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好!同为竹林七贤的带头大哥,都是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偶像,嵇康与阮籍的命运是完全不同的。嵇康最终被杀,而阮籍则能够得以保全性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这要从几个方面去分析。好玩的国学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嵇康是一个宁死不屈的人,绝对不肯在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之下,退让半步,完全是以一个不同政见者的面目出现,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司马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足够的威胁。

而阮籍则不同,阮籍是一个能够与世沉浮的人,他与司马政权有著有意无意的疏离的关系,其实,最终阮籍还是屈服了,为司马政权效命。所以最后阮籍保住了性命。

让我们先来看看嵇康。

嵇康算得上是魏晋时代第一大名士,他旷达狂放,自由懒散,绝对是粪土万户侯的人物。他长得英俊威武,很有风度。而且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人,据说不修边幅,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

嵇康喜欢交朋友,但是绝对不喜欢和朝廷的官员交朋友,朝廷官员来访,嵇康绝对是一副大佬的样子,爱理不理。这样其实就为自己以后的死,埋下了祸根。

钟会是司马政权的大红人,也是一个喜欢搞哲学的优秀青年,曾经来拜访嵇康,嵇康当时正在打铁,看了钟会毫不理睬。在钟会感到无趣要走的时候,嵇康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于是回答道:听自己想要听的就来了,听到了自己想要听到的就走了。嵇康听了之后便不再说话,继续打铁。

嵇康的冷漠态度让青年才俊大权在握的钟会感到羞耻,发誓要找机会报复嵇康。

果然,嵇康因为朋友吕安的家事,受到了牵连。事情是这样的:

嵇康的朋友吕安的妻子被吕安的哥哥给设计奸污了,但是他的哥哥却是恶人先告状,去诬陷吕安这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敬。嵇康是吕安的好朋友,又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就替吕安鸣冤叫屈,司马政权干脆把吕安和嵇康抓进大牢。这个时候,钟会出来了,他告诉朝廷,嵇康这个人思想反动,为人放荡,于是嵇康被杀。

嵇康的被杀,表面上看是得罪了小人钟会,实际上,嵇康的死,与他的性格固然有些关系,但真正被杀的原因,还不在这个。

第一,嵇康属于曹魏政权的人,还是曹魏政权的亲戚。嵇康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在曹魏政权中,也算是个人物。司马氏政权上位之后,自然要清洗曹魏政权的势力,而嵇康作为皇亲国戚,自然就要人头落地了。

第二,嵇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司马氏政权的合理性。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而篡夺权力的司马政权,当时提出来的治国的原则就是孝的理念。这与嵇康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这当然就成为嵇康被杀头的主要原因。

第三,嵇康的那种蔑视权威的精神,同样被当权者嫉恨。山涛作为当时的吏部负责人,也就是现在的组织部长,曾经极力举荐嵇康,但嵇康很不高兴,还写下了一篇著名的绝交书,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嵇康的这篇文章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大骂了山涛,并说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据说当时的大将军司马师极为光火,嵇康不仅不合作,还大骂,以司马师的性格,杀掉嵇康,是迟早的事情。

而阮籍则完全不同,阮籍是一个很有手腕的人,他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能够做一些改变,且与当权者的关系搞得很好。所以纵然阮籍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说了很多出格的话,司马政权从始至终就没有把阮籍看成是敌人,认为他不过是那种名士而已。

阮籍在政治思想上,简直就是个异类,而且是非常大胆,他提出以"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的社会。这本来很反动。但是阮籍就没有被杀,而且活的也不错,当权司马氏政权反而很喜欢他,可见阮籍在做人在虚与委蛇这一块,还是很有手腕的。

首先,嵇康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喝酒,一直喝到人事不省,这样就省去了很多麻烦。据说司马氏政权想与阮籍结成亲家,娶阮籍的女儿进宫。但阮籍也不是拒绝,就是天天大醉不醒,据说一下子就醉了六十天,搞的来提亲的朝廷使者,根本说不上话。

第二,阮籍其实一直是司马师的参谋,虽然谈不上亲信,但也是关系比较的紧密的人。

阮籍四十岁的时候,做了司马懿的从事中郎。

司马懿死后,阮籍又做了司马师的从事中郎。

司马师还曾经赐阮籍也关内侯、徙官散骑常侍的职务。

这说明,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还是比较喜欢阮籍的性格。

纵然阮籍的性格和思想都很出格,司马氏政权还是对阮籍网开一面,没有杀他。

嵇康和阮籍的命运不同,其实也代表了两种处世方式的不同。嵇康的像一根铁棍,宁折不弯,最终被杀,而阮籍和光同尘装疯卖傻,最终颐养天年。

所以,要活著,还是要付出原则上的代价的。要么你杀掉原则,要么你就放弃原则。


(竹林七贤指点江山图)

阮籍,世称阮步兵,景元四年善终,享年五十四岁;嵇康,字叔夜,景元四年(263年,一作景元三年),被司马昭下令处死,时年四十岁。阮、嵇二人同为竹林名士,为何人生结局会有这样的反差呢?我认为主要是两人的性格、血型有差异所致。

