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原则上题主应该仔细看一遍《纯粹理性批判》,把康德的论证思路梳理一遍,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但我还是想简单说说,就当是回忆一下康德哲学,当然,只说最关键的部分,都说完了就变成二手资料了(狗头)

想像力(Einbildungskraft)这个概念是在《纯批》的先验演绎部分出现的,按照康德最开始的说法,先验演绎可以分为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主观演绎从构成知识的主观条件出发,推出知识的最高的先验根据,也就是先验统觉(自下而上);客观演绎则相反,从先验统觉出发论证知性范畴对经验的客观有效性(自上而下)。

必须注意的是,康德的《纯批》出版过A/B两个版本,由于A版的先验演绎主要讨论主观演绎,B版则主要讨论客观演绎,所以我分别从A/B两版先验演绎进行大致说明。

按照休谟的观点,我们无法对因果必然性进行有效的辩护,一切信念都是出于对感觉经验的习惯。但康德认为,如果因果必然性不存在,我们就不能获得的普遍必然的知识了,甚至连经验对象都无法获得。对于这一点,当代法国哲学家Quentin Meillassoux在他的著作《有限性之后》中进行了精炼的梳理:

我们已经知道,康德做了一个「哥白尼式的倒转」,把「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原则逆转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的先天认识形式」——物自体(Ding an sich)刺激我们的感官,知性范畴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获得综合的知识。在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中,不仅知识对象具有综合统一性,经验对象也同样需要这种性质。换言之,经验对象不可能是由感觉材料提供的,因为感觉材料是杂多的。要注意,在任何的先验哲学中,一定是先有某种先验结构,经验对象才得以成立,这也是「直观无概念是盲的」这句话的核心含义。那么,康德的核心工作就很明确了,他要通过先验演绎,论证知性范畴是经验的先决条件。

在A版演绎中,康德从主体对感觉刺激的接受性出发,把经验对象的综合性质分为三步:直观中领会的综合(Apprehension)、想像中再生的综合(Reproduktion)、概念中认识的综合(Rekognition),这些综合是如何可能的?或者说,经验对象的稳定性是如何保证的?康德通过归纳法的出,经验对象的综合统一性的最高前提,是先验自我(作为主词的「我」)和先验对象(作为宾词的「我」)的同一性,也叫做「先验统觉」、「我思」、「我是我」。

在这里,康德并没有论证知性范畴和主体之间的关系(B版演绎重点论证了这部分,反而没有对先验统觉做太多的说明,仅仅是把它作为客观演绎的分析前提),而是把知性范畴作为先验统觉的认识能力。但问题在于,知性范畴并没有直观的能力,只有感性才有这种直观,那么,知性范畴和感性直观这两种能力,到底是如何相互发生作用的呢?康德引入了一种独立于知性范畴的能力——想像力(Einbildungskraft),这种想像力是盲目的,始终对各种杂多的感觉材料进行著图形综合(也就是Reproduktion,想像中再生的综合),再由知性范畴对图形综合后的经验进行知性的综合(也就是Rekognition,概念中认识的综合)。所以A版演绎中的想像力,是为知性范畴(对经验对象)进行再综合而做准备的一种认识能力,是一种在感性中起作用的、形成图像的能力。对此,康德并没有做出严谨的论述,这也是A版《纯批》出版后,被一些哲学家误解为经验主义心理学的原因之一。

B版演绎与A版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围绕著一句话:「『我思』必须能够伴随著我的一切表象。」康德从先验统觉出发,把「我思」的分析同一性(A=A)作为知识最高的逻辑前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A」并不是一个重言式,而是具有综合统一性的判断,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步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海德格尔在1957年发表的讲稿《同一律》(收录于《同一与差异》)中也暗示了这一点:

简单来说,「我思」必须通过经验对象才得以实现,这意味著一切杂多表象必须综合统一;反之,杂多表象的综合统一,又依赖于「我思」的分析同一性。此时,B版演绎似乎陷入了「我思」和经验对象互为根据的两难境地,迫切需要第三种东西沟通两者,康德认为,知性范畴就是在这两者之间起综合统一作用的桥梁,把「我思」的分析同一性带到杂多表象之中,同时又把杂多表象进行综合,把综合统一性带到「我思」之中。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知性范畴是怎么沟通先验统觉和感性直观的?康德再次提出了想像力(Einbildungskraft)这个概念,这次康德把它归属到了知性范畴中,也就是说,想像力在B版演绎中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同时具备了知性和感性,而不再像A版演绎中的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独立于知性范畴的能力。因此,这里的想像力也叫做「先验想像力」,正是题主在提问中提及的真正内容。

可以说,先验想像力沟通了知性和感性,一方面它作为感性能力,依旧是盲目地发挥著作用,把各种杂多的感觉材料综合形成图像,另一方面它又是遵循著知性范畴的规则的,正如康德所言:「『综合』只能源于知性的自发性。」这是B版演绎和A版最大的两个区别之一,另一个区别则是开篇所说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路。

到这里,B版演绎结束了吗?图样图森破!真正精彩的才刚刚开始:我们目前只知道,康德把先验统觉作为整个客观演绎的出发点,指出了「我思」的分析同一性与经验对象的综合统一性之间的关系,而知性范畴作为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规定著先验想像力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统一。但我们依然不知道——先验想像力能够发挥作用,到底是如何可能的?

