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小秘书邀请。

别的古文字不去说,咱们只说甲骨文。

1,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是清末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据说是1899年他去药店买药,发现「龙骨」这味药上有刻符。他认为是某种文字,于是开始搜集。

2,第一部甲骨著录是《铁云藏龟》,1903年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作者是刘鹗,就是写《老残游记》的那个。这部书实收甲骨1051片,考释无误的甲骨文34个,主要是干支、数字,另外有十来个解释错了。 3,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契文举例》,由孙诒让写于1904年。此书上下两卷五万多字,分为十章,考释出甲骨文185字,其中包括乘、射、羌、兆、禽、毋、复、易等难度很大的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对此书都评价不高。但实际上,这部书奠定了甲骨文考释的初步基础,形成了甲骨文分类的研究雏形。孙诒让的考释方法,是与金文进行比较。4,1911年,罗振玉出版《殷墟书契》;后于1915年写成《殷墟书契考释》;再于1927年出版后书的增订本。《考释》一书,共释得形、声、义皆可知者485字,仅知其形与义者56字。在文字考证的基础上,考证出先王先妣45名,人名78个,地名193个。另外还通释卜辞655条。到《增订》,「帝王、人名都有增加;地名增至17类230个;考释形、音、义可知的560字;用今楷写出可通读的卜辞1196条。《考释》 和《增订》这两部著作,标著甲骨学由初创时期进入了全面的文字审释时期,在百年甲文字考释的发展进程中,有著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罗振玉使用的,是《说文》以来「小学」通行的训诂形音义结合的方法。5,1920年,王襄出版《簠(fǔ)室殷契类纂》,这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字汇。共收人可识字873 个,另有1852字存疑,142字待考,共编收甲骨文字2867个。1929 年,《类纂》 增补重印,收人可识字957字,存疑待考1808字,补录11字,共编收2776字。

6,从孙诒让到王襄,是国内学者对甲骨文字的考释,以及「识文字、断句读」阶段的完成。

7,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把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阶段推到了高峰——并非单纯考释文字,而是把甲骨文资料运用于重建商代历史,探察殷周礼制;很好体现了他提出的「二重证据法」。

8,1928年,随著对殷墟的田野考古,甲骨文研究进入了科学新阶段,并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等等的大家。 9,这些大学者们在具体破解甲骨文的单字时,会使用一套训诂学的方法。如根据「六书」原则,确定一个字是属于象形、指事、会意,还是形声等等;会根据后来的汉字,像金文、大篆、小篆,看相互间的传承关系;会使用「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等方法。做这件事,没有相当深厚的文字学包括训诂学、历史学的功底,以及契而不舍、求实寻真的治学态度是不可能承担的。10,举一个具体的例证。徐中舒先生,对甲骨文中的「需」字,进行了释读。他指出,甲骨文中关于需的卜辞约有三十余条。这个字其实是「儒」字,比如有作为普通名词的丘儒、师儒、儒人之儒;也有作为人名的子儒之儒。他从形音义等方面做了考证,并得出结论说,「儒在殷商时代就早已存在了。它和历史上的儒家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他的论证详尽且有说服力。有兴趣者,可参见《徐中舒文存.论甲骨文中所见的儒》。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只是公元前17世纪以内时的文字。

在黄帝时,亦即公元前26世纪,就有文字,因为史书上记得很清楚,黄帝时的史官仓颉造字,」仰观星斗圆曲之势,俯察河山起伏之貌,旁观鸟兽虫鱼的形迹「,还参照了龟背纹,描摩绘写,造出了文字。但可以认为,在仓颉之前,必是有文字的。只不过少而陋,不成系统,不敷应用。如果完全没有文字,仓颉如何当史官呢?仓颉只不过整理,扩展、增加了许多字,使汉字系统化,规模化了。这造字的功劳是可以归仓颉的。

造汉字的方法有六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称为「六义「。但用这六种方法去揣摩,破解甲骨文,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甲骨文并非最开始造的文字,而是在上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演化变异了的文字,已经不太象形了。以象形论,日字就应该是圆圈。因为太阳是圆的,为了区别于烧饼,中间会打一点。月字当然不能再画圆了,正好月亮有半圆的时候,于是月字就是半圆形,为了区别于半个烧饼,得在半圆形中间划两下。后来的日月就变成长方形的了,不再象形。所以,鲁迅说,汉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

