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初果不会退转。那么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就是想退转成凡夫,是否可能?


凡夫在你的定义是什么?或者你需要理清凡夫与初果圣者的分别,及初果仍然与凡夫有相同之处的地方。那么可能你这个问题就变得不恰当。

凡夫有贪嗔痴。初果也有贪嗔痴。那么初果是否是凡夫呢?

既然两者都有贪嗔痴,那么两者的分别在哪里?

凡夫对苦不如实知、对苦的建立不如实知、对苦的灭不如实知、对苦灭道迹不如实知,所以还持有我见、分不清正法与非正法容易产生疑见、有戒与禁取见。初果圣者对四圣谛已有所证悟所以断除了三见。

初果圣者由于证了四圣谛断除了三见,就已经住在四念住了。他知道只要在四念住继续修习,四圣谛行无间,八正道、七觉支,才能在解脱道继续走下去证更高道果,直至到证阿罗汉果。但是如果他放逸,他在解脱道上就没有什么进展。

什么是放逸?佛陀说过不住于四念住就是放逸。什么是不放逸?佛陀说住于四念住就是不放逸。初果圣者已证四圣谛,在第四谛道谛也就是八正道,在证悟苦、苦集、苦灭,所生起的正见就是苦灭道迹/八正道的第一道分 - 正见,然后次第揭示正思维、直接揭示至第七道分正念也就是此时的四念住俱足正确已是正念,正念在揭示至正定间就是七觉支。也就是说正念 - 揭示七觉支的第一觉支,念觉支直至到第六觉支定觉支时,八正道的第八道分正定就会被揭示。而七觉支的最终觉支舍觉支就是在正定进阶的操作。所以贪嗔痴会在这操作下越来越稀薄,可以从初果修习证到二果。

住于四念住的圣者是很自然的自动自发地勤精进直至证阿罗汉为止。那么初果如果放逸,脱离了四念住,贪嗔痴就更容干扰他。可是他的体证已经颠覆性的改变了身心。因为他住于四念住时,曾见诸了一切皆苦,见诸了苦是如何因喜爱而建立,也见诸了苦如何无常变易而灭去,见诸了无数生灭,并无有常乐不变的、亦无有我所作的、只是贪嗔痴作祟而已。即使他放逸不住于四念住了,容易受贪嗔痴干扰,但贪嗔痴让他吃了苦头,这苦头很容易让他住回四念住。这就是他具备著随时住回四念住的条件。因为他曾证了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 - 四圣谛的原因。

我们再把难度提高。他在初果阶段放逸然后死去,轮回转世,因为曾在那个过去世时证了初果,有四圣谛的业,即便他没有过去世的记忆,但是当他遇到人生大苦时,他亦会再次体证四圣谛,住回四念住,重拾他过去世的积累,走他解脱道还未走完的路。即使他又放逸,佛陀也说过,初果圣者顶多七次天与人间轮回就会证阿罗汉果。

所以严格上来说,初果是不可能退转。更别说二果,因为二果的贪嗔痴已稀薄,放逸的几率非常低了。没有欲贪、嗔恚的三果就更加不可能了。


就像一朵花结成果实后,就不可能再回退为花的状态,

入流者般涅槃是正性决定,不可能再退回凡夫的状态。

增支部6集92经/不可能处经第一(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六不可能处,哪六个呢?见具足之人不可能住于对大师不恭敬、不尊敬;见具足之人不可能住于对法不恭敬、不尊敬;见具足之人不可能住于对僧团不恭敬、不尊敬;见具足之人不可能住于对学不恭敬、不尊敬;见具足之人不可能返回不应该接近的事物;见具足之人不可能使第八次的有生起,比丘们!这是六不可能处。」增支部6集97经/效益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六种作证入流果的效益,哪六种呢?是正法决定者、是不退失法者、是苦有限者、具备不共智、是原因与法生起原因的善见者,比丘们!这是六种作证入流果的效益。」


初果圣者若要退转成凡夫,就要恢复身见、戒禁取、疑这三结,改变对佛、法、僧的信仰以及破戒。然而初果圣者的三结烦恼是一断永断,不会再生起;于佛、法、僧、戒的四不坏净是坚固不移的。所以初果圣者不可能想再变成凡夫,就算想也做不到的,毕竟已见法,入涅槃之流,必趋解脱。


佛教「诸法无我」,你却偏要思惟「诸法有我」。每每看见这类没出息的人,就是一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感觉。。。


佛教知识问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