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不是个好东西,我寻思著慈禧也不咋地啊

Ps 最近这个问题描述总是在修改 作为最初的提问者 我想好好解释一下 提出这个问题起因是本人之前看到有帖子在描述慈禧时多有吹捧(雾)的同时猛踩赵构 只是本人的主观理解 因为疫情在家闭关无聊 因此提了这个问题 希望大家别改问题了 谢谢大噶


关于慈禧的吹捧,我很早就在外媒看过了,这是纽约时报的

纽约时报主要推的就是张戎出版的《慈禧太后:启动现代中国的皇妃》

凯蒂·贝克在《The Daily Beast》对张戎出版的《慈禧太后:启动现代中国的皇妃》评论写到:

「这部作品表明了过去一百年对于慈禧的评价最不公平」

「自死不久后,一直统治中国的政治力量也故意侮辱她或者使她的成就蒙上阴影。」

「就开创性成就,政治诚意和个人勇气而言,慈禧太后树立了几乎无法匹敌的标准」

纽约时报在2013你那把这本书列入100本值得关注的书,纽约时报说

《慈禧太后:启动现代中国的皇妃》(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张戎著。克诺夫出版社,30美元,在这部权威著述中,张把慈禧描绘为中国最早的女性主义者和改革家。

嗯……「权威著述」。

你很难相信慈禧会变成「女性主义者」,是因为她是女性,所以就是女性主义者么?以光绪的婚事为例,光绪的婚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珍妃因忤逆慈禧,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名被褫衣廷杖,并降为贵人,八国联军入侵时期,慈禧又将其投井杀害,年仅24岁,对同样是女性的珍妃毫不手软,怎么能叫「女性主义者」?

在goodreads里面,有一个评价非常有意思

……但是,她绝对让我著迷。当然,这本书可能会有些枯燥,但她实际上是在不加冕的情况下进行统治的。这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很多次,但是很少发生在女人身上。唯一想到的君主是凯瑟琳大帝,但她是皇后,不是摄政王。慈禧从一个贫穷的满族人变成了一个嫁给皇帝的女主角,因为她靠运气有了一个男孩。

不仅如此,她还赢得了她的人民的尊敬,甚至是那些不同意她的人。他们不同意时仍然尊重她。如果您要看一下当前的总统大选,那没有什么。特朗普对希拉里大喊大叫,希拉里向特朗普大喊大叫。完全不尊重。(虽然,我不太尊重特朗普,对比特朗普我更尊重希拉里。)甚至伯尼也不是完全那样,我爱伯尼。

OK,我知道啦你为什么这么评价了。

我猜,其实慈禧本人并不重要,而在慈禧身上的感情投射,可能更加重要吧。


因为慈禧虽然年代离我们很近,但是她个人形象反而很模糊。在传播方面就很容易摘几个侧面就把这人给洗了。而类似的丧权辱国的统治者由于某些形象过于鲜明,在历史上扣的实在是板上钉钉抠都抠不下来洗都洗不动。

1.对比度

以题主原本举例的赵构来说。赵构和秦桧这一对狼狈君臣无论用如何奇葩的观点和角度都实在是搞不动。

因为风波亭这场冤案被害者岳飞实在是形象太过高大。高大到完美,完美到乃至于给这帮人洗地都必须采取一个岳飞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不可能存在,他一定有缺点这种混账逻辑出发,才能够入手。这开盘就已经输掉了九成九。

另一个相似的例子是于谦于少保。之前《大明疯话》的热度,对朱元璋形象的改变,反响一般。朱棣父子加上好圣孙的改编,反响还算挺好。以至于女主人设的乱改都能被容忍。

然后一旦到另一对千古冤案的双方阶段,于少保和叫门天子朱祁镇。好了一泄到底。对于少保的改动当场导致口碑崩坏。你什么手段都不好使。

另一对虽然没有严格的加害和受害关系,但是个人品德上对比强烈的二人。诸葛丞相和司马懿。龙吟虎啸演技差吗?抱歉,不好使。吴秀波糊了没。没糊再去啐一口。

另外一个洗的力度最大的委员长他老,那是前赴后继汹涌澎湃。很可惜他面对的是三千年大变华夏触底反弹的万古天团。纪念堂前人潮不断,他自己棺材都保不住,这已经是历史给他最好的注脚。

