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刘备为报失荆州和义弟关羽之仇讨伐孙权,被东吴陆逊用计火烧连营大败逃回白帝城,临死托孤诸葛亮。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跟著先主刘备南征北战的那一批人死的死,老的老,蜀国的江山需要一批有作为的新人来辅佐。诸葛亮面对这种情形,不得不留意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时候的优秀将领中,赵云属于老一辈的,魏延则被认为有反相,诸葛亮用魏延时总要留一手,新降蜀的姜维还处于考察阶段,被特别重用是后来的事。诸葛亮似乎有意扶植马谡。凭才识,马谡有眼光,有头脑;凭私交,他与诸葛亮义同兄弟。尽管马谡作战经验不足,诸葛亮还是有意让马谡锻炼一番,正好这时他主动请战,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便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同时为了保险起见,派王平做助手,并特意叮咛王平说,要小心守卫街亭,凡事要商量好再行动。二人引兵去后,诸葛亮恐怕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魏延为后援,安排得十分周到。如果守街亭成功,不但保存了蜀军,蜀汉亦可谓后继有人。诸葛亮的这一招棋虽然很险,却有著长远的考虑。可惜这一冒险的尝试不幸失败了。马谡刚愎自用,空谈误事。结果被老炼的司马懿打得一败涂地。马谡败了,军中无戏言,这就由不得诸葛亮了,诸葛亮不是不爱惜马谡,不是不想给他带罪立功的机会,而是怕人心不服。本来夷陵之战后蜀汉就人心涣散,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重振士气,在这个非常时期如果诸葛亮丞相以情废法,还怎么整肃人心?所以他流著泪忍痛下令斩了马谡。


马谡,字幼常,很有才名,他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熟读兵法,好论军事,诸葛亮以他是个人才,所以对马谡非常器重,因此马谡被任为诸葛亮的参军,经常参加军事行动,同时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也不错。

那为什么诸葛亮要斩了马谡呢?

马谡虽然熟读兵法,才气过人,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自带兵打仗,也就是说马谡经常是纸上谈兵而没有实际发挥。

马谡最初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刘备发现马谡虽然才气有余但实力不足,同时诸葛亮对马谡又非常器重,所以刘备在临终之前曾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委任大事」。但当时诸葛亮却并不认同刘备所言,深深得认为马谡可堪当大任。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知遇之恩,所以要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后来在一次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诸葛亮提拔马谡给他委以重任。

以前马谡虽然多次帮助诸葛亮参议军事,但自己都没有亲自带兵,始终是空谈,这一次他被任为先锋,所以他心想要做出成绩出来。

虽然当时诸葛亮几次三番告诉马谡,要马谡在街亭当道扎寨以当魏军,可是马谡认为自己熟读兵法,不赞同诸葛亮之言,虽然有王平多次劝阻马谡,但马谡始终不听,最终马谡在山上扎下营寨。

魏将看马谡如此安营,就断绝马谡的水源,多次对马谡发动攻击,结果马谡打败损失惨重。

因为当时诸葛亮北伐眼看就要很大的成功,胜利在望,但因为马谡的恃才,最终导致诸葛亮的大军没有了据点,因为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不得不又退兵而归。

因为马谡用兵失败,诸葛亮为了治军,虽然他和马谡关系不错,但还是斩了马谡,马谡时年三十九岁,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去吊丧,非常悲痛,同时又抚养马谡子女,对马谡的子女也如马谡在世时对待他们。


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是三国时期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说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了马谡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形势吧。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可谓是蜀汉最实际的领导者,随著时间的流逝,蜀汉国力也是逐渐的恢复和提升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智平定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叛乱。在当时,魏国产生内乱,诸葛亮边想著趁著这内乱之际,攻打曹魏。于是在刘禅的允许之下诸葛亮便开始了出军北伐。

马谡是当时的蜀国一等一的人才,诸葛亮对他也是十分的器重,这一次诸葛亮出军北伐曹魏,自然也是少不了马谡的,他被诸葛亮安排在街亭驻守,街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同时又命赵云率军攻打西北的郡城,这样免除了左右的顾虑,诸葛亮就可以在中军安心指挥。但是马谡在驻守街亭的时候,他没有遵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在当副将提醒他的时候,他依然固执己见,在安营扎寨位置的选择上,还是选择了距离水源很远的地方。

