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不是個好東西,我尋思著慈禧也不咋地啊

Ps 最近這個問題描述總是在修改 作為最初的提問者 我想好好解釋一下 提出這個問題起因是本人之前看到有帖子在描述慈禧時多有吹捧(霧)的同時猛踩趙構 只是本人的主觀理解 因為疫情在家閉關無聊 因此提了這個問題 希望大家別改問題了 謝謝大噶


關於慈禧的吹捧,我很早就在外媒看過了,這是紐約時報的

紐約時報主要推的就是張戎出版的《慈禧太后:啟動現代中國的皇妃》

凱蒂·貝克在《The Daily Beast》對張戎出版的《慈禧太后:啟動現代中國的皇妃》評論寫到:

「這部作品表明了過去一百年對於慈禧的評價最不公平」

「自死不久後,一直統治中國的政治力量也故意侮辱她或者使她的成就蒙上陰影。」

「就開創性成就,政治誠意和個人勇氣而言,慈禧太后樹立了幾乎無法匹敵的標準」

紐約時報在2013你那把這本書列入100本值得關注的書,紐約時報說

《慈禧太后:啟動現代中國的皇妃》(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張戎著。克諾夫出版社,30美元,在這部權威著述中,張把慈禧描繪為中國最早的女性主義者和改革家。

嗯……「權威著述」。

你很難相信慈禧會變成「女性主義者」,是因為她是女性,所以就是女性主義者麼?以光緒的婚事為例,光緒的婚事本身就是一個悲劇,珍妃因忤逆慈禧,以「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名被褫衣廷杖,並降為貴人,八國聯軍入侵時期,慈禧又將其投井殺害,年僅24歲,對同樣是女性的珍妃毫不手軟,怎麼能叫「女性主義者」?

在goodreads裡面,有一個評價非常有意思

……但是,她絕對讓我著迷。當然,這本書可能會有些枯燥,但她實際上是在不加冕的情況下進行統治的。這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很多次,但是很少發生在女人身上。唯一想到的君主是凱瑟琳大帝,但她是皇后,不是攝政王。慈禧從一個貧窮的滿族人變成了一個嫁給皇帝的女主角,因為她靠運氣有了一個男孩。

不僅如此,她還贏得了她的人民的尊敬,甚至是那些不同意她的人。他們不同意時仍然尊重她。如果您要看一下當前的總統大選,那沒有什麼。特朗普對希拉里大喊大叫,希拉里向特朗普大喊大叫。完全不尊重。(雖然,我不太尊重特朗普,對比特朗普我更尊重希拉里。)甚至伯尼也不是完全那樣,我愛伯尼。

OK,我知道啦你為什麼這麼評價了。

我猜,其實慈禧本人並不重要,而在慈禧身上的感情投射,可能更加重要吧。


因為慈禧雖然年代離我們很近,但是她個人形象反而很模糊。在傳播方面就很容易摘幾個側面就把這人給洗了。而類似的喪權辱國的統治者由於某些形象過於鮮明,在歷史上扣的實在是板上釘釘摳都摳不下來洗都洗不動。

1.對比度

以題主原本舉例的趙構來說。趙構和秦檜這一對狼狽君臣無論用如何奇葩的觀點和角度都實在是搞不動。

因為風波亭這場冤案被害者嶽飛實在是形象太過高大。高大到完美,完美到乃至於給這幫人洗地都必須採取一個嶽飛這樣一個完美的人不可能存在,他一定有缺點這種混賬邏輯出發,纔能夠入手。這開盤就已經輸掉了九成九。

另一個相似的例子是于謙於少保。之前《大明瘋話》的熱度,對朱元璋形象的改變,反響一般。朱棣父子加上好聖孫的改編,反響還算挺好。以至於女主人設的亂改都能被容忍。

然後一旦到另一對千古冤案的雙方階段,於少保和叫門天子朱祁鎮。好了一泄到底。對於少保的改動當場導致口碑崩壞。你什麼手段都不好使。

另一對雖然沒有嚴格的加害和受害關係,但是個人品德上對比強烈的二人。諸葛丞相和司馬懿。龍吟虎嘯演技差嗎?抱歉,不好使。吳秀波糊了沒。沒糊再去啐一口。

另外一個洗的力度最大的委員長他老,那是前赴後繼洶湧澎湃。很可惜他面對的是三千年大變華夏觸底反彈的萬古天團。紀念堂前人潮不斷,他自己棺材都保不住,這已經是歷史給他最好的註腳。

