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称汉不是更合理的做法么?


1、楚元王刘交后裔对刘裕的作用,并不是汉朝宗室后裔身份,而是彭城刘氏这个出身身份。虽然彭城刘氏,在东晋的时候还只能算不太入流的低级士族,但总比寒人的身份更能被江左名流接受。当时史家著力强调刘裕的楚元王后裔身份,主要还是为了突出刘裕出身正宗的彭城刘氏。

2、刘裕代晋称帝,在程序上仍然走的是一个自臣而君的过程。

义熙十二年(416年)十月,晋安帝诏刘裕进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同时以徐州之彭城沛兰陵下邳淮阳山阳广陵、兖州之高平鲁泰山十郡之地建宋国,宋国建都彭城。又置宋国侍中、黄门侍郎、尚书左丞、相,随大使奉迎。

义熙十三年(417年)十月,晋安帝又诏进宋公爵为王,以徐州之海陵、东安、北琅邪、北东莞、北东海、北谯、北梁、豫州之汝南、北颍川、北南顿凡十郡,益宋国。

义熙十四年(418年)六月,刘裕始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命

元熙元年(419年)正月,刘裕正式进爵为宋王。晋恭帝又诏以徐州之海陵东海北谯北梁、豫州之新蔡、兖州之北陈留、司州之陈郡汝南颍川荥阳十郡,增宋国。七月,刘裕受命,赦国内五岁刑以下。宋国迁都寿阳。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宋王至京师建康。晋恭帝将帝位禅让于宋王,晋正式被宋取代。

————————————————————————

不过,刘裕是否真的是楚元王后裔仍然是有争议的,毕竟《魏书·岛夷传》有所谓的:「其先不知所出,自云本彭城彭城人,或云本姓项,改为刘氏,然亦莫可寻也故其与丛亭、安上诸刘了无宗次。」当然这极可能属于敌国的诽谤之言,但即便是《宋书》对此的记载,也有不少疑点。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德生阳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阳城厘侯庆忌,庆忌生阳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某,某生东莱太守景,景生明经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晋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国掾熙,熙生开封令旭孙,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宋书.武帝本纪》

《宋书·武帝本纪》详细叙述了刘裕的先祖世系,谓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但这一世系的叙述及有关《宋书》的记载仍有不少疑点:

第一,该世系叙至第九世却称,「平生东武城令某」,至第十四世也称,「悝生魏定襄太守某」。这里的「某」,不是史家的避讳,而是不知其名。但是,官职尚且清楚,为何不知其名呢?

第二,这一世系从楚元王交至阳城肃侯岑的七世都清清楚楚,显然是据《汉书·楚元王传》所述。而《汉书·楚元王传》只叙至刘岑,谓刘岑「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薨,传子,至王莽败,乃绝」。刘岑之子,史亦未书名。《宋书·武帝纪》则谓刘岑之子乃刘平,自刘平以后之世系,即使有名者,在今所传史籍中也均无记载,可见这一世系之可疑,似有攀附成份。

第三,据《宋书·刘延孙传》云:「延孙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刘氏居彭城县者,又分为三里,帝室居绥舆里,左将军刘怀肃居安上里,豫州刺史刘怀武居丛亭里,及吕县凡四刘,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在古代封建宗法社会中,尤其是在魏晋南朝时代,大宗小宗的昭穆次序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能混乱,如果四刘真出自楚元王,绝对不会「不序昭穆」的。

加之,沈约《宋书》在孝武大明八年之前的历史本身就是以刘宋官方史官何承天、山谦之、徐爰等所修《宋书》为蓝本。何、徐等人自然要为本朝皇家讳饰。

司马光在修《通鉴》时就对此指出刘裕家世难辨的问题,曰:「刘备虽承汉,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字,亦犹宋高祖(刘裕)自称楚元王后,李昪自称吴王恪后,是非难明。」


刘交之后称汉会不会大逆不道?刘交是刘邦的弟弟,又不是子孙。刘裕好歹称楚,但其实西汉的楚国领土又确实包含宋地。


有下面三个原因:

⒈在元朝之前,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国号,大都以开国君主旧时的封地或封号为名。

比如刘邦之前是汉王,所以建立国家叫汉朝;曹操是魏王,所以曹丕建立的是魏国;司马炎是晋王,所以建立了晋朝;杨坚是隋国公,所以建立的隋朝;而李渊是唐国公,故其建立了唐朝。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在称帝前没有被封侯、封王,但他曾被授为归德军节度使,其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即位诏书中就说:「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故宜国号『大宋』。

而刘裕称帝前被封为「宋王」,所以称帝后以「宋」为国号合情合理。

⒉历史上的汉朝是被曹魏篡位而亡的,恰好当时的北朝国号正好是「(北)魏」,刘裕还要是以「汉」为国号,不是诅咒自己被北魏消灭吗?

⒊,当时「汉」这个国号已经被匈奴人刘渊(汉赵的开国皇帝)搞臭了,如果刘裕继续用「汉」为国号,知道的是刘裕是想复兴汉朝,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复兴不久前的刘渊的汉赵呢,可以想像,刘裕的政敌和敌人(北魏)一定会这么宣传的。


刘裕是没有汉的宣称的。

汉朝的建立者是刘邦,刘邦及刘邦的后裔的王朝,能叫汉。刘裕跟刘邦一脉的共祖是刘太公,刘太公虽然被尊为上皇,但是汉朝史书明确的说过,上皇非帝也。所以说,刘邦兄弟们的后代,是没有任何理由建立一个叫汉的王朝的。至于刘邦家的分支后裔,哪怕关系再远,依然有建立「汉」的正统性。比如说某个长沙定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或者另一个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


个人理解 请知乎er各抒己见

刘裕虽然不是刘邦之后 但仍是汉朝宗室

乍一看 还是有汉室地位继承权的

但事情往往不能往细里琢磨……

刘裕是向晋朝称臣来著的

魏晋可是灭汉的仇人啊

如果承认汉献帝禅让合法 经晋皇位重回汉朝

表面上看逻辑还算通顺

但架不住 还有个抵抗几十年的蜀汉政权续了几十年

如果承认魏晋帝位合法性 那蜀汉的帝位怎么办??