这种对比度强烈到映照历史长河的人物,想翻盘?不如去开时光机。

慈禧很幸运的,自慈安去世之后到慈禧死27年时间。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破牛车已经孕育不出一个至少看起来能挽天倾的人才。资产阶级也没能孕育出一位护国主级的天才。在车夫不知如何执鞭,乘客不知目的何在的情况下,让她勉强蹭流量蹭到了死。

哪怕是袁世凯临死不称帝,说不得也能把慈禧的流量带糊。

被慈禧迫害的对象中没有一个如岳飞一般的完美受害人,都表现出了王朝末代光怪陆离的一角。八大臣珍妃光绪这些人要么确实才能有问题,要么处于不被历史爱好者们重视的宫闱争斗角度。至于丁戊奇荒时期到底有什么具体的赈灾举措,措施有没有到位。慈禧到底在干什么。

由于天灾人祸间个体的「渺小」。除却相关研究专家,早就被爱好者们抛在脑后,看左宗棠收复新疆多爽不是。

2.史料多样化

自宋以后史料的极大增长,个体人物的越发多面性被挖掘的越深。

这一点其实对于大多数人的评价是不利的。许多事情在补充了充分的细节后会消解其本身的意义。近现代尤其如此。

这主要说的是历史部分,不提电视剧啥的了。

比如,在充分了解史料之后我们会清楚,在马关条约的整个谈判过程中,李鸿章完全处于在被动的拖延时间的一方。他既谈不到什么据理力争,也谈不到利用外部环境和列强之间的复杂关系周旋。

马关条约减去的一亿两白银也跟他挨枪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4月8日李鸿章向国内发的电报,认为如果不能答应日本条件,我就只能回国撂挑子。这一封电报被日本人截获。日本人为防止谈判结束列强有理由干涉,这才主动摆出来的退让条款。

李鸿章在整个谈判中的表现,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PS:为了防止走向共和的信奉者有异议,向他们推荐一本书,《昂贵的和平》,吉辰老师对于中日马关议和的研究专著。看完了之后再说话。李鸿章的外交能力至少在马关条约谈判过程中就是0。没有起效。

相当多的近代大人物在丰富的史料下一解剖,就直接暴露了自己风口上的那头猪的本质。而不能把风口的推力也据为己有。

当然这都是在充分的史料佐证下才能得出的结果。某些人利用这种方式意淫所有历史人物都是猪。抱歉,这是多粘菌素打得不够,历史学者们不背这个锅。

慈禧在这种局面下反而脱离了被拽下来的危机,当然她的地位开篇本来也不怎么高。

来看看慈禧比较令人熟知的事件。

杀顾命八大臣,这是统治阶级政斗,影响不大。外逃杀珍妃,这个对整体政治局面的影响也不大。

甲午修园子。这一点反而是史料给她洗白了。问题变成了北洋督抚和海军衙门乃至于朝廷各部门拨款的复杂内斗,慈禧的个人因素被消解无形。(其实不难说完全消解,但是至少不会将甲午战败的原因推给她一方。)

杀戊戌六君子。维新派的历史评价持续走低。

利用义和团反手屠杀义和团。这一点,我们回溯第一点的理由。由于被迫害者过于广泛而不明确,加上确实有人喜欢找完美被害人。这一点对于当代人而言主观震撼不强。

万国开战诏。没公开发出去形成国际意义的宣战……虎头蛇尾,就很难评价了。

所以在史料丰富化的情况下,影响比较大的事件,都由王朝末期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这架破车均匀受力化解。慈禧本人的一切主观想法,一切行动反而成了雾里看花。在整个权力架构运行方式更为清晰的情况下,权力运转的裁决者本人的意愿却模糊了。

当然,这就是统治艺术。夸的人大可以将所有负面结果一推六二五,让王朝末期这个大框去背锅。把仅存的那点正面结果捡出来夸成一朵花就行了。反正历史上有的是人这么做。

我们可以通过臣构言这三个字毋庸置疑的把赵构打成投降派。

但是我们能通过万国宣战诏书断定慈禧是个排外的保守派,或者通过洋务派的功劳断定她对外国人没有排斥?

