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是曹操的小妾刘氏所生,但由曹操的结发妻子丁夫人抚养长大。史书上关于曹昂的记载并不多,大致有这么几条:

丰愍王昂字子修。弱冠举孝廉。随太祖南征,为张绣所害。无子。(三国志魏书曹昂传)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三国志魏书曹操本纪) 魏书曰: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

世语曰: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从中只能判断几点。首先曹昂在197年死时已经超过了20岁,就是说比曹丕至少大10岁以上,而且当时已经举了孝廉,可以当官了。

其次,曹操骑的绝影马被射伤,曹昂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结果曹昂自己遇害。这里曹昂「不能骑」是个很奇怪的描述,可能是曹昂当时受伤了,没法骑马,但也可能曹昂就是为了救父亲而让出自己的马。可见,曹昂是个厚道人。

如果曹昂不死,那么姑且不论天下历史,单说曹家的家事,会有以下变化。

首先,曹昂大概率会成为曹操的继承人,而非曹丕。曹昂既是曹操的长子,又由丁夫人抚养长大,算是嫡子。他比曹丕年长10岁以上,到赤壁之战时便已年过三旬,跟随曹操多年征战,经验丰富,很可能早早被立为继承人,其他儿子也没法和他争。曹丕自己都说过,大哥若在,没有我的份。这样,曹丕、曹植之间为了争位进行的斗争,或许也能平息了。

其次,丁夫人不会和曹操离婚,卞夫人没法扶正上位。历史上丁夫人就是因为曹昂之死,恨曹操为了搞张绣的婶娘害死宝贝儿子,两个人才最终离婚的。

说完了家事,再说国事。曹昂不死,到曹操死时的历史,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曹操直到生前,曹丕对他爹也并不是一个明显的加成或者短板,换成曹昂差距不大。

有人认为,曹昂对老爹如此孝顺,可能会厚道地不去篡位,汉朝不会灭亡,这又想当然了。曹洪对曹操同样忠心耿耿,但篡汉过程中当帮凶毫不逊色。曹昂愿意为父亲而死,不等于他就对汉朝有什么感情。

不过,如果曹昂不死,他顺理成章地继位,那么不会出现曹丕曹植之间这种龙争虎斗。而曹魏时期世家大族重新抬头,很大原因就是曹丕曹植的斗争需要拉拢势力,给了这些人重新站台的机会。比如司马懿就是在斗争中成为曹丕心腹的。曹昂不死,曹氏对世家大族的借重可能差些。

另一方面,曹丕和曹植的斗争,还造成曹魏一开始就把宗亲兄弟当贼防。曹魏诸王不但被剥夺了实权,还保受监视。以至于司马懿开始夺权时,曹家连个帮手都没有。如果曹昂继位,可能不会对同姓宗亲这样猜忌,那么曹魏江山会更稳定些。

此外,曹丕为人刻薄寡恩,登基后赐死了自己儿子的生母甄宓,杀死了父亲恩人的儿子鲍勋,还差点杀死救了自家老爹的曹洪。这些行为显然对曹魏江山没什么好处。换成曹昂,比曹丕厚道,这种事大概做不出来。

综上,如果曹昂不死且顺利继位,那么曹魏江山可能比历史上要稳定些。但是否因此就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也不好说。甚至如果曹昂扩大宗室诸侯权力,发生类似西晋八王之乱的祸患也并非不可能。


曹昂,这个名字,可能是「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代枭雄曹操唯一的负疚点。

在曹操病重,自认为时日无多,曾叹息说:"我一生做事,没有什么后悔的。假如死后还有灵的话,子修如果问我他的母亲在哪,我将怎么回答啊!"

在曹昂战死这件事上,曹操干的的确不地道。这也是后来张绣再次投降,曹操也没有为难他的原因。也同时是丁夫人不肯原谅曹操,而曹操也无可奈何的原因。

张绣刚投降,屁股还没坐热乎。曹操就敢骄傲自大、麻痹轻敌,更过分的是简直就没把张绣当回事,就把张绣的婶子,张济的遗孀邹夫人给纳了(睡了)。张绣是张济的从子(侄子),还是一直带著张绣混的那种。

于情于理,换谁也受不了,我投降你,就这样待我。那以后还怎么混?

