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笔记》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笔记》一

作者:·斯宾·豆沙·(来自豆瓣)

来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笔记》一

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前六章与科耶夫《黑格尔导读》的笔记

第一部分:序言与导论

1、黑格尔哲学体系流变:

耶拿时期: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1807:精神现象学(导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哲学全书时期: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精神哲学:主观精神(灵魂、意识、精神)、客观精神(家庭、社会、国家)、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

2、关于「现象学」的争论:

作为存在主义新黑格尔主义者,科耶夫从胡塞尔现象学入手剖析黑格尔哲学,认为《精神现象学》将作为「存在现象」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人在自己的存在中和通过存在向自己现象,《精神现象学》本身是其最后的显现。同时,黑格尔哲学认为人不能存在于历史之外,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是一种如同海德格尔的「存在」,它必然被当做一种本体论的基础,因此《精神现象学》是一种现象学描述。简而言之,《精神现象学》是一种以现象学为方法,试图描述人的本质即人的所有「可能性」的哲学人类学,绝对知识在科耶夫看来就是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人类学的实现。

贺麟曾经撰文反对过将《精神现象学》与 「现象学思潮」等观的论文,先刚在新一版《精神现象学》译者序中重新强调了这个问题。先刚认为《精神现象学》,其实质是一种「精神形态学」,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只停留在了黑格尔的「主观精神」、「感性确定性」层面。先刚将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由」作为《精神现象学》的主旨:前者指「精神的所有行为都仅仅是对于它自己的把握,所有真正的科学的目的仅仅是,精神在天上地下的一切东西中认识到它自己」;后者指「精神的自由不是单纯外在于他者的自由,而是一种在他者之内赢得对于他者的非依赖性——它不是通过逃离他者,而是通过克服他者而得以实现。」(这里的克服,在我看来更恰切的说法应当是和解)

3、古代一元论和基督犹太教教义

科耶夫认为《精神现象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有:一、古代一元论,以反对源自于笛卡尔主义的认识二元论;二、犹太基督教教义,该教义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没有虚无,而只有他者;人性、神性兼有说。

黑格尔试图建立一个科学的哲学体系,在一元论影响下,黑格尔的科学体系必然是「必然和完整的」、「循环辩证的」。黑格尔批判了在他之前的两种形式主义:1、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们主张「绝对的同一」,「一切为一,一为一切」,黑格尔认为要破除这种形式之一倾向,一切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想理解和表述为一个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一个主体。」即建立一种以「以他者为中介的自身反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初的或直接的统一性」2、以康德等人为代表。这种哲学是建立在数学命题式的独断论基础上的,他具有形式的自明性而不具有现实性。真正的哲学应当是一种「自在存在,构成真理的生命的现实性和运动」。《精神现象学》强调历史性,同时是一种意识经验的科学,他继承了柏拉图的「回忆说」,但是回忆的具体内容则从理念回归到经验性的已经实现的世界历史中来

第二部分:意识(目的:取消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传统对立)

1、感性确定性或「这一个」和意谓(即通过辩证否定上升到普遍性,笛卡尔式的「我思故我在」)

黑格尔的感性是基于灵魂与身体二分而得出的概念。这样二分的意识首先是一种感性的,通过感官的中介而与他者联系的活动。而「他者」则首先意味著被灵魂否定了的整个自然。感性确定性所能达到的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即「这东西存在著」。所谓确定性对黑格尔而言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确定性是对整体的认知,是一种无穷内涵的认识;第二它还没有从对象身上取走任何东西,仅仅确定「这东西存在著」。

关于「这一个」黑格尔认为「这一个」再次表现为一种经历了中介活动的单纯性,即一种普遍性。

2、知觉(自为存在),或物与错觉

人的认知分为知觉与对象,前者是无关本质的存在而后者则是本质的存在。规定性构成了事物的事关本质的特性,并使得它有别于任何别的物。

在这一节里黑格尔首次提到了否定辩证法,只有与通过直接否定性的和解才能得到普遍性,即否定是一种与存在的直接性直接合为一体的规定性,而存在直接的直接性与否定性统一起来之后就转变为普遍性。注意黑格尔这里的否定是一种排他性的单一体。否定辩证上升到普遍性的过程,以知性为中介。知性是这样一种意识,即意识在任何个别的环节那里都仅仅把一个规定性认作真相,然后在下一个环节里认识到相反的规定性才是真相。

3、力、知性和超感觉世界

在黑格尔看来,力有两种形式:一是外化的力,二是被驱逐回自身的力,其中第二种是更为严格意义上的力。黑格尔认为其辩证法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推论,他的大词和小词分别是内核和知性,而他的中项是现象。内核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直接为了意识而存在而是与意识保持一种间接的关系,意识只有通过力的外化的媒介才洞察到物的真实的幕后。这个媒介是一种消失著的(转瞬即逝)运动或存在,即现象。现象与「假象」并存,假象是「直接在其自身就是非存在的存在」,一切孤立的东西都是「假象」,但「假象」的整体却是现实,而整体作为完整的和普遍的东西,构成了内核,它(内核)就是力的外化和回到自身的反映。这种回到内核的努力,即是一种自我意识。

真正的无限是同一与差别的同一(纯粹自身运动),无限性使得一个完满的规律本身就转变为必然性,而且现象的全部环节都被接纳到内核里面。当无限性的真实本质成为意识的对象,意识也就成为自我意识。

