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别才事事本无碍?世俗谛有与胜义谛空本来也是一体两面,空性——&>法尔如是——&>只管禅定,对吗?


缘起(缘灭)是法界的特性;

性空是涅槃的特性。

两个片语合在一起,表述的是真理的一体两面。后多作「缘起于性空」解,让两者存在因果关系,这是存疑的。

所谓两面,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对的。比如河与岸。有河必然有岸;相对的,如果陆地被称为岸,那也是因为有河的存在。

河,就是轮回之流;岸,就是涅槃之地。

假设一个人在河里游了很久,又累有乏,已经很挣扎了,但他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活著就应该是游来游去。

通过修行(止观),他才能停止那无谓的挣扎,看清自己的处境,以及明白还有岸可以休息的事实。

一止一观,就是一停一看。只不过不是用肉眼,是心止心观。

然后,游过去。

对于一个进入到修行的人来说,是悟后修,还是修中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因为最终两者都要达成。

对于修中悟,就如同是延著前人路径游,他不需要知道岸在哪里,因为迟早到岸。到触及到岸的那一瞬间,他就立刻会悟;

悟后修呢,就是先已经知道岸在哪里,不需要一定延著前人游过的路径,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选一条路径游过去。

这就叫随缘无碍。


很多概念都混乱了,一锅炒了。分不清了。

一个普通人,只有胡乱的思维逻辑。当这个人开始静坐,开始冷静,开始体验静下来的时候,

敏锐的洞察力,敏锐的觉察力才会升起。这是静了才会有的身心转变。

有了这个基础,才会体验到经典里讲的不是道理,更不是逻辑。而是做到了会出现的身心体验是如何的。

因此,首先要实际操作。从静坐开始。不静坐的,都是瞎说。因为,没有身心转变,肯定是瞎说的。没做到,怎么可能有什么领悟呢?

进入深入的静,会发现有一个清楚的觉知,而感官六识都只是信息的流过工具。那么,什么空?什么是真?什么流过,什么是一直在的?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教和理解。

因此,智慧不是理解,而是对客观的观察结果。不需要逻辑,这就是。没有思考的过程,智慧是瞬间的。

去琢磨缘起,还是先静,就看到了缘如何升起。做到了静到极致,就看到了到底是空?还是有。所以,如同训练,要一步步做。而不是坐那里自己瞎猜,自己琢磨。一百年,依然还是胡思乱想而已


一次跟上师交流,上师说:「从来没有禅定过,智慧从哪来,都是拿著祖师大德的开示思维推理一番,再相互恭维一番,就都成大德了吗?」

一次看师兄交流,师兄说:半年多前,看祖师大德开示、佛经很多都看不懂,上师传了我一个法,让我每天修打坐四小时(从一二小时开始,每周加长打坐时间),其他开示经典也先别看,坐上什么境界都不用理睬,半前后,再看祖师大德开示、佛经,很多能看懂了。上师说:「我们修法修行,就是不断地印证祖师大德开示、印证佛经所说的。」


您好!

缘起性空意思是,缘起不灭但本体空性。

止观禅即:寂止与胜观。

寂止是专注力,心缘一法而不动。比如观想一尊佛的身像而全然安住,不起其他的杂分别念。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勤加练习,它最有力的助缘就是持戒,持戒越多,肯定发定越强,当然在此基础上还是要勤奋训练。胜观就是空性见。从究竟来讲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故需通达空性。证悟空性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真多绝大多数众生而言,其方法就是闻思修配合集资净障碍。当然其他的方法也有但不一定每个众生都有那样的因缘,即便有那样的因缘,在证悟前也应闻思,因为闻思是其助缘。证悟后也应该闻思,另其稳固增长。(当然极少数众生证的同时断亦圆满,这样的话不闻思应该也可以,具体我也不清楚。)佛所说法篇幅最大,花时间最多的也是空性这一部分。可见其重要性。那么止观禅就是有了专注力后,把专注力安住在空性见上。前者是轮回法,即便达到四禅也解脱不了。后者允解脱,但没有前者的工具后者不会稳固,故而就不会证悟实相般若。

空性和光明是佛性的两个体性。二转法著重空性分,三转法著重光明分,二者并无有高低、一多等差别。但是作为凡夫人来讲必须证悟空性后才能正确理解光明分。不然所理解的光明啊、如来藏啊、法界啊等都只是一个名词,或者在此之上自己认为有所理解也只是自己安立的一个法,根真实的如来藏没有关系,还是轮回法。故中观宗很多地方也会破如来藏。若问如此有没有过失呢?没有过失。因为所破如来藏乃凡夫心识所安立的如来藏,并非实相如来藏。《金刚经》云:"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个人理解《金刚经》虽然是二转的法,没明确宣讲光明分,但此处已以隐晦的方式宣说了如来藏。(仅个人理解啊)前四句是以遮诠表空性,后四句安立了法身。也明确指出:"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所以在证悟空性之前无论我们怎么样去理解如来藏,都是心识假立的法,不可靠。因此必须在空性基础上才能理解法身,否则如佛所说:"彼生履邪断"。

以上仅个人理解,仅作交流,谬处望指正!

