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上的人或事达到了这个临界点所发生的改变有哪些?如果人往这个临界点去会怎样?


前面有些回答还不错。

临界点在「识」这里。

意识到「思维的对象就是思维本身」,就是了。

由于人的思维、认识的存在,认为思维和思维的对象,是两个东西,造出一个「心」来加以认识。

2、

过了这个临界点,人就不再生活在「思想世界」,就不再生活在观念造成的世界。

或者说,「入世」「出世」之别,也是观念塑造的结果。

没有观念,就是现实。

只破不立。

否定就是肯定。

3、

过了这个临界点,自己就死了,也活了。

重新生活了一次。

相当于重启了人生。

总之,你值得拥有。


入世和出世不在于外表行为,而是内心的境界。

一念著相便是入世,哪怕青灯古佛;如如不动便是出世,哪怕红尘喧嚣。


出世和入世是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贪嗔痴是入世特征,戒定慧是出世资粮。若非要找个临界点,那必定是初果道心生起的刹那,因为初果道心即出世间心生起,就绝对不会退转,直至证悟涅槃,彻底出离轮回,不受后有。


请学习《阿比达摩讲要》相关部分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一、出世间心的定义

佛教导航 2013年02月23日

返回目录

前面三讲的主要内容是世间心,这一讲将学习新的内容——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

诸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指因缘造作、有生灭相之法。世间法是修观(vipassanà)时观智观照的对象,因为世间法的本质皆是无常、苦、无我的。那什么是出世间法呢?

第一、何谓出世间

出世间,巴利语 lokuttara,由 loka(世间)+ uttara(超越)组成,即超越五取蕴世间之义。什么是「世间」呢?《清净之道》提到有三种世间:

1.空间世间(okàsaloka),即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有须弥山、四大洲、日月等,由这些物质所构成的世间称为「空间世间」或「虚空世间」,即平时所说的「世界」。

2.有情世间(sattaloka),分为地狱、畜生、鬼、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有情世间。

3.行世间(sa?khàraloka),即名色、三受、四食、五取蕴、六内处、七识住、八世间法、九有情居、十二处、十八界等诸行法的世间。

这里的「世间」是指「行世间」,出世间即超越诸行法、超越五取蕴世间。

有九种出世间法,其中八种是出世间心,属于有为法(sa?khata-dhamma),另外一种是涅槃(nibbàna),属于无为法(asa?khata-dhamma)。

世间心的所缘可以是名法,可以是色法,也可以是概念法,例如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尝到味道、身体感触,或想东想西、回顾过去、计划未来等等。然而,所有出世间心只缘取一个目标——涅槃。

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皆有两个阶段,即道心与果心,故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

其中,道心(maggacitta)能断除或者减弱烦恼,属于善心;果心(phalacitta)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属果报心。

第二、出世间心的生起

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呢?为了断除烦恼!如何才能断除烦恼?唯有次第地修习戒、定、慧,特别是在修慧时,通过观照世间法的无常、苦、无我来培育观智(vipassanà¤ā?a),观智就是慧(pa¤¤à)。

禅修者在修观时,即使修到高阶段的观智,例如行舍智,还是属于世间智。为什么呢?只要道心、果心还没有生起,仍然属于世间心的范畴。

要如何培育出世间心呢?出世间心的近因是高级观智。当观智成熟时,就能生起出世间心。

当禅修者不断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相、苦相和无我相,一时观照名法、一时观照色法,一时观照内在的名色法、一时观照外在的名色法,一时观五蕴、一时观十二处、一时观十八界、一时观缘起,一时观照无常相、一时观照苦相、一时观照无我相。禅修者如此依经论的教导不断地观照诸行法,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将会生起一个道心,就在道心生起的刹那,相应的烦恼即能被断除了。断烦恼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只需一个心识刹那而已。仅仅是一个心识刹那的时间,就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人。之前还是凡夫,自从第一个道心生起之后,就成了圣者,不再是凡夫了。在道心生起的刹那即彻底地断除了相应的烦恼,之后紧接著生起的是体验由道心带来之解脱的果心。道心是出世间善心,果心是出世间果报心。

我们在礼赞法时,如此念诵:

?Svàkkhàto bhagavatà dhammo, sandi??hiko, akà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ü veditabbo vi¤¤?h?ti.?

