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对袁隆平的评价褒贬都有,我现在很不明白的想请问大佬,他的水稻到底有没有人种,和口感。或者说商业价值,或者说是对人类的贡献到底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多人

  • "他培育的水稻都在实验田」,谁培育的水稻都是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实验田阶段啊!特别是最近袁的团队加大了"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研究力度,这些目前出不了实验田。这就代表没用吗?
  • 「根本没有被种植」(是因为)「口感太差」。"威优"系列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种的挺多的,现在有更更好的品种,谁会抱著老品种不放啊!
  • 「一个人根本做不了这么多贡献」,嗯,他既不是最早提出杂交水稻,也不是最早实现杂交水稻的,也不是最早实现杂交水稻制种的,也不是最早发现「野败」不育资源的,也不是最早利用「野败」的,也不是最早实现「三系配套」的,也不是实现最高产量杂交稻的,但他确实参与了这些工作。
  • 「你吃的是谢华安的米」,谢华安选育了「明恢63」,配组了「汕优63」,连续十几年种植面积第一,但是,这也是那个时期的品种啊!袁隆平的「威优64」单个品种最多的一年重了3000多万亩,不算没人种吧?(2016年最多的品种也只有它的十分之一)

  • 赵连芳1968年就在台湾故去了,这位不知道发表回复之前刚刚看了哪个营销号的文章。
  • 海水稻还在研究中,我没看到技术细节,媒体报道问题太多,我判断不出来。

数据来源:

  •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


我一直觉得是其他人做了贡献却没有荣誉,而不是袁老的贡献配不上荣誉

袁隆平的水稻现在不牛逼不代表当年不牛逼

大家狂吹谢华安难道它的方法不是建立在袁老上面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还行?

大家可以狂吹其他科学家,但是黑袁老真没必要,他虽然没让你吃饱,但是让你爷爷奶奶没饿死,让你爸爸妈妈能吃饱,让你能现在吹逼说杂交稻真难吃


没有,他培育的几个品种要么没大面积推广,要么因为各种原因被市场淘汰。


我也看过,关于袁爷爷的一些评论。说把袁爷爷过度神华,说杂交水稻是个姓李的发明的。都是些道听途说,就觉得自己知道了真相。散播谣言。跟微信上那些大妈们差不多,没有什么谣言识别能力。


1、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发明了杂交水稻,是为杂交水稻之祖。

2、日本人发明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通过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

3、冯克珊于1970年11月23日,在南红农场找到野生水稻。

4、颜龙安于1972年冬第一个成功育成「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

5、张先程于1973年选育出强恢复系IR24,首次实现了三系配套。

6、谢华安于1981年利用自己培育的「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第一个成功培育出真正的杂交水稻「汕优63」,「汕优63」是播种面积最广,种植时间最长的杂交稻。

7、朱英国院士单独培育了细胞质「红莲型」和「马协型」杂交水稻。

8、石明松单独发明了二系杂交技术。

9、陈日胜于1986年搞出了海水稻。

================================

以上关键技术进程,都没有袁隆平!

另:中国的粮食结构中,水稻产量仅占三分之一,而杂交水稻占水稻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另有常规稻、粳稻各占三分之一)。

按通常的说法,杂交水稻增产20%,其中农药和化肥的贡献占80%,种子的贡献占20%,所以,种子在杂交水稻增产的贡献仅占4%。

因此,杂交育种对中国粮食的总贡献为:4%/9,即千分之4.444,就按千分之五算吧。

现在,有1000个人吃饭,后来又来了5个人,你们说,需要多做这5个人的饭么?

每人少吃一口饭,多出来的完全可以撑死这5个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