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和刘墉是父子关系,在民间,刘墉刘罗锅可以说家喻户晓。再加上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渲染,刘墉想不出名都难。不过,在真实的历史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名气要比刘墉大多了。

咱们的问题是:刘统勋和刘墉这爷俩,谁的官场地位更高?

刘统勋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雍正二年的进士(1724年),时年27岁(虚岁),授翰林院庶吉士。这一点,刘墉和父亲差不多。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刘墉,在32岁时参加会试、殿试,中了进士,也授翰林院庶吉士。

不过,刘墉参加考试的身份是恩荫举人,也就是说,刘墉是靠著父亲刘统勋的关系才获得的考试机会。当然,凭刘墉的才华硬考,也能中进士。只是有这个便利,为什么不用?真要凭能力硬考,不是得罪了一大批要靠恩荫考试进入官场的二代了吗?

刘统勋虽也是官宦之家出身,父亲是刘棨曾任四川布政使,但刘统勋考试并没有籍父之名。进入仕途的比较,刘统勋略胜一筹,而刘墉显然是吃了亏的。

刘统勋进入仕途后不久,就获得一个重要职位——南书房行走。这个官没有品级,却可以入值权力中枢的南书房(不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上书房),在皇帝面前成天晃悠。能入值南书房,对士大夫来说绝对是巨大荣誉。之后,刘统勋任上书房行走,也就是皇子们的老师(上书房总师傅的副手)。而雍正在三阿哥弘时出事后,只有两个儿子——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不算被称为圆明园阿哥的幼子弘瞻,生于1733年)。

刘统勋和四阿哥弘历关系很好,弘历即位后,就升刘统勋为内阁学士。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统勋是皇帝的红人,出将入相是早晚的事。尤其是乾隆六年,1739年,刘统勋弹劾宰相张廷玉,以及尚书讷亲。乾隆帝早就想拿掉张廷玉,讷亲不过是陪绑。刘统勋心甘情愿给乾隆帝当枪使,乾隆帝也不会亏他,让刘统勋在朝中风光了一回。

刘墉入仕后,没有在朝中任职,而是去安徽和江苏两省任学政。学政的社会地位很高,管一省的教育以及考试,尊称为学台。不过,学政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典型的清水衙门。

乾隆帝在刘墉两任学政时都鼓励过刘墉好好干,写诗相赠,但这都是看刘统勋的面子。乾隆帝不过是把刘墉当成煽情的道具,让刘统勋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

刘墉出任有实权的地方官,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34岁的刘墉出任从四品的山西太原知府。七年后,41岁的刘墉任江宁(南京)知府。江宁是两江总督驻地,又是江南财赋上缴朝廷的集中运转地,实际上是升了官。刘墉出任省级职位,是1772年出任陕西按察使,相当于省里管司法系统的一把手。

父亲刘统勋出任省部级官员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49岁的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管著朝廷钱粮命脉的河道,手上有军队。在出任漕运总督前,刘统勋就已是从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了。

刘统勋在57岁时任太子太傅,一个月后出任陕甘总督。1758年,刘统勋在升任吏部尚书的同时,还获得一个儿子刘墉没有得到的待遇——紫禁城内骑马。

更牛的是,1763年,刘统勋出任上书房总师傅,管著乾隆帝的那些皇阿哥们。彼时,乾隆帝还没有决定由哪个阿哥继承皇位,嘉庆帝在这年只有4岁。这些阿哥不管谁当皇帝,都要尊称刘统勋为师傅。刘墉也在乾隆朝后期当过上书房的总师傅,不过,乾隆早就内定十五阿哥永琰为继承人,后期的上书房总师傅明显没有前期重要。到了1789年,刘墉这个上书房总师傅也被乾隆帝拿掉了。

要论地方上的职务,刘墉略高一些,因为他当过八大总督之首的直隶总督,刘统勋没当过。但要论京官,刘墉逊其父多矣。

在清朝当宰相,必须要入军机处。刘统勋是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入值军机,当时排最后一名,地位不高。但随后,刘统勋在军机处的排名不断靠前,1753年第四(汉臣第一),1755年第三(汉臣第一),1757年到1770年,刘统勋始终是汉臣第一,总排名前三之内。满臣之首的尹继善在1771年四月病死后,汉臣第一的刘统勋成为首席军机大臣,这是非常难得的。刘统勋当了两年半的军机首席军机大臣,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1773年底去世。

刘墉在民间是宰相,在历史上却没入过军机处。虽然刘墉也当过正一品的体仁阁大学士,可入不了军机处,就不是真宰相。就像唐末五代宋时,只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才是真宰相,否则职务再高也只是个权力花瓶。尤其是刘墉这个大学士,还是嘉庆帝即位后第二年给的,此时的刘墉已79岁了,还被嘉庆帝臭骂一通,说刘墉干事不认真。

刘统勋在去世前成为首席军机大臣,有乾隆帝奖赏他一生勤于王事的因素。但刘墉到晚年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刘墉的级别是不如父亲的。