没有那么简单。讨论清政府对列强势力的观感,对火车的观感,在甲午前后都有著天翻地覆的变化,断定某个人的本身意愿谈何容易?

你要说慈禧是被反复吊打的历史事实调教的接受现实,也没啥错。非要咬死了她有啥功劳,也没啥意义。

3.历史的进程还有史学家的努力

之前提到在慈禧的时代中国封建王朝已经是个破车了。所以大家很容易降低期待值。

但是这不代表可以被原谅,以及可以胡说。

在不了解历史具体情况的时候可以随便洗任何人。

说回赵构,有人认为赵构南逃是因为建炎南渡的时候中央军,财税,整个统治系统全完了。

问题是我们通过王增瑜老师的《宋高宗》就能理解,东南财赋,御营数万大军,中央官员,恰恰是因为赵构在扬州的一场怯懦无耻的南逃表演都送完了。财富送给了敌人,军队全面溃败,一堆官员争抢南逃中被杀戮。

而对于委员长的研究,王奇生教授的《党员,党权和党争》已经清楚的说明了蒋介石是如何在国民党的组织建设上起负面作用的。而斯坦福大学保存的日记,哪怕有学者颠倒黑白。我们也能看清楚一个改革佛教,翻经问卜,

愿主赐我衡阳战事胜利,当在南岳顶峰,建立大铁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

发手令细致到怎么刷马桶的蒋介石。

详实的史料基本能打碎任何人不动脑子的把屁股,椅子和人划等号的逻辑。不是屁股坐在那个位置上就能心安理得的接收一切成果的。做了什么事,起正面还是负面作用总有办法知道的。

而慈禧这的麻烦是,缺少一部全面的梳理慈禧做了什么的著作。

列一个不完全的慈禧年谱

从辛酉政变开始,借英法剿太平天国。同治中兴,阿古柏入侵,疆防海防之争,刺马案,杨乃武案,甲申易枢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庚子国变。

在这一串事件中,别说别的,甲申易枢这一重要的中枢洗牌过程,怎么做到的,怕是除了方家都不知道。慈禧如何在慈安去世之后解决恭亲王一系,如何在刺马案等处打击从湘军系转为地方官的一众官僚。在对洋务派的财政拨款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大多数人只清楚慈禧发布了诏令,而对于过程茫然无知而且并不关心。而不把具体的过程剖析清楚,是根本不能,也不应该对一个人下定论的。

不过考虑清宫档案的数量,参照光绪帝毒杀一案的研究,从2003年课题组开始搞,到2017年才出《清光绪帝死因鉴证》。我估摸这个速度等我死了我都看不见一部能捋清楚慈禧到底干了啥的专著。

具体这种事情进度如何,知乎有清史在读的方家,我就不献丑了。这一点还是需要专业人士的努力。

总而言之,在缺少完美被害的参照物,在缺少足够权威和详实的历史研究专著的情况下,慈禧偶然的成了一个史料研究中的模糊人。无法清晰明了的把慈禧盖棺定论。给了吹慈禧的人极大的空间。


因为现在大家开始粉圈化了,开始比烂了,而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无论多烂的人,你都能找到比他更烂的。

你以为赵构就是底限了?不,实际情况是赵构身上竟然也有不少闪光点,要是放到五代和南北朝时期也能吊打不少人。

你以为当儿皇帝就是极限了?那边还有孙皇帝。

烂船还有三分钉呢,谁身上还没点亮点啊?

咱不给你谈什么宏大叙事,就说一个老寡妇,维持著这么大个摊子,左支右绌,几十年没倒,你说换我来行不行?我估计八成是不行的——那就妥嘞,咱们开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以前总说,在讨论历史人物之前,你得先有个明确的史观,然后咱们再讨论。不然你跟我说前门楼子我给你说胯骨轴子,讲了半天,说了挺多,最后一品,不那么回事,这从根上就歪了。

不过话说回来,吹吹也挺好,前几年吹李鸿章,这几年女权觉醒,吹慈禧也没毛病,这叫与时俱进。


毛主席说过:水浒好就好在让我们知道了投降派是什么样。所以当年是全民批宋江的,造反有理。

新版《水浒》就很明显在说,还是诏安好,诏安每个人有个编制,铁饭碗,干嘛要推翻朝廷?朝廷有多重要你们知道吗?你们这是造反啊,坏秩序也比没秩序强。

慈禧在历史上是骂名,今天则开始说领导也不容易,把你放到她的位置还不如她,我们要理解领导的难处。

李鸿章也一样,如今成了千古贤臣。

和珅已经平反了,秦桧的平反正在进行中。


答案很简单:因为保守主义盛行,反革命反到大清去了。

不信吗?