是悟后起修。悟属于见道,见道后还要修道才能够得证果位。后面的问题,由于你的概念比较混淆,在措辞用句上比较含糊。不知你具体想问什么。简而言之,一切事物的体性是空,因缘和合而产生相应的相状。小乘行人可以用析空观来证入空性,但不知空有不二,即空即有,而非除有方空。大乘佛法中,有别教次第三观和圆教的一心三观,可以证入实相。在实相的层面来说,非但事事无碍,理事亦无碍。建议多阅读经论,如理如法的思维。


谢邀

缘起性空与止观禅定,从闻,思,修,的次第来说,应该是经一定的闻,思,修止观禅定,然后证缘起性空,再以所证缘起性空之慧带领止观禅定修行,最后证无上正等正觉。

只有具无分别智,才能明白事事无碍,才能做到事事无碍,然后只管禅定也对。


是你不听话,没完没了的问,从没有踏实的念佛10分钟。

在庙里,棍子早下来了。


浅谈因果(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第18集

————正觉同修实证三乘菩提的亲教师为渴求正法的您演说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这一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我们要继续探讨因果的问题。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说因果法则是超越一切有情的,不是任何单一的个人所能操控的,不管是神、上帝或老母娘都不例外,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造物主,不是万法生起的因。我们也举出经典中记载 释迦牟尼佛叙述祂最后身成佛,仍遭受十次苦难事件的过去因缘;说明 佛陀都已经是人天应供、人天至尊了,尚且不能免除这些宿缘;并且借此告诫弟子们应当要好好约束自己的身、口、意行,以免一时造作了恶业果报难逃,虽然经过无数时劫、无量苦报,到了成佛都还会有残余未尽要去报偿这最后的宿缘。可见佛教中是极为重视因果的。

  我们在前面也提到无因论的过失很大,因为现前可以看到就是蕴处界,也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及见闻觉知的心,都是父母生我们才有的,那父母凭什么而生我们呢?难道只有父精母血、四大和合就能成为我们吗?如果是这样,那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应该就像工厂机器做出来的产品一样,每一对父母所生的子女他的个性、际遇、因缘果报也都应该一样,因为父母都希望他们每一个子女的个性,都如他们所期望的一样,也都能过最好的生活。可是为什么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双胞胎兄弟姊妹,两个人个性与际遇大不相同?这就是表示他们各有过去世的业因存在。既然神、上帝或老母娘都不是造物主、不是生成万法的因、不是万法的根源,有情众生是由过去生造作善恶业的因——也就是业种来出生,那业种是存在何处呢?

 有人说业种是由虚空所执持,这样说正确吗?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虚空的意涵是什么?

虚空,其实是人们对于物质的边际之外,没有任何一法阻隔障碍的地方,把它施设一个名称,称它为虚空。所以虚空只是一个施设的名词,就是指称空无一法的地方。既然空无一法,那就没有自体性、没有功能、也没有作用,就没有执持业种的功能,就不能够持种。如果说虚空能执持业种,那么有情过去无量世造作的善恶业种,全部充塞于虚空中,必将产生感果错乱的现象;就是某甲所造的善业种子,可能由某乙或某丙所感而报到乙丙身上;反之,某乙所造的恶业种子,则可能由某甲或某丙所感而报应到甲丙身上;这样因缘关系就错乱了。如果说虚空可以像银行的保管箱一样,将每一个有情的业种加以区隔保存而不混乱,但这纯粹是虚妄的幻想,因为我们前面已经确认,所谓的虚空就是空无一法,没有任何功能作用存在,只是一个施设的名称而已,那又怎么会像银行保管箱一样,有区隔保存每一个有情业种的功能呢?