甲骨文的大量出土,是在1900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上万片龟底板和牛肩胛骨,表面有刻写的文字。经检测、解读,是商朝人遗留的卜卦时的记录,所以叫甲骨卜辞。殷本是商王最早的封地名称,所以又叫殷,尤如楚国又叫荆。但本国人不称殷或荆,外国人称,有蔑视的意味。

甲骨文又称殷墟甲骨卜辞。甲骨文共有5千多个字,经甲骨四堂的研究解读,已经解读了1500来字,其中有些字,尚有争议的,不能确定。还有约3500个字,未能破解,以待来日高人操刀。

破译甲骨文的办法不少,主要参照晚些出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的字形,往前推断。也根据文句的意思完整性,即前后文字,推断中间的字。例如,经常出现的「田「字,这个字当然不是田字,只是方框中有个十字,十字的上下左右或不触及四边。这个田字经常与乙、丁等,表示时间即天干地支,甲乙两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戌亥,又与商王名称的字相连接。如商王名称有仲壬、太甲、沃丁、小甲、仲丁、祖丁、沃甲……于是,这个字作田字,是不通的,只能作「甲」字解读。

研究甲骨文的人不少,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郭董罗王「。郭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观堂。王国维,号雪堂。又以郭沫若研究最深,著述最多,著有《甲骨文研究与殷契余论》、《卜辞通篡》、《殷墟粹编》、《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

实际上,在甲骨文大量出土之前,已出土了一些商朝的青铜器。商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和龟底板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是同时的,也是同样的。虽然叫作钟鼎文或金文,也可以叫作甲骨文(字体)。但到商晚期,以及周朝,字形变成了篆体字,就不能叫作甲骨文了。金文又叫钟鼎彝篆。彝又叫彝器。是祭祀时供供品时用的。「郊庙既陈,俎豆斯列「。俎、豆、尊、盘、簋、壶、鼎等器皿,也可以在飨宴时,用作食器、酒器。陶质的鬲、斝、斛、缶、瓮之类,是不能当彝器用的。在商周秦汉以及之后的朝代,青铜器依然是财富、权势的标志。平民百姓家中,不配有青铜器。只有「钟鸣鼎食」之家才配有。

甲骨文流失海外颇多,流失到日本的数量最多。我国的研究机构或组织欲想得到更多的研究材料,还得花钱买。

汉字的古今流变,在字形上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仍然有其演变的内在合理性。从甲骨文演变到大篆,实际上是个繁化的过程。繁化之后,不再象形,丧失了图形的偶然性,多样性,机动性。获得的是更方正,更均齐,更规矩,更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具象的象形文字的演变方向,必是抽象的符码,更易于编排交流。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ology即完形心理学,可以解释这种人类的行为。例如,有三横并列,若其中一横太短或太长,儿童会抹去太长的部分,或者增加太短的部分,使之一样长短。如果在多个乒乓球中,放一个大些的球,儿童也会把大些的球拿出来,不与乒乓球相混。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情况在篆体字中很常见,如果有多条横笔划,横笔划的长短,以及间隔距离,是非常均匀的。所以,在后世的书法审美判断上,匀画是最为重要的审美原则。黑格尔在《美学》Esthetics中说:审美判断决定美和美感。


甲骨文能被释读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与金文的相似性和传承性,二是历代学者的不断努力。

文字的传承

我们知道甲骨文是中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语言文字,甲骨文之后是金文。事实上,金文与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其与甲骨文的许多字形非常相似,或者具有延续性。这里举个例子。

这是甲骨文「舟」字的一个字形。

这是金文「舟」字的一个字形。可以看到,这两者是非常接近的,都是对舟的象形描述:做几块木板拼接之状。由于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而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金石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所以金文很早就被研究释读。当甲骨文出现时,当时的学者对于与金文相似的字形,很快就能作出释读。所以甲骨文虽古,但仍能被辨识。

历代学者

甲骨文是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的。当时,王懿荣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皇家最高学府——太学,也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在一种叫做「龙骨」的中药上,发现其上有刻画符号,王懿荣对于古籍和古文字非常熟悉,联想到《史记·龟策列传》中「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的论述,他立刻猜测,这应该就是那时占卜用的卜辞。于是,他立刻购买了药店中的所有「龙骨」,还命人在京城搜集了一千五百余块刻字的甲骨。

不过,那时的中国风雨飘摇,王懿荣对甲骨文的研究因公元1900年的庚子事变而被迫终止。当时王懿荣还负责京城防务,担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朝廷与义和团联系。在京城沦陷后,王懿荣先是吞金自杀未成、又是喝毒药自杀,最后投井而死,他的妻子与儿媳也双双自杀。