黑格尔关于解释的定义:这些环节虽然彼此有别,但是与此同时,这些差别又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差别,因此又被扬弃了,这样一个运动叫做解释。

科耶夫将黑格尔的世界分为三个世界:

A:超感觉的世界:神学、基督教神学,联系于它的超验神性和彼岸;

B:规律的王国:联系于他的第一性质(伽利略——笛卡尔)、力(牛顿)、「规律」(康德)的世界

C:颠倒的世界:关于自然哲学(现象和自在体,为他存在和自为存在);关于罪行和惩罚的说明(现实的罪行在动机本身那里,动机的真理无非是行为本身)

第三部分:自我意识

1、自身确定性的真理:取消了客观真理和主观确定性之间的差异

这一章主要涉及到黑格尔对主奴辩证法的论述。自我意识,首先纯粹无差别的自我成为自我意识的第一个直接对象;其次自我意识不同于生命,生命仅仅作为那个无限统一体本身存在著,因此生命无法以无限统一为对象。而自我意识是一个统一体,以各种差别的无限统一为对象

在进入主奴辩证法之前,黑格尔论述了处于动物性阶段的欲望阶段:

A:欲望的态度(感觉阶段):

欲望表现为一个自我意识为著另外一个自我意识存在著,是对于统一的追求和对于他者的扬弃。欲望指向一般对象,而不是「这个对象」。欲望体现了人类依赖外部世界而不能取消外部世界,不能在自己的独立中和自由中肯定自己的动物性存在状态。

B:承认(知觉)

1、生死斗争(从欲望到承认)否定性=死亡=个体性=自由=历史

关于生死斗争,科耶夫认为人既不是纯粹的否定性(死亡),也不是纯粹的同一性(动物生命、自然存在),而是一种整体性(在存在中成为虚无的消失)。生命是对意识的一种自然肯定,是一种不包含著绝对否定性的独立性;死亡是一个自然的否定,是一种不包含著独立性的否定,而独立性恰恰是承认的目标与意义。

2、主人的辩证法

主人是一种自为存在,他不承认他人。主人的斗争区别于欲望的斗争:1、欲望的对象是一般东西,而主人的斗争是针对具体的、人的内容。2、欲望不能在独立和自由中肯定自己的存在,但是主人是被承认的存在。但是主人作为人而斗争,却作为动物消费,因此仍然是动物的人,缺乏持存的存在。

3、奴隶的辩证法

相对于主人,奴隶是一种依赖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生物的存在,他没有否定性。但是奴隶是按照人的焦虑,即对死亡的焦虑,而不是按照动物的欲望活著。

在主奴辩证法的基础上,科耶夫将斗争和劳动抽离出来作为黑格尔历史观的核心,历史为了得到承认而进行的流血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劳动的历史。

2、自我意识的自由(知性:超感性事物、感性的二元论)

自我意识的自由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到哀怨意识。就独立意识显现为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言——斯多葛主义;就独立意识显现为欲望和劳动,以否定的方式对待他者而言——怀疑主义

A:斯多葛主义(缺乏规定性)

人是自由的,因为人思考。斯多葛主义是抽象的自由,虚幻地独立于现实世界。

B:怀疑主义(唯我论,抽象)

纯粹意识沉思——通过上帝的行动(个体性的承认),变现为欲望和劳动,与现实性相对立。怀疑主义者(思维=无限)否定一切规定性。对于怀疑主义者而言,那与思想自由相对的东西,实际上不再是无限性,而是一个独立的实存,一个持久不变的固定性。

对怀疑主义的批判:自由不是一种属性,而是一种行动(不是一次给定的)。人是一种否定的存在,但是只有当人回忆起他所否定的东西,人才是一个整体。(自由=个体性=历史)精神是(完成历史的整体)【否定性应当仍在整体性之中,而不是成为一种虚无】

C:哀怨意识(犹太教到基督教的转变)【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矛盾】

哀怨意识是一种超验意识,是通过否定活动(斗争和劳动)超越一切给定位的行动产生的。哀怨意识具体体现在:一个经验的自我(依附于世界,终有一死)——超验的自我(与上帝直接联系的不死灵魂)的连接。在哀怨意识中,彼岸的主人(圣父)、作为个人的神(圣子)、永恒的哀怨意识(圣灵)苦恼、孤独(彼岸世界)和宗教成为一个整体。超验的概念使得教徒的个人和社会活动失去了功效,沦为一种个人的目的,缺少使人真正趋于完善的真正的社会相互作用。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统合:通过教会超越个人。1放弃独立自主的决断,2放弃财富和享受。3肯定一种莫名其妙的行动

当意识不在把行动看成是他自己的行动,它也就摆脱了哀怨意识。

第四部分理性

理性是意识的这样一种确定性,即确信个别意识是一种绝对自在的东西(非彼岸,取消哀怨意识)。经过前两章,通过一个从意谓到知觉,再从知觉到知性的辩证运动,他者表明自己是一个自在存在,然后通过一个贯穿著「意识在主奴关系中的独立性」、「自由的思想」内在分裂的意识为了达到绝对解脱而进行的抗争等环节的运动,他者作为意识的对象反而自行消失了(哀怨意识的取消)。代表:知识分子,一种抽象的存在,生活在社会中但是不关心社会

