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上乘是玄奘创立的唯识宗以及佛教中国化后的禅宗,但是曲高和寡,旧社会多数不识字的人理解不了,因而庸俗、迷信化,形成密宗、净土宗、瑜珈宗等以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念口号、做体操为主的流派。正因为如此,本来应该至少封为佛或者罗汉的玄奘在中国的佛教徒那里地位并不如何崇高。

唯识宗的八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基本的识,第七识和第八识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对应的想法,所以没有对应的辞汇,只好音译为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末那识可以认为是自我意识,比如照镜子,人会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动物(除了大象等少数)都会以为是另外一个动物。阿赖耶识原来我以为只是轮回转世说里面沟通前世今生的修补器,其实在唯识宗那里,阿赖耶识是指种子识,与道家所说的道殊途同归,种子是指贮存于阿赖耶识中的能够生起各种不同的意识的潜在能力。王德峰教授认为阿赖耶识可以指语言,这一点不太好理解。

佛教思想的传入是中国人第一次引入外部思想。在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的玄学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代表性现象是政治上的混乱和竹林七贤的任情放荡,以及300年的民族大动乱),外部思想的引入在思想界和民间都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和初唐的过渡发展(迎佛骨、大造寺院佛像、和尚滥多、寺产过多等),引起儒家人士的不满,韩愈认为外部思想侵犯了华夏的儒道文化的道统,极力提倡灭佛运动,此后儒家加强了在政治、思想界的正统地位。顺便说一句,韩愈自认为自己有孔孟的高度,极力维护道统,想要成为圣人,可惜大家并没有认可他,只给了一个唐宋八大家的位子。

唐代出的一朵奇葩是六祖慧能,他受衣钵的故事是个奇迹,中国人估计都知道。六祖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年轻人,悟性之高,只能让人赞叹世间是有奇迹的。中国人所写下的佛教典籍中,唯有六祖弟子记录的《坛经》可以称为经。慧能把深奥的佛法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结合起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的思想是后来王阳明心学主张的重要启发之一。

宋朝的思想家综合儒释道的精华,发展了理学。理学分为二程和陆九渊两派,二程被朱熹继承和发展,陆九渊一派被王阳明继承和发展。朱熹一派被封建统治者庸俗化、僵尸化,成为后世批判的对象。王阳明心学一派拥有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是基本要求,当然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却在日本得到继承和发展。王阳明心学其实核心仍是孟子的思想,但是结合道家和禅宗的思想,将其发展为更加完善的体系。比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即是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来源,孟子的四心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等等),良知良能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是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良知是心之本体等的来源。所以说孟子能够封圣不是没来由的,他老人家的思想可不仅仅是喜欢骂人禽兽那么简单,只是他的思想过于革命、过于超前,不断被封建专制君主打压、阉割,让后人不那么容易认识,只是到了现代,我们才能够自由的看到孟老夫子的全部精神。

沿著这条道路发展下去,中国人是能够发展出个性解放精神的,但这一进程被西学东渐的过程打断,中国人第二次遭到外来思想的入侵,主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以中国人的心性学说为主体(王德峰教授称为性灵)与西方以理性为主体的思想体系对抗、融合。康德作为西方哲学承上启下的人物,受到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西方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在反思西方纯粹理性的问题。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