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勛和劉墉是父子關係,在民間,劉墉劉羅鍋可以說家喻戶曉。再加上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渲染,劉墉想不出名都難。不過,在真實的歷史裡,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名氣要比劉墉大多了。

咱們的問題是:劉統勛和劉墉這爺倆,誰的官場地位更高?

劉統勛生於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雍正二年的進士(1724年),時年27歲(虛歲),授翰林院庶吉士。這一點,劉墉和父親差不多。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劉墉,在32歲時參加會試、殿試,中了進士,也授翰林院庶吉士。

不過,劉墉參加考試的身份是恩蔭舉人,也就是說,劉墉是靠著父親劉統勛的關係才獲得的考試機會。當然,憑劉墉的才華硬考,也能中進士。只是有這個便利,為什麼不用?真要憑能力硬考,不是得罪了一大批要靠恩蔭考試進入官場的二代了嗎?

劉統勛雖也是官宦之家出身,父親是劉棨曾任四川布政使,但劉統勛考試並沒有籍父之名。進入仕途的比較,劉統勛略勝一籌,而劉墉顯然是喫了虧的。

劉統勛進入仕途後不久,就獲得一個重要職位——南書房行走。這個官沒有品級,卻可以入值權力中樞的南書房(不是電視劇裏經常出現的上書房),在皇帝面前成天晃悠。能入值南書房,對士大夫來說絕對是巨大榮譽。之後,劉統勛任上書房行走,也就是皇子們的老師(上書房總師傅的副手)。而雍正在三阿哥弘時出事後,只有兩個兒子——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不算被稱為圓明園阿哥的幼子弘瞻,生於1733年)。

劉統勛和四阿哥弘曆關係很好,弘曆即位後,就升劉統勛為內閣學士。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劉統勛是皇帝的紅人,出將入相是早晚的事。尤其是乾隆六年,1739年,劉統勛彈劾宰相張廷玉,以及尚書訥親。乾隆帝早就想拿掉張廷玉,訥親不過是陪綁。劉統勛心甘情願給乾隆帝當槍使,乾隆帝也不會虧他,讓劉統勛在朝中風光了一回。

劉墉入仕後,沒有在朝中任職,而是去安徽和江蘇兩省任學政。學政的社會地位很高,管一省的教育以及考試,尊稱為學臺。不過,學政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典型的清水衙門。

乾隆帝在劉墉兩任學政時都鼓勵過劉墉好好乾,寫詩相贈,但這都是看劉統勛的面子。乾隆帝不過是把劉墉當成煽情的道具,讓劉統勛死心塌地為自己賣命。

劉墉出任有實權的地方官,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34歲的劉墉出任從四品的山西太原知府。七年後,41歲的劉墉任江寧(南京)知府。江寧是兩江總督駐地,又是江南財賦上繳朝廷的集中運轉地,實際上是升了官。劉墉出任省級職位,是1772年出任陝西按察使,相當於省裏管司法系統的一把手。

父親劉統勛出任省部級官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49歲的劉統勛出任漕運總督,管著朝廷錢糧命脈的河道,手上有軍隊。在出任漕運總督前,劉統勛就已是從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了。

劉統勛在57歲時任太子太傅,一個月後出任陝甘總督。1758年,劉統勛在升任吏部尚書的同時,還獲得一個兒子劉墉沒有得到的待遇——紫禁城內騎馬。

更牛的是,1763年,劉統勛出任上書房總師傅,管著乾隆帝的那些皇阿哥們。彼時,乾隆帝還沒有決定由哪個阿哥繼承皇位,嘉慶帝在這年只有4歲。這些阿哥不管誰當皇帝,都要尊稱劉統勛為師傅。劉墉也在乾隆朝後期當過上書房的總師傅,不過,乾隆早就內定十五阿哥永琰為繼承人,後期的上書房總師傅明顯沒有前期重要。到了1789年,劉墉這個上書房總師傅也被乾隆帝拿掉了。

