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1506年),以刘健、李东阳、谢迁为代表的朝臣以辞职为要挟正德杀掉「太监八虎」特别是刘瑾。然而,刘健、谢迁等人被要求辞职,李东阳辞职不成。

(1)李东阳被人认为谄事权阉、见风使舵

李东阳能有什么办法?只能与刘瑾虚与委蛇。蛮干只会或者辞职或者被锦衣卫打死!然而,天下多懦弱的腐儒们明明自己没有勇气、魄力却总希望别人带头为自己谋利益。

李东阳的学生南京太常少卿罗玘,都直接给他写信要求「请先削生门墙之籍,然后公言于众,大加诛伐,以彰叛恩之罪」,您把我的学生籍削除吧,再请您公之于众我的判师大罪。

更有人画了一张画:丑恶的老太太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并上书「此李西涯之相也」。

(2)李东阳被人认为是忍辱负重

谋杀「八虎」事件后,李东阳认识到明武宗依靠「八虎」揽权、监视文武,消灭「八虎」不可能一次性地被消灭,只能慢慢来。此次失败后,李东阳与刘瑾之间展开了合作。

无论内阁有什么问题,无论大事小情都先跑到刘瑾的家里去请示。刘瑾有什么需要提笔写字、写文章夸奖的事儿,都请李东阳来题题写写。李东阳也是不让辞藻,大加吹捧。为此,引起许多儒家文臣的反感。

李贽就称其为「随事应变,潜消默夺,使天下隐受其福」。李贽更是大骂说李东阳人品不好的人,「此真是放臭屁也!」。

(3)是见风使舵还是忍辱负重要看作为

有些人能够继续为官,主要如此:公开场合对太监的命令,脸沉著、哼哼一两声后去办。李东阳则是表现得高高兴兴。两者本质上毫无区别。但沉著脸的人就觉得李东阳没有气节。然而,你让他批评宦官、营救其他官员等,他却没什么勇气。

李东阳却在取得刘瑾信任的情况下保护了不少朝臣。

例如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刘瑾抓了三百多名官员送往镇抚司审查。结果,李东阳从中搭救。其他如刘大夏、杨一清、刘健、谢迁等文武重臣也在其帮助下得以活命。

最终,正是李东阳、杨一清联合张永才要了刘瑾的命。


个人认为,无论说是「忍辱负重」,还是「见风使舵」,其实都不准确,给一个「私心作祟、明哲保身」的评价可能更恰当一些。

首先说一说为什么我认为李东阳并不是见风使舵。

其一,如果真的是见风使舵,投靠刘瑾,那么他劝说焦芳离开吏部这事根本无法解释。其实李东阳和焦芳是多年的老相识,关系一直不差,但在刘瑾乱政之后,焦芳迅速依附刘瑾。当时焦芳任职吏部,又搭上刘瑾,于是趁机进入内阁。根据明朝先前的惯例,一个大臣是不能同时在内阁与吏部任职的,因为「内阁处密勿之地,虽与闻机务,而不得专进退百官之权」。但焦芳野心不小,又成了刘瑾党羽,这时候劝说他放弃吏部尚书的职位是要冒风险的,如果李东阳真的只是见风使舵之辈,完全不需要多嘴管这种事啊,但他还是去劝说焦芳,并最终劝说成功了,这就足以证明他不是见风使舵。

宦官专权陷害大臣的事,在明朝早有先例。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害死了御史刘球。刘瑾的势力不比王振小,而武宗朱厚照似乎比英宗朱祁镇更不靠谱。刘大夏这样的名臣,都因为得罪刘瑾差点被下狱害死,还是李东阳营救,才改判流放肃州(如今的甘肃一带)。刘瑾也曾经在李东阳主编的《通鉴纂要》里找错别字和装订错误(「装潢颠倒」),意图治李东阳的罪。在这种情况下,李东阳又怎么敢在明面上和刘瑾真刀真枪的作对呢?如此,李东阳拍刘瑾马屁,说一些肉麻的话,也实在是无奈之举,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大臣都做敢于面对廷杖和诏狱的死士。他并无什么附逆刘瑾的实际作为,只是像个清客一般吹捧刘瑾几句,写几篇阿谀奉承的碑文,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也谈不上助纣为虐。

按照《明朝那些事》的描述,刘健和谢迁诛杀刘瑾事败之后,都对之前表现暧昧的李东阳十分不满,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其实谢迁回老家之后与李东阳仍保持了很好的关系,他曾写诗赠给李东阳,有「金兰意重更怀人」一句,简直是把李东阳当作生死之交来写了。李东阳也是大出血,举米友仁的一幅山水画相赠。米友仁是米芾的儿子,书画大家。谢迁此人「秉节直亮」,非常正直,如果李东阳在刘瑾乱政时真的见风使舵,那么谢迁怎么可能还跟李东阳如此相处呢?至于刘健对李东阳的恶劣态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刘健就是这个脾气,对谁都这样,哪怕是对干掉了刘瑾的杨一清,刘健也是这种爱理不理的样子,更何况是李东阳。其他当时的重臣,包括刘大夏、杨一清等人,在刘健乱政期间,都对勉力经营的李东阳表露出同情与理解,我想,他们的态度,足以说明李东阳绝非见风使舵之人。