這種對比度強烈到映照歷史長河的人物,想翻盤?不如去開時光機。

慈禧很幸運的,自慈安去世之後到慈禧死27年時間。中國封建王朝最後的破牛車已經孕育不出一個至少看起來能挽天傾的人才。資產階級也沒能孕育出一位護國主級的天才。在車夫不知如何執鞭,乘客不知目的何在的情況下,讓她勉強蹭流量蹭到了死。

哪怕是袁世凱臨死不稱帝,說不得也能把慈禧的流量帶糊。

被慈禧迫害的對象中沒有一個如嶽飛一般的完美受害人,都表現出了王朝末代光怪陸離的一角。八大臣珍妃光緒這些人要麼確實纔能有問題,要麼處於不被歷史愛好者們重視的宮闈爭鬥角度。至於丁戊奇荒時期到底有什麼具體的賑災舉措,措施有沒有到位。慈禧到底在幹什麼。

由於天災人禍間個體的「渺小」。除卻相關研究專家,早就被愛好者們拋在腦後,看左宗棠收復新疆多爽不是。

2.史料多樣化

自宋以後史料的極大增長,個體人物的越發多面性被挖掘的越深。

這一點其實對於大多數人的評價是不利的。許多事情在補充了充分的細節後會消解其本身的意義。近現代尤其如此。

這主要說的是歷史部分,不提電視劇啥的了。

比如,在充分了解史料之後我們會清楚,在馬關條約的整個談判過程中,李鴻章完全處於在被動的拖延時間的一方。他既談不到什麼據理力爭,也談不到利用外部環境和列強之間的複雜關係周旋。

馬關條約減去的一億兩白銀也跟他挨槍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4月8日李鴻章向國內發的電報,認為如果不能答應日本條件,我就只能回國撂挑子。這一封電報被日本人截獲。日本人為防止談判結束列強有理由干涉,這才主動擺出來的退讓條款。

李鴻章在整個談判中的表現,沒有任何正面意義。

PS:為了防止走向共和的信奉者有異議,向他們推薦一本書,《昂貴的和平》,吉辰老師對於中日馬關議和的研究專著。看完了之後再說話。李鴻章的外交能力至少在馬關條約談判過程中就是0。沒有起效。

相當多的近代大人物在豐富的史料下一解剖,就直接暴露了自己風口上的那頭豬的本質。而不能把風口的推力也據為己有。

當然這都是在充分的史料佐證下才能得出的結果。某些人利用這種方式意淫所有歷史人物都是豬。抱歉,這是多粘菌素打得不夠,歷史學者們不背這個鍋。

慈禧在這種局面下反而脫離了被拽下來的危機,當然她的地位開篇本來也不怎麼高。

來看看慈禧比較令人熟知的事件。

殺顧命八大臣,這是統治階級政鬥,影響不大。外逃殺珍妃,這個對整體政治局面的影響也不大。

甲午修園子。這一點反而是史料給她洗白了。問題變成了北洋督撫和海軍衙門乃至於朝廷各部門撥款的複雜內鬥,慈禧的個人因素被消解無形。(其實不難說完全消解,但是至少不會將甲午戰敗的原因推給她一方。)

殺戊戌六君子。維新派的歷史評價持續走低。

利用義和團反手屠殺義和團。這一點,我們回溯第一點的理由。由於被迫害者過於廣泛而不明確,加上確實有人喜歡找完美被害人。這一點對於當代人而言主觀震撼不強。

萬國開戰詔。沒公開發出去形成國際意義的宣戰……虎頭蛇尾,就很難評價了。

所以在史料豐富化的情況下,影響比較大的事件,都由王朝末期整個封建統治階級這架破車均勻受力化解。慈禧本人的一切主觀想法,一切行動反而成了霧裡看花。在整個權力架構運行方式更為清晰的情況下,權力運轉的裁決者本人的意願卻模糊了。

當然,這就是統治藝術。誇的人大可以將所有負面結果一推六二五,讓王朝末期這個大框去背鍋。把僅存的那點正面結果撿出來誇成一朵花就行了。反正歷史上有的是人這麼做。

我們可以通過臣構言這三個字毋庸置疑的把趙構打成投降派。

但是我們能通過萬國宣戰詔書斷定慈禧是個排外的保守派,或者通過洋務派的功勞斷定她對外國人沒有排斥?

沒有那麼簡單。討論清政府對列強勢力的觀感,對火車的觀感,在甲午前後都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斷定某個人的本身意願談何容易?