1、理性确定性和真理(行动=自由=否定=中介)

理性的目标是认知真理,它发现意谓活动和知觉活动所指的物其实是一个概念(本质),理性在物性那里仅仅意识到自我。但是黑格尔的自我不同于费希特哲学的「我」,黑格尔理性确定性的建立在对费希特哲学的批判之上,即批判费希特哲学: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确定性;2糟糕的感性无限性;3、纯粹属我属性和绝对经验主义

A:观察(现实、感性、当前存在的状态)的理性:为了描述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是一种停留在生命概念的抽象理性。

对于观察理性而言, 「精神的存在仅仅是一个骨头」。 作为观察的理性,以对自然界的描述为任务。通过理性,自然界由类和种(无限特殊化)抽象为特征,即一种作为一种普遍的规定性。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普遍性,作为一种特定的普遍性,在这里仅仅是一个内在的本质。特定的规定性,作为种的规定性,是一种形式上的普遍性,与之对立的个别性反而代表了真的普遍性。

而个别性是介于统一体的概念和外部实在之间的一个过渡,亦即纯粹范式。作为否定的统一体,它不但排斥各种严格意义上的差别,而且也排斥最初那个直接的纯粹统一体。所谓的纯粹统一体是范畴,范畴意味著自我意识是自我与存在的统一体。存在者仅仅指一个思维著的现实事物,而范畴则是指它的本质性或者它的纯粹统一体。

通过对这种普遍性的把握,理性用规律,目的来为自然界立法。所谓立法,就是使激动性(确定的自身反应)和感受性从一开始就构成一个特定的,有机的对立:

1、规律:作为概念而存在,亦可以作为现成的东西而被观察到。它们企图按照自身的规定性或作为一个脱离了形式的内容成为绝对者。

2、有机物:维系著自身,正在返回到自身,并且已经返回到自身内的东西。

3、目的:目的的概念是理性的一个自觉的概念,也是一个现成的现实事物,他并非是现实事物的外在关联,而是现实事物的本质。(感性偶然联系,就双方的直接存在而言。起点和终点的一致性:尽管他所是的东西不同于他寻找的东西,但这个差别仅仅是差别的一个假象。它本身是一个概念即物本身就是一个目的)目的是概念的内核,现实性则是外观:外观(静止的普遍性)是内核的表现。

4凝聚性:一个处在他者存在中的自为存在(多样性本身被纳入到对立的单纯性里面)

B:合乎理性的自我意识自己实现自己(以物为目的的观察到以行动目的实现自身)

(物种和民族)借助于这个普遍的实体,个体不但获得了他的全部行动的持存形式,而且获得了他的内容(自身确定性)。科耶夫将这个过程的发展简单分为三个阶段:独立的主人状态---自由的奴隶状态---公民的态度。

1、快乐和必然性

快乐的自发性:人不创造他的快乐,而是得到快乐。(快乐=欲望=奴役=动物)

个体从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转变为一个无生命的必然性(一个绝对陌生的本质)。

2、心的规律和自大狂

个体的快乐到人类的共同(规律)的快乐,心认为本质应该是一种自我意识,在遵循规律的时候得到一种自我满足。但是他不行动,是个躲进乌托邦而非革命的存在者。他扬弃了前一个阶段必然性带来的痛苦。

仅仅停留在心的规律必然导致自大,即心软的人=错过快乐的人=躲进乌托邦之中的人。他没有意识到普遍者是一个现实性,行为的内容却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性。

3、德行和世界进程(德行旨在取消个体性)

公民通过国家,是一个普遍和特殊完美融合的个体。 只有德行能被改造成革命的行动,不过这种行动是世界进程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完善的国家中和通过完善的国家,作为积极的公民,人类的理想才能实现。世界进程也是一个被个体性颠倒了的普遍者。

精神性事物的存在方式在于,一方面被表象为一个普遍者,但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个体性的原则才会获得生命和运动,并因此获得现实性(普遍者是一种无生命的,缺乏独立性的质料)。当个体意识到这一点,他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在且自为的存在。

C:个体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自在且自为的存在。

1、精神性动物王国,欺骗或事物本身

在这一小节中,黑格尔特别强调行动的概念。理性是一个自在存在,它的形式是一个思想中的统一体;但这种自在且自为,一定是通过行动才能实现。而所谓行动是现实的,他的形式是一个存在著的统一体,是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结合体。行动是一个过渡,从一个尚未呈现出来的存在过渡到一个已经呈现出来的存在。个体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认识到它的原初本质,但是他必须预先有一个目的,然后才能去行动。在科耶夫看来,行动也就是斗争和劳动。

知识分子是理性的代表,借助于作品,个体把它的自在存在转变为一个对象,这样一来,那个以作品里面的个体为对象的意识就不再是一个特殊的意识,而是一个普遍的意识。作品因而就是自杀——间接地自我超越,自我扬弃。但是文学家的批判是一种主观的、不行动的、想像的超越。比较,绝对相对主义。真正的批判是行动。知识分子不否定任何东西,他因为不创造任何东西,仅仅表现他的本性,他是一个精神的动物。

关于标题中的第三个关键词,事物本身。黑格尔看来,事情本身是一个已然客观化,贯穿个体性和客观性本身的运动。对公民来说,事物本身是社会的,非超验的国家,是存在和行动,是有待实现的目的,是主动的实现和已经实现的作品。而诚实是这么一种意识,即一方面达到了事情本身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把事情本身当做一个形式上的普遍性。