我们来看看拿了两万多高赞的 @Herb-Gloria (应该比这个问题底下所有其他的答案加起来拿赞还要多了),是用什么神奇的理论把保守主义和课本里庸俗的(=形而上学的)经济决定论、历史决定论缝合起来,变成这种神奇的自虐史观的。

通观全文,这位答主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庸俗的遗产论:慈禧维护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大一统中国,让后人得以「继承」这个大一统中国;因此无论她是如何统治的,也无论她让这个大一统中国如何沦为封建主和列强双重鱼肉下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她也是一个伟大的至少是合格的君主。答主对这个答案如此自信,以至于在最后说道:

除非你觉得大一统对中国可有可无,早点革命发展起来才是正理,那么慈禧的功劳自然也就轻如鸿毛,不值一提了。

这个话的原意大概是想把论敌打成是「公知」、「洋奴」、「分裂分子」,可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大一统理论,完全可以用最简单的反例来加以反驳:

既然你认为「大一统」对中国人来说比「革命发展起来」更加重要,那么你为什么不支持沙皇或者英女王来大一统中国呢?

众所周知,印度在大英帝国到来之前四分五裂,陷入不断碎片化的封建混战已经超过一百多年,丝毫看不出有一个王朝能统一哪怕是北印度或者南印度。而大英帝国前来统一了整个印度,建立了印度历史上三千年未有的、超过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印度。之后,大英帝国离去之前虽然作了手脚,允许巴基斯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其实某种程度上还有缅甸)分离出去,但印度依然保持了一个接近三百万平方公里如今人口超过十亿的「大一统国家」。今天的印度,版图依然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印度本身的大帝国还要庞大,可以算得上是大一统时期。

那么,既然如此,既然这位答主认为「大一统」比「革命发展起来」要有意义,甚至于让慈禧等满洲权贵跟赫德这样的殖民者来「大一统」也比「革命发展起来」(从而「可能导致分裂」)要好得多,那么你为什么不欢迎中国被沙皇吞并、被大英帝国吞并呢?这样一来,不仅会在沙皇或者英女王统治下出现几千万平方公里的「超大一统」(比如,在沙皇统治下,可以囊括中亚、岭北等「失地」)中国,而且未来争取独立之后残存的面积说不定比现在更大呢!(印度丢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巴基斯坦,民国还丢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呢。)如此一来,一切的抵抗,一切的民族主义,一切的反帝反殖民运动都可以消解了,在那个中国人注定无法建立资本主义、注定无法维持完全的民族独立、注定无法开始现代化建设、注定无法民主共和(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Herb-Gloria先生答案里的论点)的19世纪后期,中国人为什么不张开双臂欢迎英国女王、俄国沙皇、日本天皇来代替慈禧大帝维护「大一统国家」呢?他们维护得还能更好一些!