你要說慈禧是被反覆吊打的歷史事實調教的接受現實,也沒啥錯。非要咬死了她有啥功勞,也沒啥意義。

3.歷史的進程還有史學家的努力

之前提到在慈禧的時代中國封建王朝已經是個破車了。所以大家很容易降低期待值。

但是這不代表可以被原諒,以及可以胡說。

在不瞭解歷史具體情況的時候可以隨便洗任何人。

說回趙構,有人認為趙構南逃是因為建炎南渡的時候中央軍,財稅,整個統治系統全完了。

問題是我們通過王增瑜老師的《宋高宗》就能理解,東南財賦,御營數萬大軍,中央官員,恰恰是因為趙構在揚州的一場怯懦無恥的南逃表演都送完了。財富送給了敵人,軍隊全面潰敗,一堆官員爭搶南逃中被殺戮。

而對於委員長的研究,王奇生教授的《黨員,黨權和黨爭》已經清楚的說明瞭蔣介石是如何在國民黨的組織建設上起負面作用的。而斯坦福大學保存的日記,哪怕有學者顛倒黑白。我們也能看清楚一個改革佛教,翻經問卜,

願主賜我衡陽戰事勝利,當在南嶽頂峯,建立大鐵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

發手令細緻到怎麼刷馬桶的蔣介石。

詳實的史料基本能打碎任何人不動腦子的把屁股,椅子和人劃等號的邏輯。不是屁股坐在那個位置上就能心安理得的接收一切成果的。做了什麼事,起正面還是負面作用總有辦法知道的。

而慈禧這的麻煩是,缺少一部全面的梳理慈禧做了什麼的著作。

列一個不完全的慈禧年譜

從辛酉政變開始,借英法剿太平天國。同治中興,阿古柏入侵,疆防海防之爭,刺馬案,楊乃武案,甲申易樞與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戊戌政變。庚子國變。

在這一串事件中,別說別的,甲申易樞這一重要的中樞洗牌過程,怎麼做到的,怕是除了方家都不知道。慈禧如何在慈安去世之後解決恭親王一系,如何在刺馬案等處打擊從湘軍系轉為地方官的一眾官僚。在對洋務派的財政撥款中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

大多數人只清楚慈禧發布了詔令,而對於過程茫然無知而且並不關心。而不把具體的過程剖析清楚,是根本不能,也不應該對一個人下定論的。

不過考慮清宮檔案的數量,參照光緒帝毒殺一案的研究,從2003年課題組開始搞,到2017年纔出《清光緒帝死因鑒證》。我估摸這個速度等我死了我都看不見一部能捋清楚慈禧到底幹了啥的專著。

具體這種事情進度如何,知乎有清史在讀的方家,我就不獻醜了。這一點還是需要專業人士的努力。

總而言之,在缺少完美被害的參照物,在缺少足夠權威和詳實的歷史研究專著的情況下,慈禧偶然的成了一個史料研究中的模糊人。無法清晰明瞭的把慈禧蓋棺定論。給了吹慈禧的人極大的空間。


因為現在大家開始粉圈化了,開始比爛了,而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是,無論多爛的人,你都能找到比他更爛的。

你以為趙構就是底限了?不,實際情況是趙構身上竟然也有不少閃光點,要是放到五代和南北朝時期也能吊打不少人。

你以為當兒皇帝就是極限了?那邊還有孫皇帝。

爛船還有三分釘呢,誰身上還沒點亮點啊?

咱不給你談什麼宏大敘事,就說一個老寡婦,維持著這麼大個攤子,左支右絀,幾十年沒倒,你說換我來行不行?我估計八成是不行的——那就妥嘞,咱們開吹。

這就是為什麼我以前總說,在討論歷史人物之前,你得先有個明確的史觀,然後咱們再討論。不然你跟我說前門樓子我給你說胯骨軸子,講了半天,說了挺多,最後一品,不那麼回事,這從根上就歪了。

不過話說回來,吹吹也挺好,前幾年吹李鴻章,這幾年女權覺醒,吹慈禧也沒毛病,這叫與時俱進。


毛主席說過:水滸好就好在讓我們知道了投降派是什麼樣。所以當年是全民批宋江的,造反有理。

新版《水滸》就很明顯在說,還是詔安好,詔安每個人有個編製,鐵飯碗,幹嘛要推翻朝廷?朝廷有多重要你們知道嗎?你們這是造反啊,壞秩序也比沒秩序強。

慈禧在歷史上是罵名,今天則開始說領導也不容易,把你放到她的位置還不如她,我們要理解領導的難處。

李鴻章也一樣,如今成了千古賢臣。

和珅已經平反了,秦檜的平反正在進行中。


答案很簡單:因為保守主義盛行,反革命反到大清去了。

不信嗎?