2、立法理性(制定规律的理性)

黑格尔的立法理性,批判了康德理性的形式化倾向。黑格尔认为,伦理本身并不直接就是一个内容,而仅仅是一个不会自相矛盾的尺度,用来衡量一个内容能否成为一个规律。制定规律的理性降格成为一种只是进行检验的理性。同时,偶然的内容通过命题形式而具有普遍性。这类规律只停留在应当,但是不具有任何现实性。他们只是戒律。由此,黑格尔提出了「存在即合理」的命题,来为拿破仑辩护。「一切存在的和已经存在的东西都是善的。」、「通过成功赦免罪行。」这一主题,后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得到阐发,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小说深刻探讨了成功并不能赦免罪行,人最后只能在信仰中得到救赎。从这个角度,陀思妥耶夫斯基经过黑格尔回到了康德。

3、检验规律的理性

在批判了前黑格尔时期理性的形式和偶然性倾向,黑格尔将检验规律的理性分为三类:

诚实的道德:幼稚的道德家

仁慈的道德:浪漫主义和雅各比

形式主义的道德:康德和费希特

在这种理性划分基础上,黑格尔走向了精神。

第五部分精神

关于精神,黑格尔认为「这个绝对的实体是一种完满的自由,完全不依赖于它的包含著的那个对立(亦即各个自为存在著的自我意识之间的对立),把全部自我意识统一起来。『我即我们,我们即』」。精神的一切经验在本质上都是回忆或者深入内核的过程。在精神部分,黑格尔转入其具体历史发展形成论述中,历史的发展就是精神发展的历程。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众多属性可以归结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这两个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在这其中,民族是现实的实体,而公民是现实的意识。

1、作为真相的真理:伦理

伦理概念区别于道德概念,广义上的伦理(道德),指:1现实性的教化王国;2信仰的本质王国;通过启蒙完成辩证,达到自身确定的良知。但是在这一小节中,黑格尔的伦理指众多独立的、现实的个体在本质上形成一个绝对精神性的统一体。伦理出现的基础在于「在一个独立的他者那里直观到自己与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把貌似独立的事物看作是我的自为存在。」具体而言,伦理的本质恰恰在于,规律仅仅与自身一致,以这种自身一致性亦即规律的固有本质为基础而不是依赖于其他条件。

A:伦理世界:古代城邦

家庭和国家的矛盾构成了古代城邦的主要锚段,家庭代表著神的规律,而国家代表著人的规律。当自我意识直接认识到自己既是本质也是一个位于他者之内的自主体时,国家也就出现了。家庭作为实在的个体,体现在三种关系之中。1丈夫和妻子、2父母和孩子、3兄弟和姐妹。其中,第一种关系是纯粹动物性的,只有通过第三者,即通过孩子的教育和共同劳动,人作为人才实现自己;而第二种关系的核心是「感动」, 父亲对于儿子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并非自己的意识的「自在」。在黑格尔看来,第三种关系最能代表伦理关系。

作为人的规律的代表国家和公民代表著无特殊性的个体。国家的实体形式就是政府,政府是一个折返回自身内,现实的精神,是整个伦理实体的单纯的自主体。这个单纯的力,允许本质扩展为一个组织机构,并赋予每个部分以持存和一种固有的自为存在。通过政府和战争,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不断斗争,从而产生了伦理行为——悲剧和过失。

黑格尔将两性作为区分两种规律的象征:女性在本质上倾向于个别性,倾向于快乐,但同时保持著普遍性,与欲望的个别性保持距离。(神的规律通过女性成为个体性的,是阴曹地府的规律的运动,从死亡上升到现实性,自觉的实存);对于男性,普遍性与个别性是分开,而且他作为公民占据著普遍性所具有的那种自觉的力量。所以一方面他攫取了生理欲望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保持不收生理欲望束缚的自由。(人的规律,从现实性下降到非现实性,下降到死亡的危险和考验)。

B:伦理行为:过失与命运(两大伦理势力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

在伦理世界中,由于两大伦理的绝对对立,过失也意味著罪行,当自我意识作为单纯的伦理意识去遵守一种规律时,他不但规避了另一种规律,而且更通过它的行为触犯了后者,人处于永恒的悲剧状态之中。国家的胜利和个人的复仇始终贯穿始终。在这种情景中,忠诚的行为意味著对普遍性的屈从,即非革命,非否定的;为了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就是有罪的行为,比如安提戈涅。在这种斗争中,只有作为死者,主人才能得到承认,唯有死者有个体性即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是综合。以祭祖追宗的方式,死者得到承认。

C:法权状态: 罗马帝国(世界是法权的外在本质和自由内容)

罗马帝国的核心是自由民,是建立在私有权和法权之上的国家,私有权象征著神权的胜利,「我的」这一概念代表著一种得到承认的、现实的标准。由于上帝的出现,自由民代表著一种假主人和假奴隶状态。在罗马世界中,真正的世界主人——罗马皇帝和上帝,在超验中的承认。

2、自身异化了的精神:教化(教化)(合乎理性:你们自在的是什么,对你们自己来说也应该是什么)