在刘瑾乱政期间李东阳的心迹到底如何,如今已不可考,他本人对这期间的心理活动讳莫如深,在个人文集中几乎看不出端倪。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李东阳不断地请求退休,不断地自称年老力衰不堪大用。还有他一边营救大臣,一边给刘瑾、张永等太监拍马屁的矛盾言行。至于内心到底如何,只有一句「长沙李文正,林下每谈及正德初年,未尝不恸哭」,他在痛哭什么呢?是痛哭当时一念之差未与同僚们同进同退,痛哭自己的行为不被同僚理解,还是痛哭那些获罪离去的同僚自己无力挽救?我也不知道,但我想,论行迹,他真的尽力了。刘大夏年谱中记载,刘大夏流放肃州时,众人相送,刘大夏没有接受其他赠礼,唯独接受了李东阳赠送的一件羊皮大衣。为何独独接受李东阳的礼物?我想,他也是在用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他对李东阳这些年来行为的同情与理解。

当然,说他早就料到刘瑾会死在自己手上,所以「忍辱负重以待来日」,那也是我们后人开了上帝视角才会说的观点。因为刘瑾专权之后,李东阳是反复上书乞求致仕的。他文集中有一本《求退录》,记载了他历次请求致仕的奏章,其中尤以刘瑾乱政期间上书最为频繁。如果他真是忍辱负重伺机而动,一心要除掉刘瑾,那么也无需做这个样子。李东阳晚年身体很差,而且儿女接连早逝,对他打击很大,因此他是真心实意的想早点退休,不趟刘瑾的浑水。估计他自己都搞不清是自己先病死还是刘瑾先伏诛吧,能好好的退休就很满足了,还提什么来日?而且,李东阳可是在草拟圣旨的时候夸过刘瑾「刚明正直,为国除弊」的,说这种行为是「忍辱负重」,好像也不太对劲……如果只是忍辱负重,也不必夸的这么过分吧……说到底,他是有私心的,他想在能够尽量爱惜羽毛的情况下,同时保住晚年的生荣死哀,这种心理,确乎是不够光风霁月,但也不必苛责,下一个明哲保身的断语,也就够了。


分析一下,李东阳的行为当中,忍辱负重和见风使舵的成分都有一些。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明英宗天顺八年考中进士,此时他只有十八岁。明孝宗时,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后来又升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当时首辅大学士是刘健,另一位大学士是谢迁。明孝宗去世,明武宗登基,李东阳和刘健、谢迁一起成为顾命大臣。

刘瑾是兴平人,为人狡狠,明武宗还是皇太子时,他就在东宫当太监。明武宗即位,刘瑾最初掌管钟鼓司,与太监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等人合称为「八虎」。

刘瑾平时最会陪伴明武宗玩耍,所以很受信任。正德元年十月,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和尚书张升、给事中陶谐、御史王涣等众多大臣都建议明武宗远离刘瑾等人。刘健和谢迁甚至上疏建议把刘瑾处死,措辞严厉。

司礼太监陈宽、李荣、王岳等人提出,可以把刘瑾派到南京去,刘健等人不同意。吏部尚书焦芳赶快向刘瑾通报消息。刘瑾连夜带著马永成等人跑到明武宗面前,伏地痛哭,说太监王岳等人和朝中大臣勾结,要限制皇帝的行动。

明武宗大怒,当场任命刘瑾掌管司礼监,马永成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西厂。太监王岳、范亨被杀。

李东阳、刘健、谢迁等人得到消息,同时提出辞职。明武宗只留下李东阳,同意刘健和谢迁离去。李东阳再次恳请去职,明武宗仍然不许。

刘健和谢迁离开北京时,李东阳含泪送行,刘健正色说:「何泣为?使当日力争,与我辈同去矣。」

话语中间明显带有谴责的意思,李东阳默然不语。

这以后,刘瑾的亲信焦芳成为大学士,和刘瑾一起疯狂报复朝中大臣,「老臣、忠直士放逐殆尽「。李东阳的地位虽然在焦芳之上,但也感觉到压力,」悒悒不得志,亦委蛇避祸」。有些时候还要向焦芳陪著小心,以求自保。

刘瑾干涉朝政,李东阳身为大学士,尽力补救。许多受到刘瑾迫害的大臣,因为他的救护,得以保全。明武宗曾经一次把三百多名大臣投入监狱,李东阳从中调和,最终大家都被放了出来。

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和陈熊辈等人,也幸亏李东阳的保护而免于祸患。李东阳「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但当时的许多人并不理解他,「气节之士多非之」。

在此期间,李东阳有忍辱负重的一面,也有见风使舵的一面。到了正德五年,刘瑾被处死,李东阳向明武宗反省自己,说:「臣虽委曲匡持,期于少济,而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

整体而言,李东阳是明朝比较难得的大学士之一。


忍辱负重,除一刘瑾,取而代之者,则钱宁也,江彬也,鸷悍凶狡,诛逐善类,且出瑾上。东阳可谓不知本,当时弊政之源,不在刘瑾,而在武宗。武宗昏庸无道,以声色犬马,酒肉逸游为政,于是媚子谐臣,接踵而至。去一刘瑾,来一钱宁;去一钱宁,来一江彬,宵小可胜诛哉?故武宗在位一日,则宵小断无可除之理。为东阳计,年六十矣,以道事君,合则留,不合则去,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惟其好谋无断,徒事荏苒,遂有依附阉党之诮,致积年声名劳绩扫地以尽,虽谋诛刘瑾,却于宵小之势毫发无损,区区李谋之名,何足道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