正是这一举动,导致曹魏大军将他们团团困住,最终导致了蜀军战败。战败后马谡十分狼狈,仓皇逃回大营,他知道自己犯了很大的错于是便请求赐死,尽管诸葛亮表现的万般不舍,但是最终还是将马谡斩杀了。自古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即使是英明神武的关羽,也打过败仗。马谡是难得的人才,为何因为一场失败就要被斩杀呢?诸葛亮为什么执意要杀马谡,其真实目的不简单,赵云知道了都后怕。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一定要杀马谡,是因为他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将军中所有的重要位置全部换成自己的心腹。在战败之后,诸葛亮自己把军位降低三级,虽说是降低了军职,但是其实主要负责的事情和权力都还是没有变化。在那之后,诸葛亮又将管理军中装备的向郎罢免了职务,这是刘备生前最为信任的人,其能力更是不容置疑,只是在刘备死后,这个向郎一直和刘禅联系密切,然后他又将丞相府的兵马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最后,又借口赵云丢失城池将赵云撤了职位。赵云是做了多年的禁卫军统领,被撤职后该职位由诸葛均担任,诸葛军师诸葛亮的弟弟,此时的赵云才明白过来诸葛亮是想将蜀国的所有政权全部攥在自己的手里,这样才能彻底的架空刘禅,从而彻底的统治蜀国。知道这些的赵云更是一阵后怕,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于人世。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很清楚诸葛亮之所以执意要杀了马谡的原因,他的真实目的并不简单。


蜀国不大但是内部政治势力相当复杂。一派为益州本地豪强如黄权等人,是为本土派;一派为刘焉入蜀带过来的人马,比如吴懿等人,是为东州派;最后一派是刘备的嫡系人马即包括以前就跟著刘备打天下的关羽、张飞、赵云,也包括在刘备赤壁发迹前后加入的诸葛亮、庞统、马良等人,是为荆州派。刘备在世时凭借他自身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加上荆州派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自然能够统领三派,内部不会分裂。

而刘备死后诸葛亮面对的首要政治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三派的关系?因为此时益州人心浮动,继位的刘禅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如何能有刘备那般海内知名的威望?再者,蜀汉先失荆州,又败夷陵,国内精兵猛将损失大半。内部本土派、东州派的众人蠢蠢欲动,外部曹魏、东吴虎视眈眈。更有南中叛乱,说是四面楚歌也不为过。

这个时候诸葛亮表现出了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素质。首先是转化内部矛盾为外部矛盾,祭出来北伐大旗。蜀汉立国打出的就是复兴汉室的旗帜,「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叫师出有名。成功的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外敌身上,这一招可谓屡试不爽。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人用,比如一旦美国开始大选了,那么「中国威胁论」就会被频繁的提起。

而有了一个共同的国家理想还不够,诸葛亮有祭出了第二件法宝来整合三派。那就是依法治蜀。用法度而非亲疏关系来维持蜀国的运营,这是蜀国诸葛亮时代最核心的政治理念。

靠著北伐和法制这两招诸葛亮成功完成了蜀国内部的整合,并且外和东吴,南平孟获,勠力北伐。

没想到第一次北伐中马谡失了街亭导致功亏一篑!这让诸葛亮陷入到了一个绝难的选择中!

马谡是什么人?

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夷陵殉国后一直跟著诸葛亮。诸葛亮于马谡亦师亦父,感情十分深厚,并且马谡确实是个人才,在当时蜀国人才储备匮乏的情况下马谡的死是一个巨大损失。马谡也是嫡系,不仅出身荆州派,更是诸葛亮个人的嫡系。所以当时为马谡求情的人非常多。而诸葛亮个人根本不希望马谡死。

但是诸葛孔明还是挥泪斩了马谡,为什么?因为不杀马谡不足以明法度,不杀马谡本土派和东州派就会开始攻击蜀国的政策,而荆州派的元老们也不会再把法制当一回事,开始谋求特权。蜀国的政治就会就会开始崩坏。

所以越是亲信、越是嫡系、犯了事越得死。

此后诸葛亮更是上疏自贬三等「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俯伏待命」

此后三军肃然,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推行法制的决心,终诸葛亮一世蜀国政治清明为三国之最。


三国时期因战败被杀的大将只有马谡一个(乌巢守粮仓的淳于琼在正史中是曹操杀的),这似乎证明诸葛亮这个人刻薄寡恩而且不能一碗水端平——《三国志》说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于是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在《三国演义》里说是「挥泪斩马谡」,但是不管怎么说,马谡都是诸葛亮被诸葛亮杀掉了,而违背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遗命的诸葛亮,却只是象征性地「贬官三级」做了右将军,但还是蜀汉第一权臣,「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一个是违抗军令,一个是违背君命,似乎诸葛亮的罪过要比马谡大。但是马谡掉了脑袋,诸葛亮只是作了检讨,还连累第一次北伐时唯一的亮点——「敛众固守,不至大败」的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此前为永昌亭侯、镇东将军)。