要論地方上的職務,劉墉略高一些,因為他當過八大總督之首的直隸總督,劉統勛沒當過。但要論京官,劉墉遜其父多矣。

在清朝當宰相,必須要入軍機處。劉統勛是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入值軍機,當時排最後一名,地位不高。但隨後,劉統勛在軍機處的排名不斷靠前,1753年第四(漢臣第一),1755年第三(漢臣第一),1757年到1770年,劉統勛始終是漢臣第一,總排名前三之內。滿臣之首的尹繼善在1771年四月病死後,漢臣第一的劉統勛成為首席軍機大臣,這是非常難得的。劉統勛當了兩年半的軍機首席軍機大臣,是名副其實的真宰相,1773年底去世。

劉墉在民間是宰相,在歷史上卻沒入過軍機處。雖然劉墉也當過正一品的體仁閣大學士,可入不了軍機處,就不是真宰相。就像唐末五代宋時,只有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銜纔是真宰相,否則職務再高也只是個權力花瓶。尤其是劉墉這個大學士,還是嘉慶帝即位後第二年給的,此時的劉墉已79歲了,還被嘉慶帝臭罵一通,說劉墉幹事不認真。

劉統勛在去世前成為首席軍機大臣,有乾隆帝獎賞他一生勤於王事的因素。但劉墉到晚年卻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劉墉的級別是不如父親的。

還有一點,劉統勛死後的謚號是文正,這是文臣中最高榮譽。清朝無數文官中,只有八個人獲謚文正,劉統勛就是八人之一。劉墉的謚號是文清,雖也不差,但和文正是沒法比的。

綜論:劉統勛是真宰相,劉墉是假宰相,劉統勛的官要遠大於兒子。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乾隆時期,山東出了著名的父子「宰相」——父劉統勛、子劉墉,成為一段佳話。劉氏家族本為江蘇人,後遷徙到山東諸城縣逄戈莊(今屬山東高密),劉氏家族世代為書香門第。

劉統勛是雍正二年(1724年)中的進士,選庶吉士。進入乾隆朝,劉統勛深受皇帝寵信,官運亨通,官居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禮親王昭槤稱讚劉統勛「性簡傲,不蹈科名積習,立朝侃然,有古大臣之風」,乾隆更是讚譽他為「真宰相」。

劉統勛之子劉墉則是乾隆十六年(1751)的進士,做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尚書、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官,官場履歷同樣耀眼。唯一可惜的是劉墉未能和他的父親一樣進入軍機處。劉墉為官一生廉潔奉公,生活簡樸,一直衣著簡陋、粗糧雜飯。


劉統勛是劉墉的父親,但很多人都知道劉墉劉羅鍋,卻沒聽過劉統勛。這主要是影視作品的影響,劉墉的名氣要比劉統勛大得多。但如果是喜歡聽評書的朋友肯定會知道劉統勛,因為評書先生描述的劉統勛是一位正直到因為皇帝的一句話,就要在「午門斬子」的官。

評書中的劉統勛

在評書作品中,劉統勛為人非常正直,受不得一點委屈。在他年老的時候,向乾隆皇帝提出要辭官回家,乾隆說:「你一生為官正直,但如今你有三個兒子,在你辭官後能保證他們也像你一樣嗎?」劉統勛一聽,感覺皇帝這是不信任我的兒子,擔心他們胡作非為?於是便回家磨了一把大刀,把三個兒子叫到午門來,先後斬了大兒子和二兒子,當要斬劉墉的時候,劉墉嚇得撥腿就跑!

劉統勛一見劉墉跑了連忙追,劉墉這一跑就跑到了太后的宮中,正好跟太后撞一跟頭。太后問其何事,劉墉說:「我父年邁要告老還鄉,無奈皇上不放心我們放家後人。今天我父在午門斬了大哥,鍘了二哥,如今又要砍我腦袋。」

太后笑著問劉墉:「這麼說是你怕死嗎?」

劉墉回答說:「我不怕死,但想我老父一生為官,最終卻要落得如此下場,這樣會讓滿朝百官都心寒,以後誰還會為大清盡忠效力?百官不效力,大清社稷就危已。」

太后一聽劉墉年紀輕輕,說的倒是很有道理,便拿下手中的佛珠掛在劉墉脖子上,封他為「鐵項金鎖侯」,並收為義子乾兒。

現實中的劉統勛和劉墉

現實中劉統勛有兩個兒子,長子就是劉墉,次子劉堪。劉統勛也沒有告老還鄉,他為官清廉,一生兢兢業業,最終因操勞過度而死。劉墉繼承了父親正直的性格,也是做了一輩子的清官,於嘉慶九年去世,享年85歲。