  又像有专门作佛学学术研究的佛教法师或学者,他们主张缘起性空的真义就是无常、无我、一切法空,并且认为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就是空性,就能成立生死与涅槃。很明显地他们所说的空性就是在指虚空。

可是佛法中讲缘起性空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大宝积经》卷84)

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从「无明」开始的,没有一开始的无明就不会有后面的生,以及接著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且每一个人无明的种类及深浅程度各有不同,可见无明不可能从虚空中凭空而有,无明是有情过去所造的业种,因为不明实相造了善恶业累积下来,然后无明业种就使得有情死后投胎又再出生、又再轮回。无明业种不是虚空所生的,如果无明业种是由虚空所生,那应当一切人所修的清净行、善等等的,未来世也未必能够得到清净行跟善行的果报,因为来世仍将由虚空再出生无明;同样地如果说造了染污行、恶行的人,来世也不必然就会受染污、恶行的果报,因为他来世受生的无明还要由虚空另行出生;这么一来不就因缘错乱、无因无果了吗?

  另外,还有人主张虚空中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它遍满虚空,是万法的根源、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一切有情都是由它所出生的,它是一切有情共有的本体;有情将来舍报的时候,或者因为生前造恶而下地狱,或者因为行善而回归虚空能量本体,与这个能量合而为一。所以他们练气功,要从虚空里面去摄取能量,这种人叫作虚空外道,佛教中称为胜性外道。其实虚空中星球的引力,地、水、火、风四大的能量,以及星云旋系成住坏空的巨大能量,是由无量无数有情的共业能力所感而生成的,并非自然而有。例如山河大地乃至诸天天宫,都是因为有大风云来执持才能存在,但这个大风云是因为众生修十善业道的缘故,才能有这个良好的能量产生;但是能量不是诸天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诸天有情不是由虚空能量所生,反而能量却是从共业众生所修十善业道的业力而产生的。探究至此,我们已经知道神、上帝以及老母娘都不是万法的根源,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也不在虚空中、不是虚空中的能量。

  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体,既不是遍满十方虚空,不是充塞宇宙一切空间;但是正如前面说明,有情众生的出生,确实是导因于过去生造作善恶业的业种以及无明种;那每一个有情必定各自有一个心住在各个有情身中,把过去生无明业因的种子带到今生来随业受报。为什么要说是心呢?因为物质色身都只有一生,不论有情寿命有多么地长,必定会死,死后色身必定会毁坏,所以能够从过去生来到今生的,当然不可能是物质的色身。而且这个心是无始本有、恒常而不坏灭的,这样才能够执持无量过去生的业种与无明种。

  我们就回过头来探究探究有情众生的自身,首先应该了解有情的色身及见闻觉知心,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所生的法、都是变异无常的生灭法。因为凡是被生的必定会灭,只有本来不生的才是后来不灭的,只有过去永远不生的,以后才是永远不灭的。蕴处界既然是所生之法,有所生必有所灭,既然会灭,当然不是不生不灭的法。

  再详细来加以说明:除了物质色身只有一期生死之外,有情身上还有一般人所称的七情六欲,正确地说应该是六情五欲。六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领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的六种情境——六种心境;五欲则是指的欲界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或者是财色名食睡的五种欲望、欲求。六情五欲其实就是六识见闻觉知心的功能作用。这六个识中,前五识都是依著色身五根才能出生及运作,这是我们现前就能观察体会的;而欲界众生的第六识——意识,也必须依今生色身大脑这五胜义根的渐渐具足,才能渐渐由无至有、由微至显,然后现起,不是刚一入胎就有意识觉知。而色身五根都是今生所生,由五根所现的六识见闻觉知心,当然也是今生新生的,不是过去生带来的;否则应该一切有情都能知道自己过去生姓啥名谁,也能知过去熏习学习的知识;然而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如此。又今生的六识见闻觉知心,当然也不能去到未来世;只要今生舍报息脉断灭以后一段时间,进入真正死亡阶段的时候——就是正死位,这个觉知心就断灭了,见闻知觉性就全部消失了,不能去到未来世。未来世是另一个全新的见闻觉知心,不是这一世转生过去的。

  至于一般人所认为的灵魂或者道教中称为三魂七魄,这些其实是人死后的色身——中阴身,以及借中阴身而现起的见闻觉知心,都还是不离生灭的蕴处界法。因为中阴身是微细物质所成,虽然不是一般人肉眼所能看见,但还是可以被有神通或有阴阳眼的人或猫、狗等动物看得见、听得到、乃至触摸得到,都是不离五蕴十八界的,当然是生灭不实的。而且中阴身在入胎的时候,他随即就消灭了;因为中阴身只是作为转生后世的媒介,借中阴身为缘,能够在中阴境界有意识觉知心现行,能够了知来生有缘父母和合情境,然后去入胎;入胎之后,可以说中阴身的任务完成了,当然就消灭了。入胎后最初只是个受精卵,然后渐渐分裂成长;所以处胎前几个月还未具足五色根,意识就不能现起,既然无意识,当然就无觉知。所以六识见闻觉知心,都是跟我们的色身五根一样只有一期生死,当然不是能够执持过去生善恶业种及无明种来到今生酬偿因果的心。

