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喜欢经济学,了解到哲学可以在经济学有局限性的方面发生作用,经济学结合心理学产生了行为经济学,经济学与哲学呢?


现成的事例就有啊——《奇葩说》第七季请来了哲学教授刘擎,虽说他和教经济学的薛教授在节目里经常打情骂俏,相爱相杀,但还是能找到一些共同的逻辑基础的。


譬如在「妈妈疯狂应援男明星不著家,子女要不要阻拦」那期节目中,刘擎教授讲:

刘擎教授这段哲学论述讲得多好啊~

「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就包括了对他虽然可能犯错,「但是可以由自己担任这个(承担)出错风险和责任的人」的尊重......「因为这是她自己的生活

这恰好道出了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真正含义。

「理性人」这三个字还真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并不是指绝对理性从不犯错的「完美人」,而是从「第一人称视角」来看待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非儿童、非精神病人),当他用真实行为选择a而放弃b时,表明他的价值排序是a&>b。

当一个「世界上最顶级的肺科专家」选择吸烟时(显然他不需要任何人教他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表明他从吸烟行为中得到爽的价值要大于多一些生命时间的价值;当妈妈疯狂应援男明星不著家时(当然你可以对她进行劝告,但最终决定还是得由她自己来做),表明她从疯狂应援男明星过程中得到的价值要大于著家的价值;当你「真的有两头牛」并捐给国家一头的时候,表明捐一头牛给你带来的荣誉感大于这一头牛给你带来的价值......仅此而已。

换而言之,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更加接近「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假设的意思——这个假设对儿童、精神不正常的成年人或者「巨婴」是不适用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斯蒂格里茨《经济学》

可以把经济学家的观点与刘擎老师的发言做一个对比。

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个概念上,当代哲学家与经济学家找到了共同的逻辑基础。


众所周知,马经与西经是不大兼容的。

我发现,主要的分歧就是出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个逻辑基础上

卡尔.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基础古代城邦社会的政治人,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是现代市民社会的利己人。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人的「异化」概念——即城邦社会的公民「异化」成市民社会的利己人。后来他的兴趣转向了经济学,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将人的异化概念扩展到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所谓的「政治解放」,就是要通过「否定之否定」,把现代市民社会的「利己人」改造成「真正的人」,回归到「人的本质」——古代城邦社会的政治人,走上一条通往古代城邦社会之路。(哈耶克表示非常理解)

这也是一种哲学和经济学的结合。



经济学是有哲学思想和方法的,经济学是术,哲学是道。

经济学的哲学思维逻辑大概有两种。

一种是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理念论,前提假设人是理性的,经济学高度抽象就是数学。

以至于经济学就是一些孤立静止的概念,干干巴巴的几条曲线。

鹦鹉如果会说供给需求,也是经济学家。

一种是唯物辩证法,前提是人类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动态的,广泛联系的。

人们往往是不理性的,经济规律往往是失效的。

那么两种经济学的局限性也是其哲学的局限。

所以经济学的局限并不能被哲学弥补,反而是其病根。

前者的前提假设不合理,人并非完全的理性,人不是数学模型。

比如炒股票,按经济学原理,人们应该高抛低吸。但实际上,人们的行为相反。

经济学家按模型炒股会输个精光。

后者考虑因素太多,太复杂,经济学像是炼金术,经济学家是事后诸葛亮。


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这个思路在政治哲学上可以广泛见于各种功利主义的新发展,在科学哲学上可以广泛见于各种偏爱直觉理论的延伸……

但是用哲学来「在经济学有局限性的领域发挥作用」的,我从来都没见过——因为现在的这个「有局限性的经济学」,本来就是打哲学那里来的(有本事先和作为经济学基础的那套哲学掐个试试)……


现代科学都是哲学的一部分,更形而上的哲学只是更加更加抽象的总结。问出你这样的问题的人不该思考哲学,该去多读读专业书籍。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经济学和哲学意义上的劳动异化理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