异化:自主体在这里获得了现实真理。自主体的现实性本来在伦理世界里还不是一种现成的东西,但当它返回到个人,也就是获得了这种现成的现实性。纯粹思维的独立性,经过斯多葛、怀疑主义、哀怨意识在这里获得了现实性。自我意识自身只有通过发生异化才具有实在性,一切人的平等并不是法权意义上的平等,不是自我意识直接获得的校准。自我意识的校准依赖于一种异化的中介活动,必须使自己符合于普遍者,现实的普遍性。自我意识是一种判断活动,这个判断规定了两个本质作为意识的对象是什么东西,但还没有规定它们自在且自为地是什么东西。他们是一些本身还算不上主词或主体的谓词。(好坏,国家权力和财富)这种思维的关联必须升格为现实性,两种形态下的判断的精神也必须显现出来。因此,判断必须成为推论,成为一种中介活动。

黑格尔否认超验的世界的存在,但是神学不是虚无,因为神学有种历史价值:其现实是语言的现实。基督教徒的这种语言就是信仰、乌托邦、理性和错误的语言。这种语言不揭示本质而是创造与现实世界对立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的自我意识既是它自己,也是它自己的对象。而纯粹意识的世界:如信仰,超越了现实的自我意识。黑格尔在这里强调了语言的力量。在语言中,自我意识的严格意义上的自为存在著的个别性成为一个实体,成为其他个别性的对象。通过名字,个人不是仅仅在他的意识里面,而是在所有人的意识里面作为一个纯粹的个人发挥校准。正是由于缺乏自主体的两端的自由的现实性,精神才作为它们的中项实存著。精神的实存是一种普遍的言说活动和一种从事分裂的判断活动。

教化的完成依赖于纯粹识见。纯粹识见,作为一个理解把握著自身的自主体,对一切东西进行概念式的把握,消除一切客观事物,把一切自在存在都转化成自为存在。当它转而反对信仰,也即反对那个异己的、位于边世界的王国时,它适合启蒙(301)。由此黑格尔将教化分为三个阶段:本义上的基督教;理性(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启蒙(追求此世));革命(拿破仑)。在这里黑格尔已经埋下了后一阶段,即宗教阶段到无神论的绝对精神阶段的暗线:基督教徒理想是模照上帝,而不能成为上帝(这是基督教的内在矛盾)。黑格尔认为,人在历史终结时将成为上帝。

A:自身异化的了的精神的世界(异化:将自然和社会的现实世界和纯粹意识的世界对立起来)

1,现实的此岸世界。

教化是一个通过劳动、服务、焦虑,达到灵魂得救的过程。基于两个独立的世界,分为三个渐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纯粹思想和物质的笛卡尔的二元论)

第二阶段:外部世界是外在的,如果想把一种客观现实给予他的自我意识,他必须做出忘我的行为,异化他的个性。

第三阶段:教会——基督教的自由民

善和恶的冲突,在黑格尔看来:善是直接的、不变的(自身同一)、为所有人共有;而恶是特殊变化新事物。善与恶的冲突核心就是国家权力和个人资本的冲突

2,信仰与纯粹识见组成的彼岸世界。

单纯意识是一个纯粹的自为存在,它不是这一个个人的自为存在,而是一个内在普遍的自主体,表现为一个无止无休的运动,攫取并渗透著事物的静止本质。(否定性的,而不具有内容,不具有纯粹自我意识),因为绝对的否定性,所以纯粹识见是一种「无」。信仰是一种静态的纯粹意识,知道精神是本质,那么纯粹意识是本质的自我意识。纯粹识见知道本质不仅是本质,更是一个绝对的自主体。因此纯粹识见的目标是扬弃一切与自我意识的相对立的别的独立性,不管这是现实事物的独立性还是自在存在者的独立性,使之成为概念。这里的概念是不受限制的概念:1一切客观的东西仅仅意味著自为存在,意味著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意味著一个普遍者,纯粹意识转变为一切自我意识的共同财产。

信仰的本质从思维下降到表象的层面成为一个超感官的世界,在根本上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个他者存在著。对象只有当具有自主体的形式时,才具有真理。彼岸世界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环节:绝对本质

第二个环节:为他存在,自身一致性转变为一个现实的,做做自我牺牲的绝对本质。行将消失的自主体

第三个环节:异化的自主体返回到最初的单纯性中,(实体表象为精神)

3信仰主义和基督教理性主义

信仰揭示与本身同一的肯定的东西,自然的而不是人的存在;理性揭示犹太——基督发现的人特有的否定因素基督教理性(十七世纪):笛卡尔,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理性没有内容,因为它是纯粹否定的,唯我论的)但是信仰是可定的,但是是原始的、不可理解的、不可证明的。(对象性的,上帝)

圣父(单纯、永恒的实体,国家权力)

圣子(献身的自我=财富)

圣灵(异化的自我,返回其最初的单纯状态=语言)

B:启蒙运动

启蒙简单来说,就是纯粹识见及其推广传播启蒙将概念看成是一种现成的东西,而不是生成(启蒙的纯粹,无意识阶段)。启蒙的两种真理:

1启蒙将一切规定性即一切内容理解为有限事物,理解为人的本质和人的表象,所以绝对本质对它来说成了一种不可能具有任何规定和谓词的虚空;

