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明朝太监干政的祖师爷!这位仁兄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再一次向全世界的男人证明,男人要想成功:

———对自己要狠!




王振到底有多狠?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他嘴里咬著木棍,用火烧过的刀子切掉自己的生殖器官,从此有了入宫凭证,引领一代宦官的权臣人生。

王振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按照套路王振应该埋头苦读一直到金榜题名。可能是朱元璋的八股文害的这位读书人没有信心,或者王振本身在学术上没有过人的天分,进阶之路终止在秀才后便止步不前。凭借读过几本书的王振在当地做了一个私塾先生,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师!这位老师开启相夫教子、启蒙学生的教育事业,可王老师这位野心家不甘如此平庸的人生。

男人三十不立,成了王振心头的梗!

很快机会来了!永乐末年,明政府发布了一个红头文件,意思是:全国各地从事教育事业的官员,如果表现不好,可以调到京城来当官。请不要觉得在明朝当官原来这么任性,看清楚这个红头文件最重要的批示是:

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

如果不出意外,所有人一致认为政府拿他们开玩笑。没有人愿意放弃鱼水之欢而获得这种晋升!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我们的王老师看到这份文件后开始按捺不住。

前面说过王振心里头有个梗,这个梗导致王振在教书过程中出了些过错。具体什么错误史书里也没有描述,但是我可以确定不是猥亵学生一类的。

最终这份文件成了王振仕途道路上的指明灯

极度渴望成功的王振决定阉割入宫,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振是个狠人,希望出人头地的变态思维,宁愿让他抛弃家庭,抛弃做男人的尊严。也再次证明不怕老婆的男人不是好男人。我也很好奇在医疗水平落后的明朝,这个牛X的男人没有失血过多而死?不然就不会有大明朝后面的劫数!

王振用自己的小弟弟打开权利的大门

按道理入宫的王振只是一个伺候人的太监,充其量算个教别人怎么伺候人的太监头子,怎么能混到权倾朝野?坏就坏在王振是个文化人,读过书的太监在当时也是奇货可居!按照明朝规定:

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兼任文武官员的任何头衔!

为了体现明朝法律的严肃性,宫门口内还挂著个铁牌子: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王振另辟蹊径的入宫方式,巧妙的钻过明朝法律的漏洞。这个有文化的太监,在一群没文化的太监群体里立刻脱颖而出!毕竟文盲办个事听不懂领导意思,弄个文件还不会写字。王振读书的水平不行,但善于钻营,看别人眼色的本事首屈一指!很快王振得到宣宗皇帝的赏识,提拔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就是后来的皇帝明英宗!

朱祁镇的整个童年都是王振陪伴著度过,两人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简称为:绝对对信任

不得不佩服王振在政治方面的眼光,年幼的朱祁镇具备很强的可塑性,这位半吊子老师手里已经捏了一颗不败之棋。等到朱祁镇上位,王振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终于熬成太监的一把手司礼太监。此时负责监国的是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元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

当时张太后就发现这个奴才居心不轨,隔三差五的敲打下王振,吓的王振只能夹著尾巴做人。三杨也被王振百般献媚、各种顺从所迷惑。明朝如果奥斯卡,那么影帝级别的王振绝对能拿一个小金人回家。等到张太后驾崩,三杨也病的病,死的死,这个长年压抑的太监开始露出爪牙!

记住王振那个梗,一个为了成功放弃蛋蛋的男人,怎么可能猥琐一生?

这哥们开始利用英宗的信任,干涉明朝政治!此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振达到了明政治中心的顶峰。死太监开始任性了,开始为所欲为。在明政府不断扶植自己的党羽,贪污腐败,大兴土木,排除异己。除了没有造反,能干的不能干得这太监都干了,把整个明朝折腾的乌烟瘴气,仿佛弥补自己失去蛋蛋的痛苦。

如果上帝想毁掉一个人,必须让他膨胀!

1449年,和明朝关系恶化的蒙古人入侵。按道理此时拥有荣华富贵,权利地位!除了没有美人的王振用不著操这些闲心。可是这个死太监尽然也想笑傲沙场,过把当大将军的瘾。鼓动英宗御驾亲征。年幼的皇帝也经不住建功立业的诱惑,不顾大臣反对决定亲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一个没有军事常事,没有从军经历的死太监,拿明朝的皇帝和几十万士兵的生命玩抱负!结果被蒙古也先打的落花流水,英宗当了俘虏。而我们万恶的太监王振在乱军中,被护卫樊忠乱锤打死!王振这个祸害终于死了,其党羽也在土木堡事变后被铲除!

