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和「簋」可以说是青铜器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类别,「鼎」是用来烹煮肉或盛贮肉类的器具,而「簋」则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类的器具。

童鞋们应该能够大致了解到「鼎」和「簋」的用途和意义,但其实「鼎」、「簋「的知识还很丰富,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人到底是如何使用这些青铜器的?法度森严的「鼎簋制度」又是怎样的?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最早的礼是从人们饮食活动中产生的。

《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诸多礼仪规范。目的是让人们「尊让契敬」,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都按照礼的规定去进行饮食活动,上下有礼从而贵贱不相逾。

从商朝到周朝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周文王崇俭之风兴盛,酒器逐渐减少,食器种类增多。器用制度从「重酒」转为「重食」,在炊食器中形成了以鼎为核心的多种炊食器使用制度,主要是列鼎制度、鼎与俎、鼎与簋、鼎与爨镬等组配制度及笾豆使用制度。

在先秦礼制中,鼎与簋的组配制度至为重要,因为这两种礼器,其一盛置牲肉,其一盛置黍稷,都是食之主。鼎簋制度虽是器用制度的一部分,因其盛装有「食之主」,遂成为「礼器之首」。

我们通常将商周时期的器用制度简称为「鼎簋制度」。

其实在介绍「鼎」的时候,小编当时保留了一个小知识,就是为了在这一节里介绍给大家。

鼎的种类很多,俞伟超等先生曾经专门做以研究,认为鼎本为炊器,后来分化为镬鼎、升鼎和馐鼎三大类,真正具有炊器意义的是镬鼎,其余两类则专作飨具,而文献中与簋相配的鼎主要是升鼎。

《中国文物大辞典》: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上下,别等列」,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鼎按用途不同可分为镬(音同「或」)鼎、升鼎、馐(音同「羞」)鼎三类。

镬鼎指贵族祭祀、宴享时用以烹煮牲及鱼、腊的大鼎。一般底有烟炱(音同「台」)痕。著名的后母戊鼎是镬鼎的代表。

后母戊鼎,现藏国家博物馆

升鼎,又称设食鼎、正鼎。其中升鼎的主要功能是盛放镬鼎煮熟的肉食,用于祭祀,或燕享陈设生肉、鱼腊。

馐鼎,又称陪鼎。用以盛放调味品。镬肉及盛到升鼎内的肉没有滋味,食用时需要以馐鼎内的调味品调和裹汁。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又要感概,这矫情的古人怎么这么讲究呢。。。

大家这里请注意,「鼎簋制度」当中说的「鼎」通常指的是「升鼎」,它是礼制中的「正鼎」,也就是我们刚刚介绍的第二类,而大家所熟知的「后母戊鼎」可不是哦。。。

商周时期,王公贵族在祭祀、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鼎和簋的数量也是有严格的制度。

据记载,在礼制中,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两簋;最低一级的士只能享用一件鼎,没有簋与之相匹配。

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规定,据《仪礼·聘礼》等所记,

九鼎的第一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各鼎依次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和鲜腊。

七鼎所盛是去掉末尾的鲜鱼和鲜腊,亦属太牢。

五鼎,其第一鼎盛羊,称为少牢,以下依次为豕、鱼、腊、肠胃(肤)。

三鼎所盛为豕、鱼、腊或羊、豕、鱼,称为牲。

一鼎盛豚,称为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