很显然,这一观点是荒谬绝伦的。那么是什么导致2.5万人集体陷入了明显荒谬不堪的迷思?其背后当然有著更深层次的东西,即众多庸俗史观跟保守主义的结合。

首先是个人英雄的史观,这倒不是课本里教给大家的,而是几千年的传统传下来的。

Herb-Gloria认为镇压太平天国、平定西北、发展洋务等等事情都是慈禧大帝所为,但事实根本不是如此。慈禧的政治生涯分为几个部分:1861年祥祺政变到1884年甲申易枢之间,清廷政权由慈安太后(1881年死去)、慈禧太后、恭亲王奕?等人共同掌握,慈禧最初在其中甚至都不是主要的掌权者。1884年甲申易枢到1889年光绪亲政,慈禧太后个人实行专制统治。1889年光绪亲政到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共同执政,其中慈禧太后拥有最终决定权。1898年戊戌政变到1908年慈禧死去,慈禧太后再度实行个人专制统治。但是,这只是中央的情况,当时中国已非中央集权的国家,许多政治行为是地方性的。因此,即便我们姑且承认Herb-Gloria先生所列举的若干「政绩」确属于政绩,也很难认为这些都是慈禧一人的功绩。举例而言,慈禧太后1884年上台实行专制统治时,清廷早就已经恢复了对中国的大一统,而且洋务运动也正处于最高潮。如果你翻开当时的报纸(无论是《申报》还是《点石斋画报》),大部分中国人在1884年都认为大清已经复兴,又怎能说慈禧太后上台时面临的是一副行将亡国的烂摊子呢?

显然的,Herb-Gloria此时已经陷入个人英雄史观,错误地把慈禧登上政治舞台后中国的一系列变化全部归功于慈禧太后。甚至说出「慈禧相对于和她在同一时代度过青年成长期和思想塑造期的政治人物,无论是和太平天国领导人还是和同龄的清政府高层相比,已经是相对领先」这样的奇谈怪论。众所周知,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1859年就刊行了《资政新篇》,其中无论是从政体构建还是具体政策都近似于慈禧1900年以后才开始推行的清末新政。光是的洪仁玕就比年轻他13岁的慈禧领先了40年以上,怎么能说慈禧领先呢?甚至于就连清廷方面恭亲王奕?、李鸿章等人的见识也远远超过慈禧。这完全陷入了个人英雄史观的迷误。

其次是庸俗的经济决定论。

Herb-Gloria认为,中国当时经济十分落后,不可能建立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因此还不如让慈禧大帝来进行统治。这是十分荒谬的。

为了迫真论证自己的这个论点,Herb-Gloria还不惜发明历史,认为:

江户时代日本的城市化率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都远超中国,在此经济基础之上,日本形成了资本化的町人阶级,武士贫困化、农民涌入城市,手工业者阶层扩张成为日本的发展趋势。这是形成社会资本化和资产阶级革命必要的经济前提,所以倒幕运动才会变成实际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同期中国的城市化率极低,小农经济构成了社会经济主体,因此也不存在政治和经济上有力量的资产阶级,即便旧政权垮台,也只会由另一个皇权替代。

等等。

稍有经济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并不符合历史。

可能是受到一些网文的错误影响,Herb-Gloria认为,日本江户时代的城市化率非常之高,但其实这是错误的。18世纪后期以来,随著封建主(武士)的贫困化,为封建主消费而兴起的中世纪城市在日本也趋向衰弱:1738年大阪有52万人口,到了1854年只剩下31.4万人口。(原田作彦,《近世都市骚扰觉书》)幕末、维新时期,战国以来兴隆的中世纪封建城市和町人阶层恰恰是走向了衰败,因为这些城市不是商品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行政力量支配(即,类似于中国汉代的大城市,是大封建主强制部分小封建主定居在特定城市的制度)下催生的畸形产物。明治初年(1870年代),日本一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99个;其中,十万人以上的城市竟然只有5个:东京67万人、大阪29万人、京都23万人、名古屋11万人、金泽10万人;5—10万人的城市有5个;3—5万人的城市有14个;1—3万人的城市有75个。(关山直太郎,《日本人口史》)。通算下来,幕末、维新时期,日本一万人以上城市里的居民不到400万人,城市率最多不会超过10%。对比大清,可能因是岛国而略微优胜,但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考虑到大清的总人口,大清的市民阶层应该比日本多好几倍。

至于农民涌入城市,手工业者阶层的扩张则完全是胡说八道。众所周知,日本当时是领主制社会,其特点是严格禁止任何人自由迁徙;相反,大清国倒是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之后完全废除了国家层面对游民的禁令。大清农民涌入城市要比日本便利许多,相应的手工业扩张也比日本要快速。

