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别拿民心来解释清廷的灭亡

清廷灭亡的教训,是常见的话题。话题内容,最后往往不免被拔高到民心向背的层面上来。

但民心的向背,与清廷的灭亡其实没什么必然关系。真正亡掉清廷的,是组织化的士绅,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抛弃清廷,远不能代表民意。

「士绅」是清廷的统治基础,在改革中转型为「议员」改革设立咨议局,「议员」九成来自清廷的旧统治基础「士绅」

这些「议员」并非民选,他们的意见,与民意没什么关系

「议员」大多缺乏宪政信仰,关心改革只是关心利益大多数咨议局「议员」对宪政未必有什么真挚的信仰「议员」们热衷推动宪政,更多是为了保障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利益因改革受损,「议员」们辛亥年集体倒戈

清廷若能和「士绅」保持利益共同体关系,本不致于在辛亥年灭亡

可惜的是,清廷在改革中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没能维持与士绅的利益共同体民心与天下之间,没什么必然联系,失民心者未必失天下,得天下者也未必得民心。唯有与自己特定的「统治基础」发生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则往往离失天下不会很远,清廷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别拿民心来解释清廷的灭亡


1.政治腐败导致官员的贪污及对百姓的剥削2.对外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威望下降3. 各种不平等条约加剧民族矛盾其实我觉得清政府从来没有得过人心,从鸦片战争开始,老百姓给侵略者带路,送粮食,看到同胞被杀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因为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其实古代劳动者要求很低,能吃饱饭就够了,再者老百姓之所以听话,好像很拥戴统治者似的,其实只是奴化教育和对法律的畏惧的结果罢了。


没人药,自己来首先,我认为清王朝失去人心是从乾隆晚期开始,持续四十多年直到一八四零年英国人来敲门。乾隆朝后期政治上中央极度集权。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官僚腐败成风。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乾隆朝的社会在达到繁荣的巅峰后,开始了衰败。我很喜欢央视百家讲坛讲的「成败论乾隆」。比如,乾隆的大功绩包括编纂了四库全书,但是编纂的时候也烧掉了同等数量的书籍以维护王朝统治。清王朝丧失人心也自此开始。其次,这一过程的加强,要从一八四零年之后开始说,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逐渐让中国人认识到清王朝并不能保护民众。在迫切需要强国,建立现代工业的情况下,清王朝露出了无能的内在。并不能起到力挽狂澜,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这就使得当时的中国人并不能过多依靠清王朝。而如果只是这样,没关系,汉族是一个几经灭国并重建的族群。外部列强的侵入,商品入侵,资本入侵。买办阶级压迫。使得当时的中国人生活贫苦,社会矛盾尖锐。这时候你不能指望一个手拿著刀架在你脖子上的人来保护你。所以清王朝开始被反叛。社会开始动荡,太平天国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接下来发生的也就理所当然了,清王朝被抛弃了,中国人开始自己思考怎样才能强国,开始不断的探索。所以,清王朝失去人心是这三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太平天国给清朝狠狠放了一次血,到甲午之前清朝还号称同光中兴,甲午一战被彻底打回原形,让孙中山等人也放弃了幻想走上了革命道路,到后来辛丑就更是穷途末路,以至于一个保路运动就敲响了它的丧钟
所谓人心其实是封建地主士大夫的人心,主要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反思洋务运动有人开始把锅扔到皇族和洋务的汉族大臣心不齐,害怕汉族大臣夺权导致处处受制约,后来戊戌变法之后这一氛围更盛,再到东南互保的时候就是已经决心不陪你们玩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