使先验想像力得以发挥作用的中介,康德称之为「先验图型」(Schema),它必须满足以下三点:

(1) 它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成分;

(2) 它是知性的;

(3) 它同时也是感性的。

它只能是一种东西,我们最熟悉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讨论了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直观形式,空间是外感知的形式,是外部经验的直接条件;时间则是内感知的形式,是内部经验的直接条件,同时也是外部经验的间接条件!因为一切经验对象都在我们的意识之内,它们必然在时间之中!

最后,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1. 为什么康德要提出先验的想像力?

为了解决B版演绎中范畴如何沟通先验统觉和经验对象的问题。

2. 先验的想像力如何能说清楚?

康德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可以说还不够清楚。德国观念论的大佬们(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对B版演绎都有自己的看法,也发展出了各自惊人的学说;而海德格尔更支持A版演绎的思路,在他的著作《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做了一些发挥,揭示了超越论想像力的时间性结构,在此不做详细解答。

3. 它到底为何存在?

不知道。

以上。


为了解决直观与知性之间的过渡问题,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是感性的,处理经验的诸杂多,而知性意味著十二范畴,有一种规范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普遍与特殊的问题,关键在于,认识中特殊是如何过渡到普遍的。你说要从一个殊象中看出共象,如果你不是事先知道一个共象,你是怎么抽象出来的,按照什么抽象出来的?但你如果已经知道了这个共象,又何必要去抽象呢?这不仅是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这个问题还可以追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否认了范畴直观的可能性后,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各种概念,理论把它包的好看一点,到了康德这里,打通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藩篱,他就认为,存在一种想像力,连接著知性与感性,他在纯批一版中,想像力得到了凸显,从一种奠基的角度看,先验的想像力是更本源的。但他到底还是受时代的局限,在这里摇摆不定,在二版又改了,这些思想锋锐与伟大还要等到胡赛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的大家们,想像力那种非现成,纯发生性的特点才得到进一步凸显。


什么是先验想像力,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主观独断,弃智绝圣


比如想像一下,

大同世界或者地狱,

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有没有可能存在呢?

任何想像出来的世界都可能存在!

当然包括末日世界

这是为什么?

因为道是无穷的,无穷是什么意思呢?

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什么都有!

数学坐标系,任何数字都可以有,不管是无理的还是有理的,不论是多么复杂的数字,不论是多大还是多小,都可以有,因为坐标系是无穷,对无穷来说,任何数字都是它"本来就有的"。

一个平面坐标系意味著,什么图形都可能存在。

一个三位坐标系意味著,什么物体都可以显现出来!

你想像到的,只是无穷宇宙的某种景象,不论是哪一种天堂还是哪一种地狱。

我们现阶段的人类,地球自己太阳系银河系等等,也是无穷宇宙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不是胡乱显现的,依照著某种相对关系,客观规律显现。

比如智能手机,是不是宇宙本来就有的?

你会说不是啊。

按照上面数学的对比,智能手机是宇宙本来就有的。只是其显现过程更加复杂,你才会感觉这不是宇宙的显现。

但是人要求宇宙显现,宇宙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

这就是我们伟大领袖曾经说的,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只要敢想敢做!这里的想,就是想像。

但是某些想像不一定发生在当代,比如潜艇,飞机等,开始可能只是在科幻小说里。

但当想像时,或其呈现时,一定要搞清楚,这不是人的什么"能力",其本质来源,是宇宙,也是我们的"自性"。


君权谁授予?上帝。

人类为什么要向善?因为有上帝看著。

社会怎样才能稳定?遵守上帝和世俗所制定的规矩。

康德本人是不确定「物自体」是不是存在的,连康德本人都觉得「物自体」存在纯粹是为了道德而存在。

没有道德,整个人类社会的理论基础都会瞬间崩塌。到时候「上帝已死」,然后「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对于康德来说,不需要。


是这样。自在之物的表象被感官接受,行成知性认识的素材。但是感官对诸表象的接受是实时不同的。知性认知要求把不同时间接受的感性杂多给综合起来,就需要有一个将已经从实时感官中消失的信息再现给知性来认识的能力。这种在思想中再现感性接受的物自体的表象的能力就是想像力。

由于这种想像力是作为人的认知构成的一部分先天存在的,而不是被经验到的,所以是先验想像力。


先验想像力,很明显是指A版中的生产性的想像力,至于作为感性与知性的中介的,则是B版中的再生性的想像力。

生产性的想像力只在A版中出现过,其是作为纯粹知性概念的源泉,是奠基性的东西。所以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称康德的图型法(包括了A,B版的两种想像力的概念)揭露了形而上学的深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