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大才子解缙是江西省吉水县人,自幼便以聪慧绝伦、博闻强识著称。据史书记载,解缙在襁褓之中时便开始识字,5岁时便练就诗文只听一遍即能诵读的本领,7岁时开始写文章,11岁时能做到日诵千言且终身不忘,12岁时读尽《四书五经》且能贯穿它们的义理。总之一句话,解缙就好比是上天的文曲星下凡,天生的一块「读书料子」。

待学业大成之后,解缙便在科场上一展身手,19岁时考取江西省乡试的解元,次年又考取进士,被授予中书庶吉士,旋因才华晋升为翰林学士。解缙侍奉明太祖期间,因才华横溢、机警聪明深得宠信。朱元璋因为喜欢他,某次曾推心置腹地讲到:「朕与你从道义上是君臣,但从恩情上如同父子,所以若有好的建议,便当知无不言。」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见《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不过话虽然这样讲,但等到解缙真的在朝堂上犯言直谏,弹劾兵部尚书沈潜、御史袁泰,并上疏为大功臣李善长辩冤时,却一再激怒朱元璋,最终被遣送回原籍读书,直到朱元璋驾崩,都没能再出仕。解缙第一次仕宦生涯,仅有4年时间而已(1388-1391年)。等到朱元璋驾崩后,解缙遭到前政敌袁泰的诬陷,一度被贬谪为河州卫吏。

解缙当然不肯将满腹才华埋没在西北苦寒之地,为此通过好友礼部侍郎董伦向建文帝陈请,得以重新入朝做官,担任翰林待诏。不过解缙侍奉建文帝没多久,后者便因「靖难之役」的失败,被叔父燕王朱棣篡夺皇位,而他本人或自焚而死,或化装成僧人出逃,此后便再无下落,时在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

对于解缙的才华和机警,朱棣早在做藩王时便有所耳闻,所以等到他篡位称帝后,便对这位大才子进行刻意提拔,不仅委任他为翰林侍读,而且命他与心腹重臣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人一起进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仕宦生涯达到巅峰。

但就在解缙仕途得意之际,危机却悄然而至,并最终要了他的性命,而究其原因,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据正史记载,解缙做官期间不仅喜欢议论时政、臧否人物,并且不懂得揣测圣意,常常率性而为,由是屡屡触怒皇帝,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解缙之所以被杀,其「导火索」便是向朱棣建议立朱高炽为太子一事。

原来朱棣称帝之初,对于择立太子一事颇伤脑筋。虽然就身份、才能、品行而论,嫡长子朱高炽最有资格担任储君,并且他也得到大多数文官的拥护,但在朱棣和大部分武将看来,曾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嫡次子朱高煦,更应该获得太子之位。正因如此,朱棣便向解缙征询意见。

解缙心向朱高炽,便一再大夸特夸他的优点,但在看到朱棣无动于衷后,便改而夸赞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称他是「好圣孙」。朱棣固然不喜欢长子,但对孙儿却是喜欢的不得了,如今听闻解缙夸赞朱瞻基,立时间笑逐颜开,并决定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就这样,因为解缙的一番话,帮助朱高炽父子两代人谋得皇位,后者对他的感激自然不需多言。

朱高煦本来极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如今却被解缙「搅黄」,心中不禁愤恨至极。为了报复解缙,朱高煦便在朱棣面前百般诬陷他,再加上解缙本身有疏阔散漫、口无遮拦的「毛病」,所以渐渐地便失去皇帝的宠信,不久便被贬谪到安南。4年后,解缙又因入京述职时私自与太子朱高炽接触,并且在没有得到皇帝同意的情况下便出京,由是被关进诏狱接受严刑拷打,时在永乐八年(1410年)。

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皇帝献上囚犯花名册,结果朱棣在其中看到解缙的名字,便大为不满地问道:「怎么解缙还活著呢?」纪纲会意,回去后便将解缙灌得酩酊大醉,随即把他埋入雪堆中,将其活活冻死。解缙遇难时,年仅47岁。事后,解缙的家产被抄没,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明史》


明朝解缙确实不负才子之名,自幼就博览群书,聪明绝顶,二十岁之龄就高中进士,更让其留名后世的是其主持编写的《永乐大典》。当然,此人在逢迎皇帝上也是功夫独到。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

解缙因学识渊博,才名在外,曾常伴皇帝朱元璋身侧。有一次,解缙陪同朱元璋一起钓鱼,谁知钓了许久,竟无一鱼上钩。郁闷之下,朱元璋让解缙赋诗一首。解缙眼不跳脸不红地吟道: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如此当面逢迎君王,除了才力,没有几分厚脸皮是做不到的。