(曹雪芹的偶像——阮籍醉卧图)


从阮籍的人物生平来看,阮籍是一个性格孤僻、行事极端谨慎的人。从阮籍的性格来判断,他应该属A型血。具有这一血型的人,有保守性、胆小的特征。当与人对立时,属A型血的人会主动退却,谋求和平解决,让对方慢慢缓和下来,从而消极、慎重的保护自己。

(我恨知音少,唯有抚琴妙)


从嵇康的人物生平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综合来看,嵇康是一个性情刚烈、喜欢我行我素的人。从嵇康的性格来判断,他应该属B型血。这一血型的人,具有主观性强、行事不计前因后果、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特点。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同样面对不想出仕这个难题,阮籍采取以进为退、主动配合当权者出仕,尔后再另做打算的策略有效化解了他与当权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保护了自己,让自己得以善终。反观嵇康面对出仕这一难题,他采取的我行我素、以暴制暴,全力抗拒出仕的策略,无异于引火烧身,其结果是得罪了执政者。后来,嵇康的行为为人所嫉恨,惨遭司马昭所杀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看来,性格决定命运是有一定道理的。


竹林七贤现在我们都很熟悉了,基本上就类似于魏晋时期的七个超级大V,名气很大,行为很诡异,结局很有意思。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是山涛,但最著名大概是阮籍和嵇康。对阮籍而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喝酒。

他因为听说一个步兵营里藏有300坛好酒,就主动跑去当步兵,为的就是喝酒。正因为这件事,阮籍又被称为阮步兵。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有个大学同学叫罗胖子,曾经也有过一个绰号叫「步兵王」,当时还不太懂,看了历史终于明白典故来自何处。阮籍标榜自己是个「无礼之人」。他的邻居是个美貌少妇,阮籍经常去她家喝酒。这个情节我看的时候一直比较奇怪,为什么要去少妇家喝酒,而且少妇还有丈夫,又不是为了拍电影。只不过,比电影情节还要离奇的是,看起来浪荡不羁的阮籍喝醉酒后,经常就在少妇的旁边睡了,少妇的丈夫一开始还不放心,多看了几次,发现阮籍一点越矩的事儿也没有干过,才知道原来抽烟、喝酒、烫头的他,其实是个好男孩。

后来我看《笑傲江湖》,里面有一段令狐冲护送恒山派的美貌尼姑去少林,莫大先生悄悄在旁边观察多晚后,对他说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见你每晚总是在后艄和衣而卧,别说对恒山众弟子并无分毫无礼的行为,连闲话也不说一句。令狐世兄,你不但不是无行浪子,实是一位守礼君子。对著满船妙龄尼姑,如花少女,你竟绝不动心,不仅是一晚不动心,而且是数十晚始终如一。似你这般男子汉、大丈夫,当真是古今罕有,我莫大好生佩服。」就觉得,这尼玛一定是照著阮籍的人设来写的。

阮籍的母亲快死的时候,他还在跟人下围棋,对方提出说不下了,但阮籍执意不肯,好像对母亲之死无动于衷。到了下葬的时候,阮籍一句话也没说,却喝了三斗酒,大声哀号了一下,然后吐血数升。这种最沉重的悲痛,许多人是体会不到的。02除了喝酒,阮籍还擅长做「青白眼」,看到不喜欢的人就翻白眼,看到喜欢的人则变成青眼。阮籍在给母亲办丧事的时候,来了两个人吊唁,一个是嵇喜,嵇康的哥哥,是个热衷当官的人,阮籍一见,直接送了一个白眼给他。

后来,嵇康带著琴和酒来了,阮籍才变成青眼。成语「青眼相加」就是从这儿来的。阮籍之所以要翻白眼,说白了,就是看不惯,但看不惯也不能说,所以只能喝酒。《世说新语》里写道:阮籍胸中有块垒,故须酒浇之。这十二个字我没有翻译,估计懂得人自然能看懂。后来,阮籍的儿子阮浑长大了,也想学他爸,抽烟、喝酒、烫头……但阮籍直接就一巴掌呼过去了:学你个头。

《竹林七贤论》里说得很直白,阮籍之所以不准儿子学自己,是因为阮浑压根不懂自己为什么要放浪形骸。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举世皆浊,却也不能独醒。于是,清醒时的阮籍就只能自己驾车往郊区走,一直走到没有路了,就大哭一场,然后返回。数百年后,另一个名声比阮籍还要大的天纵之才路过江西,登上一座高楼,举目四望,长天一色,大笔一挥留下了绝唱《滕王阁序》,文中有这样一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穷途也好,大哭也罢,翻著白眼的阮籍毕竟还是识时务,于是得以善终。

但嵇康则不同,和阮籍相比,他要傲娇得多。

他一生写过两封绝交书,而且都很出名;第一封是写给山涛的。那时候正是司马氏当权,就请山涛去劝说嵇康出来做官,职位是尚书吏部郎,差不多类似于现在的组织部干部一局局长,级别虽不算高,却很有实权。嵇康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专门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这封信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在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一篇文章。在信里,嵇康除了表达自己不愿意出来做官的意思,还顺道讽刺了一下司马氏经常宣扬的忠孝禅让理论,这要放在现在——大概就相当于公开诋毁二十四字价值观吧。