我們來看看拿了兩萬多高贊的 @Herb-Gloria (應該比這個問題底下所有其他的答案加起來拿贊還要多了),是用什麼神奇的理論把保守主義和課本里庸俗的(=形而上學的)經濟決定論、歷史決定論縫合起來,變成這種神奇的自虐史觀的。

通觀全文,這位答主的核心觀點其實就是庸俗的遺產論:慈禧維護了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大一統中國,讓後人得以「繼承」這個大一統中國;因此無論她是如何統治的,也無論她讓這個大一統中國如何淪為封建主和列強雙重魚肉下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她也是一個偉大的至少是合格的君主。答主對這個答案如此自信,以至於在最後說道:

除非你覺得大一統對中國可有可無,早點革命發展起來纔是正理,那麼慈禧的功勞自然也就輕如鴻毛,不值一提了。

這個話的原意大概是想把論敵打成是「公知」、「洋奴」、「分裂分子」,可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大一統理論,完全可以用最簡單的反例來加以反駁:

既然你認為「大一統」對中國人來說比「革命發展起來」更加重要,那麼你為什麼不支持沙皇或者英女王來大一統中國呢?

眾所周知,印度在大英帝國到來之前四分五裂,陷入不斷碎片化的封建混戰已經超過一百多年,絲毫看不出有一個王朝能統一哪怕是北印度或者南印度。而大英帝國前來統一了整個印度,建立了印度歷史上三千年未有的、超過四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印度。之後,大英帝國離去之前雖然作了手腳,允許巴基斯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其實某種程度上還有緬甸)分離出去,但印度依然保持了一個接近三百萬平方公里如今人口超過十億的「大一統國家」。今天的印度,版圖依然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印度本身的大帝國還要龐大,可以算得上是大一統時期。

那麼,既然如此,既然這位答主認為「大一統」比「革命發展起來」要有意義,甚至於讓慈禧等滿洲權貴跟赫德這樣的殖民者來「大一統」也比「革命發展起來」(從而「可能導致分裂」)要好得多,那麼你為什麼不歡迎中國被沙皇吞併、被大英帝國吞併呢?這樣一來,不僅會在沙皇或者英女王統治下出現幾千萬平方公里的「超大一統」(比如,在沙皇統治下,可以囊括中亞、嶺北等「失地」)中國,而且未來爭取獨立之後殘存的面積說不定比現在更大呢!(印度丟了100萬平方公里的巴基斯坦,民國還丟了150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呢。)如此一來,一切的抵抗,一切的民族主義,一切的反帝反殖民運動都可以消解了,在那個中國人註定無法建立資本主義、註定無法維持完全的民族獨立、註定無法開始現代化建設、註定無法民主共和(這不是我的觀點,而是Herb-Gloria先生答案裏的論點)的19世紀後期,中國人為什麼不張開雙臂歡迎英國女王、俄國沙皇、日本天皇來代替慈禧大帝維護「大一統國家」呢?他們維護得還能更好一些!

很顯然,這一觀點是荒謬絕倫的。那麼是什麼導致2.5萬人集體陷入了明顯荒謬不堪的迷思?其背後當然有著更深層次的東西,即眾多庸俗史觀跟保守主義的結合。

首先是個人英雄的史觀,這倒不是課本里教給大家的,而是幾千年的傳統傳下來的。

Herb-Gloria認為鎮壓太平天國、平定西北、發展洋務等等事情都是慈禧大帝所為,但事實根本不是如此。慈禧的政治生涯分為幾個部分:1861年祥祺政變到1884年甲申易樞之間,清廷政權由慈安太后(1881年死去)、慈禧太后、恭親王奕?等人共同掌握,慈禧最初在其中甚至都不是主要的掌權者。1884年甲申易樞到1889年光緒親政,慈禧太后個人實行專制統治。1889年光緒親政到1898年戊戌政變,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共同執政,其中慈禧太后擁有最終決定權。1898年戊戌政變到1908年慈禧死去,慈禧太后再度實行個人專制統治。但是,這只是中央的情況,當時中國已非中央集權的國家,許多政治行為是地方性的。因此,即便我們姑且承認Herb-Gloria先生所列舉的若干「政績」確屬於政績,也很難認為這些都是慈禧一人的功績。舉例而言,慈禧太后1884年上臺實行專制統治時,清廷早就已經恢復了對中國的大一統,而且洋務運動也正處於最高潮。如果你翻開當時的報紙(無論是《申報》還是《點石齋畫報》),大部分中國人在1884年都認為大清已經復興,又怎能說慈禧太后上臺時面臨的是一副行將亡國的爛攤子呢?