后来,他的儿子王翰甫为偿还债务,将家中所藏甲骨出售给王懿荣生前的好友刘鹗,刘鹗又自己出资搜集了几千块甲骨,进行研究。并于1903年出版了《铁云藏龟》(刘鹗字铁云)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第一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为甲骨文做了断代。不幸的是,1908年他被罗织罪名,发配新疆,永不叙用,1909年于新疆去世。

刘鹗死后,甲骨文的研究由他的亲家、大学者罗振玉接手。1903年,罗振玉在上海见到刘鹗所藏的甲骨文后就极为震惊,写道:「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与之前的刘鹗更关注对甲骨文的考释不同,他最关心的是其出土地点。某种程度上说,他摆脱了之前的金石研究不重视实地勘察的问题。由于写有文字的甲骨在王懿荣发现后成为了文物,所以古董商对其出土地点严格保密,古董商曾放风说其出自河南的汤阴、卫辉,不过刘鹗的大儿子、罗振玉的女婿刘大坤曾到汤阴一带寻找过,但无果而终。最终1908年,一个姓范的古董商酒后失言,说出了一个地点:河南安阳桓河边的小屯村。

罗振玉便派弟弟去安阳收购了一万多片甲骨,并猜测安阳有这么多的甲骨会不会说明安阳有重要的遗迹,甚至是商的都城。根据对甲骨的研究,他断定安阳就是盘庚迁殷的殷的所在地。

后来,著名的王国维先生开始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的历史、制度等,于1917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考证了商代的世系表,将甲骨文的研究推向了高峰。此后,王国维的学生董作宾受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的委托,发掘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甲骨。

董作宾后来专注于甲骨文断代的研究,此后的郭沫若在日本期间研究了甲骨文和商代史,并与胡厚宣合著了《甲骨文合集》。

可以看到,甲骨文能够被释读主要是因为其与后世文字的延续性以及历代学者的不断努力。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个赞,关注我吧^_^。


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五千多个,可识者一千五百多个,破译比例并不是太高。

甲骨文的辩识,要了解汉文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和龙山文化、贾湖文化等原始文化时期的陶器上所存留的刻划象形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一般认为,汉字大约形成于夏代,商代中后期出现甲骨文。

甲骨文源于象形符号,其基本构型遵循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字占60%,会意字占20%。

六书是破译甲骨文的关键,有兴趣的朋友可看一看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不管郭的人品如何,但他确为破译甲骨文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对文字的贡献,我们不能忘了另一个人,东汉的许慎。在隶书破坏了六书的原则后,他的《说文解字》让后人能更好的了解古文字,其贡献功不可没。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感谢邀请。

甲骨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唯一一套有成熟的成字规则的文字体系,其存世字数繁多、涵盖领域全面,成字时间大约在距今3300年左右。

甲骨文单字的识别很难,识别它们要将其还原到整篇甲骨文中,根据通篇涉及的内容,以及与其他甲骨对比,才可以有限地,大致地揣摩出单字的字义,再根据出土的同期的器物,多方验证,来确定每一个单字。

虽然很难,但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延续连贯,文字的发展演变仍然有迹可循,借助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造字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六书」的概括,我们可以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法则,用于反推甲骨文单字的字义。但是「六书」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对甲骨文的破译,尤其是对甲骨文发音系统的破译。因此,即使是知道字义的甲骨文字,仍然不能确定其读音。我们大中华现在的语言发音系统,比起3000多年前,已经不知发生过多少轮变迁,早已无迹可寻。

另外,殷商时代其它文物的出土量太少,无法为甲骨文的解读提供详细的参照。因为甲骨卜辞涉及到宗教信仰、占卜制度、礼治秩序、战争、生活习惯、乡风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甲骨文又有一字多义,多字一意的情况,解读起来,就更难了,需要根据语境,涉及的领域等等推测。

凭我们的文化系统的延续有度,以及考据家们的努力,近几年来,据说又有了可喜的成果:在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甲骨文记忆展览》中,编号为「北图6006」的甲骨,与其它甲骨碎片的完整缀合,其完整的铭文破译释义,就印证了汉代司马迁专著《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符合史实;