从王振死后产生一个定律:在明朝有文化不可怕,就怕有文化的太监!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王振,他是明朝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不过他权利很大,颇受明英宗宠信,故而他曾经得以专权。王振曾勾结内外官员作威作福,不仅大兴土木,而且还排除异己、残杀正直的官员。当时明英宗称他为先生,大臣则称他为翁父,可见其权利之大。

史书记载王振狡黠。在瓦剌入侵进犯时,他曾劝皇帝亲征,又请皇帝去蔚州宅第,从而耽误行程,导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也给明朝带来了动荡。

而王振虽然是一个权宦,但他却略通经书,曾经还在私塾里教书,后来还做了教官,不仅如此,王振还是一个落第秀才。

那王振为何后来还是入宫做了太监呢?

因为王振虽然是秀才,但却是落第秀才。他虽然通经书,却是略通经书。王振虽然也曾十年寒窗,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功名。加上他没有背景。

当时文人晋升的方式普遍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中的话就能走入仕途,得以荣身。但是王振却觉得考进士这个荣身之路对他来说太不容易了。

既然通过科举不能得以荣身,但他又很想飞黄腾达,所以他就进宫做了太监。

因为王振为人狡黠、善于观察人意,故而他入宫后,颇受当时皇帝明宣宗的喜欢,所以就让他跟著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后来王振也深受明英宗的宠信。

在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王振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因为王振专权,所以王振家族也被处斩,其家也被抄家。

然而王振毕竟深受明英宗的宠爱,故而在后来明英宗重新登基后,他觉得王振毕竟是为朝廷而死的,所以还就给他树碑立传。但在后来的明宪宗时期,又昭示王振的罪恶。


明朝亡于宦官转正,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其中有四个太监可以说是祸国殃民,危害朝政,这四个人就是刘瑾、魏忠贤,汪直,和王振。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县),才思敏捷,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当时的教官就相当于现在的老师,王振只是上过一段时间私塾,并没有考上秀才,对于他这种文化水平来说再去考举人、考进士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当时的教官也和现在的升学率很像,所教的学生升学率太低,便没有人愿意再跟你学习,所以王振自觉前途暗淡,心灰意冷,史称「九年无功」,愤懑之下,便做了些违法的事情,于是被抓充军,刚好明成祖朱棣在这个时候要招一批有学问的人教妇女认字,这对戴罪立功的王振来说,是个天大的机会,但是,这中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朱棣要的这批人必须是宦官,对于王振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如果想要选择前程,那么就永远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人了,如果放弃可能这辈子再无出头之日,最终,一番思想斗争后,王振还是选择了自阉入宫。由此可见此人心性。王振拍马屁和察言观色的功夫那是一绝。依赖自己这两项本事,入宫后慢慢的就成了朱祁镇的心腹,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玩物丧志的朱祁镇,干脆就把自己的权利都分给了太监王振,让他来帮自己管理朝政。王振借此机会,顺利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于是私欲爆棚,开始擅自假传圣旨打压自己的对手和那些忠臣。几年下来,王振基本上肃清了敌对自己的大臣,很多忠臣被他所杀,剩下的再不敢多言。适逢瓦刺入侵大明,野心勃勃地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效法明成祖朱棣,一路歼灭瓦剌。征途中,王振为私利,而置三军安危于不顾,屡作错误决策,致使20万明军陷入绝境,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被瓦刺首领所俘虏,20万大军全军覆没。乱军中,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将军樊忠,看到王振所酿造的大祸,义愤填膺,喝道:「王振老贼,汝罪恶滔天,饶你不得,吾为天下诛此贼!」说罢举锤击毙王振,王振的一生也由此划上了句号。


在「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作为一名「秀才」,竟挥刀自宫,成为一个阉人。这其中的缘由,必定有不得已而为之的部分,也有对某些方面极度的「渴望」,才下得了决心,手起刀落。

首先,王振自阉有客观原因

王振(?~1449年),明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

王振略通经书,原本是一个落第秀才。在一家私塾教书,后来又做了教官,负责管理当地的教育。

在他看来,私塾生活实在太清苦了。如若能通过中「举人」>考「进士」>直至「殿试」,那确实是「鲤鱼跃过了龙门」。但这条荣身晋阶之路,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他觉得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希望。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心甘情愿地一直清贫下去吗?

