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好!同為竹林七賢的帶頭大哥,都是魏晉時代知識分子的偶像,嵇康與阮籍的命運是完全不同的。嵇康最終被殺,而阮籍則能夠得以保全性命,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這要從幾個方面去分析。好玩的國學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嵇康是一個寧死不屈的人,絕對不肯在自己的理想和原則之下,退讓半步,完全是以一個不同政見者的面目出現,他的思想和理論對司馬政權的合法性產生了足夠的威脅。

而阮籍則不同,阮籍是一個能夠與世沉浮的人,他與司馬政權有著有意無意的疏離的關係,其實,最終阮籍還是屈服了,為司馬政權效命。所以最後阮籍保住了性命。

讓我們先來看看嵇康。

嵇康算得上是魏晉時代第一大名士,他曠達狂放,自由懶散,絕對是糞土萬戶侯的人物。他長得英俊威武,很有風度。而且是一個遺世獨立的人,據說不修邊幅,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

嵇康喜歡交朋友,但是絕對不喜歡和朝廷的官員交朋友,朝廷官員來訪,嵇康絕對是一副大佬的樣子,愛理不理。這樣其實就為自己以後的死,埋下了禍根。

鍾會是司馬政權的大紅人,也是一個喜歡搞哲學的優秀青年,曾經來拜訪嵇康,嵇康當時正在打鐵,看了鍾會毫不理睬。在鍾會感到無趣要走的時候,嵇康問他,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於是回答道:聽自己想要聽的就來了,聽到了自己想要聽到的就走了。嵇康聽了之後便不再說話,繼續打鐵。

嵇康的冷漠態度讓青年才俊大權在握的鐘會感到羞恥,發誓要找機會報復嵇康。

果然,嵇康因為朋友呂安的家事,受到了牽連。事情是這樣的:

嵇康的朋友呂安的妻子被呂安的哥哥給設計姦汙了,但是他的哥哥卻是惡人先告狀,去誣陷呂安這個人對自己的父母不孝敬。嵇康是呂安的好朋友,又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就替呂安鳴冤叫屈,司馬政權乾脆把呂安和嵇康抓進大牢。這個時候,鍾會出來了,他告訴朝廷,嵇康這個人思想反動,為人放蕩,於是嵇康被殺。

嵇康的被殺,表面上看是得罪了小人鍾會,實際上,嵇康的死,與他的性格固然有些關係,但真正被殺的原因,還不在這個。

第一,嵇康屬於曹魏政權的人,還是曹魏政權的親戚。嵇康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任中散大夫。在曹魏政權中,也算是個人物。司馬氏政權上位之後,自然要清洗曹魏政權的勢力,而嵇康作為皇親國戚,自然就要人頭落地了。

第二,嵇康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司馬氏政權的合理性。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而篡奪權力的司馬政權,當時提出來的治國的原則就是孝的理念。這與嵇康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這當然就成為嵇康被殺頭的主要原因。

第三,嵇康的那種蔑視權威的精神,同樣被當權者嫉恨。山濤作為當時的吏部負責人,也就是現在的組織部長,曾經極力舉薦嵇康,但嵇康很不高興,還寫下了一篇著名的絕交書,這篇文章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嵇康的這篇文章叫《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大罵了山濤,並說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出仕。據說當時的大將軍司馬師極為光火,嵇康不僅不合作,還大罵,以司馬師的性格,殺掉嵇康,是遲早的事情。

而阮籍則完全不同,阮籍是一個很有手腕的人,他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能夠做一些改變,且與當權者的關係搞得很好。所以縱然阮籍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說了很多出格的話,司馬政權從始至終就沒有把阮籍看成是敵人,認為他不過是那種名士而已。

阮籍在政治思想上,簡直就是個異類,而且是非常大膽,他提出以"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說的"無為"、"無君"的社會。這本來很反動。但是阮籍就沒有被殺,而且活的也不錯,當權司馬氏政權反而很喜歡他,可見阮籍在做人在虛與委蛇這一塊,還是很有手腕的。