商品经济和社会资本化程度方面,地主制的明清中国显然即便不远远高于,至少也不会亚于领主制后期的日本。1860年代,日本仅有的机器大工业不过是萨摩藩集成馆(1852年始建,1858年停工,1864年复工),中国且不算官办企业(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1863年李秀成在苏州都建立了大规模机器兵工厂),上海和广东的手工业者(最早应该是广州的陈联泰和上海的发昌)作为私人资本也引入了机器工业。发轫于米市的大规模贸易和金融手段,日本有的中国也差不多全有,并不落后到哪里去。若把中、日加以比较,中国的早期资产阶级(市民上层)到底哪里不如日本的早期资产阶级呢?实际上,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许多改革反而是在补中国明清的课:比如田赋征收的金属货币化,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转化,如此等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吗?这个问题很复杂,应该说,它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是,它建立起来的是什么呢?恰恰就是一个皇权,而且是绝对主义皇权。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便在1890年开设国会成功(在维新之后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斗争)以后,日本也依然是皇权强大的二元君主制国家。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明治维新也不过是建立起了另一个皇权(只是这个皇权一开始由几个藩阀通过枢密院代理,类似于慈禧、慈安、奕?等人代理同治、光绪的皇权),这个皇权一直延续到1945年才被国民主权所取代。这也并不奇怪,历史上,西欧不发达的早期资产阶级也是拥护绝对主义皇权的,英国和法国的绝对君主在上位削平封建割据时,都得到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日本在这里也确实并不例外。因此,即便太平天国通过洪仁玕和李秀成的努力,真的建立起一个洪秀全为顶点的新皇权,也不能说她比起清廷就没有任何的进步性,这是明摆著的。

不错,「击败了清朝,洪秀全也照样要称帝」。日本难道就不是如此吗?「击败了幕府,睦仁也要称帝」,「击败了藩阀,还有裕仁要称帝(1910年代日本资产阶级一度通过护宪运动建立议会民主制,但到了1930年代又被得到军阀支持的裕仁推翻而复辟了绝对君主制)」。那么按照这种理论,裕仁跟幕府就没有区别了,洪秀全跟慈禧也没有区别了。日本又是怎样成为列强的呢?Herb-Gloria在自己陷入英雄史观时,大嚷「论证朱元璋和努尔哈赤是一路人,那不是耍流氓吗?」,可是到了陷入庸俗历史决定论时,突然又陷入了自己批判过的史观中间去,鼓吹洪秀全跟慈禧没有区别,可说是扶得东来西又倒了。

为什么说经济决定论也是庸俗的?首先,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因此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也是生产关系(如封建制,封建制之下又有领主制、地主制,等等),而不是生产力。因此,城市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都不是什么经济基础,在此之上的阶级力量对比才是经济基础。其次,它忽略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明治维新实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因此资本主义在日本才能得到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反过来资产阶级才会真正成型、发展,并通过自由民权运动争取到立宪、通过护宪运动一度建立起议会民主制。而清廷被封建势力控制,始终没有进行这样的改革,反过来导致资本主义发展滞后。

第三是庸俗的历史决定论。

庸俗的历史决定论否定历史具有偶然性,否认了人在历史中的主观能动性。Herb-Gloria先生自己也批判过类似的理论,比如说他批判过「旧的倒了新的自动来了」这样的观点。

可是,Herb-Gloria自己的答案里却到处充斥著类似的东西。最幼稚、不值一驳的比如说什么「唐朝衰败以后,汉人武德就日趋衰微」之类公开玩姨淆的(而且带有逆向种族主义的)民族德性决定论。此论甚至被Herb-Gloria自己举出明初的反例加以驳斥。但他还认为这种驳斥不够,那么我来补一个吧:如果认为慈禧对边疆各族的控制也算是「大一统」,那么1930到1931年以及1945到1946年的蒋介石也算得上是大一统了。