而且,也由不得他甘于清贫,蹲著茅坑不拉屎。不知是缺乏能力和水平,还是咋的,忙忙碌碌了九年,却毫无建树。

按照当时明朝的制度规定:这类学官如若长时间没有显著的政绩,不仅要免去官职,还要被发配到边陲去效力。也就是说,很有可能「被发配到边陲」的命运在等著他。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地等著朝廷制度性的处罚吗?

王振自阉更在于主观因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避免宦官专权的闹剧重演,吸取了历史教训。对宦官作了严苛的限制。大量减少宦官人员,并规定许多戒律。如「不兼文武官衔」、「不许干预朝政」…………还在宫门之上悬挂一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

但由于朱元璋废黜宰相、滥杀功臣的独裁统治,中央与地方、内宫和外宫、王府同都司的关系不再和谐,互相监督,彼此防范。

面对繁重的国家事务,由于没有了宰相的辅佐,朱元璋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于是,他不得不为身边的宦官开启了参政的大门。

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传达诏令、汇报军情、监视大臣、察访官吏……甚至出使少数民族。

后来,朱元璋又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外廷及王府重要政务,必须到内府「勘合」才能处理。这样,宦官就「合理合法」地甚至凌驾于文武朝官之上了。

到了朱元璋的子孙们手上,更是将防范宦官专权的清规戒律破除得一干二净,逐步有意地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和权力。

「宫刑」在古代是对犯人的一种残酷刑罚,受刑后还要被迫送入宫廷服役,是一种很丢人的事情。「宫刑」不是自愿,是一种强制行为。

但明朝现在的「国情」,阉人不再是过著屈辱的生活,而是有可能荣华富贵,甚至「光宗耀祖」。他想到了历史上位高权重的宦官:赵高、高力士、李辅国……那可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想到这,他的心就」呯呯「直跳。经过数次痛苦的」抉择」,王振终于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像、更难以做到的决定——自阉入宫。

自残以后,王振并没有屈辱感和自卑感,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他将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决心不计一切代价,干出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振的宦官之旅确实干得「风生水起」。

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明英宗即位后,随著张太后和辅政「三杨」死的死,老的老。这个王振——一个落第秀才,一个颇有心计的文人,凭著奸侫、凭著狡黠,最终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并在其宦官专权误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使得明朝遭遇了一场浩劫:宋英宗被俘被掳。他自己也遭到了「锤杀」。

这是后话。题主问的是「王振身为秀才,为何要自阉入宫?」。本人对这个原因已阐述完毕。至于王振如何专权误国,如果这几天有这个「提问」,请各位加我为「关注」,我一定向诸位一一道来。

谢谢大家的阅读!或弹或赞或拍砖,我皆称谢。

再次谢谢大家的阅读。


前两年,绣春刀系列火爆荧屏,连带著把「厂工」魏忠贤带火了。在明朝历史上,加上魏忠贤,一共有四个比较厉害的太监,分别是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这四大太监中,数王振最有文化。

王振,男(曾经是),明朝蔚州人,曾经读过几年书,但是没什么天赋,十年寒窗苦读也没考上进士,只能在河北的小县城教书,后来王振犯了事,被发配充军。恰巧,朝廷要挑选一批地方上的学官进宫培训女官,王振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抛妻弃女,自阉进宫。

王振也是读过书的人,对比那些没读过书甚至都不认识字的人来说,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被太监们称为王先生。当时的皇帝明宣宗对太监的文化比较上心,王振这种有文化的太监依然容易受到喜爱,就这样,王振被派去侍奉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但王振不光是个知识分子,也是个对权力有著极大狂热兴趣的大太监。朱祁镇小的时候,太皇太后和三杨处理国家大事,王振时常在他们面前演戏,以获取信任。但太皇太后虽然年纪大,但是不糊涂,看出了王振的野心,一天,她让宫中女官著戎装,配刀剑,准备将王振砍了,但是朱祁镇为王振求情,三杨也为王振求情(不得不说,王振演技真的好)。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病逝,王振终于走上了掌权之路,开始为所欲为,他掌权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太祖皇帝朱元璋所立的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碑捣毁。如果王振只是在朝廷里闹一闹就算了,偏偏他还有一颗驰骋疆场的心,你说你一个太监胡闹什么,蒙古人是你一个太监能动的吗?

后来的事情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了,王振蛊惑明英宗亲征蒙古,结果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武将尽数战死,明英宗被擒,王振被樊忠用铁锤敲死。如果不是于谦力挽狂澜,大明危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