顯然的,Herb-Gloria此時已經陷入個人英雄史觀,錯誤地把慈禧登上政治舞臺後中國的一系列變化全部歸功於慈禧太后。甚至說出「慈禧相對於和她在同一時代度過青年成長期和思想塑造期的政治人物,無論是和太平天國領導人還是和同齡的清政府高層相比,已經是相對領先」這樣的奇談怪論。眾所周知,太平天國幹王洪仁玕在1859年就刊行了《資政新篇》,其中無論是從政體構建還是具體政策都近似於慈禧1900年以後才開始推行的清末新政。光是的洪仁玕就比年輕他13歲的慈禧領先了40年以上,怎麼能說慈禧領先呢?甚至於就連清廷方面恭親王奕?、李鴻章等人的見識也遠遠超過慈禧。這完全陷入了個人英雄史觀的迷誤。

其次是庸俗的經濟決定論。

Herb-Gloria認為,中國當時經濟十分落後,不可能建立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共和國,因此還不如讓慈禧大帝來進行統治。這是十分荒謬的。

為了迫真論證自己的這個論點,Herb-Gloria還不惜發明歷史,認為:

江戶時代日本的城市化率和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都遠超中國,在此經濟基礎之上,日本形成了資本化的町人階級,武士貧困化、農民湧入城市,手工業者階層擴張成為日本的發展趨勢。這是形成社會資本化和資產階級革命必要的經濟前提,所以倒幕運動才會變成實際上的資產階級革命。

……同期中國的城市化率極低,小農經濟構成了社會經濟主體,因此也不存在政治和經濟上有力量的資產階級,即便舊政權垮臺,也只會由另一個皇權替代。

等等。

稍有經濟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並不符合歷史。

可能是受到一些網文的錯誤影響,Herb-Gloria認為,日本江戶時代的城市化率非常之高,但其實這是錯誤的。18世紀後期以來,隨著封建主(武士)的貧困化,為封建主消費而興起的中世紀城市在日本也趨向衰弱:1738年大阪有52萬人口,到了1854年只剩下31.4萬人口。(原田作彥,《近世都市騷擾覺書》)幕末、維新時期,戰國以來興隆的中世紀封建城市和町人階層恰恰是走向了衰敗,因為這些城市不是商品經濟自然發展的產物而是行政力量支配(即,類似於中國漢代的大城市,是大封建主強制部分小封建主定居在特定城市的制度)下催生的畸形產物。明治初年(1870年代),日本一萬人以上的城市只有99個;其中,十萬人以上的城市竟然只有5個:東京67萬人、大阪29萬人、京都23萬人、名古屋11萬人、金澤10萬人;5—10萬人的城市有5個;3—5萬人的城市有14個;1—3萬人的城市有75個。(關山直太郎,《日本人口史》)。通算下來,幕末、維新時期,日本一萬人以上城市裡的居民不到400萬人,城市率最多不會超過10%。對比大清,可能因是島國而略微優勝,但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考慮到大清的總人口,大清的市民階層應該比日本多好幾倍。

至於農民湧入城市,手工業者階層的擴張則完全是胡說八道。眾所周知,日本當時是領主制社會,其特點是嚴格禁止任何人自由遷徙;相反,大清國倒是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之後完全廢除了國家層面對遊民的禁令。大清農民湧入城市要比日本便利許多,相應的手工業擴張也比日本要快速。