但是这些东西还不是Herb-Gloria答案里主要的庸俗历史决定论。他主要的庸俗历史决定论还是课本里伪装成「历史唯物主义」教给他的那套东西。比如Herb-Gloria先生错误的认为,中国在19世纪中期「完全不具备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基础」,因此怎么革命都没用;「直到洋务运动孕育出有能力接盘的新阶级,新的资产阶级政府才会出现」,否则就「即便旧政权垮台,也只会由另一个皇权替代」因此在此之前你不许革命;「人是不能超越时代的,任何统治者更不能和统治集团中的其他人割裂开孤立统治」,因此连改革都做不到。总之,慈禧太后做的就必然是历史上19世纪后期中国统治者所能达到的极限了,任何在此以上的改良都不可能。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中期的中国确实存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国的瓷器、茶叶、布匹和丝绸还作为商品远销全球;中国不仅有发达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而且出现了早期的手工工场甚至从外国引入的机械化大工业,自由出卖劳动力和雇佣生产关系已经大量的出现,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已经诞生,所以这并不是洋务运动时期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当Herb-Gloria认为洋务运动凭空创造资产阶级的时候,他又重新回到了英雄史观,把几个洋务官僚的个人意志当成了世界发展的动力,此时他又不考虑他的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

诚然,当时还没有出现(特别是政治上)有力的资产阶级(中国的上层市民也即早期资产阶级,由于科举制度的关系,被高度容纳入封建国家之中,跟封建主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更缺乏独立的阶级意识),但是难道洋务运动之后就有了吗?辛亥革命之后,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吗?Herb-Gloria曾经把慈禧太后看作是主宰19世纪后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超人,到了此时却又否认人特别是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上层建筑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认为无法发起任何超越慈禧太后历史水平的改革或者革命。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庸俗历史决定论吗?也就是说,中国过去发生的历史,由于某种原因而被决定了只能是像历史上发生的那样。可是,难道历史没有偶然性吗?!

不,不是这样的。历史当然具有偶然性,而历史的偶然性就是历史中的主观能动性。诚然,新的阶级才能有新的政府,但是新的阶级从来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出现之后的这个新阶级并非能够不经过斗争自然而然地接管国家:洋务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并没有直接接管国家,依然长期被封建力量(先是清廷,后是北洋)所压制;辛亥革命后,也并没有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政府」;甚至于,如果我们认为买办政府不属于资产阶级政府的话,那么中国自己的资产阶级在1970年代以前从来都没有能够建立过自己的政府。这个斗争的过程就是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同样的,统治阶级中的个人也有进步和保守(乃至于反动)之分,慈禧太后诚然不能脱离整个统治阶级进行统治,但你必须知道:她在整个满洲封建权贵集团中,也是属于保守乃至于反动的那一部分。因此,慈禧太后不仅作为满洲封建权贵集团或者满汉封建地主阶级中普通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发挥了反动的作用;而且在这个统治集团或者统治阶级内部,也作为反动派的头子发挥了极为反动的历史作用。这就是慈禧真正的主观能动性:反动的主观能动性

让我们回到Herb-Gloria先生庸俗的继承论吧。

在庸俗的继承论层面,出现了Herb-Gloria先生在整个答案里最大的历史决定论:

因为「没有了清朝皇帝是各族共主的法理基础,这个庞大多民族国家维系统一的合法性就会丧失」;

然而「自唐朝衰败以后,汉人武德就日趋衰微」;(这条前文业已加以批判)

并且「资本主义和共和思想在社会精英中」又「尚未普及」;(这一条也是十分可笑的,就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依然有外蒙分离出去,依然有袁世凯称帝、溥仪复辟、溥仪建立伪满帝国等等,封建旧军阀和带有封建性质的买办新军阀也依然盘踞中国,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与共和思想并没有马上「普及」,就更不要说在此之前了)

所以「一旦满清迅速崩盘,国家群虫无首,就会陷入列强支持下的军阀混战」。

这个结论正确吗?当然是非常之不正确的。

第一,清朝皇帝「各民族共主的法理基础」不是建立在各民族的自发认同上,而是建立在努尔哈赤以来暴力征服各民族的基础之上,因此即便没有「资本主义和共和思想」,只要有同等的暴力为基础,配合以正确的政治手腕(只要有杨增新级别的就可以,当然,千万不要出现徐树铮级别的),完全可以替代大清国建立新的「法理基础」,哪怕这个法理基础是「另一个皇权」。

第二,前文业已批判过,汉族武德衰微是胡说八道的历史唯心主义暴论。即便这真的成立,难道五十六个民族都丧失了「武德」?随便哪个民族的起义者统一中国,都不影响我们接下来的论述。当然如果有人认为五十六个民族都丧失了武德,毫无办法了,那我建议他选择投降俄国沙皇做个中国公爵。