后解缙上万言书,慷慨陈词,对朱元璋的施政多有非议。朱元璋本布衣出身,骨子里都瞧不上读书人的文酸气,后借解缙为李善长翻案时就把他打发回家了。后朱元璋驾崩,儿子朱棣发兵夺取了皇位。因编《四库全书》就把解缙给找来了。在编书过程中,朱棣对解缙非常赏识,曾对臣下说:「国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

但千不该万不该的是解缙不应该卷入皇家立储君的事情上。朱棣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嫌弃他性格太温厚,体肥胖足有疾。而次子朱高煦相貌英俊,英勇过人。而在朱棣询问解缙立太子意见时,解缙却遵循立长不立幼的传统举荐了朱高炽。而后又经常当著朱高炽的面,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煦的坏话。解缙卷入皇家之斗犯了大忌,更遭到了朱高煦的怨恨。

永乐大帝——朱棣

后解缙被贬到广西,在一次回京述职时,趁朱棣不在京城,私下拜访了太子朱高炽,更让人猜疑的是他没有等朱棣返京就打道回府了。朱高煦在朱棣回京后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打小报告的机会。朱棣听后勃然大怒,认定解缙勾结太子,意图谋反,于是下旨将解缙打入大牢。

几年后,朱棣偶然得知解缙还在狱中,就冷冷地对锦衣卫头领纪纲说了一句:「怎么解缙还活著?」听话听音,纪纲自然听出了朱棣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好酒好菜招待了解缙一番,趁其醉酒后,就把他埋在积雪堆里,活活将其冻死了。空有才名,却不明权斗,自取灭亡,令人唏嘘。


谢缙,史称明朝第一大才子,应该比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头要大点吧。只是长的有点磕碜,个子也不高。

幼时就有才名,二十岁就中了进士,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的人皓首穷经只中了个秀才,人家才二十岁,人比人,气死人啊。

年纪轻轻就大放异彩,与他天才身份是相符的,有许多许多例子可以证明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才高八斗。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只举一个事例,让各位看官老爷管中窥豹。

一天,永乐皇帝宣谢缙,对他说「昨夜宫中有喜事,你做首诗吧」。

谢缙心想,喜事必定是皇后生产,于是答到「君王昨夜降金龙」。

谁料永乐却说是个女孩。谢缙眼珠一转,「化作嫦娥下九重」。

永乐又说「可惜生下来就死了」

谢缙眉头一皱,「可惜人间留不住」

「已将尸体丢到池塘里了」

谢缙又吟「翻身跳进水晶宫」

从上文可以看出,无论是才识还是反应,谢缙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古代的文人当官为人,的确需要这种不要大智慧,但需要这种聪明敏捷有趣的文字游戏做邀宠的必备手段,常能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谢缙,这位少年天才,弱冠之年就中进士,「春风得意马蹄疾」。中国古代文人,哪个不想出将入相,指点江山,光耀门楣。

谢缙当然也想,但是,他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就是不该介入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的漩涡里。天家无父子,何况是你这个外人,哪个朝代在立储时不是血雨腥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能不触怒皇帝吗?

永乐帝有俩个儿子争储君,大儿子又胖腿脚还不好使,永乐不喜。二儿子非常勇猛,高富帅,惹人喜爱。可是自古都是立长不立幼。让永乐很头疼。

一天,永乐问谢缙,太子立哪个好呢。

「大儿子好!孝顺能干,人又老实。」

永乐不语。

「皇上还有个好孙子呢」

于是,太子给了大儿子朱高炽。让老二朱高煦非常忌恨,常常说谢缙和太子坏话。谢缙却告诉皇上,「不能让他再这么干了,他是在和太子争皇位」。永乐大怒,斥说你这是离间我们一家人。从此就非常不喜欢谢缙了。

还有一次,永乐外征,谢缙回朝述职。谁知道他不在京城等永乐回来,只见了太子就又回去了。这让老二抓住把柄,说他趁皇上外出,私自觐见太子,见完就走,欲勾结太子图谋不轨。

这帽子太大了,谋反啊!于是下狱,在特务组织锦衣卫手中受尽折磨,幸亏牙口紧,特务头目纪纲也摸不清永乐到底是啥意思,没敢要他性命。直到有一天,永乐看到待决名单,看到谢缙名字。说了句「谢缙还活著呢」

于是,特务头子纪纲一顿好酒好菜,把谢缙灌醉以后,埋在雪里冻死了。可怜明朝第一才子,也落了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死法。


永乐伊始,立嗣建储问题便一直困扰著朱棣。

朱棣共有四子,按《皇明祖训》「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规定,长子朱高炽理所当然应立为皇太子。然而高炽身体肥胖,行动迟钝,不为朱棣所喜,却得祖父朱元璋的钟爱,故在洪武间已立为燕世子。