劉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宰相劉羅鍋」,是劉統勛的長子。

父子二人在乾隆朝都非常的受重用,成為當時名義上的「宰相」。

劉統勛,字延清,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猝逝於上朝途中,乾隆贊為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謚號文正;

劉墉,字崇如,任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帖學大家「濃墨宰相」,嘉慶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雖然都是「宰相」,但是父子二人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握中國古代皇帝之下的最高權力。

但是自明朝胡惟庸以後,中國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明朝設立內閣,所謂入閣拜相,只是名義上的宰相,實際只是皇帝的祕書。到了雍正一朝設立軍機處,內閣的地位就更低了。

所以清朝自雍正朝以後,官至內閣大學士,只能稱為「中堂」,同時兼任軍機大臣才能稱為「宰相」。

所以劉統勛老爺子是真正的宰相,劉墉只是因為書法造詣深厚,被稱為「濃墨宰相」,名不符實。

雖然名不符實,但是父子二人能夠先後成為乾隆朝的「宰相」,也是一段佳話。

劉統勛老爺子不僅位高權重,最關鍵的是為清朝、為百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最值得讚揚的就是劉統勛「治水之功」。

黃河、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但是一直到現代都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更不要說落後腐敗的清朝時期。

劉統勛在位期間,曾經先後六次奉命治理水患,乾隆以為左掌右臂,死後謚號「文正」,名副其實。

劉羅鍋雖然沒有電視劇裏表現得,與和珅鬥志鬥勇,但是,真實的歷史上更加兇險。

劉羅鍋雖然位高權重,但是一生都沒有做過軍機大臣,這個職位一直被和珅牢牢的把持著。乾隆在位時期河山囂張跋扈,是一座扳不倒的大山,就連劉羅鍋都要贊避鋒芒、自污名節、明哲保身。

但是在乾隆死後,就是劉羅鍋奉命辦理了和珅貪污腐敗一案,將和珅送入了大牢。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說滿清,知道滿清歷史的人不多,說劉羅鍋都知道,原因是這幾年的電視劇經常播放關於劉羅鍋的奇聞怪事,但是詳細情況就不一定明白了!先說說「劉統勛」。

這位就是「劉統勛」,而且他就是「劉墉」的父親,這爺倆在滿清,特別是在「雍正、乾隆」兩朝,二位都是傳奇人物,並且忠貞不二。劉統勛(1689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人,雍正二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學士、軍機大臣,都是重要職務。

劉統勛官至宰相,這個官當了四十多年,就是一條;清正廉潔,正直、無私、敢於直諫,吏治、刑部、軍事、治河,他都幹過,非常讓朝廷和皇帝的信任,你說這可以了吧?如果沒有過人之處能幹一輩子嗎?但是最重要的是不佔不貪,贏得了滿朝文武的好評、愛戴及皇帝的信任。

據傳這就是劉統勛、劉墉父子曾經住過這裡,一品大員夠廉政吧!劉統勛一生有好多傳奇的故事,在官任上一絲不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死於上朝的路上,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乾隆帝在知道劉統勛的死訊後感嘆不已,追授太傅,謚號:文正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劉墉自幼體弱多病,是劉統勛的三個兒子當中的一個長子,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內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等重要職務。劉墉接受了其父親的良好教育,為朝廷當差期間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特別是劉墉的書法造詣很深,大家都稱之為「濃墨宰相」。清代的「嘉慶九年」(1805年)病逝,劉墉屬於高壽,八十五歲,死後被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劉統勛、劉墉父子二人都是清代的朝廷高官,都是在他們的一生中「廉潔奉公守法」兢兢業業的為朝廷服務,從他們父子二人的身上看到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重要體現。他們雖然作古,可後人們無不景仰。

