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没有十年如一日系统的了解古希腊哲学史和本科以上文科生的潜质无从下笔,百度现成的资料都看不懂。~ 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三贤,他们的时代是纪元前469一一322年,相当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三位希腊先哲是古希腊哲学奠基人。~ 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学是「自然科学」 ,侧重于研究研究宇宙本源和世界物资构成问题,而苏格拉底则研究人类本身,比如,人类伦理问题,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知识的由来,什么是国家……等等,他已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助手也是学生,他是三位先哲中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广泛的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柏拉图学派以理念为核心,他承认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但是,他认为现象更完美,更充实。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认识,这简直快成具象事物了。~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是炙手可热的世界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在学生的巨大黄金资助下,他同老师柏拉图一样大力开办教育,他的才华和贡献是多领域,尤其在数学方面卓有成就。~ 如果说苏格拉底的学术记载主要是以深入各阶层,各式人物的访谈,问答并由柏拉图整理的形式面众,而柏拉图本身的学术记载也是支离破碎,那么,亚里士多德留给后人的作品和书面资料就丰富多了。~ 肤浅之见,权当抛砖引玉。


「一脉相承」不应该理解为一种师出同门的相同,而应指一种内在的发展理路。仅从内容上看,这三人不同的地方倒多些,但这不同中也能见出一脉相承。

一、

苏格拉底探讨关于美德的一般定义或本质。因为一个具体行为的道德含义,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的,不具备普遍性。比如说欺骗,这看上去不好,那欺骗敌人呢?欺骗一个杀人犯而救了一个人呢?相对应的诚实,看上去是好的,但对坏蛋也诚实呢?所以无论诚实还是欺骗,都不具备普遍性,都不能说绝对了,这个行为是好是坏得看是在什么情境中。苏格拉底则试图寻找隐藏在这些具体的美德背后的那个美德的本质,那个不需要具体情境的、普遍的、本质的「善」。当然苏格拉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德即知识」。这个结论如何,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请记住这种寻找普遍本质的行为。

苏格拉底试图寻找「本质」,主要是在道德领域。什么是真善美之类的。柏拉图则把这种寻找本质的行为扩大到自然界。一百棵不同的树,都是树但不同,那这些树背后的、不变的「树的本质」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是「理念」,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一百棵不同的树之所以都是树,因为他们分有了「树」的理念,所以才是树。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著名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而进一步发展的,而亚里士多德则是完全和柏拉图对立。所谓「理念」只不过是一种本质属性或概念而已,这怎么是真实存在的呢?亚里士多德否定了「理念」的真实存在,实际上也就意味否定了纯粹的概念比如「动物」「人类」的真实存在。动物是什么?它是一个种属概念,没有一个存在物叫做「动物」。同时表示属性的比如黑、白、大、小之类的也不是真实存在。没有一个存在物叫「白」。那什么才是真实存在的呢?具体的事物,比如苏格拉底,这就存在。确实有个存在物叫「苏格拉底」。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这完全和柏拉图对立。但亚里士多德同时又认为还有第二实体,也就是表示属性的黑白大小,这些是第二实体。这第二实体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这又部分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这样一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表现出一种折中妥协的色彩。

二、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试图在道德领域探寻本质,然后得出「美德即知识」的结论。这里有一个他没留意的问题,那就是关于这种「本质」的知识从哪儿来。柏拉图给出了回答,知识从灵魂中来。灵魂本来居住在理念世界,因而具备一切知识,只不过灵魂进入肉体后被肉体遮蔽而忘了本来的知识,于是就要通过学习来回忆原有的知识。知识是灵魂原有的,学习只不过是帮助回忆的手段,而不是知识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又一次表现出折中调和的特点。他并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知识是灵魂原有的,而是认为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灵魂是个蜡块,感觉就是事物印在蜡块上的印记。这和柏拉图是对立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感觉就是事物印在蜡块上的印记是没错,但是这就像一个印章印在蜡块上,蜡块接纳的只是印章的形状,至于印章本身的材质是啥,就不知道了。所以感觉得来的只是一些色声香味触发之类的,却无法把握普遍本质。这种普遍本是是存在于灵魂中的。这又回到了柏拉图。

三、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单看其思想内容,是很不同的。但这其中能看出明显的传承、对立以及调和,所以说他们一脉相承,仍旧是没问题的。


主要应该关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这个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

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就是说反对柏拉图

分析哲学用的奥卡姆剃刀,就是来源与压力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评。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知之为知之——也许面具戴久了,就慢慢变成了面具

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请提吧。」「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

苹果的香味——到最后我们是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自己眼中的别人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

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三个筛子——信息泛滥的年代,却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像不到……""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苏格拉底不厌其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著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爱情婚姻幸福艳遇生活——知识不等于智慧,是从不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著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还不赖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采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还算比较美的花回来。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我告诉自己,要坚信手中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当然,我后来又看见好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认定我这朵最美,不再动摇。所以,现在我把最美丽的花带来了。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艳遇? 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做了几小时后,他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的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盛开得最大最好的花,但我采下来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了,就像您看到的这样。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说:不如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仍然没有规则,带一支回来就可以。 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他,发现他竟在树林里扎起帐篷。苏格拉底问:你还没有找到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著帐篷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如果我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蒌了。 苏格拉底问:你以为你不摘,它就不会枯萎了? 柏拉图回答:我知道,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要在它还盛开的时候,守在它边上,欣赏它最美的样子。苏格拉底问:那它凋谢了呢? 柏拉图回答:等它凋谢的时候,我会欣然离开,去找下一朵。

刀子嘴豆腐心——生活总有小打小闹,假如没了你我和谁去闹

苏格拉底本身相貌非常丑陋,但娶了一个漂亮泼辣的女人,动不动就会遭她无礼谩骂。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正因为他老婆总在家里发威,他不得不被迫每天游走于雅典的大街小巷与人辩论,他辩论的方法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式反语法,成就了一个伟大哲学家!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苏格拉底教诲他的学生色诺芬说:「我劝你,色诺芬,当你一看到一个美人儿的时候,赶快拚命跑开。为什么呢?据他说:「『青春美貌』的这种动物比毒蜘蛛还可怕得多!」 当苏格拉底打著赤脚,穿著破旧的长跑和披风,整天游荡在醉汉、鞋匠、小贩、老妇、艺妓之间时,他的妻子被她严厉的父亲问著:「他什么事也不做,只会耍嘴皮子,他连一双鞋都没有,就像一个叫花子。你跟他生活,就为了要在一起饿肚皮吗?」美丽聪慧的妻子坚定地跟了他。妻子卖橄榄换得的可怜的钱用完了,面粉吃完了,油也吃完了。妻子抽搭著:「连奴隶也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吃得再坏也没有了……」

然而在苏格拉底的生命的最后,他的妻子仍高喊:「他是我的!」狱吏打开了门,她来到他床边,她腰板挺直,黑得发亮的头发卷起梳成一个大髻,在悲伤中她仍保持著体面,整个面目都带著一种庄重的气质。她知道他喜欢她这样。她说:「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找你的。」她就像他那样神圣地面对著太阳说:「我的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


三人核心思想有继承关联深入关系:苏格拉底/凡事要思辨,背后总有理由;柏拉图/有终极理由在理性世界,必有形式规则;亚里士多德/这个形式是逻辑,并在物理学、修辞学、美学具象验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