第二封绝交书是写给吕巽的。吕巽和他的弟弟吕安都是嵇康的朋友,但吕巽人品似乎有点问题,不仅和自己弟弟的老婆私通,而且还倒打一耙,告自己的弟弟吕安不孝。在魏晋这是一个大罪,因为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嘛,鲁迅说了,司马氏的皇位是篡来的,不好说以忠治天下。吕安下狱后,嵇康愤怒了,写了封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吕长悌就是吕巽)。公诸天下,三言两语抖出真相,末了写道:"劳资再也不想跟你交朋友了,古人绝交一般不超过五个字,我的话还太多了,反正,绝交!」嵇康写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后不久也下狱了,直接原因是钟会的庭论说他「对皇帝不忠,对王侯不敬,仗著有点才华当公知,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钟会,就是那个写了四本论想给嵇康看,却又不敢,「从院墙外扔进去,转身便跑」的羞涩文人。钟会后来发迹了,带了一大帮子人去看嵇康,当时嵇康正在大柳树下打铁,向秀在帮他鼓风,钟会来了之后,嵇康不发一言,等他走的时候问了句「来听到啥了,看到什么没,就回去了?」钟会说:「该看的看到了,该听的也都听到了,后会有期」。行,你秀,你陈独秀,你蒂花之秀。你等我去买几个橘子回来再收拾你。于是,自那天后,钟会开始记恨于心,等到吕安事发时,钟会觉得机会来了,极力怂恿司马氏杀嵇康。可惜,嵇康个人魅力实在太大了,简直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巨星。据《晋书》记载,当时很多关注了他的地痞流氓、官二代、富二代、黑社会组织成员等各路人马都自愿地跟著他进了监狱,就想跟他亲近亲近。殊不知,这却正好应验了钟会所说的「煽动不明真相的无辜群众」,司马氏更不得不杀了,遣散了那些围观群众后,就把他和吕安一起杀了。史书里,替司马昭粉饰了一笔,说他没过多久就后悔杀了嵇康。后悔有个屁用啊,人都没了。

但你要真这么理解嵇康之死,还是说明有点年轻有点简单。实际上,嵇康真正的死因既不是因为他作,也不是因为他当公知大V——这些,最多给他安上一个聚众吸毒(五石散)的罪名,关起来就算了。他的死,还是在于他不懂历史。鲁迅在早年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认为嵇康之死,是因为得罪了钟会。时隔八年,鲁迅在《再论文人相轻》里已经明白了,说嵇康的死并不是因为他得罪了钟会被搬弄了是非,而是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嵇康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

事实上,搬弄阮籍是非的人也不在少数,司徒何曾说阮籍是「败俗之人」,应该「流之海外,以正风教」,但因为阮籍是司马氏的人所以也得到了庇护,而作为曹家女婿,嵇康无可选择地处于司马氏的对立面。还有一点是阮籍与嵇康不同的,阮籍常喝酒但嵇康很少喝酒,喝酒了骂几句那是醉话,你清醒著说政府不好,真当众人皆醉你独醒啊。更严重的是,嵇康喜欢和司马氏对著干,不买司马氏的帐,相比之下,阮籍则无可无不可。嵇康跟著隐士孙登游了三年,末了,这个半神样的人告诫他说:「你牛逼是牛逼,但很可能就牛逼死了」。没想到一语成谶啊。作为一个文人,嵇康表现的太独立太超凡脱俗了,史铁生说了,超凡是可以的,脱俗却是不能。结局只能是死亡,几千年后嵇康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足以代表魏晋的符号。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嵇康用他的死,将所谓的魏晋风度推向了一个极致。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昔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死后,和他一起打铁的向秀应召入洛阳,司马氏略带讽刺地问他:听说你一向不喜欢政治,怎么跑这里来了?向秀回答道:那都是我年轻不懂事啊!在前往洛阳的途中,向秀路过嵇康的寓所,物是人非,景是情非,感慨万千,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思旧赋》,高中一般都学过。关于这篇极短的赋,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最后部分写道: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阮籍在嵇康死后一年,大醉后写了劝司马氏进封的《劝进表》。不久也死了。竹林七贤的其他几个人里,山涛和王戎都当了大官。王戎当了尚书令后,开著宝马穿著阿玛尼从以前常和嵇阮喝酒的黄公酒垆下过,突然想起了嵇阮,对车后的人说道:我当年经常和嵇康阮籍在这里喝酒吹逼……但自从嵇康被杀阮籍病死后,便没有来过了,现在来看,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啊。王戎这样说,大概是忘了自己的脸曾经被阮籍嵇康打得震天响。有一次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在竹林饮酒,王戎也想去凑个热闹,阮籍二话不说就翻了个白眼给他:你一个俗人,别跑来败我们的雅兴!刘伶继续喝酒,活了很久,《晋书》写道他的时候,说是「竟以寿终」。


各有优特点,唯有嵇康最真人


因为她傻傻的,只知道闯祸,而且还不积取教训,所以一次次招惹事端,赞赞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