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常见的看法是:我有眼,然后眼睛接触外界,于是我觉知到一个苹果。所以,眼和外界都是客观的、实有的:没有眼和外界,不可能有觉知「看到苹果」这个现象;而外界是否存在,以什么样式存在,也并不取决于有没有觉知,你死了地球照样转。

另一个很常见的看法是:所谓「存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觉知:如果没有这种觉知,讨论存在和不存在,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车库的喷火龙了解一下?所以,「存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是在觉知前提下的一种主观逻辑:没有觉知,无所谓存在,我死了讨论地球转不转没有意义。

但是这两种看法都不被世尊所提倡,因为这两种看法都非常极端,不可证知也没有益处:没有客观实有的能觉所觉,哪来觉知?没有觉知,讨论能觉所觉无异于水中捞月。因此世尊压根就不安立「实有/虚无」的这种本质,而是由当下出发来定义一切(SN.12.15)。

比如,你当下的看到一个苹果,知道自己看到一个苹果。你不需要关心这个「苹果」的本质是实有还是虚无,你需要关心的是,当下就这么一个苹果(或者说当下你看到了一个苹果)出现了,仅此而已。其实,世尊对任何概念的树立,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安立的。好比一个 API,作为使用者,根本没必要在意这个介面是怎么实现的,知道这个介面能用,知道怎么用,就行了。

那么世尊和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苦这种感受是大家都不愿意体验的(否则就不叫苦了)。那么,好,现在「苦」这种现象出现了,我们要不让这种现象出现。根据观察发现,「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原因的,即「渴爱」(本例中的苦指精神的苦受):当「渴爱」出现,「苦」就出现;当「渴爱」不出现或者消失,「苦」就不出现或者消失……以此类推,按照「此有故必有,此灭故彼灭」,最终推到一个叫「无明」的概念,只要无明灭了,苦就灭了;苦灭了,问题就解决了,打完收工。

所以其实我们压根就不需要在「实有/虚无」、「存在/觉知」的逻辑里折腾:无论是实有还是虚无,还是因觉知而实无假有,还是玄之又玄的真空妙有,或者是不可知论等等,我们根本就不用 care;只有「此有故必有,此灭故彼灭」才能解决问题,而只有能解决问题的理论才是好理论。


既然你已清楚了 @洪权 贤友的例子,那么我再以他的那例子回答你的问题。我就当作你的觉知不是只是一般意识的那种。是觉知当下的那种。

业与无为

凳子出现(生起)在觉知现前(即被你觉知到),然后让你产生心的有为、思维/语的有为、甚至身的有为。但是觉知现前,却能让你比较有自由选择有怎样的思维/语的有为、甚至怎样身的有为或无为。你也已清楚,无论选择怎样的思维/语的有为,至怎样的身的有为、或者身不为,这已是业。只是它是善或是不善的业而已。那么你是在想,如果选择无为,是否就不会有业,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善业或恶业,是吗?也因此所以佛教才提倡无为,是吗?

其实无为不止是佛教、很多外道都有提倡的。只是佛陀教法下,外道法的无为还属于有为。

拿回以上的觉知现前例子,如果觉知已够强大,受过佛陀的教法,会很清晰觉知到,外来的(你叫它本质是吧)到觉知现前,其实会产生想、想会产生意向、意向会产生意欲、意欲会产生焦热、焦热会产生遍求,那么就有了寻伺/脑内思维即语行,也还会心行,甚至发展到身行。早在觉知现前,产生想时(想其实是心行),业已经产生了。而未受过佛陀教法的人以为心内的焦热还没成熟,就已经无为的话,那么业就不会产生。

因为欲贪,嗔恚根的存在,所以觉知现前,会产生欲想、恶意想,这已经是恶业了。如果欲贪、嗔恚根还没断除,定力再强大都只不过最多能在贪想、恶意想还没转化成贪的意向、恶意的意向之前被止息了。如果贪嗔的根已断,那么他已证了三果阿那含,没有任何条件轮回在欲界中了。但是三果阿那含也并非无为。

想与受是心行。整个四禅八定都只有心行,没有语行。直至想受灭时,入灭尽定,那就是真正的无为。能到这种地步的属于证八解脱,加之慧解脱为俱解脱的阿罗汉。


存在先于觉知吗?