这样看来,诸葛亮责人严,待己宽,人品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谡自缚跪于帐前」,可谓认罪态度良好,但是诸葛亮还是「叱左右推出斩之」。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不近人情,甚至还有些刻薄寡恩。但是细看史书,我们才知道,本来是「尊刘贬曹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在这件事上帮了倒忙,实际是抹黑了诸葛亮——好像诸葛亮杀马谡,仅仅是因为他丧失街亭害得诸葛亮摆空城计,要是司马懿胆子大一点,诸葛亮就成了俘虏了。其实正史中司马懿根本就没参加那次战役,是「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也就是说,张郃凭一己之力战败了诸葛亮和马谡这对师徒。

那么马谡为什么被杀呢?关于马谡是咋死的,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被诸葛亮所杀和病死狱中;马谡战败后的表现也有两种说法——逃进深山被抓了回来和逃跑之后迫于通缉压力而投案自首。但是统一的记载是:马谡战败后不但没有「自缚请罪」,反而在第一时间逃跑了。战败丢城可以原谅,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畏罪潜逃却有叛国投敌的嫌疑——这种事情在三国时期没少发生了。张郃高览孟达黄权投降曹操、王平夏侯霸投降蜀汉——即使没战败,情势危急而倒戈投降的也不少。

所以马谡被杀的真实原因,并不是丢了街亭,也不是诸葛亮为了平息蜀中各方势力的怒火。诸葛亮杀或者关马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马谡当了逃兵,即使是现在,临阵脱逃也是要就地正法的。所以诸葛亮杀马谡,只因为马谡罪有应得,否则人才奇缺的蜀汉阵营,是不会自断臂膀斩掉比较有能力的马谡的……


其实最简单的一点,司马懿出山之后,就注定了北伐失败,这一点从诸葛亮北方前先千方百计的让魏国猜忌司马懿就可以看出,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全部失败也可以看出。不早说诸葛亮屡次击败司马懿的事,司马懿如果真这么不经打,早完蛋了,养寇自重才是司马懿的真实目的。后来上方谷一战,司马懿被困,一场大雨救了他,诸葛亮仰天长啸「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司马懿真的不重要,为什么司马懿没死就让诸葛亮如此感慨,毕竟以前跑了的魏将多了去了,原因就是司马懿在,北伐就赢不了,所以诸葛亮才感叹。因此,街亭丢了不怪别人,哪怕街亭不丢,司马懿出山后诸葛亮也赢不了,但诸葛亮是丞相,他不能错,否则蜀国就没了精神支撑,自然就需要有人承担错误,而马谡这时候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而且马谡有刘备「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正好可以利用,然后借坡下驴,顺势撤兵,象征性的自罚一下,这事就过去了


这个就要说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了

首先三国时期的社会环境还是一个豪族社会,当地的权贵在所属地区是非常有地位和话语权的,而诸葛亮所在刘备集团在入驻川蜀的时候是已经有了一波外来势力占据了川蜀地区,所以当刘备再入驻川蜀就有了第三波势力在这个地区里,这三波势力在不停地斗争与博弈,就像一个创业公司,虽然刘备是实际控制人,但是你时时刻刻需要提防其他小股东成员在董事会里搞事情把你提出懂事会,作为诸葛亮一个治国能手他当然知道里面错综复杂的关系,本土的豪族势力,第一波入驻川蜀的势力和自己的刘备集团,所以想要有条不紊的统一平衡好所有势力的利益,只有强化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法制,所以这里插一句诸葛亮是一个尊崇法家的治国能人,所以马谡是有错,但是他的死更是利益平衡的牺牲品


挥泪杀马谡,从战术上,看似没有什么,战争吗?失败,兵家争战,胜败是常事。但是对于战略来说,就不同,无论打了多少场胜仗,都没有用,被人堵了后路,断了粮食。粮食关系三军口粮,没有吃,怎么打仗,关系到士气。士气一失,兵败如山倒。兵不上前,将不效令,失去军队控制,如散沙,不能有效控制军队,灾难性。不打自乱,别人一功,失去信心,不是投行,被人抓俘虏,就是逃亡。失败,失去街亭,战略失败,只能退回蜀中,不然后路不保,粮道不保,害死三军!诸葛亮只能挥泪杀马谡,以正军纪,明正典型,以警军心,不然亏对无顾死去将士!


按《三国演义》的故事脉络,叱咤风云的刘备、关羽、张飞殒命就是一个「情字」,是教训!诸葛亮斩马谡,和情同父子没有关系,这是治军的常识,军令如山、军法无情,马谡擅改军令、战败责罚,是咎由自取!


诸葛亮是一个执法非常严谨的人,尤其严以律己,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能宽恕,否则怎么要求别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