朱棣比较喜欢次子朱高煦。高煦长于骑射,驰骋沙场,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且巧舌如簧,行事无赖,颇像其父。在一次激烈战事中,由于高煦的出色战绩,朱棣也曾亲口对其许诺:「将来得天下,必立你为太子。」这使高煦更加骄恣无恐,也使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白热化。

高炽素以仁厚闻名,赢得一批文臣儒士的拥戴。而高煦勇猛善战,身边也拥有一批在靖难之役中立过战功的武将。最初,威毅果决的朱棣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但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措置不当,将使其家族的皇权统治发生根本性动摇。

上图明仁宗朱高炽

永乐二年(1404)二月,朱棣终于下决心颁诏:「以世子为皇太子。」

促成这一决断的关键因素是因为高炽有个酷爱读书,又果毅机敏,智识过人的长子,即后来为明宣宗的朱瞻基,而积极拥戴高炽并提醒朱棣这能使国家长久安定的就是大学士解缙。

据史载,一次朱棣私下问解缙立嗣之事至解缙回答:「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默然不语。过了一会儿,解缙又叩首道:「陛下有一个好圣孙。」朱棣听了点头赞同,于是决定立高炽为太子,以便把皇位传给这位「好圣孙」。

然而,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非但不意味著储位争夺的结束,反而使这一取争更加激烈,更加表面化。朱高煦对父亲没有兑现自已的诺言而愤愤不平,也忌恨拥戴太子的那班文臣,尤其憎恨大学士解缙,总想找机会进行陷害。

上图解缙

解缙深得朱棣的宠信,入阁不足一年,便脱颖而出,跃居首辅(相当于宰相)。但在高煦及其党羽的谗言攻击下,他渐失朱棣欢心。

而解缙看到成祖依然宠爱高煦,却对太子很不满意的态度,还时常耿直地提醒皇上:「这样做恐怕又会引起争端。」朱棣认为解缙在有意离间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

永乐五年(1407),高煦在成祖面前诬告解缙泄露宫中机密。个别大臣为排挤解缙,也奏劾解缙在廷试取士中有不公正行为,解缙就此被贬降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刚踏上南去的路程,礼部郎中李至刚又落井下石,奏言解缙有怨望之心,不服被贬。成祖一听,又生气地将解缙贬黜至交趾(今越南北方),命于化州(今属广东)督军饷这一苦差。首辅大臣仅因他人诬以莫须有的小罪名,就遭此等贬黜,仕途可谓坎坷危迤。

上图解缙草书

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奏事,恰逢成祖北征,便谒见太子而还。高煦见机,又诬蔑解缙是伺皇上出征,私觐太子又不告而别,无人臣之礼。成祖大怒,下旨逮捕解缙下锦衣卫诏狱。个别大臣又乘机诬告解缙在朝中结党营私。解缙被严刑逼供,牵连到的有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旸、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及御史李至刚等大臣,全部被逮捕入狱。由于重刑逼供和长期牢狱折磨,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高得旸诸人都先后死于狱中,只有解缙居然挺了过来。

永乐十三年(1415),成祖审查狱中案犯名单,锦衣卫指挥纪纲送上囚籍名录。成祖见名册上居然还有解缙的名字,似乎有点不相信,顺口说了句:「难道解缙还活著吗?」纪纲是个出了名的佞臣,善于揣摩皇上的旨意,以手段毒辣而受成祖宠信。他回来之后,琢磨了一会儿,便把解缙请到房中,用酒灌醉,然后命人拖出去,埋进雪堆中。纪纲知道,这样做,如果成祖意在除去解缙,那他定可得奖赏;如果成祖并没有要处死解缙的意思,那解缙也是自己醉卧雪地受寒而亡。同时,解缙的家产被籍没,妻子、宗族被流放辽东。

一代才子解缙,成为明成祖诸子争夺太子之位的牺牲品,死时才四十七岁。


解缙生于洪武二年,自幼好学,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才思敏捷,为朱元璋所器重,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永乐年间,编纂了《永乐大典》,可以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曾写下一篇火药味十足的《万言书》,批评朱元璋理政的法令多变、用人不当、滥政税收等等弊端。但朱元璋并未因此给解缙治罪,反而更加重用他。《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十年之后,开国功臣、被封为韩国公的李善长被牵连为同党,被朱元璋处死。一年后,有人请解缙代写为李善长平反的奏疏,于是解缙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为李善长鸣冤。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怒,大骂解缙。可见,解缙是不善于拍马屁的。

后来锦衣卫纪刚认为皇帝朱棣暗示自己杀掉解缙,于是将他灌醉后,埋于积雪中而死,时为永乐十三年,年仅四十七岁。《明史》中记载:「刚遂醉缙酒,买积雪中,立死」。

纵观解缙一生,可以说仕途坎坷,虽被皇帝器重,但也一再被罢免甚至入狱。解缙过于锋芒毕露,不畏权贵,他也许不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