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自南向北,驱逐蒙元一统全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以南统北,江南的重要性空前高涨,而南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京师的首选,此南京远离边境,明朝内部安定,与天子守国门毫无关联。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称帝。而北京作为他的龙兴之地,被设为了陪都,同时为提高其地位,将其改名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朱棣

蒙元残余势力在明初的打压后,又有了较大的增长,严重威胁明朝北方的安全。朱棣作为马上皇帝自然不会甘心防守,在登基后对北元势力进行了多次主动打击,而这些军事行动都是以北京作为总后勤基地,这就使得以北京作为京师所需要的后勤等问题提前得到了解决,在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其后明仁宗虽想迁回南京,但因在位时间太短未能成行。终明一朝便一直以北京为都。

明朝在在初期尚能对北元势力形成较大优势,并发动北伐,但在一段时间后军事实力开始下降,而北元势力却开始有较大上升,以至于在英宗朝发生土木堡之变,但即使英宗被俘的情况下也未发生京师被破的情况,可以说北京是较为安全的,对迁都的需求并不急迫。同时无论北伐时期还是进入防御时期,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在边境都汇集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将京师放在北京有利于对军队的控制,和保护自身。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的最终之战亦是在绕过北方重兵后渡江进了南京。将京师放在北京,可以是自身处在重兵保护之中。

同时明朝后期的君主远没有明成祖的大魄力,面对文官集团实行妥协政策,面对迁都这种利益重分配的事情,既得利益集团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即便到了崇祯末年,李自成即将攻到北京时,文官集团也未让步。

在古代迁都作为一国大事,所需耗费的资源太大,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远远承担不起迁都的消耗。

种种原因最终迫使明朝只能选择天子守国门这么一个无可奈何的现实。


真正天子守国门的恰恰是清朝

首先明朝有多少都城?

前期:南京、永乐迁都之后北京。

然后南明:

弘光继位于南京

隆武登基于福州

鲁王监国于绍兴

绍武拥立于广州

桂王称帝于肇庆、

这不就是 天子守国门吗?

在看看清朝、终清268年也只有北京这么一个都城而已嘛!

看看明朝是怎么天子守国门的:后金军队从北京一带向明朝进攻,明朝倒是严守国门北京,却将国门以内的河北山东一带敞开,任由后金进攻,以至于留下「皇太极五入中原」和「各官免送」的佳话,这算守国门?这不就是好客的主人送客人嘛!

清朝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敌人若从北京向清朝进攻,清朝则在这一带防守。当噶尔丹向北京进攻时,康熙爷则从北京御驾亲征、击败噶尔丹、解除了威胁。

第二次鸦片战争、当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向北京进攻时,清朝则在京津一带与敌激战,后来战斗不利,被迫撤离北京,但却以牺牲北京为代价,使敌人在进占北京后未能大举深入。清朝以国门为代价,尽量减少了国门以内的损失。

两两比较,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守国门?

再说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这个时候其实以大清一国之力打八个国家真的是非常难得的、单单是这种勇气便可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时数战不利、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太后为了保护北京城的名胜古迹和城内人民的财产免受损失,不得已方才撤退到内地。如果死守不撤。要是不小心一炮弹炸死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华夏大地岂不群龙无首、混战不堪?那样对我们可是没好处的……

别人说守国门,就知道是以国门为代价,保护国门以内的安全。宁可损失国门,也要尽力减少国门以内的损失。清朝就是这么守国门的。

网上也有段子说了「要说硬气 还是我打死你硬 打不过我就割地赔款」!我就呵呵了……

只是清朝守的不太好,国门放在前线被敌人攻破,不过国门以内的损失不大.这才是真正的守国门。

相反明朝是单纯的守国门,敌人来了就只保国门不失,国门以内全然不顾.在明朝守国门之下,国门确实安全!不过国门完全没有起到国门应有的作用,国门以内损失惨重……

所以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其实就是一句口号罢了,而清朝才是真正的天子守国门。

但是那都是清朝后期了,前期还是稳稳当当的「天朝上国」嘛!


明代学者黄宗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也。」意为明朝定都北京,就像是皇帝亲自看守门庭一样。由于明朝在永乐年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而北京几乎就在长城脚下,明朝的长城沿线基本就是明和蒙古的边境线。天子不得不亲自坐镇北京,统御明朝北方的防御,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截至明朝灭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曾三次兵临北京,其中蒙古两次,后金一次。每一次都带给大明王朝巨大的震撼。明朝「天子守国门」看似壮怀激烈,实际充满了窘迫与无奈。

