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曹昂是曹操的長子,是曹操的小妾劉氏所生,但由曹操的結髮妻子丁夫人撫養長大。史書上關於曹昂的記載並不多,大致有這麼幾條:

豐愍王昂字子脩。弱冠舉孝廉。隨太祖南征,為張綉所害。無子。(三國志魏書曹昂傳)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綉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三國志魏書曹操本紀) 魏書曰: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

世語曰: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從中只能判斷幾點。首先曹昂在197年死時已經超過了20歲,就是說比曹丕至少大10歲以上,而且當時已經舉了孝廉,可以當官了。

其次,曹操騎的絕影馬被射傷,曹昂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結果曹昂自己遇害。這裡曹昂「不能騎」是個很奇怪的描述,可能是曹昂當時受傷了,沒法騎馬,但也可能曹昂就是為了救父親而讓出自己的馬。可見,曹昂是個厚道人。

如果曹昂不死,那麼姑且不論天下歷史,單說曹家的家事,會有以下變化。

首先,曹昂大概率會成為曹操的繼承人,而非曹丕。曹昂既是曹操的長子,又由丁夫人撫養長大,算是嫡子。他比曹丕年長10歲以上,到赤壁之戰時便已年過三旬,跟隨曹操多年徵戰,經驗豐富,很可能早早被立為繼承人,其他兒子也沒法和他爭。曹丕自己都說過,大哥若在,沒有我的份。這樣,曹丕、曹植之間為了爭位進行的鬥爭,或許也能平息了。

其次,丁夫人不會和曹操離婚,卞夫人沒法扶正上位。歷史上丁夫人就是因為曹昂之死,恨曹操為了搞張繡的嬸娘害死寶貝兒子,兩個人才最終離婚的。

說完了家事,再說國事。曹昂不死,到曹操死時的歷史,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畢竟曹操直到生前,曹丕對他爹也並不是一個明顯的加成或者短板,換成曹昂差距不大。

有人認為,曹昂對老爹如此孝順,可能會厚道地不去篡位,漢朝不會滅亡,這又想當然了。曹洪對曹操同樣忠心耿耿,但篡漢過程中當幫兇毫不遜色。曹昂願意為父親而死,不等於他就對漢朝有什麼感情。

不過,如果曹昂不死,他順理成章地繼位,那麼不會出現曹丕曹植之間這種龍爭虎鬥。而曹魏時期世家大族重新抬頭,很大原因就是曹丕曹植的鬥爭需要拉攏勢力,給了這些人重新站臺的機會。比如司馬懿就是在鬥爭中成為曹丕心腹的。曹昂不死,曹氏對世家大族的借重可能差些。

另一方面,曹丕和曹植的鬥爭,還造成曹魏一開始就把宗親兄弟當賊防。曹魏諸王不但被剝奪了實權,還保受監視。以至於司馬懿開始奪權時,曹家連個幫手都沒有。如果曹昂繼位,可能不會對同姓宗親這樣猜忌,那麼曹魏江山會更穩定些。

此外,曹丕為人刻薄寡恩,登基後賜死了自己兒子的生母甄宓,殺死了父親恩人的兒子鮑勛,還差點殺死救了自家老爹的曹洪。這些行為顯然對曹魏江山沒什麼好處。換成曹昂,比曹丕厚道,這種事大概做不出來。

綜上,如果曹昂不死且順利繼位,那麼曹魏江山可能比歷史上要穩定些。但是否因此就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也不好說。甚至如果曹昂擴大宗室諸侯權力,發生類似西晉八王之亂的禍患也並非不可能。


曹昂,這個名字,可能是「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一代梟雄曹操唯一的負疚點。

在曹操病重,自認為時日無多,曾嘆息說:"我一生做事,沒有什麼後悔的。假如死後還有靈的話,子修如果問我他的母親在哪,我將怎麼回答啊!"

在曹昂戰死這件事上,曹操乾的的確不地道。這也是後來張綉再次投降,曹操也沒有為難他的原因。也同時是丁夫人不肯原諒曹操,而曹操也無可奈何的原因。

張綉剛投降,屁股還沒坐熱乎。曹操就敢驕傲自大、麻痹輕敵,更過分的是簡直就沒把張綉當回事,就把張繡的嬸子,張濟的遺孀鄒夫人給納了(睡了)。張綉是張濟的從子(侄子),還是一直帶著張綉混的那種。

於情於理,換誰也受不了,我投降你,就這樣待我。那以後還怎麼混?