商品經濟和社會資本化程度方面,地主制的明清中國顯然即便不遠遠高於,至少也不會亞於領主制後期的日本。1860年代,日本僅有的機器大工業不過是薩摩藩集成館(1852年始建,1858年停工,1864年復工),中國且不算官辦企業(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1862年李鴻章在上海,1863年李秀成在蘇州都建立了大規模機器兵工廠),上海和廣東的手工業者(最早應該是廣州的陳聯泰和上海的發昌)作為私人資本也引入了機器工業。發軔於米市的大規模貿易和金融手段,日本有的中國也差不多全有,並不落後到哪裡去。若把中、日加以比較,中國的早期資產階級(市民上層)到底哪裡不如日本的早期資產階級呢?實際上,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許多改革反而是在補中國明清的課:比如田賦徵收的金屬貨幣化,領主制向地主制的轉化,如此等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日本的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革命嗎?這個問題很複雜,應該說,它帶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但是,它建立起來的是什麼呢?恰恰就是一個皇權,而且是絕對主義皇權。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即便在1890年開設國會成功(在維新之後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鬥爭)以後,日本也依然是皇權強大的二元君主制國家。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說:明治維新也不過是建立起了另一個皇權(只是這個皇權一開始由幾個藩閥通過樞密院代理,類似於慈禧、慈安、奕?等人代理同治、光緒的皇權),這個皇權一直延續到1945年才被國民主權所取代。這也並不奇怪,歷史上,西歐不發達的早期資產階級也是擁護絕對主義皇權的,英國和法國的絕對君主在上位削平封建割據時,都得到了早期資產階級的大力支持。日本在這裡也確實並不例外。因此,即便太平天國通過洪仁玕和李秀成的努力,真的建立起一個洪秀全為頂點的新皇權,也不能說她比起清廷就沒有任何的進步性,這是明擺著的。

不錯,「擊敗了清朝,洪秀全也照樣要稱帝」。日本難道就不是如此嗎?「擊敗了幕府,睦仁也要稱帝」,「擊敗了藩閥,還有裕仁要稱帝(1910年代日本資產階級一度通過護憲運動建立議會民主制,但到了1930年代又被得到軍閥支持的裕仁推翻而復闢了絕對君主制)」。那麼按照這種理論,裕仁跟幕府就沒有區別了,洪秀全跟慈禧也沒有區別了。日本又是怎樣成為列強的呢?Herb-Gloria在自己陷入英雄史觀時,大嚷「論證朱元璋和努爾哈赤是一路人,那不是耍流氓嗎?」,可是到了陷入庸俗歷史決定論時,突然又陷入了自己批判過的史觀中間去,鼓吹洪秀全跟慈禧沒有區別,可說是扶得東來西又倒了。

為什麼說經濟決定論也是庸俗的?首先,經濟基礎指的是生產關係而不是生產力,因此直接決定上層建築的也是生產關係(如封建制,封建制之下又有領主制、地主制,等等),而不是生產力。因此,城市化和商品經濟發展程度,都不是什麼經濟基礎,在此之上的階級力量對比才是經濟基礎。其次,它忽略了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力:明治維新實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制度、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改革,因此資本主義在日本才能得到愈來愈強勁的發展;反過來資產階級才會真正成型、發展,並通過自由民權運動爭取到立憲、通過護憲運動一度建立起議會民主制。而清廷被封建勢力控制,始終沒有進行這樣的改革,反過來導致資本主義發展滯後。

第三是庸俗的歷史決定論。

庸俗的歷史決定論否定歷史具有偶然性,否認了人在歷史中的主觀能動性。Herb-Gloria先生自己也批判過類似的理論,比如說他批判過「舊的倒了新的自動來了」這樣的觀點。

可是,Herb-Gloria自己的答案裏卻到處充斥著類似的東西。最幼稚、不值一駁的比如說什麼「唐朝衰敗以後,漢人武德就日趨衰微」之類公開玩姨淆的(而且帶有逆向種族主義的)民族德性決定論。此論甚至被Herb-Gloria自己舉出明初的反例加以駁斥。但他還認為這種駁斥不夠,那麼我來補一個吧:如果認為慈禧對邊疆各族的控制也算是「大一統」,那麼1930到1931年以及1945到1946年的蔣介石也算得上是大一統了。

但是這些東西還不是Herb-Gloria答案裏主要的庸俗歷史決定論。他主要的庸俗歷史決定論還是課本里偽裝成「歷史唯物主義」教給他的那套東西。比如Herb-Gloria先生錯誤的認為,中國在19世紀中期「完全不具備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基礎」,因此怎麼革命都沒用;「直到洋務運動孕育出有能力接盤的新階級,新的資產階級政府才會出現」,否則就「即便舊政權垮臺,也只會由另一個皇權替代」因此在此之前你不許革命;「人是不能超越時代的,任何統治者更不能和統治集團中的其他人割裂開孤立統治」,因此連改革都做不到。總之,慈禧太后做的就必然是歷史上19世紀後期中國統治者所能達到的極限了,任何在此以上的改良都不可能。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19世紀中期的中國確實存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國的瓷器、茶葉、布匹和絲綢還作為商品遠銷全球;中國不僅有發達的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而且出現了早期的手工工場甚至從外國引入的機械化大工業,自由出賣勞動力和僱傭生產關係已經大量的出現,實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都已經誕生,所以這並不是洋務運動時期纔出現的新生事物。(當Herb-Gloria認為洋務運動憑空創造資產階級的時候,他又重新回到了英雄史觀,把幾個洋務官僚的個人意志當成了世界發展的動力,此時他又不考慮他的經濟決定論和歷史決定論。)