2意识和一切存在都具有的,但却被绝对本质排除在外的一般意义上的个别性,绝对的自在且自为的存在。

前两者的关系,前者本身是虚空,形式是一种自在的否定。而后者,感性确定性不是自在的,而仅仅是为他存在。即一切事物都以双重的方式与绝对者联系在一起:1肯定的,成为一个自在且自为的存在;2否定的,成为一个为他存在。绝对概念是一个范畴,(范畴:是通过其普遍的真理而被规定为一个自在且自为存在著的本质。)它表明知识和知识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凡是不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没有真理,凡是没有经过概念把握的东西都不存在。经过概念,意识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和对象的统一体:1意识在他所审视的对象上认出自己,并把自己直接放置到对象之内。2意识以中介运动为对象,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种行动或者创造活动。

1、启蒙与迷信的斗争(启蒙三个组成部分:民族、教士、暴君)

信仰认为本质是思想而不是概念,因此是自我意识的绝对对立面,而纯粹识见则知道本质是自主体。信仰的权利是存在的权利(永恒的思想的权利),启蒙运动的权利是行动的权利,是对存在的否定。启蒙运动扬弃了信仰内部的那种缺乏思想的,或更确切地说缺乏概念的分裂。(不合乎目的,不正当;以外在偶然行为反对普遍)。理性主义对信仰的批判,主要有:十七世纪的理性主义;理论的理性主义;存在的理性主义。

2、启蒙的真理:看启蒙运动时期(人成为上帝)

三种启蒙:

自然神论:绝对的本质成为一种虚空,——(唯心主义)

感觉主义:从彼岸世界向此岸世界的回归——(唯物主义)

功利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是这三种启蒙都没有掌握到,存在,纯粹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事物,而是一个纯粹的抽象。反过来,纯粹思维、自身一致或本质等等,一方面是对自我意识的否定,因此是存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直接的单纯性,同样无非也是存在。精神三个世界:个别化的自身确定性;类,自在存在的王国;自身确定性的真理。

C:绝对自由和恐怖(不具有现实性)

自我意识的认知能转变成辩证的运动,也就是转变成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进程,每一个人的主观信念都能成为所有人的真理:这一切不需要斗争,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破坏给定物。这就是绝对自由。绝对自由是抽象的自我意识,它在自身之内消除了一切差别,消除了差别的一切持存,它以自己为对象。绝对自由是最高和最终的教育,它向人显示其虚无(没有肯定的补偿),毫无意义的死亡,否定物的纯粹恐怖。继续存在的国家是否定性的定点,即否定性向绝对肯定性的「辩证翻转」。死亡的恐怖是自由的否定本质的直观。

3、对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反思道德,习惯道德。)

自身确定性:主观确定性和客观真理一致得到满足,其个人的实在性和价值得到所有人的承认。这一小节中一共分为两个部分:拿破仑帝国学和德国哲。

1、道德世界观:(立足于自在且自为的存在与自然的自在且自为的存在之间的关联),对德国哲学的批判。

在黑格尔看来,他之前的哲学,义务和现实是分离的。A:康德和费希特的人类学(绝对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希望的哲学)。依赖于上帝(道德保证)彼岸世界的恩赐和报偿,他是一个无限的任务。B:颠倒错位:2哲学的无政府主义(康德、费希特的自我扬弃)

作为一种纯粹义务,他看不到对象的实现,而只有在纯粹意识与个别意识的统一,人们才能获得幸福。纯粹义务是一个绝对否定,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现实事物。他还没有达到实体层面,实体是直接和绝对间接的统一,像自我意识和伦理一样,把义务当做自己的本性,在本质上是一个自主体的一个运动。黑格尔试图将道德建构为一个自在且自为的,他具有意识的道德性,同时也具有实存和现实性。

2、良知;优美灵魂;恶及其宽恕

自在体是一个自在的普遍自我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得到承认的存在。三个自主体:个人的自主体,绝对自由,辩证统一到良知(具体的道德形态)。良知与自己一致地生活,那个直接确知自己是绝对真理和绝对存在的精神。

1、良知:雅各比和浪漫主义(人神论)

良知其实是一个否定的单一体,或者说是一个绝对的自主体;良知是各种自我意识的公共要素,而这个公共要素是一个实体,确保行为在其中具有持存和现实性,良知以为著得到别人承认,

行为仅仅是把个别它的个别内容转换成一个客观的要素,让内容在哪里成为一个普遍的和得到承认的东西,而正因为内容得到承认,一个行为才具有现实性。真正有效的东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遍知识,而是良知对于各种具体情况的认识。

2优美灵魂:谢林与诺瓦利斯

作为优美灵魂,绝对的自身确定性发现自己作为意识直接转变成一种声音的扩散,转变为它的自为存在的客观性。他们满足于个体的自给自足。他是从康德的有神论到黑格尔无神论的孤独,他思考自己的一种思想,是人神论者。用语言,从虚无中创造出一个世界,唯一的目的是得到承认。优美灵魂不只是对于神性事物的直观,而且是神性事物的自我直观。