否认???

哪个帝王不希望国事艰难之际 有忠心的臣子鞠躬尽瘁 有大志的子孙存亡绝续??

如果 以蜀汉为帝位延续

则魏晋为伪帝叛逆

刘裕向伪帝称臣 这可就是抹不掉的黑点了

更何况 刘裕的大臣很多都是跟著魏晋打过天下的

这么一搞

岂不是过刘裕的属下都是乱臣贼子的后代???

倒不如另立国号 长久不好说

但至少当下糊弄过去了


因为当时的正统是晋、而刘裕要宣称自己的正统性那就是一个新的朝代替代老朝代,在这种情况下常规操作是以登基前的封地为国号,类似刘邦的汉、孙权的吴。

所以说申明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是说自己的血统,毕竟那是一个士族门阀时代,刘裕作为寒族出生还是要讲究一点儿社会规矩的。

而国号定位宋则是基于当时社会上认可的朝代更替的正统理论,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就是所谓的民心。


据《宋书·武帝本纪》所载,刘裕虽自谓系出汉室,却未以绍汉自任,亦不本中兴未亡说。晋末宋初君臣,虽在兴亡之际,仍坚持正统在东晋的观念——这是基于东晋必须与北方政权争正统的历史事实,而作晋、宋禅受之考虑者。晋恭帝被逼亲手书写《禅位诏》时,即声言「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裕)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云云。《禅位玺书》中亦云:「昔土德告沴,传胙于我有晋。今历运改卜,永终于兹,亦以金德,而传于宋!」亦即表示晋室虽被人篡夺,但与北方胡人政权声言之继汉或继(西)晋宣言,仍有必要作力争,否则东晋将失去历史地位。统可篡而正不可不争的意识如此强烈,则刘裕若舍晋而继汉,将会成为被北方政权否认的口实。晋君臣既认为刘裕延续了金德之运,由此而生宋水,故刘宋亦不得不遵从此现实,舍复兴汉火而取晋金生水之说。刘裕既基于事实的发展而承认东晋正统,则与东晋敌对者固须视为「奸宄」和「僭伪」,是以其《告天策文》中历述自己歼奸宄、灭僭伪,有「大造晋室,拨乱济民」之功德。

在北朝

秘书丞臣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尚书闾议,继近秦氏。臣职掌国籍,颇览前书,惜此正次,慨彼非绪。辄仰推帝始,还寻百王。魏虽建国君民,兆暌振古,祖黄制朔,绵迹有因。然此帝业,神元为首。按,神元、晋武,往来和好。至于桓、穆,洛京破亡。二帝志摧聪、勒,思存晋氏,每助刘琨,申威并冀。是以晋室衔扶救之仁,越石深代王之请。平文、太祖,抗衡苻、石,终平燕氏,大造中区。则是司马祚终于郏鄏,而元氏受命于云代。盖自周之灭及汉正号,几六十年,著符尚赤。后虽张、贾殊议,暂疑而卒从火德,以继周氏。排虐嬴以比共工,蔑暴项而同吴广。近蠲谬伪,还即神正,若此之明也。宁使白蛇徒斩,雕云空结哉!自有晋倾沦,暨登国肇号,亦几六十余载,物色旗帜,率多从黑。是又自然合应,玄同汉始。且秦并天下,革创法度,汉仍其制,少所变易。犹仰推五,竟踵隆姬。而况刘、石、苻、燕,世业促褊,纲纪弗立。魏接其弊,自有彝典,岂可异汉之承木,舍晋而为土耶?夫皇统崇极,承运至重,必当推协天绪,考审王次,不可杂以僭窃,参之强狡。神元既晋武同世,桓、穆与怀、愍接时。晋室之沦,平文始大,庙号太祖,抑亦有由。绍晋定德,孰曰不可,而欲次兹伪僭,岂非惑乎?

今欲从彪等所议,宜承晋为水德。

晋朝这块正统招牌刘裕不要北方有的是人要。如果否定晋朝(东晋)为正统,北朝又认了晋朝(西晋)为正统。这局面至少是有点尴尬的。(至少也得考虑下一帮晋朝老臣的感受)


刘裕如此雄才大略,岂甘于攀附老祖宗来获得所谓的法统?他在通向皇位的路上没有也不需要这张光复汉室的招牌。他要像刘邦一样做一个真正从无到有的开国皇帝,而不屑于效仿刘秀走血统的捷径。他有这个自信并且确实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王朝。他需要的,是用「宋」字纪念真正属于他本人的「龙兴之地」。

另外,匈奴人刘渊以光复汉室之名,行屠戮中原之实后,其从子刘曜改号赵彻底撕下了其虚伪的面具,更别提其他以李寿为代表的僭称汉号的军阀了。他们的一系列骚操作祸乱中华,把原本纯洁无暇的汉国号玷污了。我刘寄奴英明神武,岂可与此辈为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