後被唐玄宗恨之入骨也是正常的。

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起止於公元713年到741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改年號開元,開元年間,李隆基勵精圖治,使國力達到鼎盛。「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是為開元盛世。而開元功臣有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等人,這些人都是開元年間的宰相,唐玄宗之所以能開創盛世,正是初期能夠選賢任能,君臣上下一心的緣故。

李林甫

開元後期,公元736年,唐玄宗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之位,任命了能夠討他歡心的李林甫為宰相,而在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欺上瞞下、閉塞言路、排斥賢能、敗壞綱常。而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安祿山等胡人將領,正是由於他的大力推薦,纔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李林甫雖然是皇室宗親,確實一個實實在在的小人,漢語成語口蜜腹劍就是因他而發明的,其在位宰相期間,用盡花樣討好唐玄宗,李隆基後期怠政,李林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林甫死後,初時唐玄宗感念他的貼心,對他加以追封,還未下葬就被楊國忠和安祿山誣陷謀反,被李隆基命人劈開棺木,剝下朝服,以平民之禮安葬。在李林甫身死兩年後,安祿山造反,唐玄宗怎可能不對勸他重用胡人將領的李林甫恨之入骨了。而李林甫選擇重用胡人的原因是胡人將領文化水平不高,威脅不到他的地位,可悲、可嘆。

綜上所述,李林甫不僅於開元盛世無功,甚至還是結束盛世的主要推手之一,導致唐玄宗倉皇西逃,一世英名喪盡,自然對其恨之入骨,也虧的李林甫死的早,不然結局只會更慘,只是可惜了開元盛世,以及那些死於安史之亂的百姓與將士。而直此時,竟然還有李林甫是開元盛世的功臣的說法,我們的教育,還是任重而道遠了。

「」開元盛世」是李林甫打下的,有點誇大其辭了吧。

歷史上大多說的是他嫉賢妒能,打壓良才,排除異己。

「口蜜腹劍」這詞就是形容李林甫的,是貶義詞啊。

這樣的宰相,這樣的心胸,樹敵太多太正常不過了。

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後來,唐玄宗本人也很厭煩他了。

死後還被削官降爵,家人被流放的悲慘下場。


我覺得題目是個偽命題。

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並不是他以一人之力打下的。

他不是功臣,跟他沒毛關係。此人就是一個口蜜腹劍,嫉賢妒能,人品極差的奸佞小人。雖是唐朝宗親,但是憑著巧言令色的本事得到玄宗的寵信。

最後不受信任是因為楊國忠的挑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