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了解它的地域背景和时代背景,是根本无法解读出它的真实含义的

若是能了解创作的背景,就可以知道经中某些段落为什么会这么写,以及那时的一些字词的含义可能根现在不是一回事


佛教的创造背景是古印度的沙门思潮,所谓沙门思潮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的诸子百家,是各种不同的思想家相互对立建立自己学说的时代。沙门思潮和诸子百家的不同之处是,诸子百家是针对国主如何治国的,而沙门思潮是针对当时最权威的婆罗门教的,属于一种宗教革命。以佛教为例,他的大部分思想都是照搬了婆罗门教,比如业力,轮回,世界的格局,神祇等等,包括实修的一些禅定理论都和婆罗门教相仿,所以我们所学的佛法,绝大部分都是婆罗门教的理论,而佛教的作用仅仅是变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佛教对婆罗门教最核心的变革是对梵天的贬低,原始佛经记载,佛陀成道时,原本想自取无余涅槃,但是出来制止他的是梵天,并承认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他的法应该广泛流传于世,所以这就可以看出,婆罗门教至高无上的梵天最后反而拜佛为师,体现了佛比梵天更有智慧,但事实是这样吗?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认为佛只是毗湿奴的第九化身,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带走一批人下地狱的,也就是说佛法根本不被婆罗门教所认同,因此佛的地位就类似于中国诸子百家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只有自己的门人认同,而其他人都不认同,而无上正等正觉也是自封的,并不是公认的。那么梵在佛教的教义中是怎样的一个角色?众所周知,佛教以无我为自己的旗号之一,很多佛教徒以为这个我是指自己的意思,其实是因为不了解佛教的背景所导致。佛教中的我从翻译的角度对应了印度文化中的阿特曼一词,这个词并不是指我们普遍意义的自己,而是指梵我合一的永恒存在,因此由于古文的局限性,佛教中的无我被很多人理解为没有自己,或者自己不存在。佛教为什么讲无常,无我,这是因为佛教否定永恒的梵和永恒的阿特曼,实际上仅仅是对婆罗门教思想的一种不认同而已。


除了几本阿含经(尼克耶),其余的什么大佛顶首,大方广,菩萨万行,金刚无敌之类的经书全是后人创造的。这些经书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极尽能事的吹牛逼,来满足某些中二病患者与某些做了亏心事求神拜佛之人的需求。

你去看阿含经特别是杂阿含就会发现。当时的印度,佛陀与他的弟子们只是一小撮沙门。不服佛陀教化的大有人在。连一个婆罗门土地主,都敢呵斥佛陀为「领群特」。

所以,历史上的瞿昙只是一个觉悟者,一个智者,就像孔子一样,他的学说有人赞同,有人追随,同样也有人反对,有人唾弃。


我们知道佛教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发源于印度,两千五百年的一个宗教绝对不是依靠释迦摩尼当时所依照的原有形态所保存下来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变化得来的。

首先在印度是有「种姓」存在的!什么叫种姓?印度教:「法」和「业力轮回」。所谓「法」,是指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所谓「业力轮回」,是说人在世如果按照给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更高级的种姓,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这个就是于印度教用以宗教信仰因果报应去麻痹劳动人民!印度教是公元五世纪出现,而佛教是公元六世纪在印度出现!在印度为了迎合统治阶级,是封建剥削关系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辨护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与支持,公元九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和后来八世纪起伊斯兰教的传人,到十三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几乎毁灭殆尽,尽管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后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当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万人,佛教虽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而印度教在当今印度却拥有广泛的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影响,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达八亿,所以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


然而!中国佛教就有意思了!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分别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我们先来看看汉传佛教在西晋是时候有这么一个人,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于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这是西晋北方后来传到后秦南方后来到后秦,由于鸠摩罗什东入河西走廊武威再入长安(四○一),而更加昌盛。鸠摩罗什的四位徒弟「什门四杰」。所译经籍种类遍于大小三藏教禅诸家,其中《大品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

这个时候才是佛教的新纪元!

不是的

佛教在印度起源时是印度教为社会主流所以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和声望不及印度教

所以佛教是传到中国得以发扬光大


创造的背景是在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只是应机说法,没有结文成经。因为在佛引导弟子的时候会因人因时而有不同的引导动作,这个无法统一。而且佛不主张设计文字框,认为会使人更迷惑,他一直主张「因机说法」。在那时释迦牟尼主张的佛法比较简单,就是有一种重新认知世界的方法,很好,想要大家都自我感知一下,得自己去亲自感知,别人说的、描述的都不是你的。所以他从不对这一状态统一描述。佛祖死后,虽然还有很多悟道的导师,但在民众心中的「权威性」大减,为了使佛教的理念推广出去,这些悟道的集合起来将佛祖说过的集结成经书,为了宣导佛的理念给普通人众。但悟道还需要因机引导!

后世的流传就更加纷杂了,佛教历史上曾经历过几次毁灭,在中国大规模的就有两次灭佛行为,印度也有过。佛经在传抄的过程当中已经不能保证是由悟道的人完成的了!在中国有很多佛经的翻译注释是由儒家完成的!掺杂进了很多其他的东西,当然有些改动是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统治管理。

所以,看待现代的佛经,它指出了一个大的方向,但不足以引导你悟道,使你悟道的还是自己的体会!纠结于经书文字会比较混乱。


佛法难闻。佛祖拈花,迦叶一笑。这个故事你知道背景又如何,缘木求鱼非正道。给你食谱大全,你也做不出几个菜。如果你只是拾遗补缺也未尝不可,如果想求证点什么,感觉没必要

应邀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随应娑婆世界众生的业缘,讲述的世间因果律,与出世间解脱的规律!

佛法,不是佛陀的创造,是正遍知的佛陀,将世出世间的真相,告诉众生!引导有缘众生,解脱六道生死轮回!

所谓的背景,就是此世界众生解脱的因缘和合成熟了!


佛经的集结历史上有六次,背景和因缘经书里也讲的很是清楚了。

经书不是散文小说,不是创作,应该说是纪实或是语录,也就是记录下来的。

如果要研究真正的历史背景,建议先对照阅读南北传三藏经典,学习巴利语梵语、印度宗教史、印度史和佛教史。

再者,我觉得佛经的很多意思说的也很清楚了,现在离灭度两千五百多年了,很多意思即使了解了历史背景我们就能解释的清楚吗?我们认知《论语》的背景比佛经的背景要深切的多,里面尚且有很多例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有争议的地方。

不可舍本而逐末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