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合乎理性的人,在不遵守道德的收益高于遵守道德时,亦或者不遵守道德的成本低于遵守道德时,这个人就会不遵守道德。

于是,若要维护道德观念的贯彻,人们会降低不遵守道德的收益或提高其成本(如道德谴责、法律限制)。但最终没有改变的是,理性人依然基于收益和成本这两种概念来行动,只要理性上说通了,就可以不遵守道德。

这种想不遵守就不遵守的道德,不就是没有道德么?


简单地说,关于道德或者说伦理,哲学家们有两种基本倾向,第一种倾向认为所谓正义就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伦理的本质是为了人类的整体获得更多利益,这就是功利伦理,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边沁;第二种倾向认为道德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伦理道德是人类的一种自足的精神追求,是源自宇宙或者精神中普遍存在的先验的善,不是任何外在标准可以衡量的,这就是绝对伦理,代表人物是康德。功利伦理看重的是结果,绝对伦理看重的是动机,但这两种伦理是不可通约的,也就是说,结果的善不代表动机正确,动机正确也不代表结果是善的。好心可能干坏事,坏的动机也可能成就好事。这是人类在伦理上的两难处境。

为什么会有功利伦理,这个很好理解,古今中外都有人做过回答。例如我们中国的荀子就说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管子》里也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将亡。」伦理道德,礼仪律令,都是出于建立秩序与文明的需要,避免社会陷入丛林法则。是为了实现集体的善。

但是为什么会有绝对伦理?为什么会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个问题要复杂很多。我个人的理解,简单说来就是:绝对的善是一种意义的源泉,或者说是人类生成意义的基本机制之一(三大机制:真、善、美)。例如我们中国的儒家讲求的八纲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其说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线,不如说是阐释了一种人生意义不断衍生和扩大的过程。人在出于善心做一件善事时,会想到如果天下人都这样做,世界该如何美好?反过来如果看到别人做了恶的事情,就会想到如果人人都这样做,世界会糟糕到什么地步?例如老年人摔倒,年轻人好心去扶他起来,结果反遭讹诈。这样的新闻传到网上,大家就会想,这样的恶行不纠正,以后谁还会做善事?这里包含著一种对未来和整体秩序的扩大想像与体认,还包括这种想像反馈给道德主体对于自身生存的理解。由于这种道德行为是完全出于自由意志,即不是出于外在原因(被迫或被引诱),也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出于自我自由的抉择,因此这一抉择所导致的意义与道德主体本身联系在一起,使得主体在这种不断扩大的善的意义中体认到自身的存在,从而产生自我超越的无限广阔之感。我们中国的儒家就特别擅长这个事情,所以士大夫常常会觉得「治平天下舍我其谁」。在治平天下的道德至境里体认自身的存在。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意义,如果一切都是算计,人会活得很没意思,因为一切意义都被抽象成了经济利益,正如在商业社会交换价值取代了使用价值。柏拉图认为人的意识由三部分组成:欲望、理性和激情。功利主义可以满足欲望和理性,但却是以牺牲激情为代价的,而这正是现代人的处境,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预言过现代人的这种处境,并称之为「最后的人」,这种人只有欲望和理性,没有尊严,没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自我超越的渴望,他们是「没有胸膛的人」:

「爱情是什么?创造是什么?渴望是什么、星球是什么?」——最后的人如是问,而眼睛一开一闭著。

那时候,大地会变得更小些,最后的人在它上面跳跃著;他使一切变小。他的族类和跳蚤一样地不可断绝;同时他也生活得最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卷

当然,偏执于绝对伦理也会产生问题,例如狂热的宗教迫害或极权运动。一个健康社会的伦理观是需要两者兼顾的。

功利伦理主要是产生于人的主体性,即我为我自己考虑;而绝对伦理主要是产生于主体间性,即人在考虑自己与他人,与其它生命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系时所产生的认知。所以康德认为绝对的善是「人对自己下命令」,其实照我的理解,就是主体间性对主体性下命令。由于别的主体是「他者」,是我所不能把握的也不可能控制的,所以我必须去「设想」他的状态,这种不可能落实的设想或者说窥探激发了意义的产生。意义总是伴随著不可知而存在的,不可知给人以想像的空间,有这空间,人才能感知到诸多可能性。确定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某种概念或著工具。