  除了六识见闻觉知心外,有情众生还有一个能作主的心,就是第七识意根——末那识,祂就是众生身中恒审思量、时时作主、处处作主的心。恒审思量就是无时无刻不在作决定,饿了决定吃饭,饭吃腻了决定吃面,身体痒时决定用手去抓,睡饱了决定起床,进入禅定之中住腻了决定出定等等。这都是因为前六识见闻觉知心现行运作后,知道会饿、会痒、会腻、会烦,而由意根——末那识决定要吃饭、要抓痒、要起床、要出定。这末那识既然能够知道前六识分别的结果而作决定,祂当然也必定是有知的心,只是因为祂不像意识有能反观自己存在的证自证分功能,因此绝大多数众生都不知道有末那识这个心。

末那识既然是有知的心,能够知道意识分别的结果,如果祂能执持过去生造作善恶业的种子来往今生,那必定会依意识心的分别,而选择执持善业种子,舍弃一切恶业种子,必定会选择清净的无漏法种来持,舍弃一切的有漏法种。这么一来,一切有情心中应该就只有善业种子、只有清净的无漏法种,那么三界中就应该没有三恶道有情存在,因为都受善报、清净报,不会去受三恶道的苦恶报了。果真如此,善业因果也无法如实酬偿,而不能成就因果法则的公正性。可是我们现前看到三界中,确实有有情因为有漏法种及恶业种而堕入三恶道中受苦受难,这就可以证明过去生善恶业种及无明种,并不是由意根末那识执持来到今生酬偿因果的。

  探究到此就可以推知,有情众生身中除了前七识之外,必定另有一个能够执持过去生善恶业种及无明种来到今生酬偿因果的心,那就是第八识;而这个心是无始本有、恒常而不坏灭的。

这正如《摄大乘论》当中引《阿毗达磨大乘经》这样讲: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摄大乘论本》卷1)

又说: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摄大乘论本》卷1)

意思是说:众生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乃是无始劫以来就是本已存在的法界,祂是本住法、是第一义法,不是所生法;一切有为法都由祂而生,一切无为法也都由祂而显;而且阿赖耶识含藏了烦恼障的种子及所知障随眠,导致有情不断轮转于三界六道中;但也因为有阿赖耶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在有情断尽烦恼、所知二障随眠还有种子之后,才能够成就佛地的无住处涅槃的大功德。由于祂能够摄藏染净诸法的一切种,因此称祂为阿赖耶识。

  再者,阿赖耶识祂离六尘中一切的见闻觉知,离一切六尘万法的思量,因此称为无分别心;祂虽然于六尘都不了别,然而却能了别器世间、身根、种子及意根的心行,既然还有了别性,当然是众生心识之一;就因为祂不在六尘境界上起任何分别,所以就不会对六尘境界起任何贪著。相对于前六识心能对六尘境界起分别、贪著,产生了有覆有记性;而意根末那识则能在法尘上作极为少分的了别,而被意识误导产生了有覆无记性;用这样来区别。

众生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于六尘境界都无了别,因此说祂是无记性无分别心;又因为祂对六尘乃至身根、器世间都不起任何执著,而说祂是无覆性的清净心;合起来称阿赖耶识如来藏祂的心体是无覆无记性,所以阿赖耶识如来藏能够一体收藏众生造作善恶无记业的种子而不漏失。众生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具有这种本来常住不灭及无覆无记的体性,因此祂不是依他起性的法,也不是遍计所执性的法;反之,祂具有圆满成就一切法的真实性——圆成实性。

  由此可知,阿赖耶识如来藏正是能执持过去生善恶业种及无明种来至今生以酬偿因果的心,祂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万法的根源,正是因果法则赖以成立而运作不辍的所依。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集就为大家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第018集 浅谈因果(下)?

www.hymzwb.net


愿您我共成佛道!


谢邀,

你这是没有慧根。

佛教修行以信为根本,你问来问去本末倒置了。

你要听大德高僧净空的法旨教化:

变得越傻越好,最好傻到变成人形念佛机,只念佛,也只会念佛,归命于阿弥陀。

念念念,像个复读机那样拚命让自己信,拚命让自己念。不能有一丝一毫怀疑和思考。

这样你才能收获亿倍福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