「北图5601」与「北图17923」等甲骨的缀合铭文,也进一步证明了殷商甲骨刻辞所记的商王世系传承关系。

这样的突破,势必会引起关联领域的甲骨文解读的突破,就像拼拼图一样。

甲骨文和金文之间的过渡时期,必然留有文字演变的痕迹,因此,金文和甲骨文之间,也可以互为验证。而金文的释读,重要难度小一些的。

这种工作,在常人眼里不仅枯燥无趣,而且有时欲哭无泪,纠结万分。

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历来都有人投身其中,去整理、释读。。。前辈已经总结出来比如字形类比法、偏旁推认法、借音法等等的释读方法。

然而做学问是极其严谨的事情,我有一师兄是搞文字学的,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发现了一个字,在我们的字书里没有发现过,回国后,费时多年,写出一大部考据文章来,头发都白了许多。我的老师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耗时三年,才写成两万余字的一部经得起推敲的文字。

而这种严谨,要用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没有想当然。傅抱石先生画一幅画,构图中有一亭,便在画中预留几个位置,在小纸上画一亭,在图中推,以便确定最佳位置。

再说甲骨文。 在持续的研究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古人的造字方法,就可以更有效地释读新的不认识的字。还有对包括成句方法(语法)、文章体例(文法)、文章性质(陈述、抒情、疑问、命令或者祈使)等等的积累,都会对后续的研究起到巨大的作用。

甲骨文的研究释读,需要相当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深厚的关联学科的学术积累,不是像我这样仅凭一丁点儿了解就能说的明白的。

我也仅仅是站在无知者的边缘,根据自己有限的理解,姑妄说之,希冀不会为专家们所垢笑。


谢「悟空问答」邀!

像甲骨文这种古老文字都是怎么破译的?

甲骨文是古人以书画形式刻在兽骨上的记事符号。它是古人结绳记事的推进,是人类文明跨越式的进步。它又是较早的象形文字。 1899年甲骨文被人们首次发现。

由于它很多事情的记载,都是通过简单绘画成文字来表现,应该说这其中有大部分甲骨文是通过辨别绘画来破译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专家将金文、古籀文与甲骨文对照,考释155个字,用字形对照法加文意推测法,释读571个字,其中很关健的「贞」字,天干地支字(与《史记》的相关记载对号),这些文字的成功破译,使得甲骨文大意可通。

同时,通过偏旁分析法,同一文字的演变,同一字或词在甲骨文不同例句中相互印证。滚雪球般逐步积累。


简单的甲骨文靠外形判断,比如说:鱼、兔、田这些字。

但是甲骨文中靠外形就能够判断出来的文字并不多。因为甲骨文虽然说是象形文字,但是其中纯粹的象形文字并不多,大部分是会义字。会义字就得靠猜,而且还得是有根据的猜。比如说:采。

有些字靠猜都猜不出来啦。比如下面这个字,谁能一眼认出来它就是现在的「襄」字?

要想破译这些字,就需要依靠各种典籍,包括墓碑及古代器物上的文字,搜索它的演化轨迹来猜测、判断。这个需要深厚的国学造诣。首先要精通古文,另外要博学,要读过很多的古文典籍,第三还要聪慧过人触类旁通。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甲骨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之前王懿荣最先发现了甲骨文,并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些字是破译出来了。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字形变化太大,又没有充足的典籍佐证,导致它一开始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比如说「雍」字一开始是写成这个样子的,如下图。代表什么意思呢?有说是两块石头,有说是两个聚居区,都有各自的道理。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有四五千字,已经破译的只有1000多字,还有3000多字尚未破解,里面有很多字可能是古代的地名,或者是古代已经失传的器具,破解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您是这方面的大神,可以试试呦,据说成功破解一个字可以奖励10万元钱的。


简单地说,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有一个关键的「桥梁」,就是东汉许慎同志著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为后人留下了九千多个小篆体的汉字。掌握了小篆,就掌握了一把认识古文字的钥匙。小篆以后,汉字出现了「隶变」,就是字体变成了隶书,隶书再变成楷书。小篆的前身文字,可以笼统地都称为「大篆」。有一种大篆体的文字是铸在青铜器上的,也称为钟鼎文或金文。当这些青铜器出土以后,由于我们掌握了小篆这把钥匙,就比较容易地释读大篆了。

当我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大篆或金文以后,对于近代又发现的甲骨文就有了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说,金文又是释读甲骨文的钥匙。