总之,功利伦理的意义是维持社会秩序,避免陷入霍布斯式的「一切人对一切人对战争」。绝对伦理本身就是意义的源泉。


谢邀。

感觉「道德的意义」问题与「法治」结合起来回答的话,才是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

「道德」,是「人类」自身「进化」的「必备条件」;

而「法治」,是人类「社会」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

实际上,在传统中国的治理体系中,「道德」与「法治」也从来是并行不悖的

——这就是「文明」的「质素」与「力量」,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道德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又是一个聪明孩子的问题,俺喜欢!

我觉的道德的意义在于使人走得更远,让人展现自己的本质达到极致,散发自身光芒!

人是物质和精神一撇一捺撑起来,人在天地之间,人有本能、头脑和内心三个道德层面合一,天地人三才。《道德经》就是讲人心的变化怎么样主导著人生之道。

咱们就拿男孩子喜欢的玩儿足球打个比方:

第一层,给小宝宝买个足球让他玩儿,他跟个小动物一样儿,吃饱了玩儿够了就把球扔一边儿了,哭著喊著要吃。这时候的孩子是身体主导内心,饱了就玩儿,饿了就吃,不想太多。

第二层,可以从博弈论角度来看,有游戏规则了,合乎商人理性,在不遵守道德的收益高于遵守道德时,亦或者不遵守道德的成本低于遵守道德时,这个人就会不遵守道德,奸商。比如咱们的足球运动员,踢的不怎么样一样儿挣好多钱,谁还玩儿命踢谁还遵守什体育道德。

第三层,象球王贝利什么的,那玩意儿就是完美足球运动员的化身,神一般的人物。一个人展现了自然之道,震撼人心!但是,要是让贝利他老人家经商或者算命什么一定会赔个底儿掉,不是自己的道就没有那个德。

道法自然,自然天成,人生之道是自然与人然的完美合一。


道德到底有什么意义?道德没有意义,意义都是人们创造出来了,甚至道德伦理的观念也是。只不过利用道德做文章的人多,修德修道的人比较少,在资本市场里面有个概念,劣币驱逐良币,意思,道德也能量守恒,人性堕落的速度和人性真善美发出光芒,可以说是相互的,念头之间的正邪,以及邪魔外道,说的并不是江湖宗派,而是,对待是非对错的观念。

《笑傲江湖》中,岳不群把气宗和剑宗的修行法门上升到革命斗争层次,把令狐冲应急出现的剑招,看成反面教材给同门师兄弟打样,那么,就岳不群本身来说,根本等不到气宗的厚积薄发,内功心法的强大,反而,也会追求短平快的剑招、剑法。

那么,道德本身和道德无关,没有人在意道德如何描述、表达,大概也许有可能。传统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却又告诉我们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道德,道德和伦理对应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潜规则。

每个人都不能践踏制度、法律、约定俗成的观念。

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是教化意义,让所有人能够有一个相对标准的方式理解生活、世道、天道以及人间道。

地狱无间,人心鬼蜮。想要更多利益,貌似总是和道德本身抗拒,人总是怀疑道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为存在双重标准和道德绑架。

人们喜欢做道德文章但是不喜欢被道德绑架,喜欢用道德约束别人,却不用约束自己,那么道德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开的。

同心同德的概念就是源于心,始终相守,把道德最为人生的信条来让人生更有意义,而不是在妥协和转变中内心受到煎熬。


问题的详细描述中,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道德的意义。

恰恰相反,讲道德并不是为了:金钱、利益、物质。

道德是用来提升智慧的,智慧是用来开悟人生的。

道德是做给自己的,利益都是身外之物。

自己是啥?保安三问之首:「我是谁?」

没有道德通关,智慧无法提升,永远迷惑在这个混乱的世界,终日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