3,恶及其宽恕:黑格尔

这里的恶是指拿破仑,拿破仑通过成功赎罪,而黑格尔用《精神现象学》为其辩护。启示=拿破仑+黑格尔。拿破仑是一个通过完全地整合历史而「完善的人」:理解拿破仑,就是理解人,就是理解自己。经过卢梭到拿破仑,大革命后国家的诞生。国家是一种知识,世界是人认为的东西,人本身与他自己形成的观念一致;人已经成为上帝。个体性作为普遍的特殊化(人的神化),而不是特殊的普遍化结果表现给自己。这种恶的宽恕是对伪善和道德仆从阶段的否定。真正的、实在的基督=拿破仑-耶稣+黑格尔-语言。绝对精神出现,绝对精神:这个精神在一种纯粹的自我认知(即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完全存在于自身之内的个别性)那里直观到另一种纯粹自我认知(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遍的本质)——这样一种相互承认就是绝对。在道德哲学里,绝对本质终于重新成为一种肯定的内容,只不过这种内容已经融入了启蒙的否定性。历史在此终结。

前六章的主题,无非是「人,历史中的人」,几个关键点:

1感觉确定性:为了得到自我意识,存在与知识必须统一,,

2欲望:当欲望产生时,他立即「返回自我」,「对象」,不是它,而是非我。

3否定、改变的行动=虚无的存在=创造,我之为我。

4承认的自我=真正人性和非生物的自我

5主奴辩证法:斗争(主人)和劳动和服务(奴隶)。主人是一条存在的绝路,只有奴隶可以显现真理。

6法人,作为个人所有者的他自己劳动,为资本劳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斯宾·豆沙·(来自豆瓣)

来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笔记二

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七、八章与科耶夫《黑格尔导读》的笔记

第七部分:宗教

每一种宗教都是对人的实在性的一种整体观,只有有了这种实在性的发展过程,才有宗教的发展过程。

如果说,第六章解释了特殊性的起源,那么第七章解释了普遍性的起源。普遍不是真正地在人之外,它不完全是非人的;它在人那里,它是精神的,它是精神;它是上帝,而不是自然。一切前黑格尔哲学都是一种意识哲学,一方面他揭示与客体对立的主体,与自然界对立的人的个体,另一方面,它研究外在于主体的独立的客体。至于与世界融合为一体的人,即实在的、集体的、历史的人,或者也可以说——国家,他是在宗教中和通过宗教显现出来。(相对应,也只有在意识哲学中才能理解宗教中的非人,外在于人)。然而,超感觉之物,永恒之物,不管是人们给他取何种名字,都是没有自我的,他只不过是普遍实体,离能认识自己是精神的精神还很远。只有整体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才具有一个与他者相对立的纯粹的自由的形式,而这个形式恰恰表现为时间。

科耶夫利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展开对宗教发展分期:

A没有斗争和劳动的感觉和欲望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证法:过著采集生活的和平社会的单一神教

B知觉和通过斗争(没有得到奴隶承认)实现欲望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证法:狩猎者战士的图腾崇拜

C知性和通过劳动(没有得到主人承认)实现欲望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证法:埃及的艺术和宗教

D为得到承认的斗争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异教主人(希腊)的艺术和文学 :

1、欲望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证法:造型艺术,宗教崇拜,宗教赞美歌,神谕

2、斗争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证法:酒神接,奥林匹亚竞技者,抒情诗

3、劳动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证法:史诗,悲剧,喜剧

E自由民世界的宗教:

1、新柏拉图主义;

2、原始基督教:福音书,使徒,原始教会;

3、成熟的基督教:a神学,b神学道德:原罪、善与恶,c教会与国家

4、天主教,

F:无神论

1、自然宗教(意识)

为了有自我意识,也就是为了人能把自己联系于自己和一个客体,人必须首先通过行动实现自己和使自己客观化。

A:光明之神(属性,没有成为独立的客观物)

拜火教:无限定的给定物

B:植物和动物(相互分离,没有普遍性的动物生命,降格为一种规定性,绝对精神意识相对立的现实性)

图腾崇拜:生死斗争阶段

3工匠(创造自己的对象,普遍要素或无机自然界,如今也在自身内包含著个本性)

埃及宗教。必要的和没有奴役的强迫劳动

2、艺术宗教(自我意识)

从实体形式过渡到主体形式,主人的宗教,主人自己向自己显现。艺术宗教创作了精神的形态,在这个形态中设立了行动或自我意识。由於伦理民族的生活与它的实体形成了一个直接的统一体,本身并不包含著自我意识的纯粹个别性原则,所以只有当它脱离了它的持存状态,他的宗教才得以完成。自主体在趋向于自由的过程中走向没落。自主体并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个别体

伦理实体的现实性:1,相对于自我意识的绝对运动而言是一种静止的持久不变的东西(尚未返回到自身之内);2自我意识是由众多权利和义务形成的一个组织结构,同时又分化为众多阶层以及这些阶层形成一个整体。,

A:抽象的艺术品

只有当艺术家摆脱了他的特殊性,仿佛脱胎换骨般把自己提升为一种抽象的纯粹行为,他才能赋予他的作品以完满性。不再把行动归功于自主体,不再把行动折返回自身内,而是把行动投射到普遍者或本质那里。个别的、自立的语言的内容源自于一个普遍的规定性。神的形态在自我意识的纯粹感知要素里面是动态的,而在物性的要素里面是静态的。

B:有生命的艺术品

犹太教:上帝不再是沉思的唯一对象,而且也是欲望的对象。

C:精神的艺术品

纯粹自身直:直观到自己是普遍的人性——借助于民族精神的现实性获得了一个形式。造型艺术、史诗(表象的实存)、悲剧(具有自我的个人,抽象的、非现实的个别必然性和现实性的个别事物)、喜剧(神的自然本质性和神的伦理本质性得到统一,作为一个完满的东西返回到自身内,艺术宗教在个别自主体之内得以完成)