誠然,當時還沒有出現(特別是政治上)有力的資產階級(中國的上層市民也即早期資產階級,由於科舉制度的關係,被高度容納入封建國家之中,跟封建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更缺乏獨立的階級意識),但是難道洋務運動之後就有了嗎?辛亥革命之後,出現了新的資產階級政府嗎?Herb-Gloria曾經把慈禧太后看作是主宰19世紀後期中國歷史發展的超人,到了此時卻又否認人特別是統治者的主觀能動性,否認上層建築能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和生產力,認為無法發起任何超越慈禧太后歷史水平的改革或者革命。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庸俗歷史決定論嗎?也就是說,中國過去發生的歷史,由於某種原因而被決定了只能是像歷史上發生的那樣。可是,難道歷史沒有偶然性嗎?!

不,不是這樣的。歷史當然具有偶然性,而歷史的偶然性就是歷史中的主觀能動性。誠然,新的階級纔能有新的政府,但是新的階級從來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出現之後的這個新階級並非能夠不經過鬥爭自然而然地接管國家:洋務運動之後,中國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但並沒有直接接管國家,依然長期被封建力量(先是清廷,後是北洋)所壓制;辛亥革命後,也並沒有建立「新的資產階級政府」;甚至於,如果我們認為買辦政府不屬於資產階級政府的話,那麼中國自己的資產階級在1970年代以前從來都沒有能夠建立過自己的政府。這個鬥爭的過程就是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同樣的,統治階級中的個人也有進步和保守(乃至於反動)之分,慈禧太后誠然不能脫離整個統治階級進行統治,但你必須知道:她在整個滿洲封建權貴集團中,也是屬於保守乃至於反動的那一部分。因此,慈禧太后不僅作為滿洲封建權貴集團或者滿漢封建地主階級中普通的一部分,在歷史上發揮了反動的作用;而且在這個統治集團或者統治階級內部,也作為反動派的頭子發揮了極為反動的歷史作用。這就是慈禧真正的主觀能動性:反動的主觀能動性

讓我們回到Herb-Gloria先生庸俗的繼承論吧。

在庸俗的繼承論層面,出現了Herb-Gloria先生在整個答案裏最大的歷史決定論:

因為「沒有了清朝皇帝是各族共主的法理基礎,這個龐大多民族國家維繫統一的合法性就會喪失」;

然而「自唐朝衰敗以後,漢人武德就日趨衰微」;(這條前文業已加以批判)

並且「資本主義和共和思想在社會精英中」又「尚未普及」;(這一條也是十分可笑的,就是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依然有外蒙分離出去,依然有袁世凱稱帝、溥儀復闢、溥儀建立偽滿帝國等等,封建舊軍閥和帶有封建性質的買辦新軍閥也依然盤踞中國,資本主義、資產階級與共和思想並沒有馬上「普及」,就更不要說在此之前了)

所以「一旦滿清迅速崩盤,國家羣蟲無首,就會陷入列強支持下的軍閥混戰」。

這個結論正確嗎?當然是非常之不正確的。

第一,清朝皇帝「各民族共主的法理基礎」不是建立在各民族的自發認同上,而是建立在努爾哈赤以來暴力征服各民族的基礎之上,因此即便沒有「資本主義和共和思想」,只要有同等的暴力為基礎,配合以正確的政治手腕(只要有楊增新級別的就可以,當然,千萬不要出現徐樹錚級別的),完全可以替代大清國建立新的「法理基礎」,哪怕這個法理基礎是「另一個皇權」。

第二,前文業已批判過,漢族武德衰微是胡說八道的歷史唯心主義暴論。即便這真的成立,難道五十六個民族都喪失了「武德」?隨便哪個民族的起義者統一中國,都不影響我們接下來的論述。當然如果有人認為五十六個民族都喪失了武德,毫無辦法了,那我建議他選擇投降俄國沙皇做個中國公爵。