加上当时的曹操自大和麻痹,就突袭了曹操,最终曹昂与典韦、曹安民一同战死于宛城。

在三国演义中曹昂是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使自己死于乱军之中。这是把生的机会让给了曹操。虽然史书未作细述,只是在《世语》里有说:「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但也差不多,无论怎样都是因为曹操而死的。

而曹操实际上也是把曹昂当作传人和储继来培养和对待的。

在。《魏略》说:「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这里的子修就是曹昂。丁夫人是正室,刘夫人是曹操的妾。曹昂是刘夫人所生,是庶子,但刘夫人早死,于是而丁夫人未有生养。,以至于正氏丁夫人继养他,提高了曹昂在家中的地位,这点曹操肯定是同意的甚至是促使的。而且曹昂和曹丕相差十岁,也就是曹昂是曹操十年内唯一的儿子,而且曹昂二十岁就举孝廉。并且一直跟随其身边,并把侄子曹安民留在曹昂身边陪伴。这和曹操对待曹冲是类似的,曹冲时也是找了周不疑作伴。这可见曹操对曹昂是看重和关爱的。

就是曹丕后来也常说::"孝廉长兄,自然应当继承这个位置。如果仓舒还在的话,我也当不了皇帝。"这意思是曹昂还在,这个位置自然是他的,无人可争,如果曹冲还在的话,我也是当不了这个皇帝的。

曹丕对曹昂的情感是相当深的。有种说法张绣就是给曹丕逼死的。在《魏略》中:曹丕因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说:「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心不自安,自杀。

当然后面曹丕也没放过张绣的儿子张泉。

而且在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哀悼曹昂,追谥为丰悼公。

黄初三年(222年),以曹操已病故的庶子樊安公曹均之子曹琬继嗣曹昂。

黄初五年(224年),又进一步追封曹昂为丰悼王。其侄魏明帝曹睿继皇帝位后于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谥为丰愍王。

从中可见当时曹昂对曹丕是怎样的一个分量。也可见曹昂对待兄弟的仁爱也是真心实意的。后来曹丕对曹操的忿怨难保不和其大哥的死有关。

那么如果假设(扯淡)下:如果曹昂没死,后来的三国的局势会如何?

首先曹昂没死,那时曹昂基本已经定性了。未来接曹操位基本没有大问题。从曹丕后来对曹昂的态度中曹丕应该是敬重曹昂的,这样兄弟阋墙人可能性并不高。曹植没那能力,而且也难保曹植不敬重曹昂。因为从曹昂简短的人生,可知此人是重情守义之人。曹丕为什么哀悼曹昂,肯定是曹昂对他相当不错的。人的情感从来都是相互的。那么曹昂只会对曹丕,显然不是,从他舍马救父的行为来说(史书说虽没明确,但通过曹操临终前的那番话可知,曹昂的死和曹操的生有极大的关联),举孝廉可谓恰如其分。那么曹昂的性格就不会只对一个兄弟仁爱友好的。那么兄弟阋墙可能性就会高,则内乱可能性就不会有。

他们兄弟同心的可能性倒是极大的,那么就没有后面司马懿家族什么事了。人的欲望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础上,如果一点可能性没有基本没人去想,就会死心。如同财不外露一样,别人看不见就不会起欲望一样。但这样的结局可能并不会加速三国时期的结束,反而可能延长三国分立的时期。

因为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各自的风格也已形成,曹昂也只会继承曹操的风格,而曹氏强盛。另外二家必然也提心警惕,同时刺激他们必然要同心协力,除非碰上不靠谱的那种继承人,实际上无论是江东的孙皓还是刘禅,都是继承了其父其祖的风格。刘禅虽说无甚大善但也无甚大恶,基本遵循了刘备的遗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匆以恶小而为之。

而东吴内乱也是如此,若是曹氏势大,孙权未必会废了孙和,那么内乱可能就不会发生。

世间之事,向来是此消彼长,外部压力大,内部往往越稳固。

而且到了三国末期,三家其实都没有多少人才了。这是因为体系形成后,人才的选拨机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三国初期,良将如去,谋士如雨的场面,后期几乎不见,三国初期,时局混乱,有能力者都可有机会展现才能,那时是真正的英雄不问出处的。后期体系固化,子承父业,那还有多余的机会给别人展现。唯有后期司马家族的异军突起才起用了邓艾,使得出身贫寒邓艾有了展现才能的机会。只可惜结果不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