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时报【杨家琳工研院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所生活与生医研究组研究员】

「睡眠」可说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必要元素,但睡眠品质不够好、形成睡眠障碍,就可能产生身心失调或疾病,不只降低工作绩效、造成经济损失,还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因之一,更对民众健康有深远影响。因此,「睡眠」在市场上也愈来愈受重视。工研院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所(产科国际所)表示,全球睡眠辅助产品的市场,预估将从2015年的625亿美元,成长至2021年的849亿美元,年复合成长率约5.1%;当中以床枕类产品为大宗,另外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诊疗、药物治疗、睡眠中心检测设备、居家睡眠检测等产品需求也逐年上升。

尤其在数位科技的带动下,「睡眠科技」(Sleeping Technology)得以崛起,成为消费者促进睡眠与健康的一大方式。消费者期望借助科技力量,运用各种健康装置和设备,来协助管理自己的生活作息及睡眠。这种融合了远端监测、行动健康、医疗资讯及远距医疗等面向的睡眠科技,提供给消费者新型态的睡眠健康解决方案;不论就睡眠的追踪或辅助,都可跨领域地运用消费产品、智慧家庭、数位健康、应用软体等服务,透过监测、了解及改善睡眠,达到临床与疾病的研究或是健康促进的目的。

在追求优质睡眠和健康之下,也逐渐建构出睡眠科技的「生态系统」,以强调个人化的自动调整与直觉式控制为导向,不只能监测使用者的生理数据,并结合各种健康与生活用品,让光线、空气、温度、湿度、声音等睡眠环境的条件,能随著个人的生理变化及需求连动调整,以提升睡眠的效率与品质。其中包括声音和手势等控制,及互动式语音应答、AI人工智慧等技术的融合,还有将侦测收集而来的数据加以分析应用等,都是睡眠科技生态系统的发展重点。

睡眠科技市场的兴起,还可从美国消费性电子展(CES)连续2年设置睡眠科技专区显现;2018年有超过40家厂商展出睡眠监测装置、智慧床╱枕、智慧闹铃、头套式耳机、卧室照明、白噪音、脑波侦测、睡眠指导及放松技巧等多样产品。这些产品著重符合不同使用族群和情境,以达到「睡得更好」的效果;比如一般成人较常出现打鼾、失眠、睡眠被干扰等睡眠障碍,可能需要止鼾床╱枕,或是助眠眼罩、呼吸带等。而高龄、孕妇或婴幼儿等族群,造成睡眠障碍的原因不同,也需能「对症」的睡眠解决方案。

虽然各种睡眠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以实际规格来看,许多睡眠装置或设备,并未经过临床验证或与「睡眠多项生理检查」(Polysomnography,PSG)比对,不但数据可信度堪虑,后续的数据应用、以及搭配的保险补助方式也仍缺乏,是台湾产业面对睡眠科技市场必须注意的地方。

因此工研院建议,未来睡眠科技的产品与市场发展,首应著重在数据与健康生活的串联,以因应更多消费者使用睡眠科技产品、掌握更多生活主控权,即是从收集而来的数据中找出问题、回答对使用者的「真实意义」。尤以睡眠问题经常会与其他疾病有关,睡眠的监测数据与分析报告,还可与电子病历或企业健康资讯系统汇整,提出更完整有效的健康评估,包括个人化的建议回馈与治疗决策,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获得改善。

此外,在睡眠监测等情境中,睡眠科技产品最好能具备非接触、「无感」的特性,甚至产品外型还能结合生活环境、无违和感。并且在智慧家庭、智慧生活的发展趋势下,睡眠科技也可进一步与生活环境中的其他装置连结、整合在单一平台上;像是室内的温度、湿度、亮度、音乐等,就可借由开放式平台调控管理至最适睡眠的条件,也是能够创造更高产品价值、扩大市场接受度的方向。

以睡眠科技这样的新兴产业,横跨了医疗照护、电子感测、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与性质,在未来的应用推广上,也应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或与策略伙伴联盟来创造营运成长的动力。例如在技术多元化的运用上,就有车厂提出透过睡眠辅助的反向应用,也就是协助驾驶维持清醒,来避免因精神不济而发生事故的状况,也是从健康生活的角度来创造新的「睡眠商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