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很多知识,大多是文化常识,学科理论基础,以及操作性理论。而这些文化成果本身也无形地蕴含了哲学理论在里面的,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因此,这里讲的懂哲学,指的是具有哲学素养,哲学思维,以及对哲学的自觉的认识。


哲学的各细分领域不仅有信念差异还有范式差异,「看了哲学」往往只是看了某种信念某种范式的哲学。只能逐个领域来说。例如,看了现象学,意味著看重用身体化激活的情绪情感来给出爱,会更理想主义更浪漫。


只说个人体会。读了几本哲学书以后,发生在我身上最明显的改变,是情绪一直保持稳定,似乎很少有事情能让我特别激动了,但是整体精神状态却比以往更加积极乐观;这种变化应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近两年来我没有试图控制过情绪。


1有学科的边界意识,知道哲学不是万金油,研究与应用范围并不大,尤其是解决不了为人处事和发财的问题。

2探讨问题术语或词语必须有唯一的解释,如果不在同一领域应先把有可能歧义词语定义达成统一再继续探讨。

3阅读量激增并持续,懂哲学的人通常会近视,自从学了哲学每年要读100本书左右,不近视几乎不可能,大学期间一年应该不会超过10本,而且通常是垃圾书。

4更容易接受一些「荒诞」的假设,例如柏拉图的洞穴喻(我们的世界可能是假的),罗素的桌子(也许桌子没有颜色,也不是坚硬的,只是因为我们人类作为受体才能感受到的)。

5认识到有些术语必须使用创造者所使用的语言辞汇,术语用英文、德文、拉丁文并不是装逼拽词,而是因为中文有局限性,翻译成中文后会词不达意。用沙发举例,当中国人没见过沙发的时候,没有直观的体会,只能通过描述去想像,但是这种想像受解释者和受解释者限定。解释者说木头凳子,外边包著皮,中间夹著海绵。你脑海会有一个沙发的形象,但是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一个单人木沙发,而沙发可以是长沙发,可以是L型沙发,可以是布面的,里面骨架也可以是金属的不必是木头的,但是你只能想像其中一种,解释者也不可能把每一种可能都描述出来,那样过于冗长,而且解释者也可能只见过单人皮沙发,为了弄清楚一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会发生3。

6此条仅限学外哲的人,过去受过的教育被灌输的思维模式、道德准则,必须全部推翻之后重新审视自我与外部世界。


不懂哲学:你这话错了,书上是这么写的!(翻阅各学科圣经)

懂哲学:这话似乎有理,看来书上还要再推敲推敲。

(嘴越来越闲,脑袋越来越忙了。)


如果是本科就开始学的人往往会对不同意见接受度高一些,哲学本科不专但面广,广到从极左到极右全部登场,还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论证


区别就是懂哲学与不懂哲学,答案就在问题中。

其次,是否懂哲学与是否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并无必然关联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不一定更懂哲学,反之亦然。

从你对哲学后面的补充,懂你定义的哲学,与教育程度无关,更多的是与个体「自觉」有关(你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了)。

我想问的是,你想通关这个问题得到什么答案?


怪话人与一般怪话人的区别


情形一:两人都受过哲学专业的高等教育。(后者没有培养起哲学素养)

两者都可能拥有:从哲学史、哲学著作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且后者从里面获得的知识可能比前者还要丰富。他们都用获得的知识来解释很多的现象、问题;

在解决问题上:

在回答常规问题(以前的著作里提到的问题)后者可能回答得比前者好。

在解决新问题(前人没探讨过的问题)或者超越哲学问题自身的问题,前者——具有哲学思维的人(尤其是拥有高哲学素养)能有更大突破的可能,实现问题的解决。而后者,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循环解释)。

情形二:工作上

常规问题:两者区别不太大;

前所未有的问题:通常前者更容易提出创造性的高效的解决方案。


哲学本科毕业 草率一答

在现实中大体能遇到两类人(分类并不精确)

其中一类,在试图某个问题/某种现象时,引用了某个哲学家/哲学著作的解释等等;

另一类人,抛出某个哲学家/某本哲学著作中的某一段话(通常较为晦涩难懂/高深莫测),将一些事例胡乱套用,并自诩以为「哲学」。

然而吊诡的是,第一类人经常会发现,第二类人抛出的「名言」可能自己都没什么印象,大抵不是阅读量不够就是记忆力不行、抑或是理解力有欠缺,并常常因此「败下阵来」。


当然是有区别,否则还学哲学干什么?

至少,哲学认识论提供认识的很多视角,路径,逻辑指导,以现象学哲学为例,就是一种提供认识的思维操作工具,如何还原?如何建立」意向性结构」,其中的质性,质料,充盈,立义等具有重要认识价值。如果不学习,就缺少这些认识方法…


一般只要知道任何学科都是用来解释现象即可


更加理性点,但也不排除走火入魔那种


哲学带给人深邃和透彻,能让你建立大局观大开上帝视角看问题,能跳出去看本质,仿佛世界是一幅画流在你面前,这感受只能自己体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