第三,19世纪中期能影响中国的列强事实上只有两个,英国和俄国。法国在东亚基本上跟著英国走,美国、日本、德国、义大利都未崛起到这个地步。那么,英国是否「允许清政府继续保有各个边疆地区的法理统一」呢?答案是允许。跟Herb-Gloria先生所想的相反,英国一直希望大清能作为「一个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大一统中国」的傀儡政府而存在下去。为什么?因为英国希望操纵大清这个傀儡抵抗沙俄的南下,这是因为东方政策的主要目标。如果像切香肠那样肢解大清,那么分类出来的小国或者小军阀无疑不能够有效抵抗沙俄,而英国要保住这些小势力就必须花费更大的金钱和兵力。实质上,直到1920年代,英国仍然徒劳地希望维持北洋政府作为傀儡对全中国的统一,只是他的这个企图因为国力的衰退无法实现罢了。那么沙俄呢?在英国强势时,作为列强中比较弱的一方,沙俄也许希望削弱大清对边疆的控制力以满足他的领土欲望。但是如果它强势,那么作为跟大清打了300年以上交道的内亚老伙伴,沙俄绝对不会放弃傀儡化整个大清的相反。

实际上,大英要在1860年代要想肢解大清是非常容易的,但她干了什么呢?出兵帮助大清统一中国,包括直接出兵打击太平天国。这就是最明显的例证。那么,显然如果一个新的皇权仍然是符合大英利益的,大英就绝对不会放弃帮助这个新皇权统一中国。相反,如果这个新皇权像太平天国那样表现出(相对大清来说)抗英的意志,那么,大英就会设法去颠覆这个政权;如果这个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颠覆大清,那么以这个新政权所表现出来的「武德」统一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无论如何,只要新政权能颠覆大清,那么(它要么被大英扶植,要么自己强大到足以在远东对抗大英)他都能够统一全中国不在话下

这个新的政权是何种形态呢?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衰弱,很可能依然是地主阶级当权的封建国家,也就是「另一个皇权」,但拥有较多的资产阶级民主成分,甚至可能是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比如说类似旧日本帝国宪法下二元君主制的政权)。但是即便它依然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封建国家,由于它新生的朝气,由于它消灭了「沦为国家的寄生虫」的「腐朽败落」的「勋贵阶层」,由于他有了「可资之帑」、「可战之兵」,因此它的表现无论如何会比大清要好些。既然「论证朱元璋和努尔哈赤是一路人是耍流氓」,那么我们应该说,无论新皇权的当家人是什么人,总不能说他是跟彻头彻尾的反动派慈禧太后是一路人。

最后,我们回到本题:为什么出现了猛吹慈禧的人?

因为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历史决定论跟保守主义合流了,所以出现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中国的近代史走向是必然的,是任何人也无法加以任何改变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完成了它在历史上应该扮演的天命(所以才会有Herb-Gloria可笑的试图给慈禧太后规定某种「维护大一统中国」的「历史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进而认为,任何对历史的改变,只会导致历史变得更糟糕(保守主义)。因此,慈禧太后自然而然也就「伟大」起来了。如果再加上一些糊涂的英雄史观,把晚清取得的若干「成就」完全归之于慈禧太后,那么慈禧太后就更加值得「猛吹」了。

然而,本答案已经从多方面论述了:这种思想无疑是十分错误的。在慈禧太后的反动统治之下,越是「大一统」,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劳苦大众就越多,革命力量的发展也就越慢。无疑这种「大一统」根本就不能够算成什么历史功绩,只能说是各民族人民的牢笼而已。如果这种牢笼也值得吹捧,那还不如让英国女王来做牢笼的典狱长算了。

那么,错误的根源在哪里呢?错误的根源在于丧失了辩证法,陷入了形而上学,从而片面、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历史不再是动态的过程,不再是充满了人主观能动性的斗争史,而成了某种超人们完成事先预定的神圣考验之超凡经历。不同社会集团之间斗争的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编纂的静态史诗,这就是错误的根本原因。

(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