第三,19世紀中期能影響中國的列強事實上只有兩個,英國和俄國。法國在東亞基本上跟著英國走,美國、日本、德國、義大利都未崛起到這個地步。那麼,英國是否「允許清政府繼續保有各個邊疆地區的法理統一」呢?答案是允許。跟Herb-Gloria先生所想的相反,英國一直希望大清能作為「一個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大一統中國」的傀儡政府而存在下去。為什麼?因為英國希望操縱大清這個傀儡抵抗沙俄的南下,這是因為東方政策的主要目標。如果像切香腸那樣肢解大清,那麼分類出來的小國或者小軍閥無疑不能夠有效抵抗沙俄,而英國要保住這些小勢力就必須花費更大的金錢和兵力。實質上,直到1920年代,英國仍然徒勞地希望維持北洋政府作為傀儡對全中國的統一,只是他的這個企圖因為國力的衰退無法實現罷了。那麼沙俄呢?在英國強勢時,作為列強中比較弱的一方,沙俄也許希望削弱大清對邊疆的控制力以滿足他的領土慾望。但是如果它強勢,那麼作為跟大清打了300年以上交道的內亞老夥伴,沙俄絕對不會放棄傀儡化整個大清的相反。

實際上,大英要在1860年代要想肢解大清是非常容易的,但她幹了什麼呢?出兵幫助大清統一中國,包括直接出兵打擊太平天國。這就是最明顯的例證。那麼,顯然如果一個新的皇權仍然是符合大英利益的,大英就絕對不會放棄幫助這個新皇權統一中國。相反,如果這個新皇權像太平天國那樣表現出(相對大清來說)抗英的意志,那麼,大英就會設法去顛覆這個政權;如果這個政權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能夠顛覆大清,那麼以這個新政權所表現出來的「武德」統一中國也只是時間問題。由此,我們得出結論:無論如何,只要新政權能顛覆大清,那麼(它要麼被大英扶植,要麼自己強大到足以在遠東對抗大英)他都能夠統一全中國不在話下

這個新的政權是何種形態呢?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衰弱,很可能依然是地主階級當權的封建國家,也就是「另一個皇權」,但擁有較多的資產階級民主成分,甚至可能是地主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政權(比如說類似舊日本帝國憲法下二元君主制的政權)。但是即便它依然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封建國家,由於它新生的朝氣,由於它消滅了「淪為國家的寄生蟲」的「腐朽敗落」的「勛貴階層」,由於他有了「可資之帑」、「可戰之兵」,因此它的表現無論如何會比大清要好些。既然「論證朱元璋和努爾哈赤是一路人是耍流氓」,那麼我們應該說,無論新皇權的當家人是什麼人,總不能說他是跟徹頭徹尾的反動派慈禧太后是一路人。

最後,我們回到本題:為什麼出現了猛吹慈禧的人?

因為庸俗的經濟決定論、歷史決定論跟保守主義合流了,所以出現這樣一些人,他們認為:中國的近代史走向是必然的,是任何人也無法加以任何改變的,每一個人都已經完成了它在歷史上應該扮演的天命(所以才會有Herb-Gloria可笑的試圖給慈禧太后規定某種「維護大一統中國」的「歷史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進而認為,任何對歷史的改變,只會導致歷史變得更糟糕(保守主義)。因此,慈禧太后自然而然也就「偉大」起來了。如果再加上一些糊塗的英雄史觀,把晚清取得的若干「成就」完全歸之於慈禧太后,那麼慈禧太后就更加值得「猛吹」了。

然而,本答案已經從多方面論述了:這種思想無疑是十分錯誤的。在慈禧太后的反動統治之下,越是「大一統」,受三座大山壓迫的勞苦大眾就越多,革命力量的發展也就越慢。無疑這種「大一統」根本就不能夠算成什麼歷史功績,只能說是各民族人民的牢籠而已。如果這種牢籠也值得吹捧,那還不如讓英國女王來做牢籠的典獄長算了。

那麼,錯誤的根源在哪裡呢?錯誤的根源在於喪失了辯證法,陷入了形而上學,從而片面、孤立、靜止地看待問題。歷史不再是動態的過程,不再是充滿了人主觀能動性的鬥爭史,而成了某種超人們完成事先預定的神聖考驗之超凡經歷。不同社會集團之間鬥爭的活生生的歷史,變成了統治階級編纂的靜態史詩,這就是錯誤的根本原因。

(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