还有一点,刘统勋死后的谥号是文正,这是文臣中最高荣誉。清朝无数文官中,只有八个人获谥文正,刘统勋就是八人之一。刘墉的谥号是文清,虽也不差,但和文正是没法比的。

综论:刘统勋是真宰相,刘墉是假宰相,刘统勋的官要远大于儿子。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乾隆时期,山东出了著名的父子「宰相」——父刘统勋、子刘墉,成为一段佳话。刘氏家族本为江苏人,后迁徙到山东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高密),刘氏家族世代为书香门第。

刘统勋是雍正二年(1724年)中的进士,选庶吉士。进入乾隆朝,刘统勋深受皇帝宠信,官运亨通,官居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礼亲王昭梿称赞刘统勋「性简傲,不蹈科名积习,立朝侃然,有古大臣之风」,乾隆更是赞誉他为「真宰相」。

刘统勋之子刘墉则是乾隆十六年(1751)的进士,做过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官,官场履历同样耀眼。唯一可惜的是刘墉未能和他的父亲一样进入军机处。刘墉为官一生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一直衣著简陋、粗粮杂饭。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但很多人都知道刘墉刘罗锅,却没听过刘统勋。这主要是影视作品的影响,刘墉的名气要比刘统勋大得多。但如果是喜欢听评书的朋友肯定会知道刘统勋,因为评书先生描述的刘统勋是一位正直到因为皇帝的一句话,就要在「午门斩子」的官。

评书中的刘统勋

在评书作品中,刘统勋为人非常正直,受不得一点委屈。在他年老的时候,向乾隆皇帝提出要辞官回家,乾隆说:「你一生为官正直,但如今你有三个儿子,在你辞官后能保证他们也像你一样吗?」刘统勋一听,感觉皇帝这是不信任我的儿子,担心他们胡作非为?于是便回家磨了一把大刀,把三个儿子叫到午门来,先后斩了大儿子和二儿子,当要斩刘墉的时候,刘墉吓得拨腿就跑!

刘统勋一见刘墉跑了连忙追,刘墉这一跑就跑到了太后的宫中,正好跟太后撞一跟头。太后问其何事,刘墉说:「我父年迈要告老还乡,无奈皇上不放心我们放家后人。今天我父在午门斩了大哥,铡了二哥,如今又要砍我脑袋。」

太后笑著问刘墉:「这么说是你怕死吗?」

刘墉回答说:「我不怕死,但想我老父一生为官,最终却要落得如此下场,这样会让满朝百官都心寒,以后谁还会为大清尽忠效力?百官不效力,大清社稷就危已。」

太后一听刘墉年纪轻轻,说的倒是很有道理,便拿下手中的佛珠挂在刘墉脖子上,封他为「铁项金锁侯」,并收为义子干儿。

现实中的刘统勋和刘墉

现实中刘统勋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刘墉,次子刘堪。刘统勋也没有告老还乡,他为官清廉,一生兢兢业业,最终因操劳过度而死。刘墉继承了父亲正直的性格,也是做了一辈子的清官,于嘉庆九年去世,享年85岁。


刘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宰相刘罗锅」,是刘统勋的长子。

父子二人在乾隆朝都非常的受重用,成为当时名义上的「宰相」。

刘统勋,字延清,任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赞为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刘墉,字崇如,任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帖学大家「浓墨宰相」,嘉庆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虽然都是「宰相」,但是父子二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

但是自明朝胡惟庸以后,中国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明朝设立内阁,所谓入阁拜相,只是名义上的宰相,实际只是皇帝的秘书。到了雍正一朝设立军机处,内阁的地位就更低了。

所以清朝自雍正朝以后,官至内阁大学士,只能称为「中堂」,同时兼任军机大臣才能称为「宰相」。

所以刘统勋老爷子是真正的宰相,刘墉只是因为书法造诣深厚,被称为「浓墨宰相」,名不符实。

虽然名不符实,但是父子二人能够先后成为乾隆朝的「宰相」,也是一段佳话。

刘统勋老爷子不仅位高权重,最关键的是为清朝、为百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值得赞扬的就是刘统勋「治水之功」。

黄河、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但是一直到现代都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更不要说落后腐败的清朝时期。

刘统勋在位期间,曾经先后六次奉命治理水患,乾隆以为左掌右臂,死后谥号「文正」,名副其实。

刘罗锅虽然没有电视剧里表现得,与和珅斗志斗勇,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更加凶险。

刘罗锅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一生都没有做过军机大臣,这个职位一直被和珅牢牢的把持著。乾隆在位时期河山嚣张跋扈,是一座扳不倒的大山,就连刘罗锅都要赞避锋芒、自污名节、明哲保身。

但是在乾隆死后,就是刘罗锅奉命办理了和珅贪污腐败一案,将和珅送入了大牢。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说满清,知道满清历史的人不多,说刘罗锅都知道,原因是这几年的电视剧经常播放关于刘罗锅的奇闻怪事,但是详细情况就不一定明白了!先说说「刘统勋」。

