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弈論角度來看,合乎理性的人,在不遵守道德的收益高於遵守道德時,亦或者不遵守道德的成本低於遵守道德時,這個人就會不遵守道德。

於是,若要維護道德觀唸的貫徹,人們會降低不遵守道德的收益或提高其成本(如道德譴責、法律限制)。但最終沒有改變的是,理性人依然基於收益和成本這兩種概念來行動,只要理性上說通了,就可以不遵守道德。

這種想不遵守就不遵守的道德,不就是沒有道德麼?


簡單地說,關於道德或者說倫理,哲學家們有兩種基本傾向,第一種傾向認為所謂正義就是集體利益的最大化,倫理的本質是為了人類的整體獲得更多利益,這就是功利倫理,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邊沁;第二種傾向認為道德是「自己給自己下命令」,倫理道德是人類的一種自足的精神追求,是源自宇宙或者精神中普遍存在的先驗的善,不是任何外在標準可以衡量的,這就是絕對倫理,代表人物是康德。功利倫理看重的是結果,絕對倫理看重的是動機,但這兩種倫理是不可通約的,也就是說,結果的善不代表動機正確,動機正確也不代表結果是善的。好心可能幹壞事,壞的動機也可能成就好事。這是人類在倫理上的兩難處境。

為什麼會有功利倫理,這個很好理解,古今中外都有人做過回答。例如我們中國的荀子就說過:「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管子》裏也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將亡。」倫理道德,禮儀律令,都是出於建立秩序與文明的需要,避免社會陷入叢林法則。是為了實現集體的善。

但是為什麼會有絕對倫理?為什麼會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個問題要複雜很多。我個人的理解,簡單說來就是:絕對的善是一種意義的源泉,或者說是人類生成意義的基本機制之一(三大機制:真、善、美)。例如我們中國的儒家講求的八綱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其說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路線,不如說是闡釋了一種人生意義不斷衍生和擴大的過程。人在出於善心做一件善事時,會想到如果天下人都這樣做,世界該如何美好?反過來如果看到別人做了惡的事情,就會想到如果人人都這樣做,世界會糟糕到什麼地步?例如老年人摔倒,年輕人好心去扶他起來,結果反遭訛詐。這樣的新聞傳到網上,大家就會想,這樣的惡行不糾正,以後誰還會做善事?這裡包含著一種對未來和整體秩序的擴大想像與體認,還包括這種想像反饋給道德主體對於自身生存的理解。由於這種道德行為是完全出於自由意志,即不是出於外在原因(被迫或被引誘),也不是出於功利目的,而是出於自我自由的抉擇,因此這一抉擇所導致的意義與道德主體本身聯繫在一起,使得主體在這種不斷擴大的善的意義中體認到自身的存在,從而產生自我超越的無限廣闊之感。我們中國的儒家就特別擅長這個事情,所以士大夫常常會覺得「治平天下捨我其誰」。在治平天下的道德至境裏體認自身的存在。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意義,如果一切都是算計,人會活得很沒意思,因為一切意義都被抽象成了經濟利益,正如在商業社會交換價值取代了使用價值。柏拉圖認為人的意識由三部分組成:慾望、理性和激情。功利主義可以滿足慾望和理性,但卻是以犧牲激情為代價的,而這正是現代人的處境,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裏預言過現代人的這種處境,並稱之為「最後的人」,這種人只有慾望和理性,沒有尊嚴,沒有強烈的榮譽感和自我超越的渴望,他們是「沒有胸膛的人」:

「愛情是什麼?創造是什麼?渴望是什麼、星球是什麼?」——最後的人如是問,而眼睛一開一閉著。

那時候,大地會變得更小些,最後的人在它上面跳躍著;他使一切變小。他的族類和跳蚤一樣地不可斷絕;同時他也生活得最久。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卷

當然,偏執於絕對倫理也會產生問題,例如狂熱的宗教迫害或極權運動。一個健康社會的倫理觀是需要兩者兼顧的。

功利倫理主要是產生於人的主體性,即我為我自己考慮;而絕對倫理主要是產生於主體間性,即人在考慮自己與他人,與其它生命乃至整個宇宙的關係時所產生的認知。所以康德認為絕對的善是「人對自己下命令」,其實照我的理解,就是主體間性對主體性下命令。由於別的主體是「他者」,是我所不能把握的也不可能控制的,所以我必須去「設想」他的狀態,這種不可能落實的設想或者說窺探激發了意義的產生。意義總是伴隨著不可知而存在的,不可知給人以想像的空間,有這空間,人才能感知到諸多可能性。確定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它只是某種概念或著工具。

