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往往对同一段历史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或有著不同的历史观。

想请问一下时间和地点是怎样影响一个人对历史的看法的?


蟹妖 ,不匿。

换句话说,题主的问题是时间和地点影响人们对历史看法的方式。

我认为,一个人对历史的观点是直接受到个人和社会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是通过改变个人和社会的因素,来对看待历史的观点施加作用。换句话说,时间和地点是影响历史观念的间接因素,个人和社会是直接因素。

一、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这里,个人因素主要是指的个人的思维能力、思考方式等个人能力;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主流思想等等。显而易见,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互相影响的,比如一个人所在的社会的主流思想会影响其看待历史的方式,不表自知……

E.H. 卡尔(Carr)在《历史是什么?》(What is history?)第二章里面这样类比历史学家和其所在的社会:

我们有时候把历史进程喻为「在游行的队伍」……历史学家仅仅是在队伍的其他部分蹒跚行走的另一位不起眼的人物而已。当队伍蜿蜒前进时,时而向右转,时而向左转,有时又快速后退,队伍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或许这样说是非常合理的,比如我们现在比一个世纪之前我们的曾祖父更理解中世纪,比但丁时代更加理解凯撒时代。伴随这只队伍以及这支队伍中的历史学家前进时,不断出现新景物、新视野。历史学家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历史学家队伍中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看待过去所采取的视角。

抱歉,没能用英文原版,只能用商务印书馆的简中版,手头只有这一版。

那些例子来讲,社会环境的变化很明显地影响著人们的乐观程度,很自然地影响了看待历史的观念:

迈纳克的《大同世界与民族国家》出版于1907年,信心十足地看到了德国民族主义理想在俾斯麦统治时期的实现……把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的最高形式等同于民族主义……迈纳克的《国家至上之观念》出版于1925年,所表达的是魏玛共和国那种三心二意以及困惑的境地……最后,迈纳克的《历史主义的起源》发表于1936年,这时的迈纳克由于纳粹的暴政而丢失了学术荣誉,发出绝望的呼声,摒弃了那种似乎承认凡是存在的就是正确的历史主义,也不安地摇摆于历史相对论与超理性绝对论之间……最终……(他)有看见了他的祖国遭受了比1918年更大的军事失败而屈服时,在1946年出版的《德国的浩劫》中又绝望地陷入了先前的信仰:历史是收冷酷的、无情的偶然性来摆布的。

说到个人因素,当然就有很多可以谈的了,一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对其的历史观念的影响似乎是绝对存在的,只是程度和倾向性上的问题。比如,对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不同人的观念里有著明显的区别:

胡适认为:

一九一九年以后,国、共两党的领袖们,乃至梁启超所领导的原自进步党所分裂出来的研究系,都认识到吸收青年学生为新政治力量的可能性寄予希望。……当时所有的政党都想争取青年知识分子的支持,其结果便弄得(知识界里)人人对政治发生了兴趣。因此使我一直做超政治构想的文化运动和文学改良运动(的影响)也就被大大地削减了。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 远流 2010.11版 250页

显然,胡适先生的说法就和现在通行的对于五四影响的认识不同了,胡适的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将其主张指向改良而非激烈的政治革命。可见,一个人的个人因素对其历史观念施加了重要影响。

二、时间和地点变化的间接作用方式

言归正传,正式说回时间和地点对一个人历史观的影响。基于前面的文字,这一部分讨论时间和地点是如何通过直接因素——社会和个人因素——来影响一个人的历史观念的。

时间和地点,具体讲,一种是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发生影响;另一种是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发生影响。前者涉及多个人,后者聚焦于一个人。

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意味著社会环境的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现今,湖南人普遍喜欢吃辣的,而浙江人对辣的接受程度则逊色得多;在答主现在所坐的地方,在2003年11月17日还是一片良田,今天,2015年11月17日,竟成了一座大学。这些社会环境的不同,对人的影响非常明显。比如答主现在对辣椒有著强烈的需求,同寝的浙江人则没有很强烈的需求;这块土地上的农民,也变成了一帮子老师、学生等。

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意味著一个人身处的社会环境会跟著变化,意味著一个人的情绪(个人因素)也会跟著变化。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天,答主就在现在坐的地方焦急而疯狂地写小田的essay,现在,在同样的位置,正轻松而悠闲地看著别人写小田的essay;从2015年8月30号从湖南第一次来宁波之后,答主发现,身边塑料普通话使用人数直线下降,操东北口音的伙伴直线上升。这些要素的变化,也会对人有影响。比如,答主就得在大部分时间内弃用塑料普通话而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和英语。

胡适写道:

我这回回家寻出了一部叶德辉的《翼教丛编》,读了一遍,才知道这二十年来的中国实在已经有了许多大进步。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如叶德辉、王益吾之流,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所以这书叫做《翼教丛编》。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的中国,骂康有为太新;二十年后的中国,却骂康有为太旧。如今康有为没有皇帝可保了,很可以做一部《翼教续编》来骂陈独秀了。……

胡适 《归国杂感》(1918年1月)文末

三、结论

依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时间和地点确实影响一个人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变化,而在上面,说明了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直接作用于一个人的历史观念。所以,时间和地点通过影响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从而来影响一个人对历史的观念。以上。大家一个圈子里的人,轻喷谢谢~

2008年3月14日-奥运会期间

注意,我当时在拉萨,是常驻

那之前,中国网民大比例都是柿油党,我当然也是

3月份头几天,我还当了「颐和园」来看,觉得我朝,我怎么就没有经历这么hi过天的大时代,青春不完整

3月14日到奥运期间(穿插512地震),中国网民开始大规模转性为自干五

我觉得自己居然真的经历了hi过天的大时代,还好hi得有限,要不然麻烦大了,然后转性为「开明专制」支持者

2009年7月9日后的几个月,我又到了拉萨,每个路口的武警站岗让人觉得很安全,本想走新藏线到新疆,然后在一个圣湖看到了脑补的凶象,决定不去了,觉得还好自己没有经历过hi无限的大时代

然后,我一边看著王力雄的书,一边照样转性为自干五然而,我对地震无感,因为拉萨毫无震感,据说内地朋友们对地震都感受到了心灵的巨大冲击,我觉得我的冲击跟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嘛

315寝的张题主,essay要自己写。汝甚吊,紫萱妹妹知否?

田:你们这个plagiarism啊

315寝的杨学渣在此致以诚挚的问候。
先匿 毕竟我不是IS专业 怕说错了让大家笑话我第一个想到的例子是culture revolution

举个栗子:我外公外婆是在上山下乡时候认识的,嗯,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对于culture revolution的看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看法和年轻人的差别是很大的……由此可以得出,曾亲身经历特定历史事件的人与没有经历这个事件的人,对于该历史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具体的academic source可以去NU search看看,我觉得应该有……

希望小小拙见能够激起大家的灵感 加油!
被这个话题吸引过来了。坑一定要占。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群宁诺的学生在这搞什么,,,好吧,我不是宁诺的。北歌邀请的我。。
作业要自己思考,不然小田知道了会不高兴的。
也许你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吧。我也苦恼于这个问题。现在还一个字没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