首先,嵇康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喝酒,一直喝到人事不省,這樣就省去了很多麻煩。據說司馬氏政權想與阮籍結成親家,娶阮籍的女兒進宮。但阮籍也不是拒絕,就是天天大醉不醒,據說一下子就醉了六十天,搞的來提親的朝廷使者,根本說不上話。

第二,阮籍其實一直是司馬師的參謀,雖然談不上親信,但也是關係比較的緊密的人。

阮籍四十歲的時候,做了司馬懿的從事中郎。

司馬懿死後,阮籍又做了司馬師的從事中郎。

司馬師還曾經賜阮籍也關內侯、徙官散騎常侍的職務。

這說明,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司馬師,還是比較喜歡阮籍的性格。

縱然阮籍的性格和思想都很出格,司馬氏政權還是對阮籍網開一面,沒有殺他。

嵇康和阮籍的命運不同,其實也代表了兩種處世方式的不同。嵇康的像一根鐵棍,寧折不彎,最終被殺,而阮籍和光同塵裝瘋賣傻,最終頤養天年。

所以,要活著,還是要付出原則上的代價的。要麼你殺掉原則,要麼你就放棄原則。


(竹林七賢指點江山圖)

阮籍,世稱阮步兵,景元四年善終,享年五十四歲;嵇康,字叔夜,景元四年(263年,一作景元三年),被司馬昭下令處死,時年四十歲。阮、嵇二人同為竹林名士,為何人生結局會有這樣的反差呢?我認為主要是兩人的性格、血型有差異所致。

(曹雪芹的偶像——阮籍醉臥圖)


從阮籍的人物生平來看,阮籍是一個性格孤僻、行事極端謹慎的人。從阮籍的性格來判斷,他應該屬A型血。具有這一血型的人,有保守性、膽小的特徵。當與人對立時,屬A型血的人會主動退卻,謀求和平解決,讓對方慢慢緩和下來,從而消極、慎重的保護自己。

(我恨知音少,唯有撫琴妙)


從嵇康的人物生平及後人對他的評價綜合來看,嵇康是一個性情剛烈、喜歡我行我素的人。從嵇康的性格來判斷,他應該屬B型血。這一血型的人,具有主觀性強、行事不計前因後果、對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的特點。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同樣面對不想出仕這個難題,阮籍採取以進為退、主動配合當權者出仕,爾後再另做打算的策略有效化解了他與當權者之間的矛盾,從而保護了自己,讓自己得以善終。反觀嵇康面對出仕這一難題,他採取的我行我素、以暴制暴,全力抗拒出仕的策略,無異於引火燒身,其結果是得罪了執政者。後來,嵇康的行為為人所嫉恨,慘遭司馬昭所殺也就不足為奇了。由此看來,性格決定命運是有一定道理的。


竹林七賢現在我們都很熟悉了,基本上就類似於魏晉時期的七個超級大V,名氣很大,行為很詭異,結局很有意思。

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的是山濤,但最著名大概是阮籍和嵇康。對阮籍而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喝酒。

他因為聽說一個步兵營裏藏有300壇好酒,就主動跑去當步兵,為的就是喝酒。正因為這件事,阮籍又被稱為阮步兵。說到這裡,我突然想起我有個大學同學叫羅胖子,曾經也有過一個綽號叫「步兵王」,當時還不太懂,看了歷史終於明白典故來自何處。阮籍標榜自己是個「無禮之人」。他的鄰居是個美貌少婦,阮籍經常去她家喝酒。這個情節我看的時候一直比較奇怪,為什麼要去少婦家喝酒,而且少婦還有丈夫,又不是為了拍電影。只不過,比電影情節還要離奇的是,看起來浪蕩不羈的阮籍喝醉酒後,經常就在少婦的旁邊睡了,少婦的丈夫一開始還不放心,多看了幾次,發現阮籍一點越矩的事兒也沒有幹過,才知道原來抽煙、喝酒、燙頭的他,其實是個好男孩。

後來我看《笑傲江湖》,裡面有一段令狐沖護送恆山派的美貌尼姑去少林,莫大先生悄悄在旁邊觀察多晚後,對他說了這麼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見你每晚總是在後艄和衣而臥,別說對恆山眾弟子並無分毫無禮的行為,連閑話也不說一句。令狐世兄,你不但不是無行浪子,實是一位守禮君子。對著滿船妙齡尼姑,如花少女,你竟絕不動心,不僅是一晚不動心,而且是數十晚始終如一。似你這般男子漢、大丈夫,當真是古今罕有,我莫大好生佩服。」就覺得,這尼瑪一定是照著阮籍的人設來寫的。