加上當時的曹操自大和麻痹,就突襲了曹操,最終曹昂與典韋、曹安民一同戰死於宛城。

在三國演義中曹昂是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使自己死於亂軍之中。這是把生的機會讓給了曹操。雖然史書未作細述,只是在《世語》裏有說:「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但也差不多,無論怎樣都是因為曹操而死的。

而曹操實際上也是把曹昂當作傳人和儲繼來培養和對待的。

在。《魏略》說:「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劉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長公主。劉早終,丁養子脩。」這裡的子脩就是曹昂。丁夫人是正室,劉夫人是曹操的妾。曹昂是劉夫人所生,是庶子,但劉夫人早死,於是而丁夫人未有生養。,以至於正氏丁夫人繼養他,提高了曹昂在家中的地位,這點曹操肯定是同意的甚至是促使的。而且曹昂和曹丕相差十歲,也就是曹昂是曹操十年內唯一的兒子,而且曹昂二十歲就舉孝廉。並且一直跟隨其身邊,並把侄子曹安民留在曹昂身邊陪伴。這和曹操對待曹沖是類似的,曹沖時也是找了周不疑作伴。這可見曹操對曹昂是看重和關愛的。

就是曹丕後來也常說::"孝廉長兄,自然應當繼承這個位置。如果倉舒還在的話,我也當不了皇帝。"這意思是曹昂還在,這個位置自然是他的,無人可爭,如果曹沖還在的話,我也是當不了這個皇帝的。

曹丕對曹昂的情感是相當深的。有種說法張綉就是給曹丕逼死的。在《魏略》中:曹丕因曹昂戰死之事對張綉不滿,說:「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張綉心不自安,自殺。

當然後面曹丕也沒放過張繡的兒子張泉。

而且在黃初二年(221年),曹丕哀悼曹昂,追謚為豐悼公。

黃初三年(222年),以曹操已病故的庶子樊安公曹均之子曹琬繼嗣曹昂。

黃初五年(224年),又進一步追封曹昂為豐悼王。其侄魏明帝曹睿繼皇帝位後於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謚為豐愍王。

從中可見當時曹昂對曹丕是怎樣的一個分量。也可見曹昂對待兄弟的仁愛也是真心實意的。後來曹丕對曹操的忿怨難保不和其大哥的死有關。

那麼如果假設(扯淡)下:如果曹昂沒死,後來的三國的局勢會如何?

首先曹昂沒死,那時曹昂基本已經定性了。未來接曹操位基本沒有大問題。從曹丕後來對曹昂的態度中曹丕應該是敬重曹昂的,這樣兄弟鬩牆人可能性並不高。曹植沒那能力,而且也難保曹植不敬重曹昂。因為從曹昂簡短的人生,可知此人是重情守義之人。曹丕為什麼哀悼曹昂,肯定是曹昂對他相當不錯的。人的情感從來都是相互的。那麼曹昂只會對曹丕,顯然不是,從他舍馬救父的行為來說(史書說雖沒明確,但通過曹操臨終前的那番話可知,曹昂的死和曹操的生有極大的關聯),舉孝廉可謂恰如其分。那麼曹昂的性格就不會只對一個兄弟仁愛友好的。那麼兄弟鬩牆可能性就會高,則內亂可能性就不會有。

他們兄弟同心的可能性倒是極大的,那麼就沒有後面司馬懿家族什麼事了。人的慾望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礎上,如果一點可能性沒有基本沒人去想,就會死心。如同財不外露一樣,別人看不見就不會起慾望一樣。但這樣的結局可能並不會加速三國時期的結束,反而可能延長三國分立的時期。

因為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各自的風格也已形成,曹昂也只會繼承曹操的風格,而曹氏強盛。另外二家必然也提心警惕,同時刺激他們必然要同心協力,除非碰上不靠譜的那種繼承人,實際上無論是江東的孫皓還是劉禪,都是繼承了其父其祖的風格。劉禪雖說無甚大善但也無甚大惡,基本遵循了劉備的遺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匆以惡小而為之。

而東吳內亂也是如此,若是曹氏勢大,孫權未必會廢了孫和,那麼內亂可能就不會發生。

世間之事,向來是此消彼長,外部壓力大,內部往往越穩固。

而且到了三國末期,三家其實都沒有多少人才了。這是因為體系形成後,人才的選撥機制反而是一種限制。在三國初期,良將如去,謀士如雨的場面,後期幾乎不見,三國初期,時局混亂,有能力者都可有機會展現才能,那時是真正的英雄不問出處的。後期體系固化,子承父業,那還有多餘的機會給別人展現。唯有後期司馬家族的異軍突起才起用了鄧艾,使得出身貧寒鄧艾有了展現才能的機會。只可惜結果不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