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掌,是人类文明后期因社会性需求而衍生出来的行为,却也能在小婴儿身上看出些端倪。

有一份对人类6个月大婴儿的观察报告显示,当母亲暂时离开又重新回来时,婴儿通常会作出拍手动作。但是先别高兴,你以为婴儿是在欢迎母亲,其实人家只是在本能的张开双臂想要拥抱,然而手臂够不到便在空中形成一个弧度最终拍到一起。

这可能是鼓掌的起源,却远不是最终形态,之后鼓掌这一行为被加入了太多的私心杂念。

让我们荡起双掌

在古罗马时代,看演出的观众就懂得鼓掌,但不是为了喝彩,而是为了「唤醒自己的灵魂,别被剧中的神话角色带走」——如果真的有人这么担心,貌似也算是对演员的一种赞美。

公元54年罗马皇帝驾崩,尚不满17岁的尼禄登台,在位14年间他除了杀人放火以外,还充分展现出一个文艺青年的浪漫与追求。公元60年,尼禄以自己的名字创办了一个艺术节,规定每5年召开一次,节日期间全罗马的艺术家都可以登台献艺,夺取桂冠。

但是你懂的,桂冠只有一个,荣誉只属一人。

每次尼禄登台表演,他都会叫军队包围会场,并用窥视镜严密监视观众的一举一动,凡是不给他鼓掌的,或者鼓掌不卖力气的,事后一律法办。后来的罗马皇帝韦帕芗就因为在尼禄表演时打盹儿而遭流放。

可能是觉得这种自然掌声还不够响亮,尼禄后来干脆自己组织了一个5000人的鼓掌队,只要他在台上一张嘴或者一扬手,底下这帮人就开始疯狂鼓掌,频次之快,声音之大,导致从此再没人能听见尼禄都说了些什么。

说到这你大概也看出来了,这个「尼禄节」就是人家为了哄自己玩才办的,不会真有人脑袋发热去跟皇帝争风吃醋,因此尼禄凭借著自己的才艺——主要是权力——包揽了唱歌和演讲比赛的桂冠,还好这破玩意儿只举办了两届。

可别以为金牌榜首位只得两块金牌,非也,那只是沧海一粟,人家尼禄同学在短短的31年生命中,总共拿了一千多个艺术奖项,真可谓「不负少年头」。

尼禄虽然死了,但鼓掌队却流传了下来,虽然不会再以上千人的规模活动,却可以逐个渗透进民间剧场。16世纪法国诗人让·多拉就曾公开表示,谁答应在演出结束时鼓掌,谁就能拿到免费的赠票,如今看来这么不要脸的事,当年就真有人干过,那帮专业鼓掌队员的后继者们没少占类似的便宜。到了19世纪,这个行当居然还搞出一个价目表来,并且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工,比如专门有负责在看喜剧时领笑的,有专门在看悲剧时领哭的,有专门在看闹剧时瞎胡闹的,当然也有专门带著大家伙鼓掌的。据说在那一时期的义大利,鼓掌一轮的价格是10里拉,如果再给叫声好,多加5里拉。

掌是掌权的掌

古罗马的另一位政治家西塞罗则发现了鼓掌的另一个侧面,在没有人用枪或钱逼著你的时候,掌声的音量、速度、节奏、长度都可以成为预测一个人政治或演艺生涯前途的相关数据。于是这哥们就暗中派人潜伏在剧场里,长期帮他收集大数据,以此来评测哪一个政治人物最受欢迎。这一套演算法后来可能被斯大林同志学了去,并且在苏联时代以另一种形式发扬光大。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写道,有一回斯大林刚一露面,全体人员就起立鼓掌,领导很满意,但是没规定要鼓多长时间,就看谁先坚持不住。最后有位造纸厂的主任实在受不了——再拍手就骨折了——于是带头坐下,其他人也都松了口气,大会在祥和的气氛中进行下去。但是会后,造纸厂主任就被逮捕了。

尼玛,这意思是说,一旦开始拍手,势必至死方休?显然不能总这么干,斯大林也不傻,绵延不绝的掌声虽好,但是耽误革命工作,于是便真的有人给制定了规格。

斯大林作为最高标准,每次讲话鼓掌十分钟,从他开始按照职位一个一个往下排,为了避免有无知群众搞错对象,影响领导心情,还必须有专业人士来控制鼓掌时间;同时为了避免无知领导搞错「掌点」,影响群众发挥,也须由专业人士在演讲稿上恰当的地方换行并注明「掌声」二字。

再来看看我天朝情况如何。

据吴祖光说,解放前中国人是不兴鼓掌的,至少看戏时不能鼓掌,拍手等于喝倒彩。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苏联芭蕾舞团来访时,负责接待的文化部就跟大伙儿说演出结束后先别走,鼓一轮掌,一直到闭幕后也还要继续拍,这是表示欢迎演员来谢幕。再后来,凡是苏联红旗歌舞团来天朝演出,入场券下面就会多出一行小字:「谢幕鼓掌请至少三遍。」

这主意据说是曹禺出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