(圖片來自網路,本文如有雷同請與本人聯繫刪除)歡迎評論留言。


什麼關係?當然是父子關係。按照反轉基因的水軍的描述,他們會說——你憑什麼說劉統勛和劉墉有父子關係?劉統勛和劉墉的父子關係是「磚家」說的,現在你們可以說是父子關係,但是未來有一天,說不定就會把父子關係推翻了。一切皆有可能嘛。

如果我出示《清實錄》和劉家的家譜的證據,告訴這些反轉基因的水軍,劉統勛確實是劉墉的父親,劉墉確實是劉統勛的兒子。這些反轉基因的水軍就會不屑一顧,呸,憑什麼你說這些證據就是證據了?你看見了?說不定是劉墉為了拔高自己偽造了家譜呢?

如果我說,劉統勛和劉墉有父子關係,這是有生物學證據的,比如,我們可以檢測劉統勛與劉墉的DNA,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父子血緣。這些反轉基因的水軍就會說,呸呸呸,憑什麼用DNA就可以做親子鑒定,科學就不會出錯嗎?你太迷信,迷信科學,科學是最大的迷信!

如果我說,劉統勛和劉墉是父子關係早就是歷史學界的定論,這些反轉基因的水軍還是喋喋不休。他們會說,什麼狗屁歷史學界,你真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劉統勛和劉墉是不是父子關係在歷史學界還沒有「定論」嗎?我問,哪些歷史學界沒有定論,這些反轉基因的水軍就會驕傲的挺起脖子,說,我啊。

總之,反轉基因的水軍是不會承認任何事實的。「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迷信科學」,「沒有定論」,就是他們反智的三大法寶。按照他們的邏輯,大清國從來就沒有建立過。

劉統勛和劉墉見了反轉基因的水軍,也會落荒而逃。不能和他們這些不正常的人囉嗦,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劉統勛是劉墉的父親。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是乾隆時期的名臣。由於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後廢除宰相制度,所以之後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宰相。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行使相權,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而劉統勛是是以漢人身份出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職之多,堪與後來的和珅相提並論。所以說劉統勛受乾隆重用是名副其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劉統勛上朝途中猝死,死後謚號文正,是清朝為數不多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清史稿評價劉統勛「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墉是劉統勛的長子,電視劇中習慣稱其為「宰相劉羅鍋」,但事實上,劉墉既沒做過宰相,也不是羅鍋。首先,清朝選官注重外貌,如果劉墉是羅鍋是不可能當官的;其次,劉墉一生最高的職位只是體仁閣大學士,與他父親比差的很遠。

劉墉的仕途多少受到了父親的蔭庇,前期順風順水,但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因此事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再次被調入京城時,已經年過花甲。而當時的和珅正受乾隆寵信,劉墉這段時間只是靜默自守,也做了一些隨波逐流的事。劉墉被提拔為體仁閣大學士時,乾隆甚至說是因為沒有其他人可用了才提拔的他。

劉墉一生並沒有得到太多重用,反而多次受到乾隆責備。電視劇中劉墉智鬥和珅是不存在的,直到嘉慶時期,劉墉才參與扳倒和珅。


非乾隆時期,他們也是父子。


不論是什麼時期,都是老爹和兒子的關係。

劉統勛進士出身,乾隆年間先後出任過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漕運總督、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太子太傅、陝甘總督、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是第一位漢人軍機大臣(類似宰相)。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勛去世,乾隆皇帝賜謚號「文正」謚號,這是文臣死後能得到的最高謚號。縱觀清朝歷史,僅有八位文臣獲得了這一榮譽,可見乾隆皇帝很是器重劉統勛。

劉墉是劉統勛的長子,乾隆年間出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劉墉前半生在仕途上頗有建樹,也得到了乾隆的嘉獎,後來入京任官以後墉不斷犯錯,官聲逐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乾隆皇帝的責備。步入老年,在嘉慶年間加封太子少保,辦理和珅案,嘉慶皇帝委以重任。死後贈太子太保,謚號文清。


劉統勛保田治吏啊劉統勛兒子叫劉庸經歷兩朝君主乾隆到嘉慶再到道光年間纔去世吧劉庸敢鬥和珅貪官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