特殊的民族精神合并到单一的万神殿之中,而万神殿的要素和居所乃是语言。

3、启示宗教(自在且自为的统一)

启示宗教基于一种追求概念的本能。绝对实体是一个物;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是一个自主的形体,是一个已经替身为表象的实存,而这个实存又扩展为一个世界,一个最终凝聚为普遍性,凝聚为纯粹的自身确定性的世界。精神在纯粹实体的形势下,成为它的意识的内容。那个不是以自为存在,而是以单纯性为本质的东西,才会脱离自身发生外化,并通过死亡而与绝对本质实现和解。

A:个人所有权,罗马法的法人,犹太教的一神论。

1人--上帝的概念(新柏拉图主义,耶稣--基督)

2福音书的故事和圣保罗

3后福音的神学和基督教教会(天主教--新教--无神论)

B:善与恶的对立:消灭敌人的异教斗争;扬弃敌人的「辩证」斗争

只要分裂代表著转变为自为的一方,那么它就是恶;只要分裂代表著自在体,那么它就保持为善。

1信仰:圣保罗

2圣体:天主教教义(得救必须间接地通过成果和历史)

3作为一种普遍宗教的基督教(绝对知识)

单纯的「同一个东西」是一个抽象,因而是一个绝对的差别,而绝对差别作为一个自在的差别又是有别于他自己的,因此是一种自设机制。仅仅因为特殊方面联系于普遍方面,这种知识才是绝对的,因而不再是一种神学,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学,以补充特殊性的哲学,从而理解作为一种人的精神的精神的整体性。

第八部分:绝对知识(个体性、自由性和历史性)

在宗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绝对知识:一旦说话的人把他所说的东西归于他自己,即神——人自我认知,也就达到了是一种无神论的人类学知识。神学家的知识是一种意识,但是不是一种自我意识。将超验性变成内在性。基督教神学是一种已经死亡的上帝的神学,而绝对知识通过概念,意识和理性地表达这种人神论。不是人死了,而是(作为神)的神死了,正因为这一点神成了人。

黑格尔的哲学不再是一种反思哲学,反思哲学家对存在进行反思,置身于存在之外。换句话说,这位哲学家始终不能解释自己,因为他把自己排斥在他的反思之外。在反思哲学中,人们对自己想揭示的存在,而不是对通过自己的存在本身揭示的存在进行反思。而在黑格尔哲学中,存在本质上是变化,即一种在时间的实体。另一方面,仅仅在存在中有变化:这就是说,存在不仅仅是时间的,而且也是时间本身,实体和主体走向统一。

绝对知识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对象是一个直接的存在;其次对象把他自己转变为一个他者的过程;再次,对象是一个本质或普遍者,与知性相对应。意识必须按照对象的总体规定去对待对象,同样,意识也必须按照一个个别的规定去理解把握对象。普遍者通过规定转变为个别性,反过来,个别性在遭到扬弃或者接受规定之后转变成普遍者。任何绝对知识都是一个循环封闭的圆,循环知识的每一个部分都回答了这种知识的整体。普遍和特殊的对立已经被消除——的公民才能在揭示自我的同时,揭示人的现实的整体。只有这种公民的哲学才可能是完全的;这就是他为什么它是科学或智慧,而不是爱智。科耶夫认为绝对知识就是智者,而智者即是充分和完全地意识到自己的人。也因为终点和起点是同一的,因此绝对知识也就不再进步,达到终结。精神的发展是「偶然的和自由的」。只有从本身是发展过程的终结或结果的精神出发,人们能重建发展的进程。

概念趋于和存在统一,概念趋于包括存在的整体。如果没有存在本身,那这个词语是空洞的;如果没有这个词语,那么存在是盲目的。通过概念,人们能从时间的东西上升到永恒;然后人们能重新下降到时间的东西中。

第九部分:附录

1、附录1——黑格尔关于实在事物的辩证法和现象学方法

逻辑思想就它的形式而言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中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在肯定中理性的方面。否定性则在非A和非之中和通过或作为这种非被具体化。但是,A在非A的出现限制了非得绝对自由,并使之具体化,也就是说确定或规定了它。作为辩证的或否定的行动得以实现和显现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创造。

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一种研究或者哲学阐述的方法,而是关于存在结构,以及存在的实现和显现的一致性描述。断言是辩证的,就是首先意味著存在是包含同一性和否定性的整体性。是自然世界和历史世界的统一。智者面对存在和实在事物的态度是纯粹被动的直观态度,哲学的或「科学的」活动归结为一种单纯的和纯粹的对实在事物和存在的描述。因此,黑格尔的方法并不是辩证的,他的方法纯粹是直观的和描绘的,甚至是在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的。

2、附录2——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亡概念

循环的,辩证的绝对知识揭示有限的或终有一死的存在。消失在过去中的实在事物以概念一词语的形式在现在中得到保存。

一切取决于把真实的东西不仅仅表达和理解为实体,而且也表达和理解为主体。知识的对象、知识本身和拥有知识的主体融为一体。在黑格尔那里,科学或者体系意味著实在的辩证运动的完成或封闭整体的一致性和循环性描述。

时间与概念

时间与永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