1899年,王懿荣先生能偶然在龙骨(一味中药)中发现了甲骨文,就是因为他具有大篆(金文)的学养。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甲骨文与金文是同时代的汉字,金文是正体,甲骨文是俗体。这也好理解。铸字的青铜器一般都是礼器,对文字的要求当然要正规。甲骨文则是占卜师把占卜情况记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供内部人自己用,比较减省或随意,大概其能看懂就行。这也给我们后人辩识甲骨文带来很大难度。

再有就是,根据一句相对完整的话、前后文的意思来释读甲骨文。可惜,几千年过去了,甲骨能整片地完整地保存下来很难,大量的都是一些碎片。

最后说一个个人观点,就是汉字起源的问题。因为很多人误以为,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其实不是,与它平行的还有金文。还有人相信《史记》的说法,汉字是由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创造的。这只是传说,没有依据。还有人说,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这也不对,汉字是具有一定权威的专家创造的,不要什么标签都往劳动人民头上贴。关于汉字的起源,客观地说,目前,只有推论,没有定论。汉字的出现受契画符号的启发应该是不错的,但是,符号不等于汉字。只有符号与语言挂上钩,能记录辞汇,有了读音,发生了质变,才能称为汉字。早于甲骨文的汉字有没有?如果有是什么样?目前谁也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没有证据之前不要妄下结论,没意思!

汉字只能是有绝对权威的专家所造。劳动人民群起而造字,你这么造,他那么造,谁认可谁的?谁服谁?非乱套不可。互不认可的结果是,即便造出了文字也无法推广与传承。那么,最早的造字专家会是谁呢?我们不妨推论一下,谁最需要汉字?创造汉字的动因从哪里来?推论的结果是,古代的巫师、占卜师可能是最早的造字者。也有学者认为,吏(史官)也参与了造字。

由于古人的生活我们今人不可能认知得十分清楚,古人对事物的看法也与今人存在差异,所以,古人造的字,我们今天在理解上也比较费劲。同时,也造成了同一个古字,今天的不同人(主要是专家和爱好者)释读的结论也不一样。

总而言之,像甲骨文这样的古文字,我们是借助手中的钥匙,用联系法认读的;有些易于释读的,可以下结论,还有大量难于释读的,还在继续研究中。


这个问题在于专业人士处理的问题,估计是经常接触过这些『字体』的原理,来实现少量的『破解』吧?

实在好难回答这个提问,在此不去理会他的方式方法了。

在此探讨探讨己丑的略微『估计』,不到之处还请指正为妙。

首先,见过关于民间『甲骨文』破解有奖的报道,未知真假难辨→每一个字奖『十万元』?

其次,欲望破解出来的真实心情,可以理解个中滋味儿,不过,恐怕方向感出错的纪律很大。

其三,在此略微提示一下,假如方向感错了的话,只会徒劳无功而返,只有找准大致方向判断推理,才有少少破解个别字的成功率。

其四,讲讲方向判断推理的问题,据己初段判断:1,甲骨文可能是一种『卜佬』文字体系的符号;2,它的表达式可能是『白纹言』字音意;3,内容范畴方面可能是周室人才的『刻骨铭记』;4,不一定要单一的占卜术语句组成的内涵。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醒:不要把甲骨文看成唯一存在于殷朝的『符号文字』系统,既有能同时存在周室派系的『符号文字』系统。两者文字系统之间的事,怎么就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时间地点?

这是什么弱智的逻辑思维判断失误呢?打个比方说说:现今大陆与港台不是共存『简体字和繁体字』,那么,为何商周相隔不遥远的同一时代,就不可能共存两套各自为政之道的『文字体系』?

更何况,殷朝一倒台不久,周朝早期的青铜『金文』,一瞬间就比前朝殷室先进而发明创造出来了?显然不符合人类社会时代发展的逻辑推理吧?

明显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大周朝在殷代服务贡献之时,就配备了一套自己登基之时,需要使用的文字体系库存,不再使用前传那种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的→白纹言字音意之『卜佬』文字元号也。

希望从事破解甲骨文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定位非常重要的事情,至少可以少走弯路和掘头路,省下许多的精力和时间。

图片参考一下:(可惜太少字元号线索和甲骨文不完整性,都是非常破解出来的原因,个别字元的破解出来还是有可能的,只是怎样证明自己破解对了→有无获得国家奖励的问题。)


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大部分甲骨文字,可以以画图辅助破解字义,较难破解的字,再根据文字形成过程,和文字结构由专家定论。(郭沫若就是这方面专家)一般没有争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