總之,功利倫理的意義是維持社會秩序,避免陷入霍布斯式的「一切人對一切人對戰爭」。絕對倫理本身就是意義的源泉。


謝邀。

感覺「道德的意義」問題與「法治」結合起來回答的話,纔是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的:

「道德」,是「人類」自身「進化」的「必備條件」;

而「法治」,是人類「社會」有序「運行」的「有力保障」。

實際上,在傳統中國的治理體系中,「道德」與「法治」也從來是並行不悖的

——這就是「文明」的「質素」與「力量」,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道德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又是一個聰明孩子的問題,俺喜歡!

我覺的道德的意義在於使人走得更遠,讓人展現自己的本質達到極致,散發自身光芒!

人是物質和精神一撇一捺撐起來,人在天地之間,人有本能、頭腦和內心三個道德層面合一,天地人三才。《道德經》就是講人心的變化怎麼樣主導著人生之道。

咱們就拿男孩子喜歡的玩兒足球打個比方:

第一層,給小寶寶買個足球讓他玩兒,他跟個小動物一樣兒,喫飽了玩兒夠了就把球扔一邊兒了,哭著喊著要喫。這時候的孩子是身體主導內心,飽了就玩兒,餓了就喫,不想太多。

第二層,可以從博弈論角度來看,有遊戲規則了,合乎商人理性,在不遵守道德的收益高於遵守道德時,亦或者不遵守道德的成本低於遵守道德時,這個人就會不遵守道德,奸商。比如咱們的足球運動員,踢的不怎麼樣一樣兒掙好多錢,誰還玩兒命踢誰還遵守什體育道德。

第三層,象球王貝利什麼的,那玩意兒就是完美足球運動員的化身,神一般的人物。一個人展現了自然之道,震撼人心!但是,要是讓貝利他老人家經商或者算命什麼一定會賠個底兒掉,不是自己的道就沒有那個德。

道法自然,自然天成,人生之道是自然與人然的完美合一。


道德到底有什麼意義?道德沒有意義,意義都是人們創造出來了,甚至道德倫理的觀念也是。只不過利用道德做文章的人多,修德修道的人比較少,在資本市場裡面有個概念,劣幣驅逐良幣,意思,道德也能量守恆,人性墮落的速度和人性真善美髮出光芒,可以說是相互的,念頭之間的正邪,以及邪魔外道,說的並不是江湖宗派,而是,對待是非對錯的觀念。

《笑傲江湖》中,嶽不羣把氣宗和劍宗的修行法門上升到革命鬥爭層次,把令狐沖應急出現的劍招,看成反面教材給同門師兄弟打樣,那麼,就嶽不羣本身來說,根本等不到氣宗的厚積薄發,內功心法的強大,反而,也會追求短平快的劍招、劍法。

那麼,道德本身和道德無關,沒有人在意道德如何描述、表達,大概也許有可能。傳統文化觀念和人文素養,卻又告訴我們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就是道德,道德和倫理對應做人做事應該遵循的潛規則。

每個人都不能踐踏制度、法律、約定俗成的觀念。

普遍意義上的道德,是教化意義,讓所有人能夠有一個相對標準的方式理解生活、世道、天道以及人間道。

地獄無間,人心鬼蜮。想要更多利益,貌似總是和道德本身抗拒,人總是懷疑道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為存在雙重標準和道德綁架。

人們喜歡做道德文章但是不喜歡被道德綁架,喜歡用道德約束別人,卻不用約束自己,那麼道德可以是一體的,也可以是分開的。

同心同德的概念就是源於心,始終相守,把道德最為人生的信條來讓人生更有意義,而不是在妥協和轉變中內心受到煎熬。


問題的詳細描述中,以「利益最大化」作為衡量道德的標準、道德的意義。

恰恰相反,講道德並不是為了:金錢、利益、物質。

道德是用來提升智慧的,智慧是用來開悟人生的。

道德是做給自己的,利益都是身外之物。

自己是啥?保安三問之首:「我是誰?」

沒有道德通關,智慧無法提升,永遠迷惑在這個混亂的世界,終日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脾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