阮籍的母親快死的時候,他還在跟人下圍棋,對方提出說不下了,但阮籍執意不肯,好像對母親之死無動於衷。到了下葬的時候,阮籍一句話也沒說,卻喝了三斗酒,大聲哀號了一下,然後吐血數升。這種最沉重的悲痛,許多人是體會不到的。02除了喝酒,阮籍還擅長做「青白眼」,看到不喜歡的人就翻白眼,看到喜歡的人則變成青眼。阮籍在給母親辦喪事的時候,來了兩個人弔唁,一個是嵇喜,嵇康的哥哥,是個熱衷當官的人,阮籍一見,直接送了一個白眼給他。

後來,嵇康帶著琴和酒來了,阮籍才變成青眼。成語「青眼相加」就是從這兒來的。阮籍之所以要翻白眼,說白了,就是看不慣,但看不慣也不能說,所以只能喝酒。《世說新語》裏寫道:阮籍胸中有塊壘,故須酒澆之。這十二個字我沒有翻譯,估計懂得人自然能看懂。後來,阮籍的兒子阮渾長大了,也想學他爸,抽煙、喝酒、燙頭……但阮籍直接就一巴掌呼過去了:學你個頭。

《竹林七賢論》裏說得很直白,阮籍之所以不準兒子學自己,是因為阮渾壓根不懂自己為什麼要放浪形骸。才華橫溢,卻無用武之地;舉世皆濁,卻也不能獨醒。於是,清醒時的阮籍就只能自己駕車往郊區走,一直走到沒有路了,就大哭一場,然後返回。數百年後,另一個名聲比阮籍還要大的天縱之才路過江西,登上一座高樓,舉目四望,長天一色,大筆一揮留下了絕唱《滕王閣序》,文中有這樣一句: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窮途也好,大哭也罷,翻著白眼的阮籍畢竟還是識時務,於是得以善終。

但嵇康則不同,和阮籍相比,他要傲嬌得多。

他一生寫過兩封絕交書,而且都很出名;第一封是寫給山濤的。那時候正是司馬氏當權,就請山濤去勸說嵇康出來做官,職位是尚書吏部郎,差不多類似於現在的組織部幹部一局局長,級別雖不算高,卻很有實權。嵇康拒絕了。不僅拒絕了,還專門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山濤,這封信叫《與山巨源絕交書》,在文學史上是很有名的一篇文章。在信裏,嵇康除了表達自己不願意出來做官的意思,還順道諷刺了一下司馬氏經常宣揚的忠孝禪讓理論,這要放在現在——大概就相當於公開詆毀二十四字價值觀吧。

第二封絕交書是寫給呂巽的。呂巽和他的弟弟呂安都是嵇康的朋友,但呂巽人品似乎有點問題,不僅和自己弟弟的老婆私通,而且還倒打一耙,告自己的弟弟呂安不孝。在魏晉這是一個大罪,因為魏晉是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嘛,魯迅說了,司馬氏的皇位是篡來的,不好說以忠治天下。呂安下獄後,嵇康憤怒了,寫了封絕交書《與呂長悌絕交書》(呂長悌就是呂巽)。公諸天下,三言兩語抖出真相,末了寫道:"勞資再也不想跟你交朋友了,古人絕交一般不超過五個字,我的話還太多了,反正,絕交!」嵇康寫了《與呂長悌絕交書》後不久也下獄了,直接原因是鍾會的庭論說他「對皇帝不忠,對王侯不敬,仗著有點才華當公知,煽動不明真相的羣眾。」