拿回觉知现前到凳子。如果让你有特定的小九九,产生(善与不善)业。有强大觉知者尽量择善不择不善。不过佛陀有提醒我们觉知现前的存在是无常的,例如我们命名觉知现前的存在为甲存在。如果我们觉知观察这甲存在,自然会发现它也有因缘所以才会存在的。而甲存在的因缘也是无常的。重点并非甲存在的此前因缘是癸存在还是庚存在。因为如果这样追溯,无明会让我们有了很明显的主客分别,又或者本体与对象之别,那么就会衍生出真我的邪见。也就是觉知是真我是常,其它都是无常的。或者因为不能违背佛陀所说的无我,不可以称为我,所以就安立一个名称为自性或者其它的名称。

佛陀的提醒是要我们发现并非只是那些存在是无常,而觉知本身也是无常。如果没有发现觉知本身,只是一味以觉知唯尊唯识去观察觉知本身以外的,觉知在你不自觉下就变了常,这样就忽略了无明最大的本身。如果忽略,无明仍然继续缘行,行缘识。那么在外道不能正觉。如果跟随佛陀教法,认清觉知也是因缘,也是无常,那么存在先于觉知这个问题就变得不合适了。因为基本上,全部都是因缘。而因缘是无常变易的。包括觉知。只是因为因缘,觉知显然能觉知到当下了。它不是常,不是从出生你就已经能觉知当下。也是因为因缘你有了这个觉知当下。也可以因为因缘这个觉知当下会退失的。

觉知是重要,所以需要依照佛陀教法才不入外道。并非只觉知那些存在的无常,也观察觉知本身的无常。

如果我们觉知观察那些存在的内容,追溯它们的过去因缘,这会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向前观察它们未来的去向因缘也可以无穷无尽的。就如观察高铁,追溯它到此站的前一站是什么站,可以一直追溯到此前的很多很多站以前,也可以观察到此站之后的很多很多站。但是佛陀提醒我们因缘无常,不是在观察一个高铁它的路线去向和来源。而是高铁的运作,高铁的机动,高铁本身建筑起的工程,工程的设计,工程师的心思,以致身为观察者的观察这一切的本身。那是十二缘起。因缘无常,然而因缘的基建源自于十二缘起。

未有受过真正佛陀教法,有了觉知当下,习惯觉知观察那些存在为对象,久而久之,以觉知为体,觉知以外的为客。不知是无明为元凶,无明缘行,行有三。心行、语行、身行,行缘识。而盲点处(无明)驱使心行以觉知想受缘识,识缘名色(存在)。然后觉得名色是无常。没有能力自观照识。所以不知道识的背后受无明以行驱使的。堕入外道,不能解脱。


说先后的时候,那么这个先后是不是存在……说不存在或超越存在的时候,所依用的语言乃至概念是不是存在……甚至这个问题一被踢出,那么就已然分别割裂于先验性的实相之外,答有与无,也都是落于此后了……那么到底存在先还是觉知后的问题,终是无可回答,终极无解了……佛法怎么看?

当下的神兽心法……不,身受心法,如何怎样,此时此地此人,才是唯一需要关注的,而感觉如何,是苦是乐,自己了解,想要持续或者觉得不想继续,那么就如其所是的观察,乃至找到苦乐无常的当下根源、动机与架构模式,解决它,即是佛陀所说的缘起「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那么直到彻底解决,永无后患,就是解脱。


觉和存在是没有先后之分的。两者其实就是能觉和所觉的二元关系,矛盾的两面。没有觉,就不会有存在;反之亦然。

比如月球上面的一块石头,你看不到它,并不表示你就失去了对它的觉性。

但这种情况下,你对它是无知的。即有觉无知。知是以觉为先导,六根六识缘六境而生。

十二因缘写的很清楚,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一起,觉和存在就相应而生了,然后两者一碰撞,就产生了识。

识则与知是一体的。

业在哪里产生?无明缘行的时候,即能觉与所觉碰撞的时候。二元纠缠产生界,有界就有空间,有空间就有生灭。也就是十二因缘之链。


重新整理就是:事实经过(存在或本质)----人为的理解和接受(觉知)----认知或行为。

举个简单例子:凳子就放在那里。你看到了凳子。于是,就开始了故事。

凳子在那里是事实,而你看到了凳子时,产生了觉知凳子。那么,你会如何选择?

打碎它,还是坐上去?或者,什么都不做,当做没有看到的忽略。

那么,问题来了。

1.凳子会因为人的想法而改变吗?事实就是事实。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凳子,而不能在想像力改变凳子。

2.由于觉知后,对凳子产生了小九九,这就是业由心生。

3.在觉知后产生的心理过程,就是修行中的消除目标。因此要止观练习,静心。念起即觉。

这不是无为,而是要练习,然后才会进入无为的状态。不为所动,才是无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