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之前已经把诸侯王封地取消了,否则吴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井田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上的

分封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

秦始皇是奴隶制的终结者。

所以,经济基础没了,上层建筑当然不存在了


谢邀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没错的,但政治制度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因为历史、文化、环境等等原因,具有十分强大的稳定性,在单独一个历史时期,不能完全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一致,或是超前,或是滞后,就导致积累下一些列问题,最终导致改革或革命。

说一下井田制和分封制,这两个制度都是西周时期确定,周推翻的夏商两代完全奴隶制度,个人观点,实际上是不符合奴隶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全的奴隶社会生产体系是外向型,通过对外战争,抢夺奴隶资源和周边部落财富,维持生存,但周代,周朝的土地资源已经被重视,当时的生产力尚不能完全消化土地上的财富,中国的奴隶制度便由外向转向内部,井田制的出现实际标志著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缓慢转变(这个过渡时间竟然长达八百年),而与之同时确立的分封制,更符合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关系。

进入战国,随著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井田制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被彻底废弃,但分封制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并非完全不适合土地—农民—地主的生产关系。但战国的诸侯混战,极大的消耗了经济资源,在生产力满足不了战争消耗的情况下,诸侯们不得不寻求制度上的创新,诞生了更为先进的郡县制,战国时候的郡县制,是战争的产品,而非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的政治制度,更偏向于战时制度。

到秦朝,始皇帝将战国时期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广,除郡县制外,如君主集权制度,官僚制度等,并为此制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政策,修建了秦直道,目的就是通过强力的行政手段,推进封建制度在中国确立,一步将中国社会推入完全的封建社会。但始皇帝的目的是封建社会最终结果,进入封建社会初期强制推广,必然无法实现,导致秦帝国二世而亡,就是制度远超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的原因。

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雍正时期,其实都是为秦朝设计的政治制度补课。各个朝代的帝王很清楚,秦始皇的制度方向是对的,但必须考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循序渐进的完成这个目标,而且肯定有反复的情况。单就郡县制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理顺,汉高主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最开始不得不实施周代的分封方式,但在国家稳定后,很快就对各诸侯王下手,之后又明确非刘姓不得封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减弱诸侯王地盘,分封制才在表面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汉末地方豪强并起,又代替了诸侯王地位,成为挑战中央的不稳定因素,隋唐通过科举大量寒族地主,但唐末军队势力又代替了士族,直到宋代开始使用文人官僚,分封制才在实际上退出舞台,明代继承元朝行省制和文人官僚制度,虽然有表面上分封,但靖难之后,地方已经完全听命于中央,诸侯王手上已经不具备任何权利。但清朝将宗室集中在北京看管,分封制最后的尾巴才被到铲除,这个过程长达2000余年。

秦始皇步子太大,扯著蛋了,但发展方向被他找到了,历代王朝三小步前进,两小步后退一直向这个标走,等到清代,生产力也发展上去了,制度积累也达到了,变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但一个政治制度过于完善,就意味著走向衰亡,从根子上就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在通过内部调节进行改革,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将秦始皇以来的所有政治成果、思想成果、文化成果全部推翻,这也是问什么近代中国在外国侵略的情况下,难以掉头转身,因为处以统治地位的人不可能自己革自己的命,中国也不会出现西方、日本那样,一部分统治者转变为改革者。


汉代乃至晋代的分封制不同于先秦时期分封制,而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混合制度,说白了就是秦朝激进后汉晋对三王时代的返古复辟。经过六朝时期的打击,分封制只是徒有虚名了。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愚蠢地又开始复辟分封制给予封王兵权和政权,导致朱棣坐大并夺取了中央帝王的大统。


分封制是由于当时刘邦认为秦国会灭亡是因为没有可靠的宗族来帮助平叛,所以郡国并行


想问问,就是汉朝为什么有分封制,却没有井田制。这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符啊。那汉朝的分封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