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哲学的人幼稚蠢且不懂得待人接物

有人说:如果想变得稳重就去读哲学

有人说:读哲学会使人内心变得强大,从而懂得快乐是来自于自身,并非来自于外在事物。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怎么评价自己,都会一笑而过。返璞归真是读哲学的人在深思熟虑之后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


区分应用性和实用性。实用意味著真-利的测量实践,应用则既然包括前者还包括纯粹情感价值的善-美体验实践。中哲主要是应用到对善美价值的体验实践,但不追求真-利的实践,何谈实用?也就是说,这里有个陷阱是:善美价值的情感实践也是实践,但一般不称为实用。


哲学的实用价值是没有实用价值,这就是最大的实用价值。


包含一切知识的哲学,可除去人内心那些由于不可知和未知产生的焦虑,恐惧和不安,让人胸有成足,活在一个已知的世界。


哲学会让你对幸福、意义的定义发生变化。


哲学没用实用价值。

哲学是体验后的感慨。

实用性都在体验上。

你虽然看到了这结果,但你却没经历那过程。

就像吃饭一样,别人吃饱了告诉你我吃的很好,你也会吃的很好,但这并不能代表你也吃了。这价值几乎是零。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哲学实用价值的总体概括,也就归结为认识论和实践论。

只有正确的认识世界,才能有目的的改造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幼稚蠢且不懂得待人接物?人们评价事物只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往往基于经验或历史性的认识,这些认识符合习惯性,但并不完全符合真理性。而哲学虽然也是部分真理性,但往往强调真理性。这可能是视角不同导致的认识差异。另一个可能是因为,幼稚蠢且不懂得待人接物的哲学是没有与「现实的人的生活」无缝衔接的哲学。

哲学提供的逻辑思维和直指本心的能力,确实会变得稳重,但也缺少了烟火气、人情味。

内心强大不是因为自身或者完全不理睬评价,内心强大是因为坚信正确。

返璞归真是透过历史性和现实性看透了事物的本质,在一个更高的思想维度上才能在低维度的生活中返璞归真。但没有绝对的返璞归真,当进入更高的生活维度,不知真何以归真。


从狮子变成老虎。

同样都是大型猫科动物,战斗力不差太多。

只不过生活习性不一样罢了。


哲学就是在探究生命的终极意义~没错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而是哲学。

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书上说的。

其实,活著的意义是什么没人说的清楚,那么追寻意义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

哲学就是追寻活著的意义,

所以意义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为我们生命的结果都是死亡。


读哲学是为了解决困惑,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只要想达到精通,必然会遇到哲学问题,而为了解决问题,就需要去读哲学。还有生活的问题,如果需要解决的人生问题比较困难,也必然会遇到哲学问题,这时还需要去读哲学。如果一个人没有困惑,就没有必要去读哲学。不过现代人思想都很复杂,欲望难以满足,哲学问题躲不了,所以哲学必然越来越盛行。


哲学能否有、有多大实用价值,直接原因:哲学家个人能力。

根本原因:所面对客观问题自身复杂度,决定是否需要靠哲学理性来认知、把握。

当所面对现象问题,复杂度达到,必须在足够长时间过程中,才能以多样化现象表现,使复杂本质内容间接显现,需要靠哲学家,穿透过程性繁多差异性现象间共性→所谓时间抽象。相关问题,就必须、只能靠哲学理性才可能得到有效把握。


1,所有「有用」的道理都片面。

~任何一种理论,必须在特定条件下才起作用,在没有这个条件的环境下,僵化使用理论指导实践将谬之千里。比如牛顿力学不能用来解释微观世界。学习任何一种理论,必须要清晰它所发挥作用的特定条件。

2,所有全面的道理都「无用」。

~那些无懈可击的大道,在所有条件下都成立,但它不能用来指导具体的事,比如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的。

3,而「有用」生于「无用」,「无用」统领「有用」。

~无用的道理有助于更好的使用有用的道理。因为有了全局观,他知道什么时候使用某一个道理,什么时候不用某一个道理,什么时候用这个道理,什么时候用那个道理。


学到了一种思维方式,对人生作用非常大,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你的一生之中


我提供一些我了解的哲学可以实用的领域。

  1. 应用伦理学
  2. 法学、律师(逻辑学、法哲学)
  3. PPE(政治经济哲学研究)
  4. 认知科学(心灵哲学)
  5. 应用本体论(形上学)
  6. 人工智慧(逻辑学)


为为为。

为不为为,为为不为,为为为不,不为为为……

为不为为,为为不为。不为为为,为为为不……


对人的内在,哲学是思想哑铃,思考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是有趣又有用的能力。犹如简单的算术足以应付买菜的日常生活,但人总需要更高的数学能力应对投资、x呗、贷款、储蓄。简单的常识虽然满足了日常生活,人生总会需要复杂的决择,比如「同时落水你救谁」这种求生欲问题就需要你的决择。

对人的表达,哲学是观点助产术,一开始哲学发展就基于辩论难题,朴素常识条件下的对话是基于对话者的善意,但你总会碰到胡搅蛮缠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