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同时进行吗?可以同时进行吗?同时进行更好吗?


如果一个体系的知识尚且存在流派,这证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并未获得足够充分地发展

心理学还很年轻,这个流派的正确并无法取消另一个流派的正确

但并行是很难的,如果数学计算中同时使用二进位与十进位是事倍功半的,那么,试图并行两个心理学流派亦然

况且,二进位与十进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是已知的,是清楚的,而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间的共通性在哪里却是(也许)存在争议的


可以同时进行。从多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解决方案会更加丰富。

阿德勒是站在弗洛伊德的肩膀上。

个体心理学是看到过去,但是著眼于意义的流派。

是否同时进行取决于我们沟通对象的接受程度,也取决于我们如何归因对来访者帮助最大。

有的人会认为原因论比较刺激,不想什么事情都找原生家庭的原因。

有些人会认为目的论是比较刺激的,认为这个目的自己并没有觉察,自己不愿意接受。

举例子:

如果一个女孩,看到自己喜欢的男生有脸红的现象。

脸红症让她不敢面对这个男生。

如果她是我们的来访者,我们可以引导她思考,产生脸红症的原因。

如果她说不知道,你可以提供一个启示:

原因论是说,因为她是一个容易害羞的人,她不会释放自己的欲望,她的潜意识非常恐惧。

目的论是说,因为她害怕被拒绝,脸红可以让她不去找这个男生提供一个借口,目的就是不直面这个男生。

问我们的来访者哪一个解释更像是她内心的声音。

你提这个问题很有趣,期待和你交流更多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同时应用。


阿德勒认为影响人行为的是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潜意识的执行者,所以真正影响人的是潜意识。因为阿德勒无法和弗洛伊德达成一致,所以她离开了弗勒伊德的团队自立门户。

100年过去,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可,而阿德勒的理论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阿德勒的理论是错误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并没有错,它只是不完整。


可以的。 其实无论是原因论还是目的论 都是人自己给事情强加了一个意义。

比如你去谈恋爱。 倒是你曾经被伤害过,一朝被蛇咬,所以你不敢再谈恋爱了。 或者 你只是再找不谈恋爱的借口,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更高。 其实单一拿出来说都不太对。 有的人真的是因为被伤害怕了,有的人却是因为单身比谈恋爱快乐,或者ta懒得谈,然后给自己找个借口。

这种现象得具体原因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不少人都是二者同时存在。 谈恋爱被伤害过,不敢重新找对象,就算他想找对象,但是自己懒得去追女孩或男孩 还不如天天刷剧和打游戏有意思。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 原因和目的是共存的。

不过这只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意义。对于地球,对于宇宙来说 你谈不谈恋爱一点意义都没有。 所以不管是原因还是目的都是人类的主观想法,甚至只是这个人的个人想法,ta的前任,或者未来的对象完全没这么想过。

所以做事不用想太多,喜欢就追 被伤害也无所谓 你也不少块肉。不想追就不追,刷刷剧 打打游戏就行。 所有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是你自己的主观问题。


我觉得可以结合 把二者的理论结合 行动由意识决定 而意识替潜意识执行行为的过程 假设失去意识的情况下 那行动是有谁来执行 潜意识作为更深层次的下意识 只是不像意识存在于脑海中 随时都能感受到自己意识的存在 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而潜意识是很难感受到居于大脑更深层的意识 因此只有在意识失去的时候才会引导行动的执行 俗称植物人 是没有意识的 但是他会听到话语并流出眼泪 这种现象如何说明?


看书时思考到了同样的问题,发现还真的有人讨论。

说说我的看法。

原因论是看过去,过去的一系列情况导致了现在的我。就好像书上的例子,社恐的青年把自己不敢出门归咎于父母。如果一个人过分执著于这样一种归因,忽视了自己的责任,的确无法带来改变。但另一种情况是,曾经的创伤没有被看到、被承认,当事人情感上难以让过去成为过去。如果子弹一直在身体里,即便伤口愈合了,每次牵拉肌肉还是会疼。

此外,存在像祥林嫂那样,反复诉说过去,却始终过不去的情况。事实上,祥林嫂一遍遍诉说的只是事件,情感其实是隔离的。

心理咨询中我们追溯过去,不仅仅是去看到过去的事件,更多的是通过理解,帮助当事人把当时事件中阻塞的情感释放出来。有点像把伤口重新暴露出来,取出子弹。

事实上,原因论之后,存在一个哀伤的过程,那就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无法改变。虽然遗憾,但也只有接受。

但如果身体里有子弹却否认了它的存在,这样的目的论会给当事人一种站著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又比如说长期遭受虐待的确会形成创伤,而这种创伤可能是生理性的,影响到一个人的植物神经系统。这并不是简单的换一种看法就可以解决的。

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重新回到过去,可以看到过去的危险和当下的情况是不同的。也可以去探索当下是否有更好的解法。这样当事人才能够不被曾经的创伤「吓坏」,而敢于向前一步。

但目的论依然有其价值。首先,它给了当事人选择的自由。帮助当事人意识到,在看清过去之后,当下做何选择,这种为自己负责的自由其实是存在的。选择与否全在勇气。

另外在家庭治疗中,目的论的视角,能给原本僵化的家庭叙事带来新的视角,这也就为改变带来了可能。


有趣的问题,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分类和比较,不过给了一个新的视角理解两种理论!


二者实际上并不冲突,行为来自当下的意识,意识根源於潜意识的模式。


不知道。

但《心理咨询师》教材里明确说:真正有效的,是不同流派之间的共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