和历史上历次改朝换代不同,明朝取代元朝有个特殊性,就是没有彻底地铲除元朝统治集团。元顺帝逃回漠北,但是力量还是有的,北元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时刻在谋划卷土重来。而明朝从来都把蒙古视为肘腋腹心之患,把他们看成是家门外的野蛮人,是一个天然存在的威胁。明和蒙古的矛盾先天具有不可调和性。将蒙古彻底划入中国版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个夙愿,但多次征伐北元,始终功亏一篑。朱元璋制订了「搜剿、清野」和延边诸郡「迁民」政策,却使边境失去了百姓的支撑,为明朝后来的「弃地」埋下了伏笔。对于长城以北的蒙古,终明之世始终无法完全控制或者说是有效统治。只有到了明末的极短一段时间,这对冤家才想要和解一下,那是因为共同的敌人建州女真的崛起,使他们不安起来,他们试图联合起来打败女真人,不幸最后两方都在满清面前终结了自己的命运。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所谓天子守国门不过是政客冠冕堂皇的说辞。朱棣以藩王身份,通过「靖难之役」攫取皇位,迁都至自己的龙兴之地,一来华北是其做燕王时的旧日臣民,支持者众。二来将政治中心北移,以举国之力的资源营建新京,促进支持自己打天下坐天下的原封地的繁荣,投桃报李,似乎合情合理。

上面三图为明朝版图的一个大致变迁,可以看出,愈往后,明朝的地缘形式愈恶化。西域不断涌现出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明王朝的「国门」日益收缩。即使在明朝强盛之时,朝廷对东北和西藏地区的控制极其薄弱,并无介入当地行政管辖的权力,后期索性完全丢失了对当地的控制权。那个时代,蒙古诸部对中国而言是一个远比今天更大更具威胁的拳头,地缘上由西北向东南,死死地压著中国。从传统地缘战略角度,北京是一座真正的边境城市,直面来自北方最具威胁的势力。朱棣迁都北京后,以北京为基地,在14年时间里组织了五次北伐,巩固了塞北边防。对内,是一个战略支撑点,与内三关、宣化、怀来和延庆以及张家口要塞由内向外组成一个完善的纵深防御体系。朱棣迁都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天子守国门」绝不是一句政治口号。

中国历史上,威胁中原王朝的北部游牧民族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原始终处在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阴影之下,长城在这个背景下拔地而起,历经两千年,不断延伸、加固,翻新,但是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下,长城的功能发挥得实在不能说很好。

最后说说清朝解决北方威胁的情况。满清王朝一改明朝单纯倚重军事的办法,通过军事征服、政治上腐蚀、弱化和政策上的分而治之,终于在蒙古建立起长达百年的有效统治,建立起比元朝更加巩固的农耕游牧二元制帝国。满清对蒙古的控制非常务实、高效和严密,首先军事征服使清朝皇帝取得了蒙古大汗的地位,通过满蒙联姻笼络蒙古上层,盟旗制度使蒙古各部各守藩篱、分而治之,倡导平和的喇嘛教弱化了蒙古人彪悍善战的精神,限制汉蒙互市从物质上限制了蒙古的实力。中原王朝近二千年的「塞外问题」由此得到彻底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统治中国268年,内外问题不断,但是有了对外蒙的高效控制,清朝对于北方和西北的行动始终牢牢地把握著主动权。直到近代因为外蒙脱离中国,北方才再一次地成为中国防务重点,这个重大威胁直到三十年前才得以解除。说句题外话,三十年前的状况,算不算天子守国门?欢迎大家拍砖。


明朝天子守国门最主要还是牵扯到军权问题。

明朝建立后的主要对手就是北方的蒙元余孽,从朱元璋时期就经常发动北伐征讨。当时为了边防考虑,明朝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在北方,由谁统领成了难题。朱元璋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一直担心军方重臣造反,数十万大军远离南京,交给谁他都不放心,因此当时朱元璋就动了迁都的心。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可惜迁都工作还在筹备中太子朱标就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大受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为了朱家江山考虑将北方大军拆分交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造反登基后对于控制北方军队的需求更为迫切了,因为朱棣自己就是钻的空子控制了北方的军队才能造反成功,收回北方几个藩王手中的军权迫在眉睫。但还是老问题,北方的军权到底给谁?

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迁都北京,让天子守国门直接掌控北方军队,防止有人造反。从永乐四年到永乐十九年,朱棣徵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修建宫殿、扩建北京、疏通运河,耗费巨大。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北京至此成为明朝的京师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虽然我个人比较喜欢明朝,但必须说一句公道话,「天子守国门」并不值得炫耀,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都是天子守国门,这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国防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自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后,中央集权每代都在加强,至清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中央集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皇帝掌握著国家绝对的军事力量,这样一来,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必然要部署在京城周边,一方面守卫著京城安全,另一方面方便皇帝就近掌控指挥。而为了降低地方对中央的军事威胁,也必然会削弱地方武装力量的规模和战斗力,但这样的设置就与边疆防卫产生了矛盾,如此一来,皇帝就剩下了2个选择,要么在边疆驻扎重兵,要么自己去守卫边疆

在我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外患基本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秦开始,一至明清,概无例外。纵观历代王朝,相比于外患,皇帝对内忧(或者说造反)都有著一种强烈的担忧,所以历代王朝的皇帝就只剩下了自己去守卫边疆一个选择了,从秦汉,到隋唐,再到明清,甚至两宋,京城无不是在边疆,或是靠近北方边疆。再说到明朝,虽然南方的缅甸、南越都都过入侵,但相比于北方的蒙古,仍然不足一提,所以明朝选京城要么在西安,要么在北京,「天子守国门」也就成了必然。不过明朝在「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三个方面确实做的不错,值得肯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