鍾會,就是那個寫了四本論想給嵇康看,卻又不敢,「從院牆外扔進去,轉身便跑」的羞澀文人。鍾會後來發跡了,帶了一大幫子人去看嵇康,當時嵇康正在大柳樹下打鐵,向秀在幫他鼓風,鍾會來了之後,嵇康不發一言,等他走的時候問了句「來聽到啥了,看到什麼沒,就回去了?」鍾會說:「該看的看到了,該聽的也都聽到了,後會有期」。行,你秀,你陳獨秀,你蒂花之秀。你等我去買幾個橘子回來再收拾你。於是,自那天后,鍾會開始記恨於心,等到呂安事發時,鍾會覺得機會來了,極力慫恿司馬氏殺嵇康。可惜,嵇康個人魅力實在太大了,簡直是那個時代的超級巨星。據《晉書》記載,當時很多關注了他的地痞流氓、官二代、富二代、黑社會組織成員等各路人馬都自願地跟著他進了監獄,就想跟他親近親近。殊不知,這卻正好應驗了鍾會所說的「煽動不明真相的無辜羣眾」,司馬氏更不得不殺了,遣散了那些圍觀羣眾後,就把他和呂安一起殺了。史書裏,替司馬昭粉飾了一筆,說他沒過多久就後悔殺了嵇康。後悔有個屁用啊,人都沒了。

但你要真這麼理解嵇康之死,還是說明有點年輕有點簡單。實際上,嵇康真正的死因既不是因為他作,也不是因為他當公知大V——這些,最多給他安上一個聚眾吸毒(五石散)的罪名,關起來就算了。他的死,還是在於他不懂歷史。魯迅在早年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認為嵇康之死,是因為得罪了鍾會。時隔八年,魯迅在《再論文人相輕》裏已經明白了,說嵇康的死並不是因為他得罪了鍾會被搬弄了是非,而是因為他是曹家的女婿——嵇康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孫女。

事實上,搬弄阮籍是非的人也不在少數,司徒何曾說阮籍是「敗俗之人」,應該「流之海外,以正風教」,但因為阮籍是司馬氏的人所以也得到了庇護,而作為曹家女婿,嵇康無可選擇地處於司馬氏的對立面。還有一點是阮籍與嵇康不同的,阮籍常喝酒但嵇康很少喝酒,喝酒了罵幾句那是醉話,你清醒著說政府不好,真當眾人皆醉你獨醒啊。更嚴重的是,嵇康喜歡和司馬氏對著幹,不買司馬氏的帳,相比之下,阮籍則無可無不可。嵇康跟著隱士孫登遊了三年,末了,這個半神樣的人告誡他說:「你牛逼是牛逼,但很可能就牛逼死了」。沒想到一語成讖啊。作為一個文人,嵇康表現的太獨立太超凡脫俗了,史鐵生說了,超凡是可以的,脫俗卻是不能。結局只能是死亡,幾千年後嵇康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足以代表魏晉的符號。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正是嵇康用他的死,將所謂的魏晉風度推向了一個極致。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昔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死後,和他一起打鐵的向秀應召入洛陽,司馬氏略帶諷刺地問他:聽說你一向不喜歡政治,怎麼跑這裡來了?向秀回答道:那都是我年輕不懂事啊!在前往洛陽的途中,向秀路過嵇康的寓所,物是人非,景是情非,感慨萬千,寫下了非常著名的《思舊賦》,高中一般都學過。關於這篇極短的賦,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最後部分寫道:年輕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麼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阮籍在嵇康死後一年,大醉後寫了勸司馬氏進封的《勸進表》。不久也死了。竹林七賢的其他幾個人裏,山濤和王戎都當了大官。王戎當了尚書令後,開著寶馬穿著阿瑪尼從以前常和嵇阮喝酒的黃公酒壚下過,突然想起了嵇阮,對車後的人說道:我當年經常和嵇康阮籍在這裡喝酒吹逼……但自從嵇康被殺阮籍病死後,便沒有來過了,現在來看,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啊。王戎這樣說,大概是忘了自己的臉曾經被阮籍嵇康打得震天響。有一次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在竹林飲酒,王戎也想去湊個熱鬧,阮籍二話不說就翻了個白眼給他:你一個俗人,別跑來敗我們的雅興!劉伶繼續喝酒,活了很久,《晉書》寫道他的時候,說是「竟以壽終」。


各有優特點,唯有嵇康最真人


因為她傻傻的,只知道闖禍,而且還不積取教訓,所以一次次招惹事端,贊贊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