这位就是「刘统勋」,而且他就是「刘墉」的父亲,这爷俩在满清,特别是在「雍正、乾隆」两朝,二位都是传奇人物,并且忠贞不二。刘统勋(1689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人,雍正二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军机大臣,都是重要职务。

刘统勋官至宰相,这个官当了四十多年,就是一条;清正廉洁,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吏治、刑部、军事、治河,他都干过,非常让朝廷和皇帝的信任,你说这可以了吧?如果没有过人之处能干一辈子吗?但是最重要的是不占不贪,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评、爱戴及皇帝的信任。

据传这就是刘统勋、刘墉父子曾经住过这里,一品大员够廉政吧!刘统勋一生有好多传奇的故事,在官任上一丝不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死于上朝的路上,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乾隆帝在知道刘统勋的死讯后感叹不已,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刘墉自幼体弱多病,是刘统勋的三个儿子当中的一个长子,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内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等重要职务。刘墉接受了其父亲的良好教育,为朝廷当差期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特别是刘墉的书法造诣很深,大家都称之为「浓墨宰相」。清代的「嘉庆九年」(1805年)病逝,刘墉属于高寿,八十五岁,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统勋、刘墉父子二人都是清代的朝廷高官,都是在他们的一生中「廉洁奉公守法」兢兢业业的为朝廷服务,从他们父子二人的身上看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重要体现。他们虽然作古,可后人们无不景仰。

(图片来自网路,本文如有雷同请与本人联系删除)欢迎评论留言。


什么关系?当然是父子关系。按照反转基因的水军的描述,他们会说——你凭什么说刘统勋和刘墉有父子关系?刘统勋和刘墉的父子关系是「砖家」说的,现在你们可以说是父子关系,但是未来有一天,说不定就会把父子关系推翻了。一切皆有可能嘛。

如果我出示《清实录》和刘家的家谱的证据,告诉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刘统勋确实是刘墉的父亲,刘墉确实是刘统勋的儿子。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就会不屑一顾,呸,凭什么你说这些证据就是证据了?你看见了?说不定是刘墉为了拔高自己伪造了家谱呢?

如果我说,刘统勋和刘墉有父子关系,这是有生物学证据的,比如,我们可以检测刘统勋与刘墉的DNA,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父子血缘。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就会说,呸呸呸,凭什么用DNA就可以做亲子鉴定,科学就不会出错吗?你太迷信,迷信科学,科学是最大的迷信!

如果我说,刘统勋和刘墉是父子关系早就是历史学界的定论,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还是喋喋不休。他们会说,什么狗屁历史学界,你真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刘统勋和刘墉是不是父子关系在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吗?我问,哪些历史学界没有定论,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就会骄傲的挺起脖子,说,我啊。

总之,反转基因的水军是不会承认任何事实的。「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迷信科学」,「没有定论」,就是他们反智的三大法宝。按照他们的逻辑,大清国从来就没有建立过。

刘统勋和刘墉见了反转基因的水军,也会落荒而逃。不能和他们这些不正常的人啰嗦,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是乾隆时期的名臣。由于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后废除宰相制度,所以之后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宰相。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行使相权,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而刘统勋是是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珅相提并论。所以说刘统勋受乾隆重用是名副其实。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上朝途中猝死,死后谥号文正,是清朝为数不多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清史稿评价刘统勋「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电视剧中习惯称其为「宰相刘罗锅」,但事实上,刘墉既没做过宰相,也不是罗锅。首先,清朝选官注重外貌,如果刘墉是罗锅是不可能当官的;其次,刘墉一生最高的职位只是体仁阁大学士,与他父亲比差的很远。

刘墉的仕途多少受到了父亲的荫庇,前期顺风顺水,但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因此事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再次被调入京城时,已经年过花甲。而当时的和珅正受乾隆宠信,刘墉这段时间只是静默自守,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刘墉被提拔为体仁阁大学士时,乾隆甚至说是因为没有其他人可用了才提拔的他。

刘墉一生并没有得到太多重用,反而多次受到乾隆责备。电视剧中刘墉智斗和珅是不存在的,直到嘉庆时期,刘墉才参与扳倒和珅。


非乾隆时期,他们也是父子。


不论是什么时期,都是老爹和儿子的关系。

刘统勋进士出身,乾隆年间先后出任过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太子太傅、陕甘总督、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是第一位汉人军机大臣(类似宰相)。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去世,乾隆皇帝赐谥号「文正」谥号,这是文臣死后能得到的最高谥号。纵观清朝历史,仅有八位文臣获得了这一荣誉,可见乾隆皇帝很是器重刘统勋。

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乾隆年间出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刘墉前半生在仕途上颇有建树,也得到了乾隆的嘉奖,后来入京任官以后墉不断犯错,官声逐渐不及从前,并多次受到乾隆皇帝的责备。步入老年,在嘉庆年间加封太子少保,办理和珅案,嘉庆皇帝委以重任。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刘统勋保田治吏啊刘统勋儿子叫刘庸经历两朝君主乾隆到嘉庆再到道光年间才去世吧刘庸敢斗和珅贪官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