其中,akàliko 的意思是「无时的」 当禅修者的观智、。

巴拉密(pàram?)成熟时,一旦道心生起,随即产生果心,不需要等待很久,称为 akàliko,即不假时日、无需等待时间的。世间因果则不同,现在种了善因,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带来善果;现在造了恶业,不会一下子遭受恶报,也许要过很久以后才会受报。由于恶报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愚痴人喜欢造恶。世间业因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结果,然而,一旦出世间善心生起,紧接著下一个心识刹那就是出世间果报心,这称为 akàliko——无时的。道心缘取的对象是涅槃,果心缘取的对象也是涅槃。

我们说「证悟涅槃」,就是由道心和果心执行的,因为出世间心能完全投入称为寂静界(santadhātu)的涅槃。

第三、八出世间心

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并非一下子完成的,正如佛陀在《增支部?第八集?伍波萨他经》(Uposatha suttaü)中说:

「犹如大海逐渐向下,逐渐倾斜,逐渐深入,而不会忽然陡峭。同样地,诸比库,于此法、律中次第而学、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会顿然了知通达。」(A.8.20)

所有烦恼并非一下子能够被断除,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修行与证悟。修行者从凡夫到成为断尽一切烦恼的圣者,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入流、一来、不来和阿拉汉。这四个阶段的每一阶段皆分为道心和果心两种,即四种圣道心和四种圣果心,一共为八种出世间心。

四种圣道心,或作出世间善心:

1. 入流道心(sotàpatti-maggacitta);

2. 一来道心(sakadàgàmi-maggacitta);

3. 不来道心(anàgàmi-maggacitta);

4. 阿拉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

四种圣果心,或作出世间果报心:

1. 入流果心(sotàpanna-phalacitta);

2. 一来果心(sakadàgàmi-phalacitta);

3. 不来果心(anàgàmi-phalacitta);

4. 阿拉汉果心(arahatta-phalacitta)。

这四种果心只能在相应的圣者心中生起,凡夫是不能生起这些心的。如果初果圣者想要取涅槃为目标而入果定(phalasamàpatti)的时候,生起的即是「入流果心」;二果一来圣者入果定的时候,生起的是一来果心;三果不来圣者入果定的时候,生起的是不来果心;四果阿拉汉圣者入果定的时候,生起的是阿拉汉果心。初果圣者不能生起一来、不来及阿拉汉果心,而阿拉汉圣者也不会再生起更低的果心。

圣者是否时刻都常在定中、生起出世间果心呢?不是!唯有在入果定的时候才会生起果心。就如一个有禅那的人,也不是一切时都在定中,唯有决意把心投入禅相时才能入定。同样地,圣者也不是一切时都常在果定中,只有当他决意取涅槃为目标,把心投入涅槃时才入果定。

圣者平时也要吃喝撒拉睡,这时生起的都是世间心,对于有学圣者是善心,偶尔也会生起不善心;对于阿拉汉圣者则是唯作心,唯作心也是世间心!


不请自来。

临界点在「形」,形上即出世,形下即入世。


在玄关。夫玄关者,隔而不隔,不隔而隔,视之不见,扪之不得,故名玄关。唯勤修苦炼,力极功纯,豁然贯通,跃迁升华,提拔出世矣。


应该没有临界点吧,从究竟上讲没有什么世可以入,也没有什么世可以出。

只是我们无始以来陷在有世的错觉中不能摆脱。做梦与醒了有临界点吗?如果非说有,那应该是在梦里发现自己在做梦的那一瞬间吧。


在心里

所以历史上人和事因为达到这个临界点的问题没有答案,因为都在心里,你看见的改变,听见别人说历史的改变,基本上都不是真的


这就像有一扇门,门内是凡世,门外是净土。凡世出门入净土,净土入门进凡尘。应该是先有出,再有入。如果连出都没出过何来入呢?至于这个门在哪,谁也说不准。每家每户口门都不一样啊!

我觉得和希腊神话描述的「叹息之墙」都点相似。


欲望的著落点改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