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和「簋」可以說是青銅器中最為重要的兩大類別,「鼎」是用來烹煮肉或盛貯肉類的器具,而「簋」則用來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類的器具。

童鞋們應該能夠大致瞭解到「鼎」和「簋」的用途和意義,但其實「鼎」、「簋「的知識還很豐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人到底是如何使用這些青銅器的?法度森嚴的「鼎簋制度」又是怎樣的?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最早的禮是從人們飲食活動中產生的。

《禮記·禮運》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在飲食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諸多禮儀規範。目的是讓人們「尊讓契敬」,社會不同階層的人都按照禮的規定去進行飲食活動,上下有禮從而貴賤不相逾。

從商朝到周朝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周文王崇儉之風興盛,酒器逐漸減少,食器種類增多。器用制度從「重酒」轉為「重食」,在炊食器中形成了以鼎為核心的多種炊食器使用制度,主要是列鼎制度、鼎與俎、鼎與簋、鼎與爨鑊等組配製度及籩豆使用制度。

在先秦禮制中,鼎與簋的組配製度至為重要,因為這兩種禮器,其一盛置牲肉,其一盛置黍稷,都是食之主。鼎簋制度雖是器用制度的一部分,因其盛裝有「食之主」,遂成為「禮器之首」。

我們通常將商周時期的器用制度簡稱為「鼎簋制度」。

其實在介紹「鼎」的時候,小編當時保留了一個小知識,就是為了在這一節裏介紹給大家。

鼎的種類很多,俞偉超等先生曾經專門做以研究,認為鼎本為炊器,後來分化為鑊鼎、升鼎和饈鼎三大類,真正具有炊器意義的是鑊鼎,其餘兩類則專作饗具,而文獻中與簋相配的鼎主要是升鼎。

《中國文物大辭典》: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明上下,別等列」,即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

鼎按用途不同可分為鑊(音同「或」)鼎、升鼎、饈(音同「羞」)鼎三類。

鑊鼎指貴族祭祀、宴享時用以烹煮牲及魚、臘的大鼎。一般底有煙炱(音同「臺」)痕。著名的後母戊鼎是鑊鼎的代表。

後母戊鼎,現藏國家博物館

升鼎,又稱設食鼎、正鼎。其中升鼎的主要功能是盛放鑊鼎煮熟的肉食,用於祭祀,或燕享陳設生肉、魚臘。

饈鼎,又稱陪鼎。用以盛放調味品。鑊肉及盛到升鼎內的肉沒有滋味,食用時需要以饈鼎內的調味品調和裹汁。

看到這,大家是不是又要感概,這矯情的古人怎麼這麼講究呢。。。

大家這裡請注意,「鼎簋制度」當中說的「鼎」通常指的是「升鼎」,它是禮制中的「正鼎」,也就是我們剛剛介紹的第二類,而大家所熟知的「後母戊鼎」可不是哦。。。

商周時期,王公貴族在祭祀、宴饗、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鼎和簋的數量也是有嚴格的制度。

據記載,在禮制中,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兩簋;最低一級的士只能享用一件鼎,沒有簋與之相匹配。

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規定,據《儀禮·聘禮》等所記,

九鼎的第一鼎盛牛,稱為太牢,以下各鼎依次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和鮮臘。

七鼎所盛是去掉末尾的鮮魚和鮮臘,亦屬太牢。

五鼎,其第一鼎盛羊,稱為少牢,以下依次為豕、魚、臘、腸胃(膚)。

三鼎所盛為豕、魚、臘或羊、豕、魚,稱為牲。

一鼎盛豚,稱為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